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欄目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公用欄目

读菽园新书:《思念与感恩》—戊艸

向下

读菽园新书:《思念与感恩》—戊艸 Empty 读菽园新书:《思念与感恩》—戊艸

發表  紫夢 20.03.14 2:13



    早在十多年前,我被公司派到上海工作还没有退休时,就喜欢读菽园(庄淑贞)的文章。当时我在上海远离母校校友最多的香港和印尼,听说印尼巴中校友会出版了《巴中文苑》,就发了一封信给编辑部说:“如蒙惠寄一本《巴中文苑》以慰多年怀念母校和校友之情,则不胜感激之至!”。那是用传真发的信,因为还没用上电邮。不久,时任编委顾问的周伯达校友给我回电,说会立即给我寄一本,令我高兴不已!

    收到《巴中文苑》的第一期就读到了菽园的文章:《豆芽感怀》,那是一篇怀念乃父庄劲民老先生的文章,写得情真意切,讲到庄老在印尼发生反华排华後回到上海,适逢中国文化大革命爆发,而他在上海的长子庄辛(庄晴勳)和玳琇两夫妻双双被红卫兵打入“牛棚”,由红卫兵“监督劳动”、“改造思想”和“交代问题”,庄老孤单一人流落上海的遭遇。我在上海多年,和庄辛伉俪也因巴中情而认识并成为知交,初认识时他说,他是庄劲民的长子,抗战时跟着在十九路军当政委的父亲到上海,淞沪抗战後,父亲离开中国到南洋,他就留在上海。曾搞过地下工作、读过大学、做过《解放日报》的编辑,做过上海市政府的秘书长。又说,他兼任了印尼《新报》的驻沪记者,给《新报》写了300多篇写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报导,结果反被打成右派、开除党籍‥‥‥。


    菽园今年一月新出版的书《思念与感恩》,编辑了她写的50多篇文章,把《豆芽感怀》列在第一篇,并继之以回忆父亲的《悲凉》和《巴中校歌》两篇,以寄托她对父亲的哀思和悼念。我仔细阅读这三篇文章後,不禁为菽园的家庭和庄老先生的人生遭遇感叹不已,也敬佩菽园兄弟姐妹们的坚强和孝心,以及为庄老不幸丧妻後对子女的爱和无奈之情扼腕,更为菽园姐妹面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慨叹,为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印尼在美国导演下发动恐怖的排华反华事件中,华人遭到的屠杀、追捕、压迫、敲诈等等灾难愤愤难平。这种反人类的恶行,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撤底的揭露。同样,中国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对中国知识份子、文化、艺术等的恣意压迫和破坏也至今没有得到清理和批判。


    读菽园的书好比把读者带到上世纪下半叶局势不断变幻的年代,既能读到她和温和学兄以及几个同学从巴中高中毕业後,千里迢迢“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教书”的艰苦情况,和他们勇敢、奉献的精神。师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直到现在经历半个多世纪而不衰,甚至在她们遭遇到贫病苦难时,以往的学生毅然慨然伸出援手,让他们度过困境。在《我沉浸在‥‥‥》一文中,菽园写道:“苍天啊!我怎么这样有福,沉浸在暖流里,欲罢不能!” 读到这里,我心里在说:“菽园,虽然您们经历了许多磨难,但有这么多温馨的爱,这种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真诚可贵的爱,应感无悔于此生了!”


    在菽园的书里,也让我读到在风云变幻的时刻,她们在极其困难和危险的环境下,如何“转入地下”继续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两个月前,我刚读到丘瑞霖学姐的新书:《耕耘六十载》,收获和感慨良多,作为和她们差不多同龄(瑞霖52届、茂荣53届、菽园54届)、从母校高中毕业後也曾在华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我,真难以抑制对她们一批“姐妹团”成员的崇敬之情,她们那时既要天天冒险出门到好几个学生家里做补习老师,回得家来又要尽做妻子和母亲的责任。正如菽园说的做人要做“伟大的平凡人”。在印尼华文教育渐渐复苏的今天,人们应该记住她们在艰苦岁月传承华文教育伟大而平凡的贡献。


    菽园的书里也读到她和友族百姓的和谐共处甚至守望相助,在《多为我祈祷》一文里,她娓娓叙述她和家附近“巴杀”里卖菜小贩的情谊,菜贩为给孩子将来读大学筹钱,告诉她把卖的菜价每种加多一、两千盾。菽园明知价格较贵,也情愿次次和他“交关”。待到他告知孩子考上大学,菽园和他一样兴高彩烈,并写出该文。她还写了两篇有关家庭褓姆的故事,她把褓姆当作自己的家庭成员。这让我回想起少年时我们家的褓姆 Mawar,母亲对她好,她结婚时母亲协助她家办婚礼。日寇在爪哇登陆前印尼暴徒抢、烧、杀华人,我们好不容易逃到椰城的难民收容所,Mawar竟从乡下找到我们,送来母亲为了不被暴徒抢光而寄放在她家里的衣物,否则,我们真的会衣不蔽体。同样,在《那双脏兮兮的手》一文中,作者叙说并感激一位双手脏兮兮但品格高尚的公车乘客对她的帮助。其实,华人百姓和友族百姓的关系一向都很好,只是统治者为了本身的利益挑拨离间,从而发生许多事件。


    一位哲人说:“读一本书,等於得到作者那段岁月的心思和时间。” 确哉!斯言!菽园的书,让读者获得她整整半个世纪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反映那个时代老百姓特别是印尼华人教师的灾难、奋斗和呐喊。她收集的文章除了上述内容,还谈及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如:《面》和《“黄铺记”飘来的温馨》,虽然以前曾经读过,重读一遍仍然令我感动不已!也让我回忆少年时吃到过的“黄铺记”客家“腌面”的无比美味,直到如今,虽然走遍了大江南北,还没有再吃到过达到那种美味香滑的面食。庄老先生是先父的知交和诗友,既是客家同乡,也是“梅州中学”同学。在印尼时常相互唱和诗词。至今我手里都还保存着先父祝贺庄老被邀参加“回国观光团”的一首诗,诗曰:


送劲民、香谷同学回国观光
1957年4月
—春 野—

服务人群岂计功,观光消息报匆匆;
五中1同学珍离别,一席琼筵祝东风。
故国财经从计划,中原文教重工农2
侨经自有新方策,仔细研求辨异同。


注1.“五中”指梅县旧时的五间中学
   注2.劲民同学为银行家,香谷为教育家。


    这首曾在华文《新报》上发表的诗,不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思和所处的时代吗。菽园的书取名:《思念与感恩》,颇有禅义。光阴似流水,我们都已达髦耋之年,多少都会对人生有所感悟。许多已渐行渐远的人和事,值得思念;也有许多人和事值得感恩。我们几经磨难能够活到当下,也应该感恩,在夕阳红下知足常乐。





背景音乐:感恩的心钢琴曲

2014/03/18




紫夢

文章數 : 1421
注冊日期 : 2012-11-27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