公用欄目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公用欄目

《竹香村简史掌故》

向下

《竹香村简史掌故》 Empty 《竹香村简史掌故》

發表  WOEN 23.09.22 17:38

《竹香村简史掌故》
香港温开万2019年秋撰写,2022年夏续写补充。

(余原乡广东梅县南口镇竹香村,在印尼雅加达出生长大,后归国移居香港几十年。自幼听闻父母叔伯辈谈论竹香家乡旧事,加之研读族谱,略知村史一二。敍述着重自己所属沧如公一房事迹,冀希村中父老继续补充。)

 大约一千六百年前西晋末期中国北方经历八王之乱,永嘉之祸及后五胡乱华,中原黄河流域士大夫贵族为避战乱举族迁徙,“衣冠南渡”。跨过长江,客居江西、福建、广东边界山区,形成独特的汉族民系 - 客家人。
 温姓源始为三千年前周成王之弟唐叔虞的后裔,受封河南温县,因以命氏。汉朝温疥助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有功封茕侯。其孙温何定居山西太原祈县繁衍宗族,成为华北一带望族,故此温姓以“太原堂”作为堂号自居,慎终追远。
 西晋末年中原大乱,温氏族人随之南迁浙江。温峤辅助晋帝,任江州刺史。其后代在东晋时曾有六子皆封大将军,称之“六龙世泽”。又传到唐朝太宗时期有三子孙:温彦弘封黎国公,温彦博封虞国公,温彦将封中书侍郎、清源敬公,合称“三彦家声”。此即是至今温氏家宅大门对联“六龙世泽,三彦家声”的来由。
大始祖少九郎宋朝时由江西石城县下五里温坊檀树下,迁徙至闽粤交界的上杭县中都古基坑开基立业,家财万贯。经过多年变迁,明朝形成广东梅县温姓五大戶:六郎公、肇基公、隐德公、伯三公、良善公。
 据《族谱》竹香温氏属良善公后裔。大约元末明初一世祖良善公由福建上杭县蓝家渡霞化乡迁居至广东梅县石坑镇澄坑乡。四世祖仲贵公迁来梅县南口镇龙塘马子湖。八世祖百四郎公正式开基南口赤竹乡,走向深山,应是明朝中后期了。其时赤竹乡山里有庙庵,外人称之赤竹庵。至民国初年乡贤正式取名尔雅的“竹香居”,沿用至今为“竹香村”,系典型的南方客家氏族聚居小山村。
 明朝开基时竹香村有李、范、刘、温四姓人家,而温姓人丁薄弱。深山蛮荒初期流传有老虎踪迹。八世百四郎公开基,九世敬泉公,十世隐环公,十一世益明公、益俊公,温姓仍然人丁稀少。
 明朝末年由于四川战乱,遭受张献忠流寇大屠杀,人口骤减。清初康熙年间,朝廷下达“湖广填四川”政策,因此梅县大批客家人迁徙四川,竹香温氏亦有许多家跟着官府安排搬迁。其中主要是益明公传十二世居乾公一房较多,益俊公传居龙公一房较少迁徙走的。故现时竹香村温氏居乾公一系法如、淑如裔孙较少,而居龙公传下鸿如、沧如、海如三房裔孙较多。
 传说由于得廖炳明师指点风水,由清朝中叶乾隆年代开始,竹香温氏开始人丁旺盛。其他范、刘、李三姓越住越绝,纷纷逃离,因而形成梅县少有的单独一姓村。
 温氏祖先筚路蓝缕,披荊斩棘开基竹香村几百年。人物辈出,发财做官,成就事业。祖先将村园建设得相当美好:入村长长一条石结路;环山建筑完完整整的围龙屋;开发出一片片的山塘梯田;还有漂亮的村校。在南口可算位居前列,真是远近闻名的“桃花源”。
 近代竹香村亦是梅县一侨乡,清朝末年竹香人冒着生命危险,飘洋过海下南洋谋生。异国他乡,历尽艰辛,稍有成绩,不忘回馈原乡。前辈在外奋斗,取得不俗成就,蜚声远近乡里。竹香人开头侨居泰国,后来绝大部分去印尼。据不完全统计在印尼竹香温氏裔孙人数超过国内原乡,有一千几百人。可是经过一百五十多年岁月演变,渐渐失去联系了。另外由于内战,解放前夕亦有几十家竹香温姓人到台湾、香港落地生根。
近年政府扶贫政策,落实帮助竹香山区建设,呈现欣欣向荣可喜局面。

 以上为竹香村历史简介。

 竹香村祖传故事:某年春夏傍晚滂沱大雨,有一“外江人”前来寄雨借宿。先祖隐环公善意招呼,主客交谈甚欢。祖婆发现人客有高深学问,特别宰鸡殷勤招待。大雨三天不停,主客谈话投缘,结果结拜兄弟了。原来那异乡客是江西来的风水地理大师廖炳。他指点先祖要做阴地阳宅,将来温姓子孙才会兴旺发达。因此有安葬开基祖百四郎公的“鼠子落垅”风水宝地,有“兔子遊岗”、“猫狸洗面”等九穴墓地。另外还有几处阳宅:十二世居乾公建“观音坐莲”祖屋,居龙公建“孩儿坐栏”祖屋。之后便形成竹香温氏两大房系。根据廖炳明师安排,十三世鸿如公风水主丁、沧如公风水主财、海如公风水主贵,各取一样,中华文化哲学並无十全十美云云。坪上沧如公祖屋是所谓“蛇形”主财,姑且听之。
 竹香村温氏族人由清朝中期乾隆年代开始兴旺。海如公之子十四世明玉公(外号竹庵)因乾隆皇帝庆祝六十大寿,获邀赴北京千叟宴。钦赐“儒学”,恩赐银牌、玉杖,享寿九十二岁,得皇恩殊荣。
 沧如公房河山公系十七世集登公于道光、咸丰年间在潮州府创业“复兴行”,经营药材生意发大财,建筑“大夫第”围龙屋及南庆楼,迎来竹香温姓第一次高峰。集登公获朝廷貤封“奉政大夫”五品荣誉官衔。
其五子皆得封衔:
成辉:都阃府衔,赏戴蓝翎(正四品)。
成贞:布政司理问衔加二级,奉政大夫,赏戴蓝翎(正五品)。
成通:同知衔奉政大夫(正五品)。
成爵:庠生,守御所千总衔(从五品)。
成鸿:守御所千总衔,赏戴藍翎(从五品)。
孙辈的初官、品官、正官、镜官、明官也都有官衔。而成贞之子十九世初官(外号竹伯)更是真正做大官:台湾省台东直隶州知州兼带安抚军,诰封奉政大夫(清朝正五品官,县官不过七品文林郎,不能称大夫)。同治皇帝赐匾褒扬其父母教子有方。
 竹香“大夫第”建成之时号称“冠西门”,即梅县城西门出至南口为最好的大屋。传闻大夫第上厅悬掛“友睦堂”称号亦是皇帝所赐,取“兄友弟恭,和睦共处”之意。上厅对联:“則友賡诗世泽笃庆,既睦纪典古风时雍”为进士钟孟鸿书写木刻。集登公曾资助蕉岭新铺人氏钟孟鸿上京考试,咸丰年高中二甲进士,官至福建道监察御使,其为清末京城南北两大书法家,一字难求。另外也与梅县下市人进士黄基(近代名人黄遵宪之叔父)颇有交往,他题南庆楼:“时还读我书(陶渊明诗句),不可居无竹(苏东坡诗句)”。所以当年家族显赫,有财有势,盛极一时。
“复兴行”在潮州韩江边设有私家码头上落船,不必与当地人争用公众码头。
“南庆楼”据说是一上午做得大单生意赚到建的。
传说家里养的狗掛着“复兴行”牌子会自己坐船上下竹香至潮州,途中无人敢捉来宰掉。
有故事:亲戚老远入竹香村至南庆楼拜访成辉公(辉爷),见面招待茶水寒喧,开口想借钱不果,失望回家。下山走至村外了,见到熟人问明原由。熟人问你喝过茶否?有无美赞几句?答曰:无。熟人教他赶快到回去,要称赞:“辉爷,你的茶叶真是极品,我走至半路才感觉回甘”,果然奉承话有效便借到钱了。
现在寮涧上其淼建的一排新屋原址,本是集登公的马房。庵塘边另建有私塾“探杏草庐”小巧精緻,有仿苏州园林的圆形石拱门。並有对联:“溪山入座皆神画,桃李当门总是春”,可借倒塌毁了。
十六世河山公建坪下老屋,也因初官(竹伯)官拜直隶知州兼带安抚军,统兵有军权,才可命名房屋为“司马第”,司马将军之意。清朝做大官称自己房宅为“第”,平常百姓房屋只可称为“庐”。
 竹香村还有“三代县官”美名。大坑海如公传下有清末民初温其湘(公翰)广东蕉岭县知事,侄俊文(庆荣)广西兴业县知事,侄孙开威(克威)广东梅县县长。
  民国时代温公翰是乡贤,主持建设由南洋华侨捐款的竹香学校,山村有此美丽校舍诚为出类拔萃。南洋华侨另外捐款购买南口镇上三间半店铺,作收息资助村校用费,教育全村学童启蒙。解放前竹香学校也曾在华侨资助下组成篮球队,穿着整齐运动服出去比赛,获外人好评。
 鸿如公房温岭春参加同盟会,跟随孙中山先生辛亥革命,成为先生战友之一。其事迹望知情裔孙収集留传。
 斗转星移,民国初期竹香村人出南洋兴盛一时,谓之不输南口侨乡村潘姓人云云,因而再迎来竹香温姓第二次高峰。
 沧如公房宏山公系的温泉官是本村最早去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阿齐发达的。儿子温其燕(宴庭)在印尼苏北的实武牙港创立“茂兴行”,出口土产至欧洲发大财,成为竹香首富。印尼、香港、汕头置有许多物业,在香港元朗锦田八乡置有山林田地及特出的“白楼”别墅。曾计划在汕头开办银庄,不料病逝半途而废。
 温其燕长兄温其淼(仲琳)过继亲房,也在印尼经营生意发财。后归国买田做屋,隔邻松水村大部分田地为其所有成为大地主,寮涧上一排三座新屋为其所建。抗日战争时期政府号召乡民捐款共赴国难,南口镇捐款最多者为温仲琳,据说超过当时号称梅县首富的侨乡村寺前排人潘植我,名震一时。
 沧如公房宏山公系其渊(秉均)、其桨兄弟在印尼苏北阿齐发财建冰岗下新屋。
 “塘门口”大围龙屋是沧如公房河山公系集奎公之子成禄(清末监生,奉政大夫衔)在兴宁县经商发财始建,其子温崧官(绍岳)继续完成。温绍岳在印尼第二大城市泗水创办“平安栈大旅馆”及“中西印务馆”。开枝散叶,发扬光大,在当地华人社会极有声望地位。
 沧如公房河山公系“大夫第”集登公曾孙温其烈(我的祖父)上世纪廿年代在印尼首都雅加达(荷兰殖民地时代称巴城)老巴刹大街市中心创办“源茂”店,经营瓷器家庭用品生意。为本村最早到此大地方发展者,因此招引好多村人过去。他也是“印尼太原堂温氏祠堂宗亲会”主要创办人,可惜37岁英年早逝。“源茂”店继续经营至1976年,由于政府改造旧区強拆,结束近五十年光荣历史。竹香村人到印尼第一站:雅加达的出入据点烟消云散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平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雅加达有:温其坪(沧如公房河山公系“大夫第”集登公曾孙)创立“永基漆厂”。温其雄(亦是沧如公房河山公系“大夫第”集登公曾孙)创立“三洋船务公司”。温其尧(沧如公房河山公系“塘门口”集奎公曾孙,绍岳公之子)创立“开源纸行”都各有成就。
 稍后期家父温朴文与海如公房温开明等亲友合股创办“宏利漆厂”。六十年代末家父退股,独资在雅加达大公司批发市场经营服装批发生意。之后儿子温开源曾创立美德罗制衣厂,出口美国,职工千余人,颇大规模。
 鸿如公房温开彬在中爪哇八加浪岸经营洋杂货生意,並投资漁业及入股“宏利漆厂”,赚到大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温迅文(沧如公房河山公系“大夫第”集登公玄孙)携子温开邦在雅加达创立针织厂,产品行销印尼,並出口日本发大财。温迅文曾任“印尼太原堂温氏宗亲会”主席,其长子温开邦为现任主席。
 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八十年代,印尼华侨由温迅文、温朴文、温开彬、温略文、温福源姑婆、温开明嫂、温开展等为主先后捐款共七十万元修筑竹香水泥村道、安装输电系统及扩建竹香校舍,此为当时南口镇首创,亦是光荣历史。
 竹香村民国时代曾经辉煌一时,人才辈出:
温克威(开威)、温欣文是北京大学毕业。
温斐荃、温歧屏(开祥)是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
温其普(济民)是国立东南大学毕业,后任印尼东爪哇名校玛琅中学校长,桃李满天下。
温孔文在海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
温博文是中山大学毕业,五十年代初期建武汉长江大桥高级工程师。广州市建筑界四大天王之一,长堤爱群大厦新楼设计者。
温高文(思程)是上海暨南大学(现在广州暨大前身)毕业,后从军政界官拜少将,整编独立旅旅长兼陝西清涧县县长。解放战争兵败为彭德怀野战军俘虏,后入抚顺战犯拘留所,至1975年最后一批释放,归老四川成都。(有名高级人物才入得战犯拘留所)。
温克威,北京大学毕业,黄埔军校受训,少将军衔。抗战时期做兴宁县长、梅县县长。抗战胜利后调任曲江县长,是地方父母官,南口中学创办人之一。他最后辗转香港、台湾,在台终老。抗战艰难时期温克威做梅县县长,传统裙带关系有心照顾村人生活,县府由门口守卫到后堂煮食,全部用竹香村温姓人。家母曾回忆那时下梅县城,到县府衙门直出直入,都是相熟自家人。
国民党兵团司令李铁军将军(石坑人,其母系竹香温姓姑婆,黄埔军校一期生,与胡宗南同学关系密切,蒋介石天子门生)。投考黄埔军校之前,曾来竹香老学堂教书。他对温姓人相当重用,温高文(思程)、温斐荃、温彤文、温壬海等都曾到其处做事。高山董温壬海做李铁军亲信副官,直至解放战争在河南西部给陈赓兵团打败,全军覆没。他跳城墙受伤,壬海兄背着他,两人终于逃脱。胡宗南、李铁军与陈赓、徐向前都是黄埔军校一期生,国共内战,同学兵戎相见。在香港壬海兄晚年多次与我谈起旧事。
温斐荃与香港温歧屏(开祥)一起去日本留学。回国后温歧屏在上海后到香港,一直在银行界做经理。
温斐荃则从军界,跟李铁军兵团司令做其机要秘书,文职少将衔。解放战争时他已脱离军界,到广州后勤粮袜厂做高管,其后转入中山大学做行政工作,是民主党派人士。
香港英国殖民地时代有居乾公房的温清民(温明),在警界服务,官职升至华探长,当其时並不简单。
 改革开放时期竹香村亦有人才涌现:
温春阳,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学士,中山大学人文地理专业硕士,中山大学自然地理专业博士。国家首批注册城市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华阳国际设计集团副总裁、总规划师,华阳国际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曾任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住建部村镇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长期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广东省内外五百余项城市发展战略咨询、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多篇论文获得国家及省市各类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项六十余项次。
温孝胜,中山大学地质学系本科毕业,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编著专著4本,发表论文80余篇。相关科研成果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科院广州分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等荣誉。博士论文《南沙群岛近2000年来古气候演变》,是该区域最早,也是最高分辨率的古气候研究,论文被中国最大最权威的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收藏。为中国最早从事研究铀系法测定同位素地质年龄的学者之一。
历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岸研究室副主任、广东电白县副县长、茂名市科技局副局长、地震局局长。

 以上为所知竹香掌故。

 附竹香文物字墨:
竹香村大夫第又赐名:“友睦堂”,取“兄友弟恭,和睦共处”之意。

清朝进士钟孟鸿题写大夫第上堂对联:
則友賡诗世泽笃庆
既睦纪典古风时雍

清朝进士黄基题南庆楼:
时还读我书(陶渊明诗句)
不可居无竹(苏东坡诗句)

竹香村庵塘“探杏草庐”私塾(已倒塌)对联:
溪山入座皆神画
桃李当门总是春

清朝咸丰年进士,蕉岭钟孟鸿遊竹香村大夫第南庆楼留诗:
路曲荫浓水折流,
入村花柳自春秋。
深山不碍云为径,
静夜相随月到楼。
壁上图书争眼界,
酒边杏影聚朋俦。
人家访处桃源境,
醉后闲吟记此遊。

进士黄基题成贞公:
定者心多妙,飘然思不群。
(吉階仁兄大人正,弟黄基)

竹香八景:
齐眉樵唱晚
帽顶月斜晖
甘泉封老井
古树望秋枫
寺内钟声响
神坛石错流
涧水流阡陌
罗墩塞座中(已毁)

谨附拙诗两首:
《傍晚春雨有感》
烟雨濛濛罩村园,
云深溪流谁知源?
急归肠路绕山转,
缓望梯田溢水泉。
故乡有幸钟神秀,
居家始逢过一年。
但令长夜从不返,
可以热血荐轩辕。
1969年“文革”中,开万年少南洋归国,曾避居家乡竹香村一年半之久,1970年春留诗一首。

《赞竹香人》
南粤苍翠天晴朗,
村民宗亲聚一堂。
山高水长竹香居,
慎终追远百四郎。
筚路蓝缕衣冠渡,
飘洋过海异乡闯。
今日欢愉安家业,
不忘祖先子孙昌。
2020-01-22 开万知悉年廿八,竹香亲人联欢聚会,感怀作诗。
注:我原籍家乡广东梅县南口镇竹香村。据族谱记载开基祖先为百四郎公。客家人千余年前因战乱举族由北方中原地区迁徙至赣闽粤山区,称之“衣冠南渡”。清朝后期竹香村人大量下南洋谋生。

《竹香村》
辗转平生为口忙,
老来思念返原乡。
梅江绕郭知魚美,
竹翠连峰觉笋香。
追远慎终祭我祖,
山高水长访吾堂。
桃花源里日新异,
人亲天伦分外享。
2023-08-27 近日陪印尼弟弟一家,回梅县南口竹香村原乡探亲拜祖。多年未见自己人格外亲切。



































IMG-20190204-084853


























IMG-20220210-213404







































































































































IMG-20220925-112909


IMG-20220925-112840


IMG-20220923-203619



































WOEN

文章數 : 148
注冊日期 : 2012-11-16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