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欄目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公用欄目

<<道德之狂怒>>

+2
古月語
Chl
6 posters

向下

<<道德之狂怒>> Empty <<道德之狂怒>>

發表  Chl 30.06.13 3:22

道德之狂怒
„如果没有敌人,我借来一个“, 旁者观众看了暗笑.一强国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总统真是英雄,一遇到不公正事,他头里隆隆不服而公开宣布 要消除这现象, 看到何等道德之狂怒.
如一个现代化的蝙蝠侠一般,这白宫主人追逐恶人保护弱者,要使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地方.例如在他第一次总统竞选中呼吁:将关闭Guantanamo.那是2008年,今2013年,被拘留者仍然还在那里的双脚铐.
Wikileaks老板,Julian Assange,他已一年多 - 这感谢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 还坐在多雾的伦敦大使馆.像他这样的人应该受到和平奖得主的保护.这是已明确地他竞选时的承诺,将加强保护 Whistleblower, 避免受到迫害. 很可能这些词句也显在Edward Snowden眼前,当他向群众公开 NSA 的“棱镜计划“偵察方法的时候.今偏偏这民主党总统下令用最高精密度追趕他.偷东西遭曙光,非但没有歉意,还对这合法行为者不满.这按什么逻辑?
今Snowden 唯一在香港(中国)和俄罗斯得到政治庇护,同时也希望能在 Ecuador. 期间,所谓注重“人权和自由“的一个世界土地逐渐地退化,成为一个患妄想狂者的监视国.向来很厉害操作国际意见的一国家,今且被他的最大对手拉着鼻子入战斗场.为要迅速忘记国际的嘲笑,目前利用一个声东击西的战术,这和平奖得主今决定要拯救世界的气候.可怜恶劣的空气!这目标无法逃往中国或俄罗斯避难,因为那里有自己的气候问题.
Guantánamo被拘留者问题和Whistleblower后,现在要做好新的尝试.如果看看他的纪录,到目前为止,他救援世界气候的计划,可能是他的最后的命运钉子.可是如果常被批评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真实的要救援世界,那么他第一件事首先该做的是关闭NSA间谍机关的千万秘密servers.这将立刻大大减少该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然而,预期这将不会发生的一回事.前世纪著名的德国戏剧家与诗人Bertolt Brecht 说过: “万事没有比回归理性那么难的进展“.

资料:取自中西媒体杂感.
Chl
Chl

文章數 : 173
注冊日期 : 2013-06-25

回頂端 向下

<<道德之狂怒>> Empty 回復: <<道德之狂怒>>

發表  古月語 01.07.13 8:38

chl兄,您終於來了,實在是令人驚喜。近來都好嗎?
 
這裡想和您探討一個認知的課題,不是古月語好高騖遠,而是一個從公元前六世紀就一直一代又一代被希臘和歐洲人探討過的一個古老卻到現在仍然被人們忽視的認知課題:我們通過自己的感官獲得的世界認識更真實呢,還是通過自己的思維認識的世界更真實?

 

Thales of Miletus (/ˈθeɪliːz/; Greek: Θαλῆς (ὁ Μιλήσιος), Thalēs; c. 624 BC – c. 546 BC) was a pre-Socratic Greek philosopher from Miletus in Asia Minor, and one of the Seven Sages of Greece. Many, most notably Aristotle, regard him as the first philosopher in the Greek tradition. According to Bertrand Russell, "Western philosophy begins with Thales." Thales attempted to explain natural phenomena without reference to mythology and was tremendously influential in this respect. Almost all of the other Pre-Socratic philosophers follow him in attempting to provide an explanation of ultimate substance, change, 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world—without reference to mythology. Those philosophers were also influential, and eventually Thales' rejection of mythological explanations became an essential idea for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He was also the first to define general principles and set forth hypotheses, and as a result has been dubbed the "Father of Science", though it is argued that Democritus is actually more deserving of this title.
 
Parmenides of Elea (/pɑrˈmɛnɨdiːz əv ˈɛliə/; Ancient Greek: Παρμενίδης ὁ Ἐλεάτης; fl. early 5th century BCE) was an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born in Elea, a Greek city on the southern coast of Italy. He was the founder of the Eleatic school of philosophy. The single known work of Parmenides is a poem, On Nature, which has survived only in fragmentary form. In this poem, Parmenides describes two views of reality. In "the way of truth" (a part of the poem), he explains how reality (coined as "what-is") is one, change is impossible, and existence is timeless, uniform, necessary, and unchanging. In "the way of opinion," he explains the world of appearances, in which one's sensory faculties lead to conceptions which are false and deceitful. These ideas strongly influenced the whole of Western philosophy, perhaps most notably through their effect on Plato.
 
Plato, in The Republic (507b-509c [book VI]), uses the sun as a metaphor for the source of "illumination", arguably intellectual illumination, which he held to be The Form of the Good, which is sometimes interpreted as Plato's notion of God. The metaphor is about the nature of ultimate reality and how knowledge is acquired concerning it. Socrates is the speaker of The Republic, but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thoughts expressed are Plato's.
 
The eye, Plato says, is unusual among the sense organs in that it needs a medium, namely light, in order to operate. The strongest and best source of light is the sun; with it, objects can be discerned clearly. Analogous things, he writes, can be said of intelligible objects (i.e., the fixed and eternal forms that are the ultimate objects of scientific and philosophical study):


When [the soul] is firmly fixed on the domain where truth and reality shine resplendent it apprehends and knows them and appears to possess reason, but when it inclines to that region which is mingled with darkness, the world of becoming and passing away, it opines only and its edge is blunted, and it shifts its opinions hither and thither, and again seems as if it lacked reason. (The Republic bk. VI, 508d; trans. Paul Shorey)

By "the world of becoming and passing away" Plato means the familiar visual or perceptual world we see around us. Thus if we attempt to understand why things are as they are, and what general categories can be used to understand various particulars around us, without reference to any forms (universals), we will fail completely, as if [we] lacked reason. By contrast, "the domain where truth and reality shine resplendent" is none other than Plato's world of forms--illuminated by the highest of the forms, that of the Good. Since true being resides in the world of the forms, we must direct our intellects there to have knowledge, in Plato's view; otherwise, we are stuck with mere opinion of what may be likened to passing shadows
 
In contrast to Plato and other earlier philosophers, Augustine(In contrast to Plato and other earlier philosophers, Augustine recognizes the centrality of testimony to human knowledge and argues that what others tell us can provide knowledge even if we don't have independent reasons to believe their testimonial reports.( King, Peter; Nathan Ballantyne (2009). "Augustine on Testimony")) recognizes the centrality of testimony to human knowledge and argues that what others tell us can provide knowledge even if we don't have independent reasons to believe their testimonial reports.( King, Peter; Nathan Ballantyne (2009). "Augustine on Testimony")
 
To further demonstrat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enses, Descartes(31 March 1596 – 11 February 1650) was a French philosopher, mathematician, and writer who spent most of his adult life in the Dutch Republic. He has been dubbed the 'Father of Modern Philosophy', and much subsequent Western philosophy is a response to his writings) proceeds with what is known as the Wax Argument. He considers a piece of wax; his senses inform him that it has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hape, texture, size, color, smell, and so forth. When he brings the wax towards a flame, these characteristics change completely. However, it seems that it is still the same thing: it is still the same piece of wax, even though the data of the senses inform him that all of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different.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operly grasp the nature of the wax, he should put aside the senses. He must use his mind. Descartes concludes:


“ And so something that I thought I was seeing with my eyes is in fact grasped solely by the faculty of judgment which is in my mind. ”

In this manner, Descartes proceeds to construct a system of knowledge, discarding perception as unreliable and instead admitting only deduction as a method.
All En quote fr: wikipedia.org

在所有關於snowden的評論裡,古月語確實見過一篇香港學者寫的評論,可惜古月語沒有存檔,他是這樣寫道:『人們到底願意以自己的多少私隱來換取自己的安全?』注意,這裡說的是『私隱』,而不是行動自由。保留自己的私隱是不是一種自由?真的是見仁見智了。極權和分權制度的區別就在於:極權是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而對子民的監視和控制,而分權制度是為了保護子民的安全而對子民僅僅是監視而已,不僅要通過恰當的立法程序,而且反過來要被自由的輿論、國會、法院監視,他們美國國會、法院都不吭聲,幾時輪到我們這些在極權下生活慣的人來吭聲?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道德之狂怒>> Empty 回復: <<道德之狂怒>>

發表  Chl 03.07.13 3:31

古月語 寫到:chl兄,您終於來了,實在是令人驚喜。近來都好嗎?
 
這裡想和您探討一個認知的課題,不是古月語好高騖遠,而是一個從公元前六世紀就一直一代又一代被希臘和歐洲人探討過的一個古老卻到現在仍然被人們忽視的認知課題:我們通過自己的感官獲得的世界認識更真實呢,還是通過自己的思維認識的世界更真實?

 

Thales of Miletus (/ˈθeɪliːz/; Greek: Θαλῆς (ὁ Μιλήσιος), Thalēs; c. 624 BC – c. 546 BC) was a pre-Socratic Greek philosopher from Miletus in Asia Minor, and one of the Seven Sages of Greece. Many, most notably Aristotle, regard him as the first philosopher in the Greek tradition. According to Bertrand Russell, "Western philosophy begins with Thales." Thales attempted to explain natural phenomena without reference to mythology and was tremendously influential in this respect. Almost all of the other Pre-Socratic philosophers follow him in attempting to provide an explanation of ultimate substance, change, 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world—without reference to mythology. Those philosophers were also influential, and eventually Thales' rejection of mythological explanations became an essential idea for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He was also the first to define general principles and set forth hypotheses, and as a result has been dubbed the "Father of Science", though it is argued that Democritus is actually more deserving of this title.
 
Parmenides of Elea (/pɑrˈmɛnɨdiːz əv ˈɛliə/; Ancient Greek: Παρμενίδης ὁ Ἐλεάτης; fl. early 5th century BCE) was an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born in Elea, a Greek city on the southern coast of Italy. He was the founder of the Eleatic school of philosophy. The single known work of Parmenides is a poem, On Nature, which has survived only in fragmentary form. In this poem, Parmenides describes two views of reality. In "the way of truth" (a part of the poem), he explains how reality (coined as "what-is") is one, change is impossible, and existence is timeless, uniform, necessary, and unchanging. In "the way of opinion," he explains the world of appearances, in which one's sensory faculties lead to conceptions which are false and deceitful. These ideas strongly influenced the whole of Western philosophy, perhaps most notably through their effect on Plato.
 
Plato, in The Republic (507b-509c [book VI]), uses the sun as a metaphor for the source of "illumination", arguably intellectual illumination, which he held to be The Form of the Good, which is sometimes interpreted as Plato's notion of God. The metaphor is about the nature of ultimate reality and how knowledge is acquired concerning it. Socrates is the speaker of The Republic, but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thoughts expressed are Plato's.
 
The eye, Plato says, is unusual among the sense organs in that it needs a medium, namely light, in order to operate. The strongest and best source of light is the sun; with it, objects can be discerned clearly. Analogous things, he writes, can be said of intelligible objects (i.e., the fixed and eternal forms that are the ultimate objects of scientific and philosophical study):


When [the soul] is firmly fixed on the domain where truth and reality shine resplendent it apprehends and knows them and appears to possess reason, but when it inclines to that region which is mingled with darkness, the world of becoming and passing away, it opines only and its edge is blunted, and it shifts its opinions hither and thither, and again seems as if it lacked reason. (The Republic bk. VI, 508d; trans. Paul Shorey)

By "the world of becoming and passing away" Plato means the familiar visual or perceptual world we see around us. Thus if we attempt to understand why things are as they are, and what general categories can be used to understand various particulars around us, without reference to any forms (universals), we will fail completely, as if [we] lacked reason. By contrast, "the domain where truth and reality shine resplendent" is none other than Plato's world of forms--illuminated by the highest of the forms, that of the Good. Since true being resides in the world of the forms, we must direct our intellects there to have knowledge, in Plato's view; otherwise, we are stuck with mere opinion of what may be likened to passing shadows
 
In contrast to Plato and other earlier philosophers, Augustine(In contrast to Plato and other earlier philosophers, Augustine recognizes the centrality of testimony to human knowledge and argues that what others tell us can provide knowledge even if we don't have independent reasons to believe their testimonial reports.( King, Peter; Nathan Ballantyne (2009). "Augustine on Testimony")) recognizes the centrality of testimony to human knowledge and argues that what others tell us can provide knowledge even if we don't have independent reasons to believe their testimonial reports.( King, Peter; Nathan Ballantyne (2009). "Augustine on Testimony")
 
To further demonstrat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enses, Descartes(31 March 1596 – 11 February 1650) was a French philosopher, mathematician, and writer who spent most of his adult life in the Dutch Republic. He has been dubbed the 'Father of Modern Philosophy', and much subsequent Western philosophy is a response to his writings) proceeds with what is known as the Wax Argument. He considers a piece of wax; his senses inform him that it has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hape, texture, size, color, smell, and so forth. When he brings the wax towards a flame, these characteristics change completely. However, it seems that it is still the same thing: it is still the same piece of wax, even though the data of the senses inform him that all of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different.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operly grasp the nature of the wax, he should put aside the senses. He must use his mind. Descartes concludes:


“ And so something that I thought I was seeing with my eyes is in fact grasped solely by the faculty of judgment which is in my mind. ”

In this manner, Descartes proceeds to construct a system of knowledge, discarding perception as unreliable and instead admitting only deduction as a method.
All En quote fr: wikipedia.org

在所有關於snowden的評論裡,古月語確實見過一篇香港學者寫的評論,可惜古月語沒有存檔,他是這樣寫道:『人們到底願意以自己的多少私隱來換取自己的安全?』注意,這裡說的是『私隱』,而不是行動自由。保留自己的私隱是不是一種自由?真的是見仁見智了。極權和分權制度的區別就在於:極權是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而對子民的監視和控制,而分權制度是為了保護子民的安全而對子民僅僅是監視而已,不僅要通過恰當的立法程序,而且反過來要被自由的輿論、國會、法院監視,他們美國國會、法院都不吭聲,幾時輪到我們這些在極權下生活慣的人來吭聲?



古月语友,谢谢你关心.看了媒体有关棱镜信息后,肚里闷气出,而写了这涂文.请见谅.

 

该先说明.既然众人认为Snowden行动是合理,可是他公开了国家秘密的行动,形式上按法律是犯罪的.同时,这也是所公认,不顾在任何情况下,每公民有一种固有"公民抗命"的权利

! «当法规成为不合理时,反抗变成一种责任» (Bertolt Brecht: "Wo Recht zu Unrecht wird, wird Widerstand zur Pflicht.")

Snowden公开NSA秘密动机什么, 没人知道.是否如香港学者所写 «到底願意以自己的多少私隱來換取自己的安全?»,唯有Snowden能答复. 他说:“他怀疑他的工作的合法性,他意识到,他已成为带来了伤害而非更好东西."

追捕Snowden真正的丑陋“棱镜事件“.目前大部分国际新闻界把注意力集中在次要的"Snowden逃难"新闻,而非在严重的"棱镜事件"档案.近期消息,NSA窥探范围 也包括了友好国,欧盟等国家.看来一些国家已接受了这现象.以要保护他们安全为由而被"大哥"监督。

Chl
Chl

文章數 : 173
注冊日期 : 2013-06-25

回頂端 向下

<<道德之狂怒>> Empty 道德也是歷史的過客

發表  古月語 04.07.13 8:56


先申明,古月語對任何事物並不具有特別的感情,古月語追求的是理性認識,就像歷代先哲們所說的,感官給我們的只是真實世界的現象,而我們要找出真實世界的內在因果關係,就必須通過我們的思維。但是思維在不同的人腦裡卻會相距甚遠。因此,人們在面對真實世界進行思維的時候,就已經事先設定了自己的思維準則。準則不同,得出的結論就相去甚遠矣,這一點正是古月語想探討的。
 
snowden曾經向廿一個政府提庇護申請,可是全部被拒絕,或者設定條件。為甚麼各國政府和民間的見解是絕然的反差?他們都怕了美國政府?俄國和中國共產黨政府也怕美國?他們害怕以後自己有十個snowden這樣的叛徒的時候,美國會庇護他們?這裡面顯然政府和民間有不同的思路。這裡古月語並不想去分析這些。
 
古月語只是想從社會進化的原理上去觀察『私隱』和道德問題。
 
甚麼是『棱鏡計劃』 ,說穿了,美國小布殊政府抄襲古月語一九八零年代寫的社會進化小說《神境通》(如果閣下有興趣看,請在這裡點擊)。未來的社會是甚麼社會?當時古月語還沒有給它們安名稱,現在古月語可以把這樣的社會稱之為『智慧社會』。
 
人類社會到底是如何進化過來的?其實人和人之間如果不存在交換,就不會構成社會。所以人類在過著叢林鐵律的時候,人口非常非常的少,交換只是在有血緣關係的人之間發生。那個時候沒有私隱這回事。到了小農經濟社會,人和人之間的交換已經在不同的血緣關係之間發生。人們不知道私隱是怎麼一回事,也不想知道,但人們非常現實,他們知道自己想交換甚麼,也會想法知道誰手裡有他們需要的東西。這是私隱嗎?你來說吧。交換之所以可能發生,最起碼的條件是彼此有某種程度的了解,不了解就會想辦法去了解,私隱在哪裡?到了市場經濟社會,人和人之間的了解就廣泛得多了,因此,私隱的保留肯定比小農經濟少得多。到了互聯網時代,到了視頻技術非常先進的時候,私隱幾乎蕩然無存。或許你會說,人們並沒有要政府收集百姓的資料呀?你看看街上、廣場上、超級市場裡的攝錄鏡頭,它們都將所攝的影像留底,這是私隱嗎?這些鏡頭裡有些是政府安裝的,有些是私人安裝的,它們都有法律根據嗎?這些資料將會被用到甚麼地方?你只要使用電話,無論是固網或是流動電話,你的通話細節就已經記錄在他們的伺服器裡了,甚至打出電話的位置都被記錄下來。你只要用電郵信箱,只要上網,你都在它們的伺服器裡留下了案底。當然它們因為私隱條例而事先要你默認它們可以這樣做,你有沒有捍衛過自己的私隱?像八達通每天都在它們的伺服器記錄你在甚麼時間曾經到過哪裡,在哪裡買過東西,你心裡會嘀咕嗎?當你使用信用卡的時候,信用卡公司已經在它們的伺服器裡記錄下你的消費模式,你在意嗎?你信任這些私人公司嗎?你也許理直氣壯的說它們受到政府的監管。哈哈,為甚麼到政府要收集你們的這些資料的時候你們又不放心?當然,也得看是甚麼政府,是獨裁政府還是分權政府,古月語在snowden事件上已經好幾次說過,獨裁政府是為了維護統治權而監控百姓,分權政府是為了保護百姓而監視百姓的活動。
 
古月語《神境通》裡描繪了這樣的一個未來社會:全球人口只有五億,百姓的生活非常富足。古月語認為那個時候人和人之間已經沒有私隱可以保護,有甚麼可以算是私隱?成年人都是成雙成對的一起生活,女人已經不再負擔起生育的功能,繁殖後代是被社會(不是國家,是社會,不存在國家)嚴格控制,目的是優化人類的後代,每個胚胎的DNA都是經過基因工程嚴格整合篩選,養兒育女已經不再是家庭的責任,而是社會的責任。人們沒有自己的子女,他們擁有社會共同的子女,而教育後代的功能完全由整個社會擔負起來。因此每個人的DNA,他從小到受完高等教育的細節資料都收錄在社會中心的伺服器裡。那個時候也沒有私人樓宇,沒有私人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實際上就是一座會飛行的住房,裡面像固定住房一樣都有一部社會中心伺服器的終端機,你只要進去啟動這部終端機,你的活動資料就被自動記錄在中心伺服器裡,你心胸坦坦然,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中心伺服器找到你,你不會認為自己有甚麼不見得光的。實際上任何人都接受這樣的安排,他去到哪裡都有安全的感覺,他只要發生意外,鄰近的人都會趕來救護。
 
社會進化越是先進,自然界和社會裡每時每刻發生的事都會被中央伺服器巨細無遺的記錄下來,這是非常寶貴的科學資料呀。通過這些資料人們會掌握大自然和社會演化的細節,為持續生存和發展掌握可靠可信的依據。
 
順便說一句,以前瑞士銀行不透露存款人的資料,現在,只要刑警要求他們提供存款人的資料,瑞士銀行就得提供。菲律賓獨裁者馬科斯的財產就是這樣被菲律賓收回。
 
道德是為了保護私隱,但人們不再認為有甚麼私隱要保護的時候,道德成了多餘的歷史名詞。
 
所以說,為甚麼在snowden事件上古月語一開始就持有與眾不同的立場,古月語是在社會進化的原理上考量的。說句笑話,古月語想控告布殊政府的棱鏡計劃侵犯了古月語的版權。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道德之狂怒>> Empty 回復: <<道德之狂怒>>

發表  峰梓 04.07.13 11:17

.
每個政府,都在幹着“不可告人”之 “特殊事務”的秘密。各國駐外使館也在幹着“不可告人” 之 “特殊事務”事,是公開的秘密,大家心知肚明心照不宣吧了。
對國內的老百姓,不同政府做着類似的“不可告人”的事,基本性質也完全不同!
屬專政獨裁的政府為自己的統治地位;屬國家的政府為國家百姓。
為國家的政府,如美國為例,911事件後,小布什就開始加強和擴大對人民的監聽。
不監聽,又怎分辨出“嫌疑”者呢。英國兵被斬首的兇徒,就曾經被監聽,認為沒問題不再繼續監聽……。當然不排除某些政客藉此營私、犯法。如“水門事件”。因存在有制衡機制,即可保護個人私隱。
屬專政的政府,則絲毫不存在有個人私隱的保障。因為不是為了保護人民,而是……故不允許當然就不存在制衡機制,于是可為所欲為。這是不少人心照不宣不公開的秘密。
文革期間,紅衛兵打倒走資派,抄出人人有份、無一幸免的大量私人檔案。其中,少不了的履歷、交心、上綱上線的誣告、無中生有的“揭發”、組織上各階段的結語……等等。證實了上述的確有心照不宣不公開的秘密。
又揭露出高官存有同僚的“不可告人”的“特殊事務”之私人檔案。真是匪夷所想!
個人檔案跟人走,離境是否也拷貝一份給境外有關部門?則不得而知,在資訊發達的電腦時代,幹這類事更輕而易舉。
又可成為“用人唯‘賢’”的依據,必要時可供查三代,可見深具極其濃厚的……內涵。與己有關的事,卻從沒聽見順民們吭過半句話。
“賢”的標準,隨人而變;“才”由客觀顯現、釐定。
猶太裔的基辛格可當國務卿。出名保守的英國上層階層——教授團主席,可以由亞洲裔擔當。HK特首必需“賢”——各說各話的愛國(黨)愛港。
各國駐外使館也在幹着“不可告人”的“特殊事務”,出現斯諾登犯法事件,各國為本國利益例行“抗議”在所難免。
群眾(包括順民在內)對此也起哄當然無何不可……。這倒真是《道德之狂怒》。因為屬群眾的道德。
題外: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群眾——群分後的眾聚。
峰梓
峰梓

文章數 : 304
注冊日期 : 2012-11-07

回頂端 向下

<<道德之狂怒>> Empty 回復: <<道德之狂怒>>

發表  ymchen 05.07.13 17:23


斯诺登事件的民主解读与专制解读(转贴)
 
斯诺登事件爆发后,有很多人愤愤不平,也有人兴高采烈。 愤愤不平的人不光是某些专制国家的政府喉舌或反西方人士,也包括自由世界许多爱好自由的人们。 兴高采烈的是哪些人,这就不要我说了。 就连911后都有许多人兴高采烈,这很正常。
 
正如911事件并没有标志恐怖主义的胜利一样,斯诺登事件目前也看不出谁是赢家。 就斯诺登本人来说,无论他当初泄密的动机如何,估计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机会以前是零,现在仍然为零。 中国把他榨干后一脚踢开,扔给了俄国。 俄国估计也会如法炮制,把他榨干然后扔给另外一个国家。 要不了多久他就成为一只毫无用处的破鞋了。 政治就是这么肮脏和冷酷。 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这就是他今生今世不要想再被任何雇主雇佣了。 因为尽管对于他是否叛国这件事上还有不小的争议,但他彻底背叛了他的的雇主,违反了他和雇主间的合同,这是毫无争议的。 不要说今后任何政府机构或一般的企业或事业机构不敢雇佣他,甚至就连黑手党、地下犯罪团伙也都不敢雇佣他。 大家想想吧,即便黑手党、地下犯罪团伙也是要那么一点忠诚的。 斯诺登的忠诚何在? 所以这一次他可能是最大的loser。
 
这也就是为什么斯诺登被一些人视为大红大紫的悲剧英雄。 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那些认为斯诺登是英雄的人,不仅包括曾经视本拉登为英雄的那些人,甚至也有不少是自由世界里爱好民主自由的人们。 这一次两个极端的人们终于找到了共同点。
 
爱好独裁专制的那派人认为,斯诺登披露的美国政府的机密,暴露了西方民主制度的虚伪性,折射出西方民主自由制度的困境以及体制弊端(言外之意,还是独裁专制更加清廉和诚实)。 所以斯诺登是个反西方的英雄。 而爱好民主自由的一些人认为,斯诺登披露的那些政府机密,说明了如果对政府在反恐的旗号下的权力不加限制,政府将得寸进尺侵犯公民的隐私,一步步削减公民的自由。 从这一点来看,斯诺登是个英雄。
 
对这同一事件不同的解读,就从这开始。
 
这件事是公认的一个丑闻,这没什么好说的。 喜爱独裁专制的人们说:你看看你们一个标榜民主自由的国家居然出现了这种丑事,你们还是先管好自家的事情再来对别人说三道四吧。 言外之意:咱们不搞民主自由,不就没那么多丑闻吗? 这话说对了!  丑闻确实都发生在民主自由的国家,专制国家是没有丑闻的。 一个国家要是搞一党专政,那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丑闻。想想吧,前苏联有过丑闻吗?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有过什么丑闻吗? 今日的朝鲜有任何丑闻吗? 没有! 那是因为专制国家都很清廉吗?都不存在腐败吗? 是因为专制政府很懂得保护民众的权益吗? 您来回答这个问题。
 
民主国家的丑闻我随手都可以找到一大把。尼克松的水门窃听事件,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那个贩卖奥巴马参议员宝座的事件,这些是不是丑闻? 在喜爱独裁专制的那些人的眼里,自由民主的国家真是漆黑一片啊,而一党专政的国家历来都是一片光明的。
 
如果诸位仔细瞧瞧,会发现一个社会越开放,人民越自由,老百姓越有发言权,媒体越有独立性,这个社会的政治丑闻就越多。 这个道理很简单:任何一个政府,无论是民主政府还是专制政府,都会产生腐败分子和违法事件。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一个民主社会是靠民众的自由发言权、媒体的监督,还有法治来揭露和惩治那些腐败,维护正义,以及限制政府官员的权力的。 限制政府的权力,揭露官员的腐败,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永久的事情。 这样一来,民主社会就老是有丑闻见报,老是有内幕被揭露出来。 民主社会的媒体,其作用不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讨好权势,而是找政府的碴,揭官员的短,跟权势过意不去。 一个民主国家要是老没有媒体出来揭政府的老底,那反倒是怪事。
 
而独裁专制社会就不存在这些麻烦。 政府不愿意把惩治腐败的权力下放到老百姓那里去,反腐是政府自己的事,反腐就是自己反自己。 独裁专制国家的媒体都是官方控制的,是不可以自由披露政府的任何黑幕的。 专制政府最怕民众揭短。 这样一来,独裁专制国家的政府看上去就比民主国家的政府“清廉”许多。 谁敢去揭露那些丑闻,找死啊!
 
那为什么民主社会就不怕那些丑闻,不怕揭短呢? 因为丑闻本身并不会推翻民主制度,倒是有可能推翻几个官员。 老百姓就连用选票推翻政府那都是合法的,还有什么不合法?
 
而且民主社会的老百姓对自己国家的揭短,远胜过那些独裁专制政府对民主制度的攻击。这次斯诺登事件在西方世界掀起了如此轩然大波,就证明了这一点。 请诸位去CNN或YAHOO News 网站上每一篇有关斯诺登事件的新闻报道后面,看看那些美国人是多么激烈地探讨和辩论。 诸位可以发现有些美国人骂自己的政府有甚于外国人骂美国政府。
 
民主国家有言论自由的民众广泛讨论这一事件,这本身就是很健康的。 同样一件事,在那些专制国家反倒没掀起什么大风大浪的,大不了几个御用文人出来骂街罢了,并没有民众热烈讨论这件事。 为什么那些独裁专制政府不好好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发动群众对美国来个全方位攻击呢? 他们大概是害怕这样的讨论如果深入下去的话,老百姓就会反过来问自己的政府:老兄你有没有监督我们的电话呀? 你有没有偷看我的邮箱呀? 人家美国的监督怎么说还是有法可依的,尽管那有可能过界了,可人家至少可以发泄不满或骂街呀。 据说人家重点监视的那些哥们尽是些在网上讨论如何制造山寨炸弹,讨论如何发动圣战的家伙。 你老兄凭哪一条法律监督我的电话,偷看我的邮箱? 我TMD啥时候敢造炸弹了? 俺不就是在网上说了句县里某干部的坏话吗?
 
不可否认,斯诺登披露政府的监控项目,对美国政府来说确实是一件尴尬的烂事,是一大麻烦。 就连独裁专制国家的媒体上也是这么说的。 这件事会让美国某些官员暴跳如雷,坐卧不安,这一点就连那些拥护专制的人们都毫无疑议 —— 他们很高兴美国政府又撞墙了。 但反过来在很多拥护民主制度的人们的眼里,这种曝光对老百姓确实是件好事。 这让人民又一次意识到政府的天性就是要控制老百姓,权力的最大特征就是恶性膨胀,老百姓自己的民主自由和权利要靠自己去维护,而不是靠某个伟光正。 这样不断地揭露和反省,才能把权力真正地锁在牢笼里,使一个国家在民主自由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人民才能真正地当家做主,国家才会持续繁荣发展。 要不是当初尼克松的水门丑闻被曝光,恐怕白宫就会肆无忌惮地对反对派进行窃听。 如果克林顿的拉链门不被曝光,那如今的奥巴马可能已经小蜜成群。 如果不是联邦调查局窃听了贩卖奥巴马参议员的宝座的那个州长的电话并将其逮捕,美国买官卖官的罪恶也许某一天会多如牛毛。
 
这次美国老百姓的争论,有一条是让那些拥护独裁专制的人们大失所望的,这就是争论的焦点不是要不要废除民主自由,而是如何更好地保护民主自由。甚至对那些在网上讨教如何造土炸弹的那些人的言论自由和隐私是不是要给予保护,这种话题都可讨论。 美国之所以有某些人对这件事愤愤不平,那是他们认为在反恐的理由下,美国老百姓的自由有可能被偷偷地干涉了,民主有可能被悄悄地兑水了,而民主自由是不可以用任何理由加以削弱的。 更令某些人伤心的是,甚至那些大胆咒骂美国民主制度的共产主义者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出要美国实行朝鲜、古巴或中国的制度,尽管他们的某些人的网名中甚至含有“CCP”。
 
说起CCP,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1945年7月初,黄炎培等六位国民参政员应邀访问延安,和毛泽东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会谈。 黄先生讲:“我生六十余年,耳闻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期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史长久,自然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而它的扩大,有的处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利欲所驱使,强于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愈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弱了。一部分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希望习主席不忘毛主席的这段话。
 
(轉貼自網絡)

ymchen

文章數 : 667
注冊日期 : 2012-11-08

回頂端 向下

<<道德之狂怒>> Empty 回復: <<道德之狂怒>>

發表  ymchen 08.07.13 0:12

蔡昌斐(古月語、WF)學問淵博,對哲學和歷史甚有研究,造詣頗深,他還會寫古體詩,實在令人欽佩。最近得知他還寫小說,在欽佩之餘,又添加一分警喜。

他於1980年就寫了一部科幻小說<神鏡通>,題材新穎,故事生動,通俗易懂,值得一讀。建議昌斐兄將它分段連載,在《巴中網站》上發表,與網友分享,相信一定會大受歡迎的。

前幾年,曾經在《巴中網站》上連載、膾炙人口的小說<變色龍>的作者,原來也是昌斐兄。<變色龍>還沒大結局,就不見下文,昌斐兄何時把續集繼續發表?

ymchen

文章數 : 667
注冊日期 : 2012-11-08

回頂端 向下

<<道德之狂怒>> Empty 回復: <<道德之狂怒>>

發表  古月語 08.07.13 10:34

ymchen謬讃了。
 
當年網伕曾經在巴中網站設定了三個頗有特色的欄目:《校友作品》《校友萍蹤》《校友遊記》,這三個欄目和現在的共用欄區別在甚麼地方?這三個欄目是私家地,不能自由張貼,共用欄是免費的。可以自由張貼。
 
因此在《校友作品》裡可以找到完整的《神境通》《變色龍》
 
《變色龍》不能說是古月語的作品,主角提供的生動素材才是真正的作者,古月語只是記錄而已,不敢竊據為己有。

 
也順便寫一下關於snowden辯論的古月語結束語:
 
人類今天的社會仍然是叢林鐵律、小農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大雜燴,以叢林鐵律為主的社會已經非常罕有,只要被人類文明發現的叢林裡面的與世隔絕的人類,他們都被文明感染了。雖然文明仍然讓他們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過著採集、狩獵的生活,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卻已經不是叢林鐵律了。
 
我族的統治者標榜自己的小農經濟意識指導下的社會模式為『特色』,純粹是逃避社會進化巨輪的藉口。社會進化不是靠槍杆子,它有自己的固有因果關係。因果關係是萬事萬物相互作用的結果,不是一兩個有槍杆子的集團就可以扭轉得了的。
 
以西方先進生產力為基礎的西方分權社會是市場經濟社會,有的還不夠成熟完善,有的成熟仍然不完善。這個社會裡的人有的仍然有崇尚叢林鐵律的思想殘餘,崇尚小農經濟自以為是的思維殘餘。但是都不是主流。古月語並不否認美國有些人無法無天。但都有渠道被他人揭發,他們都會被繩之以法。家有家規,國有國法。snowden錯在淩駕在國會和法院、法律之上,自以為有權利決定如何做,嘩眾取寵,好像揭發了一個天大的秘密,哪知道古月語三十年前就已經有過的構思,而且認定人類社會進化必然要走的方向。snowden應該學《水銀蒸發令》裡的那個探員上告到國會,也應該像《叛諜追擊》裡的那個CIA將同事的無法無天資料上告到國會。那個時候,snowden是英雄而不會是叛國者。
 
一個真正的完善、成熟的人類社會是智慧社會,古月語估計我們還得等一個世紀之後。只有經過無數次像snowden這樣的事件之後,人們學會從正反去慎密分析萬事萬物之間的因果關係,真正掌握了萬事萬物的內在演化,智慧社會才能到來。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道德之狂怒>> Empty 回復: <<道德之狂怒>>

發表  falaony 08.07.13 19:21



falaony 似懂非懂的拜读了楼上各位高手们的高见,似乎皆有理。

自Snowden事件曝光至今每天都关注他的消息,但与其关注《棱镜事件》,更关注的是他本人的结局去向。

原因:《棱镜事件》曝不曝光,对falaony来讲皆不稀奇,早在几十年前,就对【政治】下过定义:政治=搞阴谋诡计---对古今中外的无论什么样的统治者皆是。上世纪80年代看过一部法国片《为了国家的利益》非常淋漓尽致的描绘了这个等式。

至于Snowden本人,说实话确实很关注他的命运。

falaony
falaony

文章數 : 257
注冊日期 : 2012-11-08

回頂端 向下

<<道德之狂怒>> Empty "棱镜对自由"

發表  Chl 13.07.13 6:15

falaony 寫到:falaony 似懂非懂的拜读了楼上各位高手们的高见,似乎皆有理。

自Snowden事件曝光至今每天都关注他的消息,但与其关注《棱镜事件》,更关注的是他本人的结局去向。

原因:《棱镜事件》曝不曝光,对falaony来讲皆不稀奇,早在几十年前,就对【政治】下过定义:政治=搞阴谋诡计---对古今中外的无论什么样的统治者皆是。上世纪80年代看过一部法国片《为了国家的利益》非常淋漓尽致的描绘了这个等式。

至于Snowden本人,说实话确实很关注他的命运。
 
"棱镜对自由"

目前媒体对NSA"棱镜事件"的主要讨论题目集中在:
 
1. 追捕/逃避 Snowden,
 
2. "棱镜事件"监控细节,程序的合法性和情报机构监视的需要性..
 
Snowden的逃难到处遇到麻烦,这是公众所意料.政治是残忍, 若对国家没有益处补救他, 干嘛?何况这将会"得罪"一大强国. 德语箴言称 "Verrat hat man gern, aber nicht der Verräter." (背叛者人人都是喜欢,可是不是叛徒者).
 
至于有关检测措施的合法性或须要性,引起了无限争论. 一观点认为: 一个"好"监视不妨碍"普通"公民日常生活,需要时国家有关当局能得到有益的信息. 反对者观点: 他们不愿意于自由为安全做交易。
 
然而,当思考这"棱镜"方案时,我们总是只想"我们要什么", 而往往忘记了"它是什么"? 
 
政府没有提起或提出建议,应该使用那一种或别种形式来检视我们为公民的安全.而今我们发现到,这种情况已出现在秘密的法律,命令,法官判决的基础上,并且它已经发生在全面的规模下.确实地说,在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拥有最高主权者-通常是人民或其代表(议会代表)-才有权利决定这重要的监视活动.是非政府!但若从来没有人交代给最高主权机构,他们如何决定呢?
 
整个辯论棱镜方案还缺乏的是,问题上的基本部分: 既是政府对人民和公众的保密政策的“责任问题".作为政治家怎么能让人选举,若对这重要的一点,打算不告知他的选民?或者更糟的是: 作为政治家怎么让人选举,如果对这点重要的东西不能得到可靠信息的方便,因为他地位在权利圈梯子太低?
 
需有答案的问题是,我们为一国家的人民,需要多大的安全监视?这灵感工作的具体构成因该如何?如何使国家(非政府)机构能监督这监视部门的工作?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事务.每国家需要警察,但必须要有按法律保持治安的警察,并非因有权而行所欲的警察.每一国家需要情报部,同样的,它要在-尤其对自己的公民-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它应该受国家最高机构检督,交代.还有,我们是否要或接受政府收集无限秘密信息的权利?容忍秘密法规的存在,秘密命令和法官?这些东西应该放在最高有权机构桌上谈论.
 
以预防一些利益集团趁热打铁,以预防恐怖份子为由,或利用为人民的利益等口号,而设立一个不受最高主权单位所监督的机构,而只为一些集团的情报部.现实证明不顾红的或白的恐怖社会都是可怕的.
Chl
Chl

文章數 : 173
注冊日期 : 2013-06-25

回頂端 向下

<<道德之狂怒>> Empty 『自由是一種交換』,並非是個人的意願

發表  古月語 14.07.13 11:21

(藍色英文字摘自自由的百科全書)
On 8 November 1793, Marie-Jeanne Phlippon Roland, better known simply as Madame Roland ,was conveyed to the guillotine. Before placing her head on the block, she bowed before the clay statue of Liberty in the Place de la Révolution, uttering the famous remark for which she is remembered:
O Liberté, que de crimes on commet en ton nom!
(Oh Liberty, what crimes are committed in thy name!)

 『自由』這兩個音節的詞彙,英文LIBERTY或FREEDOM是三音節的詞彙,誰都會朗朗上口,都會去訴求。可是它究竟包涵了甚麼意義,有多少個可以剖析清楚?當我們為自由去訴求的時候,就是說這個世界上,並不單單閣下在生活,社會上還有其他人。如果閣下在宇宙間是一個人,不需要和任何外界互動,你看來是自由了。但真相卻不是。曾經看過電視電影說的是一個人在乘搭的飛機失事後流落到一個荒島的故事。他才真正感受到甚麼是現代文明。生命要生存下去,仍然要和外界交換,不是和其它生命交換,就是和大自然交換。
 

Liberty is the value of individuals to have agency (control over their own actions).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liberty articulate the relationship of individuals to society in different ways— these conceptions relate to life under a social contract, existence in an imagined state of nature, and related to the active exercise of freedom and rights as essential to liberty. Understanding liberty involves how we imagine the individual's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society in relation to concepts of free will and determinism, which involves the larger domain of metaphysics.
 
Individualist and classical liberal conceptions of liberty typically consist of the freedom of individuals from outside compulsion or coercion, also known as negative liberty. This conception of liberty,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libertarian point-of-view, suggests that people should, must, and ought to behav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free will, and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actions, while in contrast, Social liberal conceptions of (positive liberty) liberty place an emphasis upon social structure and agency and is therefore directed toward ensuring egalitarianism. In feudal societies, a "liberty" was an area of allodial land where the rights of the ruler or monarch were waived.


chl兄心中是『自由』,古月語以為是:『我自己的某些事我不願意讓任何人,包括政府的某一個執行部門知道,是我的自由。』
 
其實,『自由』是人形成社會之後才出現的問題。形成社會的目的是『交換』,既然是交換,就不是單方面的事情,閣下不能說,『我想以這個東西換取你手上的那個東西』,你有想的『自由』,我也一樣有不『被』你『想』的自由。既然社會已經形成,某些交換就必須進行。人們於是對交換模式形成了共識,這些共識的演化總和就是人類社會進化。『紅』和『白』是人類社會進化的兩個不同階段,不能混為一談。
 
而chl兄的這句話:『以预防一些利益集团趁热打铁,以预防恐怖份子为由,或利用为人民的利益等口号,而设立一个不受最高主权单位所监督的机构,而只为一些集团的情报部.现实证明不顾红的或白的恐怖社会都是可怕的。』恰恰就是混淆了,正像『紅』一直強調自己的『特色』而拒絕人類社會進化的共同規律。『紅』是tyranny,『白』是Separation of Powers,是兩個不同的social contract 或social structure。在tyranny下,恐怖是必然的,在separation of powers下,權力受到制衡,separation of powers正是為了避免恐怖,不讓恐怖成為必然,例如《水銀蒸發令》和《叛諜追擊》這兩部電影說的就是這樣的事。
 
年輕時候,身體健康,想吃甚麼就吃甚麼,除了自己能力得不到,百無禁忌。 老了百病叢生,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完全失去了自由,甚至想去哪裡都要受到限制。當然你可以自己的壽命來換取自由,但你願意嗎?自由也是一種並非由自己意志可以決定的選擇。
 
關於『自由』歷代先哲是如何思考的,古月語將會補充。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道德之狂怒>> Empty 回復: <<道德之狂怒>>

發表  Chl 16.07.13 6:01

以前一个人或人群/国家要逃脱四周社会而引起冲突.大家感到,犹如玩棋一般,须要有秩序条理. "...人生和四周人间接触是日常事.也感到有规则,法规来处理人与人,人和集团或人和集团之间的利益磨擦与争端是应该的.经常也没再考虑,所用的规则,法规是从何处来?其考虑因素是从那角度而起?" ....(chl在2010/10在巴中网站一贴文里). 谈判后的合同/法规不保证是会保持和平共处.问题是法规是否从一方角度所规定?因为许多人长期当作法治秩序和权威属于亲自所有的.今产生了以"个人 (individual) 或其代表" 的意念和"国家或社会"于两方同等谈判协议而决定.翻句话说,法律是谈判协议的结果,有如古月语称"自由是交换".法律/法规也是交换结果.

在依法治国的国家,法律对各方有约束性的, 它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不但对公民,它也包括政府在内有效 (法律无眼).在实际生活里这是难实现.可是在下意识里尽量接受这原则.深更半夜红绿灯也有效,红灯时,虽然半路上无人车也要停.这道理chl在欧几十年后才慢慢能接收. „目的/目标不能神圣所采取的措施“.

为国家公民chl所理解的"自由"是没有所胁迫,而能在不同选项的可能性内决定,私人思想自由.在不妨碍别人范围内,能自己决定的自由,后果也有自己负责(我做我当).行事的好坏.别人可劝告,可是没有权利禁止.

„ ...chl心中的, 古月語以為是:『我自己的某些事我不願意讓任何人,包括政府的某一個執行部門知道,是我的自由。』“ 注: 若没有可疑的理由,这非我的自由而是我的权利!

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可能是受四周的影响,我们下意识的思维总是联想,凡是白的,右的代表是好,凡是坏的是黑,左或红的.小时候在印尼,写字必用右手, "tangan kiri untuk cebok". 凡是独裁专治亲左国家称红色国家.虽然今还有一些独裁专治国家存在,因他们挂自由的口号或亲右专政,没人称它们是红色国家。
Chl
Chl

文章數 : 173
注冊日期 : 2013-06-25

回頂端 向下

<<道德之狂怒>> Empty 在我們面對世界的時候,應該相信甚麼?

發表  古月語 17.07.13 11:25

其實每個人心裡總是相信一些東西,例如,只要有足夠的錢就可以買到想要的物品。這些東西或者可以叫做「信念」,只有這樣他才能說出一些自以為真的話,他會相信自己所說的一切,除非遭遇到強有力的否定理由。這一段話看官可以當是古月語的一個信念。

但是,古月語唯一的終極信念是:這個世界不管有多麼的複雜,當是一層套一層,有一個終極層次,所有的其他層次都從屬於它。請不要將古月語的這個信念和道德經或易經裡的「道」掛上勾。易經或道德經裡的「道」是無以為名強曰「道」而已。

因為「道」混淆了真實世界和人腦裡的世界的區別。古月語說的層次是說人腦裡的世界的層次。真實世界就是一個真實世界而已,人腦要將自己通過感官從真實世界獲得的訊息加以區別因而使用語言去標籤它們,並加以分類,並找出類別之間的從屬關係,因而有了層次之說。但是好多人說的話,有人認為沒有層次,那就是說他們沒有認清所表達的話的層次從屬關係。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道德之狂怒>> Empty 仍然是層次

發表  古月語 18.07.13 13:51

續上帖。

實際上,每個人在面對世界的時候,是憑自己腦袋瓜裡的資料庫來應對。這個資料庫就是他具有的「知識」。

但是知識卻有三個層次:一是經驗中獲得的感性知識、書本中和師友傳送的,即使是書中的知識是理性知識,只要還沒有真正理解,也只能算是感性知識。第二是經過自己理解了的知識,是理性知識。理性知識,多是指某一個範疇裡的、弄清了這個範疇的層次從屬關係的知識。第三個是哲學層面上的知識,不僅僅是弄清了範疇裡的層次,這個知識在世界裡的層次也是清楚的。

例如,關於「自由」這個詞彙所表達的含義,可以是他人告訴你的,也可以是自己根據其他知識(這裡也有一個層次問題)理解到的。最簡單的含義就是一個人想做一件事沒有人可以、能夠、意圖阻攔。例如在一個家庭裡的晚飯時間,家人都已經坐在餐桌上,你卻不想這個時候用餐。家裡人不說你,你覺得這就是一個自由。

其實,這還不是最簡單的自由,最簡單的自由,就是我想做一件事,這件事可以完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絕對不會影響任何人。我唯一的想法就是我甚麼時間、在甚麼地方做都不想讓任何人知道。chl兄說這不是自由,是權利。在古月語的理解裡,自由和權利是一個事物在不同的層次上的表象。某種自由被社會公認是一個人可以實現而不被干涉的時候,它是一種權利。一個人可以認為這樣、那樣,但是要付諸實現的時候卻又是另外一件事了。道理很簡單,一個人如何想,還不牽涉到其他人,就是說純屬是他個人的事。chl兄的想法和這個想法有區別嗎?有。區別一個僅僅是腦子在動,chl兄是身體在動。其實在九一一事件之前,這種區別不是實質性的。但在九一一事件之後,卻可能是有實質性的區別了。國安部想在自己的公民裡區別出恐怖分子只能是從公民的活動資料裡分析出來。幾乎所有的恐怖分子一生人中只幹過一次恐怖活動,也就是說恐怖事件沒有發生之前沒有任何人知道他就是恐怖分子。這是今天人類社會所面臨的一個最棘手問題。不要去爭論為甚麼會有恐怖分子產生,要關心的是如何在事前制止恐怖事件發生。

再說社會進化。過去人們將一個政權劃分為左和右。但是這種劃分已經tinggal jaman。一個政權最本質的劃分是tyranny還是separation of powers。過去左右的劃分法是為了孤立紅潮。現在紅潮已經式微,而白色tyranny也一樣不得人心。這也是一個層次問題。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道德之狂怒>> Empty 回復: <<道德之狂怒>>

發表  Chl 18.07.13 21:15

<<道德之狂怒>> 50743796.7039a2
Chl
Chl

文章數 : 173
注冊日期 : 2013-06-25

回頂端 向下

<<道德之狂怒>> Empty 最淺的感性知識

發表  古月語 20.07.13 11:55


古月語一直對人們在面對世界的時候是根據甚麼做出應對深感興趣,也深感迷惑 。相同教育程度和專長,對某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大相徑庭。
 
古月語在面對世界的時候, 一定會堅持這樣的一個信念:我們在真實世界看到任何一個現象一定有一個起決定性的固有原因,也只有一個原因是起決定性的作用。
 
例如,一架準確度非常高的天平,兩邊已經平衡了。後來卻失去平衡,而且是固定的傾向一邊,沒有風、沒有塵埃飛揚,難道是幽靈作怪?原來是一隻比小米粒小十分之一的昆蟲停在一邊上。
 
氣象預測是十分困難的一件事,天有不測風雲說的就是這樣的現象。但科學家跟古月語一樣相信事出必有因沒有任何一件事是會突然發生,在它發生之前原因已經在靜悄悄的醞釀。於是他們開始收集並記錄全球(包括歷史上)的氣流、水流、寒流、暖流、海洋環流的資料,還和太陽的變化(黑子、中微子輻射、日冕、太陽風、磁力線等等),也因此發現了地球幾個大的影響大片面積生態的地球現象:厄爾尼諾-南方振盪現象(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簡稱ENSO),拉尼娜現象(西班牙語:La Niña有學者認為摧毀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的就是當時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反聖嬰現象。
 
世界上好多事並非彼此不相干。兩處看似獨立的事件,可能其中的蛛絲馬跡顯示了它們之間的關係從而揭開了不為人知的本質。
 
chl兄的這幅圖好有趣。牛是不會分左右,只有人才會。這幅圖的作者顯然是以人之心(實際上是作者個人之心)度牛之腹。食用牛的命運只有一個被屠宰,並不存在...of free choice。牛是沒有智慧的生物,人是有智慧的生物,人應該善用生命進化給予智慧程式去思考一些問題,更重要的是根據甚麼樣的準則思考才能給自己帶來更恰當的應對。因此這幅圖實際上僅僅是準則的最淺的一層:感性「知識」,而且還不是自己的感性知識。古月語不是唯象說者,不贊同將兩件沒有內在因果關係的事件論證成為一件事成立另一件事也一定成立,這是唯象說慣用的伎倆。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道德之狂怒>> Empty 回復: <<道德之狂怒>>

發表  rb1606 20.07.13 12:45

rainbow不懂政治也不懂哲學,不便加入討論,但rainbow有個疑惑:

一個人的“權利”是“與生俱來”的嗎?

一個生命的誕生,他有選擇的權利嗎?在他未懂事之前,一切的一切都在父母的支配之下。然而當他稍微懂事後,就開始跟父母要“權利” 了。那麽一個人的“權利”是誰給的呢?

rb1606
rb1606

文章數 : 4197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道德之狂怒>> Empty 回復: <<道德之狂怒>>

發表  古月語 22.07.13 9:33

『自由』和『權利』是表達社會上一個人的同一個行為的的兩個詞彙。所以,只有社會裡的人才有所謂的『自由』和『權利』。
 
在人類進化史上『自由』比『權利』出現早得多。在華夏,『自由』一詞出自《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南朝劉宋時的范曄(398年-445年)所著),在《皇后紀第十下》、《硃樂何列傳第三十三》、《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三處被使用。『自由』出現在奴隸社會,古羅馬(公元前754年)就有奴隸和自由人(也叫平民)的區別。『權利』(英文right)一詞比『權力』(英文power,authority)在人類進化史上出現得晚,權利真正被叫響是從法國大革命開始。
 
可見,『自由』是一個人行為對大自然或社會影響的結果。而『權利』則僅僅是對社會影響的結果。因此,一個人如果孤零零的生活在社會之外,權利對他來說並不具有任何意義。
 
自由(freedom)有多種含義:
意指由憲法或根本法所保障的一種權利或自由權,能夠確保人民免於遭受某一專制政權的奴役、監禁或控制,或是確保人民能獲得解放。
任性意義的自由。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自由放任。
按規律辦事意義下的自由,所謂對必然的認識和改造。
自律意義下的自由。康德在此意義上使用自由一詞。
是人在自己所擁有的領域自主追求自己設定目標的權利。
而法國大革命綱領性文件《人權宣言》中,對自由的定義為——
 
『自由即有權做一切無害於他人的任何事情。』——法國大革命綱領性文件《人權宣言》第4條(節選),1789年

所以,一個政府經過立法可以收集公民的活動資料而不妨礙這個公民的活動的自由。
 
可見,在大自然面前,一個人只有不違反有關物件組態的內裡因果關係的時候,才能從大自然取得所需要的好處,你可以把這樣的效果稱為對必然認知的自由。
 
但是人類對大自然真正全面認知之前的所作所為似乎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我們今天所獲得的科學技術能力,人口極度繁殖沾沾自喜的時候,人類在地球上正面臨的生態危機——破壞了生物圈的平衡,每幾分鐘因為人類侵佔或污染它們的棲息地,或濫捕濫殺就有一個物種滅絕,人類極度消耗無法復原的地球資源的時候,現在還沒有醒悟人類對大自然為所欲為的自由,演變成為給自己挖掘墳墓的自由。
 
權利,實際上就是指人的權利. 人權(基本人權、自然權利及人類基本權利)是指「個人或群體因作為人類,而應享有的權利」。人權包含許多價值以強化人的能動性並以普世(或曰普適)原則要求所有人應享有此基本權利。聯合國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確立了維護和保障人權是普世基本道義原則。政府或社會是否保障人權的常成為憲法、國際法及國際社會評判的重要規範性價值標准。(Human rights are "commonly understood as inalienable fundamental rights to which a person is inherently entitled simply because she or he is a human being." Human rights are thus conceived as universal (applicable everywhere) and egalitarian (the same for everyone). These rights may exist as natural rights or as legal rights, in local, region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aw. The doctrine of human rights in international practice, within international law, global and regional institutions, in the policies of states and in the activities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has been a cornerstone of public policy around the world.——wikipedia.org/human rights)
 
人們對自己擁有甚麼樣的權利有一個社會進化的過程,有兩個里程碑:法國大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聯合國簽署的《人權宣言》。人們是通過法國大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才認識到自己的權利被獨裁者剝奪,這種人權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並不是甚麼人的恩賜才能擁有。因此人們開始將獨裁者趕出歷史舞臺。
 
細緻到一個人到底可以擁有甚麼權利或自由,好多時候是想當然或認為理所當然。例如,我的行為並不妨礙任何人,因此我可以不想任何人知道我在甚麼時候在甚麼地方實行我的這個行為。這是一種權利。但是,判斷一個權利的必要是因為這個權利能夠保障他做某些事的自由。一個權利是保障一個自由。例如,政府經過立法之後想收集公民的活動資料,但並不構成妨礙該公民進行某種動作的自由。當然有的極權者收集公民的活動資料純粹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權,而不是保護社會的安全。這一點我們必須十分清晰的去區別。
 
生育權利是一個人權,但不受限制的生育能不能是一個人權,人類不受限制的生育,導致了人口大爆炸,滅絕了其它物種的生存。到今天人類還沒有認清自己的生育權利是不是需要有一個限制?實際上不要說滅絕了其它物種的生存,有的小孩是生在健康富裕人家,有的小孩是生在殘障人家,這些小孩有沒有選擇權?例如最近網上流傳一個天生沒有下半身的女人竟然連接生下兩個孩子。當這個孩子有自己的意識的時候,他在心理上會有甚麼影響?所以古月語的《神境通》裡提供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


古月語 在 29.07.13 18:30 作了第 1 次修改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道德之狂怒>> Empty 回復: <<道德之狂怒>>

發表  古月語 23.07.13 19:23

前天,一個挪威二十四歲女人到杜拜公幹,結果在一次宴會中被人強姦,報警後反而被阿聯酋法官判裁訂婚外性交、飲酒和作假證供罪名成立,判處入獄十六個月。這樣荒唐司法竟然沒有引起多大反應。無獨有偶,一個月前馬來西亞法庭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竟判一個犯強姦罪巫裔富家子無罪釋放,引起馬來西亞二萬華族聯名要求重審。
 
這兩單(應該不止這個數目)踐踏法律,侵犯人權的案子,和snowden公開的美國CIA監視公民日常活動的事情有甚麼區別?前者只是個別人被牽涉,後者卻是全民牽涉在內。前者只限於所在國,後者牽涉他國。除了牽涉他國,美國CIA的所作所為仍然是通過立法程序的,是否執行的時候過火,美國國會當然會跟進。
 
其實一個人的權利可以名目多多,有的是年晚煎堆人有我有。有的權利卻是十分重要,並不僅僅是個人的權利而已,而是關係到社會進化的方向。例如,一個政黨的宣傳部竟然可以淩駕一個國家的立法發佈甚麼『七免談』,可能見怪不怪,也沒有太多譴責。這不僅僅是一個政黨淩駕在國家之上,還牽涉到社會進化的方向。
 
聯合國人權宣言是根據美國二次大戰時的總統羅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制定。其中是"freedom of speech"和"freedom of belief"非常重要,這是針對人類歷史而言,並非可有可無。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