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欄目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公用欄目

介紹有文化元素的香港建筑---郭良宽 2023-05-08

向下

介紹有文化元素的香港建筑---郭良宽 2023-05-08 Empty 介紹有文化元素的香港建筑---郭良宽 2023-05-08

發表  ho kei cheung 10.05.23 5:28


介紹有文化元素的香港建筑

郭良宽 2023-05-08

  在香港呆了近四十年,只見混凝土森林越來越多,越來越高,經常在“森林”下面擦肩而過,就自然麻木不仁,沒有感覺,正所謂“當己者迷”,而這句話的下半句“旁觀者清”,反而則是來港的境外游客。他們認為香港有許多建筑,含金量很高,拿天津人的話叫:暖瓶掛在電線桿上——高水平(瓶)。以金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大廈”來說,港人習慣管它為添馬艦,回歸前原名為威爾斯親王大廈,其特色全球少有,即便其它地方還有第二座,香港這座也是世界最大的,其特點是在建筑上、力學上,與普通大廈不同,呈漏斗型的部分在七樓至九樓,古怪的設計原來內有乾坤,方便緊急情況下迅速封鎖現場。

  香港導游每天帶領游客一邊兜風一邊導賞,最受歡迎的建筑有:香港大會堂、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大廈、新政府總部及立法會、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虎豹別墅、遠東金融中心、中環廣場、香港游艇會、銅鑼灣、銅鑼灣避風塘、香港文化中心、香港演藝學院、紅勘海底隧道、維多利亞公園等。所謂導賞,是與“擦身而過”相反,訓練有素的導游,她會把這些建筑的有趣故事,說的有鼻子有眼兒,讓游客洗耳恭聽,難以忘懷。下面我就把與咱文化生活有關的建筑,根據掌握的一些資料摘抄如下:

一.香港大會堂

  位于前皇后渡輪碼頭的香港大會堂,1962年啟用,由第23任港督柏立基爵士支持揭幕,佔地面積1,1000平米,她的竣工標志著本地文化的確立,因為在此之前,或者說在1947~1962 年,香港沒有文化建筑,香港是文化沙漠這頂帽子,與此有關。大會堂最初由港大建筑系主任哥頓布朗設計,後來轉由費雅倫設計,整個大堂布局分四個部分:1高座 2低座 3紀念花園 4廻廊,採用典型的英國“現代主義”風格,各部分以不同的功能加以區分,圖書館、辦公室、會議室、婚姻注冊處集中在高座;劇院、音樂廳、展覽廳等則在低座、中間是幾何圖形的花園。在六十年代、粵語片十大明星選舉頒獎禮、七十年代流行音樂會,以及各類展覽,如早期花卉展、書展、攝影展、畫展等、均在大會堂舉行。而紀念花園是婚紗照的熱點。 這座香港大會堂,應該說是第二座,而香港第一大會堂建于1869年,位于現在的匯豐銀行及中國銀行,于1933年已被請拆。

二.香港中央圖書館

  位于維多利亞公園對面的香港中央圖書館,樓高12層,佔地約9,400平米,面積33,800平米,2001年啟用,圖書館中央有一座拱門,象征〔知識之門〕,隨著進一步深入;各種幾何圖案:什么圓形啊、方形和三角形啊,則代表天圓地方及知識累計成塔。這所圖書館擁有最先進的資訊科技及數碼圖書館的設施,為香港公共圖書館系統的行政總部,已獲指定為九個國際組織的收藏圖書館,包括亞洲開發銀行、歐洲聯盟、國際海事組織、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勞工組織及世界糧食計劃署。普通市民可在舒適的環境,隨手從書架取閱,就這一點來說,是內地圖書館目前無法享有的。

三.香港演藝學院

  它坐落于灣仔,1985年啟用,創校時由政府提供土地,香港賽馬會捐出3 億7千 8萬元。這是培養本港唯一提供訓練表演藝術的專上學府,內部還分五個學院:舞蹈學院、戲劇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音樂學院、科技學院。

四.香港文化中心

  香港文化中心位于尖沙咀海旁,說起來我們并不陌生,1995年 11月 1日,二千名來自五湖四海的校友在這里慶祝巴中建校五十周年大會,你還記得嗎?臺上臺下都是熟面孔的兄弟姊妹,融融相聚一堂,共唱許久沒唱的校歌,共賞你我都喜愛的歌舞,時光似乎倒流到四周是椰子樹下的校園裏,那是多么溫馨、難得的節日啊!再退一步說,早在五六十年代,這里是九廣鐵路尖沙咀總站舊址,成千上萬的來自海外的愛國青年,曾經從這里坐火車奔往祖國各地。78年車站拆毀後,其地皮改建為今日的香港文化中心群,只留下鐘樓為標志性的歷史建筑。89年啟用時,邀請當時的英國王儲查理斯王子和戴安娜進行剪裁。文化中心內的音樂廳有奧地利制造的管風琴;大劇院不乏國際上知名度極高的大腕兒在此演出,如音樂劇“孤星淚”,後來香港電影頒獎都在這里舉行。

五.灣仔蘇絲黃世界

  先把時間倒流到五十至七十年代,灣仔酒吧林立,當時香港是美軍度假勝地。有一位英國記者兼作家李察 .美遜,戰后在港住一段時間,在這一段日子里,他在灣仔六國飯店酒吧,認識吧女“蘇絲黃”,二人經常出雙入對,達三個月之久,這位吧女原名叫黃玉蘭,來自上海。後來這位英國記者在1957年將這段經歷,寫成小說〔蘇絲黃世界〕,這本以愛情故事為題材的小說,竟然轟動英美,并獲“普立茲”文學獎。在58年改編為舞臺劇,61年拍成電影,并由香港一名中英混血兒關南施任主角,獲得口碑載道的成績,隨著時間的漂流,美軍從越南退兵後,不少酒吧和夜總會相繼結業,蘇絲黃世界就變成灣仔歷史的小插曲和記憶了。
  說道此,篇幅所限,不再介紹其它了。有人問:現在香港是文化沙漠嗎?首先聽聽旁觀者,經常來港進行文化交流的大陸學者如:劉心武、余秋里都明確說:在這里,我只看到文化,不見沙漠。

所謂文化沙漠實際上是香港人內心深處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文化自卑”給自己戴上的一頂帽子,以敲打香港本地的文化人。

有人把香港比作“文化碼頭”,倒更確切。簡言之:“我搭臺,你唱戲”。只要你的演藝有兩下子,可在此停泊,在我舞臺施展,哪怕只是做片刻的凝望,也無所謂。香港本來就是人們來來往往,聚了又散了。像碼頭的船只一樣。

關于這些話題再扯得太深入,就偏離標題,擱筆吧!(郭良寬早年习作)



ho kei cheung

文章數 : 1871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