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欄目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公用欄目

百年孤寂

2 posters

向下

百年孤寂  Empty 百年孤寂

發表  古月語 18.04.14 13:02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哥倫比亞著名作家馬奎斯逝世,終年87歲。

馬奎斯被譽為最偉大的西班牙語作家之一,代表作是魔幻現實傑作《百年孤寂》,這部於1967年出版的小說翻譯成數十種語言出版,全球銷量超過5000萬冊,並於1982年為馬奎斯帶來諾貝爾文學獎。


從馬奎斯的《百年孤寂》到閱讀後的孤寂
- Dearest you, rosylovesyou - udn部落格
作者Rosy:http://blog.udn.com/rosylovesyou/5967258

陽光充足的冬日午後,室內的中央空調溫暖得讓人昏昏欲睡。

說來我並不喜歡連鎖咖啡店,由於自己年底放大假,就挑了個平日沒人去的地方,主要是可以坐著聊聊,還能夠保留一點屬於自己的時光。

我坐在窗邊,等待和朋友的約會,那天望著街景,在明亮的陽光下,半眯著眼打著盹,正巧手邊帶了書,喝著熱咖啡、吃完小蛋糕之後,幫人點完同款的咖啡,就懶懶地一個人閱讀著。  

朋友抵達的時候,輕輕拍了我的肩膀,我只回他一個笑,然後等待他落座。

我們都沒有說話,安靜地聽著餐廳優美醉人的旋律,細細品味著如同生活般苦澀卻甘冽的咖啡,在聆聽清雅幽揚的鋼琴樂曲間,感受假日那種恍然入夢的慵懶。

他拿起我攤開在桌上的書看了看,那是《百年孤寂》(Cien años de soledad)的中文版,英文本放在家中,而這本是我個人最喜歡的翻譯版本。

「妳喜歡看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小說?」他好奇地問,還以為我看的是商業方面的書籍,或者是目前市面上出的新書。

其實,我一直覺得自己的閱讀量不算大,最近幾年能夠平心靜氣回頭翻書的時間更少,由於預期朋友會遲到,因此就隨便挑了本書來看,打發等待的無聊時間。

他認真地看著咖啡杯上嫋嫋升起的熱氣,然後跟我討論了讀後感想,在我為數不多的異性朋友之中,他是唯一一個有共同興趣的知交。

「我不喜歡這本小說,主題凌亂、荒誕、苦悶、壓抑,整本書簡直是不知所云。」

見他拿過書翻了翻,接著批判起作者的寫作手法,而我很喜歡馬奎斯,幾次在文章裡面也引用了書中名言,所以不免又被引發好辯的老毛病,習慣性地尋找他在對話中的弱點來攻訐,但我仍保持面上的微笑,以免降低了理性思考的層次。

這本書我曾經看了四、五遍,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

「妳喜歡這本書?書頁摸得有點黃了,看來是常常翻吧。」

他不免好奇地問,因為我通常會將自己收藏的書安上書套,省得日後破損傷心,認真對待自己喜歡的書,也認真看待自己的知心人,想來這種解釋彼此都能理解。

這本書縱然一開始談不上喜歡,後來將幾個版本對照之後,也不免起了想要珍惜的心理。

我告訴他,第一次看完《百年孤寂》之後,我覺得自己沒看懂,於是多年以後又讀了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結果把書頁摸得泛黃之後,我在其中體會到了一種絕望的孤獨的氣息,那是一種因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而產生的絕望、冷漠和疏離感,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齡、擁有相當的人生經歷、明瞭痛苦與麻木的心境之後,仔細回顧方能理解的文字。

這是一部既魔幻又現實的傑作,很值得一讀再讀,所以秉持了愛書人的心態,我又推薦給朋友。

他喃喃地說:「是啊,那是一種註定的宿命的孤獨,作者表達了讓人絕望的孤獨感。」

我們交換了各式各樣的讀書心得,從作者生平到內容結尾,彷彿有說不完的話題。

他若有所思地看著我,我笑了笑,他拿起手裡的書,翻了幾頁之後唸了幾句:「這不是為了打發或拒絕孤獨,而是在保持孤獨。」停頓了一下,又道:「孤獨是你的初戀,每個人將一切權力奉獻給自己的雙手時,就承認了它和自己如影隨形。」

我是一個習於忙碌的人,由於沒有太多心思去哀嘆什麼,縱然不太寂寞,卻可以明白作者所表述的概念。

朋友放下書,說:「我還是不喜歡書中的文字遊戲,雖說每個人生來就是孤獨的,但我覺得這想法很正常,沒必要去刻意強調每個人的孤獨。既然不能與命運抗爭,就應該好好正視孤獨,享受孤獨。難道不是這樣嗎?」

我想,過去一個人的自助旅行之中,無論走到哪裡,最深沉的孤獨是永遠都消除不了的,也是最讓人恐懼的,因為要自己計畫與盤算,估量手中現金能花多久,能不能找到最佳路徑,是否可以在最好的時光目睹最美的景色……人之所以孤獨,就是抉擇多得很,可以思考的事情也不少,問題在於只有自己能決定走向。

十幾廿歲的時候還年輕,彷彿擁有用不完的精力,也保持了青春飛揚的心態,總是大著膽子走南闖北,多數時刻自己一個人遊歷諸般國家,體會不到那種必須選擇的絕望。

我覺得孤獨不是與生俱來的,恰逢今年擔任了最後一任伴娘,本想事不過三,未曾想接連幾次,我大哥也在這個月補辦結婚宴會,正巧朋友將與未婚妻同樣要步入禮堂,我對他笑了笑,然後祝福他幸福快樂。

我說:「天蠍男(這是我對他的暱稱),恭喜你,這本書的『孤寂』你終於看不下去了。」

他不置可否,在喝完最後一口冷掉的咖啡時,對男女之情下了一個令我詫異的結論:「孤獨麼,就是從愛上一個人的那一刻開始。」

回憶起這人即將結婚,這還是最後一回跟這位單身漢見面,我嘲諷他:「錯了吧,應該是你愛上那個人的那一刻就感覺不到孤獨了吧?」

他只是微微一笑,沒回嘴,就拉著我往門外走去。

我有些發愣,因為那只手有點冷,我疑惑地望著他的背影,想著這些年的友誼,不免悄悄地把那只不知第幾次握著我的手輕輕放開。

想起那只手將要牽著別人,忽然之間,我終於瞭解了他所說的另一種孤獨。


古月語 在 09.04.19 9:37 作了第 2 次修改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百年孤寂  Empty 回復: 百年孤寂

發表  古月語 06.05.14 13:51



馬奎斯利用他的語言天才寫出來一個群落的幾個世代的百年經歷,可不可以說是一個社會的縮影?甚至可不可以說是一個社會進化的縮影?更甚者,說這是一個民族反帝、反殖民、反封建的鬥爭史。這是*老*共*最拿手的伎倆,他們時時刻刻都在人類社會的汪洋裡尋覓自己暴力奪權的合法性的依據。古月語對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做如是觀。可悲的是,在他們對民眾的無所不用其極的腦袋移植下,不少人對他們這些一言一行已經視為理所當然,下意識的成了他們的同路人。
 
馬奎斯對在一個群落的經歷,經過思維之後,有一種百年孤寂的感受。
 
古月語想說的是,孤寂只有人類,而且是懂得理性思維的人才有的一種不可言明的感受,這個不是一種原始、自然、本能的感情流露。這是必須經過深刻思考之後才可能有的感受。古月語的這個見解可並不是人人都會同意的。
 
豹子、老虎、熊貓、老鷹等等不是群居生物,除了交配的時候都是獨來獨往,它們不會有孤寂的感受。古月語又怎麼知道?懂得問這樣一個問題是真的不簡單。
 
人是社會性生物,當一個人遠離人群生活的時候,像魯濱孫那樣會不會有孤獨的感覺。有,但這樣的孤寂感,是淺層的,而馬奎斯的孤寂卻是深遠的。就像《安第斯山脈上的雄鷹》這首樂曲(又有人將這首樂曲扯上「反帝」、反殖民、反封建,世界上哪來的階級鬥爭?「階級鬥爭」是姓馬的憤青瞎說,「帝國主義」來自列寧的胡扯,殖民,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沒有殖民的歷史,殖民和移民都是跑到其它民族的地頭上去生活,前者有時是血腥的,移民卻是和平的。封建也是姓馬的瞎說,他的極*權*主*義*更有過之而無不及),給古月語一種悠遠的、深邃的孤獨感。古月語想象安第斯山脈的雄鷹鳥瞰整個大地,就像古月語一個人坐在海邊靜靜地、長時間的凝望不見邊際的大海,一種深沉的孤寂感,這並不是因為古月語是一個人,而是,與廣袤的大海比,人是多麼的孤單,一種生命的孤寂。
 
古月語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在海邊枯坐,目不轉睛的凝望大海,感受那種在廣袤中的渺小,那種揮之不去的孤寂感。古月語也喜歡一個人靜靜地望向深邃的夜空,有沒有那種讓星塵在自己手指間飄過的愜意,只是說說而已,但一種百年的孤寂感卻是不言而喻的。
 
人擇原理說宇宙造就了人類,就是要人類用自己的智慧感受宇宙的廣袤,讓人類感受自己的那種百年孤寂感。除了人,還是那種能夠理性思維的人,是不可能感受宇宙的廣袤,因此也不會有那種百年孤寂感。比如說當古月語看穿了人和宇宙之間的關係,而這種關係並非是人擇原理開始時所理解的,古月語真的感受了那種百年孤寂感。
 
像上面轉載的文章,是說明了,當你甚麼都想擁有的時候,才知道宇宙並非如此,這時候,那種孤寂感就會悠然而生(油然而生好像欠缺了一點元素)。就像古月語自認為已經勘破了人和宇宙之間的關係,但卻使古月語更加孤寂。
 
順便說一下,黑格爾的辯證法古月語剛弄清了是它對康德的二律背反(antinomy)的曲解,但那個姓馬的憤青卻如獲至寶,以為獲得了解讀整個人類進化史的鑰匙,更是被列寧別有用心的為自己胡說八道作為理論根據。現在經過蘇共的解體和老鄧改弦易轍,這些既得利益者為了自己地位的合法性仍然死抓這根稻草不放,而不少人在他們百年統治下被潛移默化,對那些我們曾經以為是正確,而現在已經不起社會進化檢驗的觀點仍然朗朗上口,不知是說了近百年改不了口,還是仍然奉階級利益高於一切的信條,腦筋轉不了彎?古月語真的是感到百年孤寂。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百年孤寂  Empty 回復: 百年孤寂

發表  古月語 11.05.14 11:56


又是一個風高夜黑,一個黑衣人在幽暗的屋脊上呼嘯:「風緊,扯......」這讓屋裡的古月語嚇了一跳,古月語可沒有幹殺人越貨的勾當,只是在床上發夢囈而已。
 
「青州從事須沉醉,稷下雄談且休矣!」閒話表過,言歸正傳。
 
事緣今天設定一系列《安第斯山老鷹之歌》的播放器,但就是播不成。這樣的事對古月語來說應該是駕輕就熟,折騰了個多小時,沒有找到原因。只好用以前的成功播出的txt檔案,舊案裝新樂,以新樂置換舊歌,成功了。都同樣是txt檔案,為甚麼結果不同?古月語鑽牛角尖,非要弄清問題在哪裡。大概人類如果不出現幾個鑽牛角尖的呆子,例如泰勒斯、蘇格拉底等人,人類仍然處於女媧補天的神話愚昧時代。現在,人們生活在這些呆子創造的智慧庇蔭下,卻還輕蔑嘲笑這些呆子,慶幸自己不是呆子。
 
古月語,沒錯,是古月語,用「甚麼」表示感性認知,用「為甚麼」表示理性認知。The philosophy of Plato, especially insofar as it asserts ideal forms as an absolute and eternal reality of which the phenomena of the world are an imperfect and transitory reflection.【中文翻譯:柏拉圖哲學,尤指宣稱理念形式是絕對的和永恆的實在,而世界中的現象卻是不完美的和暫時反映的哲學。】Kant ( Immanuel Kant, April 22, 1724 - February 12, 1804) considered a priori propositions must be true, but it is a fortuity to posteriori proposition , according to Kant, a priori knowledge is independent of experience. Posteriori knowledge depends on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external conditions due to the time change, the proposition entitled false. 【康德認為先驗命題必然為真,而後驗命題是偶然的,因為按照康德的思想,先驗知識獨立於經驗。後驗知識取決於外在條件,外在條件會因時間而改變,使命題為假。】Plato, as has already been pointed out, held that objects of the senses generally answered this description; they each appeared to possess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y could not in fact have (water could not be at once hot and cold) 【正如柏拉圖已經指出,他即持有物件的意義是一般回答這樣的描述 ;它們每個持有它們事實上並不擁有的特徵 (水不能同時是熱和冷) 】
 
無論是柏拉圖還是康德,他們都沒有搞清一件事:理性認知來源於感性認知。康德認為理性認知來源於先驗,即人類與生俱來的「範疇」。因此古月語提出源訊息與鏡像訊息的哲學概念。說白了就是我們面對的世界有兩個,一個是真實世界,它是必須通過人類的感官去認知,一個是人腦裡的世界,它是通過感官認知之後在人的腦裡建立起鏡像訊息,第一次根據外界信號(源訊息)建立的鏡像訊息古月語稱之為初級鏡像訊息。人腦有一個與生俱來的功能,也就是康德所說的「範疇」,就是將幾個鏡像訊息組合成為次級鏡像訊息,又可以將初級的、次級的鏡像訊息再組合成為更高級的鏡像訊息,高級鏡像訊息已經遠離了真實世界,所以柏拉圖和康德才誤解以為高級鏡像訊息是先驗的,和源訊息,也一樣和初級鏡像訊息無關。
 
這裡有一樣,古月語說的,人腦裡的世界大於真實世界,這樣一個論斷並不是任何人都能夠理解的。其實從本文開頭,就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需要理性思維:
 
一。為甚麼人類能夠區分面對的世界,例如,同樣是txt,為甚麼有的就可以播歌,有的就不能播歌。首先,我們能夠區分歌能播和不能播,如果這一點辨識都不具有,進一步的txt之間的區別就無從談起了。我們可以非常有趣的發現(發現也是一種辨識能力):播不播得出來是淺層的辨識,兩個txt之間的區別是更深層的辨識。有的人可以辨識播不播得出來,但他可能永遠找不到兩個txt之間區別在哪裡。本來,古月語也曾經根據這樣一個分級原理來分類人的辨識率。
 
二。我們人類為甚麼能夠分辨物件組態的細節?不要像康德那樣跟古月語說是與生俱來。阿里斯多德說科學就是問一個為甚麼?為甚麼人類有這個與生俱來的能力?而其它生物,甚至是非生物為甚麼不具有這樣的能力?
 
古月語可以告訴大家,我們生活在其中的宇宙是一個組合而成的世界。沒有這樣的組合,人類就不可能具有分辨事物細節的能力。那麼其它生物為甚麼沒有這個能力?這是一個生命進化的問題。進化,就是組合從簡單到複雜的演化。
 
蛋白質是最神奇的組合。正因為這樣,一個組合的宇宙,組合出了氨基酸和核苷酸分子,氨基酸、核苷酸再組合成為蛋白質和核糖核酸。這個,看官是不是有點熟口熟面?初級鏡像訊息組合成為高級鏡像訊息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明白了真實世界和人腦裡的世界的區別,我們就可以剖析康德的二律背反的道理。康德的二律背反說的就是人腦裡的世界的現象。黑格爾和姓馬的憤青錯就錯在將人腦裡的世界的現象當做真實世界的現象。
 
康德的二律背反說的是當人們在自己的腦裡建立了一個正命題,他完全可以輕易地建立起一個反命題。In each antinomy, a thesis is contradicted by an antithesis.康德舉了四個頂級例子:
一:
【關於時間與空間the limitation of the universe in respect of space and time】
正命題:
宇宙在時間上有起點,在空間中也有限制。
反命題:
宇宙沒有起點,在空間中也沒有任何限制;它在時間與空間中都是無限的。
二:
【關於基本粒子the theory that the whole consists of indivisible atoms (whereas, in fact, none such exist)】
正命題:
在宇宙中各種組成物質都由許多簡單部分組成;而且,沒有東西既簡單又由許多簡單部分組成。
反命題:
在宇宙中沒有由許多簡單部分組成的東西;而且,在宇宙中沒有任何簡單物質。
三:
【關於自由意志the problem of free will in relation to universal causality】
正命題:
宇宙的各種現象,不只是由遵照自然法則運作的因果律主導的,還受到自由意志的因果律影響。
反命題:
沒有自由意志這種東西,在宇宙中任何東西純粹遵照自然法則運作。
四:
【關於上帝 the existence of a necessary being】
正命題:
在宇宙中或與宇宙相關(的地方)有一個絕對必然的東西是宇宙的一部分或是宇宙的成因。
反命題:
在宇宙中或在宇宙外沒有一個絕對必然的東西造就了宇宙。

古月語想說的是,在頂級的問題上,正反命題不是說可以證明同時成立,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它們是無法被證明的。所以才有波普爾的證偽論。古月語也想說,證偽說也有一個局限,當一個命題被證偽,它就不能成為科學。當一個學說不能被證偽,它還是不是科學?其實,真實世界裡,都不存在這些極端例子。
 
我們的語言所表達的意思,首先是鏡像訊息,而不是源訊息,我們以語言表達的描述只有當存在一個和真實世界可以對應得到源訊息時,我們也只可以說我們表達了一個真實世界的情況。
 
實際上我們使用語言的時候,很容易表達另一個悖論,例如這句話:「我說的都是謊言。」那麼,請問,這句話是不是謊言?顯然是一個悖論,如果這句話不是謊言,那麼這句話表達的內容就不是謊言,顯然違背題意。有人很容易將這個例子和辯證法扯上關係,這正是黑格爾和那個姓馬憤青的荒謬。


古月語 在 14.05.14 14:03 作了第 1 次修改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百年孤寂  Empty 回復: 百年孤寂

發表  古月語 14.05.14 13:22



從一九一七年的蘇俄十月「革命」到現在將近百年,從那個時候開始,十幾億人被強制按辯證法去理解各種現象。今天,辯證法應該可以宣告壽終正寢了,俄國不再提它了,「新君」也不再提它了。百年孤寂,不是說辯證法的百年,而是十幾億人的思維在迷途上團團轉了近百年,還有不少人沒有轉出這個迷宮,還在那裡「一分為二」。
 
古月語在此高談闊論,相信要引起一些人的gelih。這個gelih牽涉到一個「正反」思維。康德的二律背反,就是說正反,康德的「純理性批判」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它。古月語理解為康德批判人們在理性思維的時候出現的岔道。
 
古月語高談闊論不知道賣真膏藥還是假膏藥。如果這是一個正命題,如果gelih,應該擬出一個反命題,實際上這一個正命題裡包含了幾個子命題,那麼它的反命題就不止一個了。如果認為正命題成立,那麼,反命題是否成立?是否思考過這個命題,證明了,gelih才是有道理。
 
按康德的意思是當一個人在理性思維的時候,擬出了一個正命題的時候,也應該設定一個反命題,然後去證明它。康德的這個想法被黑格爾變成了辯證法。康德的二律背反和黑格爾的辯證法根本是兩個本質不同的東西。康德是純理性的東西,到了黑格爾手上卻變成了客觀規律,這才是荒天下之大謬。
 
從康德的二律背反裡的「正反」,古月語引申,或者說建立了一個「平等」的鏡像訊息。古月語在這裡特別強調,無論是正反或平等,都是鏡像訊息,都是人腦世界裡的東西,真實世界是不存在正反和平等的。看看物理學家是如何定義正反粒子,你將會同意古月語的這個觀點,「正反」只存在於人腦世界裡,只是人們對真實世界裡某種現象的一種理解,是一種人類加上去的標籤,真實世界並不存在這種標籤。下面的綠字資料摘自自由的百科全書。
 

反粒子是相對於正常粒子而言的,它們的質量、壽命、自旋都與正常粒子相同,但是所有的內部相加性量子數(比如電荷、重子數、奇異數等)都與正常粒子大小相同、符號相反。有一些粒子的所有內部相加性量子數都為0,這樣的粒子叫做純中性粒子,反粒子就是它本身,比如光子、π0介子等。並不是粒子物理學中的每種粒子都有這種意義上的反粒子,微中子就沒有反粒子,反微中子的定義與此不同。
 
反粒子的概念首先是1928年由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在他的電洞理論中提出的。1932年在宇宙射線中發現了正電子,證實了狄拉克的預言。1956年美國物理學家歐文·張伯倫(Owen Chamberlain)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發現了反質子。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狄拉克的電洞理論對玻色子不適用,因而不能解釋所有的粒子和反粒子。根據量子場論,粒子被看作是場的激發態,而反粒子就是這種激發態對應的複共軛激發態。
 
物理學裡,反微中子,微中子的反物質, 是核反應β衰變產生出來的中性粒子. 它們擁有1/2自旋並屬於輕子類粒子. 目前為止,所有探測到的反微中子都有右旋性,而所有微中子都是左旋. 反微中子只通過重力和弱核力與其它物質感應,使得它們很難在實驗中探測到. 微中子震蕩實驗得出反微中子有質量的結論,而β衰變實驗指出這個質量是非常小的。
 
由於反微中子和微中子都是中性粒子,他們有可能便是同一個粒子. 凡擁有這個性能的粒子被稱為Majorana粒子. 如果微中子確實屬於 Majorana粒子一類,那麼無微中子雙β衰變過程便有可能。數個實驗都準備尋找這個過程。


所以,我們看得出,人腦世界真的比真實世界還要大,有非常多的關於真實世界的東西都是先在人腦世界裡出現,然後才在真實世界裡找到對應關係。對應關係是古月語提出的一個哲學概念。是它將真實世界和人腦世界鏈接起來。人腦世界比真實世界大得多,信焉?有些人不能理解這一點,是因為不明白人和宇宙的關係,被一種似是而非的認識論忽悠了。
 
古月語順便說一句:在今天的互聯網世界,沒有任何人類(至少在幾個成名人士裡產生過共識)曾經有過的思維過程是不在互聯網上留下痕跡的,而且任何無知的人,當然他必須有使用互聯網的基本能力,都可以接觸到人類的任何被共識的思維過程,這個和他的學識沒有直接的關係,但他的腦海裡必須有他想的關鍵詞,也就是說他必須有夢想,沒有夢想,不狂妄又怎樣。古月語有幸生活在一個資訊可以任意流通的自由世界裡,這一點對古月語已經足夠了。
 
當古月語寫到這裡,見到近來一些人因言獲罪,心中自有一種百年孤寂感。


古月語 在 09.08.21 20:30 作了第 3 次修改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百年孤寂  Empty 回復: 百年孤寂

發表  峰梓 18.05.14 7:31

.
“正反”思維,并沒有把“正反”定格。也就是說,對同一事物可以提出無限個“正反”。因為,認知和辨識於不同人、時、空,對世界的鏡像反映是無限的。
而黑格爾和馬克思的一分為二(有異於“正反”)是把豐富多彩的世界定格。
從而迎合和提供惰性思維者予理論依據。
惰性思維不會由“甚麼”主動地進入“為甚麼”去思考。於是“人云亦云”,形同留聲機,鸚鵡學舌。
“一分為二”也給帝王專制統治去進行“愚民”最有力的理論根據。
太監思維,明君思維油然而生!

“一分為二”有異於“正反”。千萬別混淆!
例如:“一分為二”為“正”,那麼“一分不為二”等乃屬“反”。
又例如:“正反”分開來不就是二嗎?
對不起,當“正”只有一個時,而“反”的內涵可以說有無限個。
掉個位子,當“反”只有一個時,而“正”的內涵可以說有無限個。
.
峰梓
峰梓

文章數 : 304
注冊日期 : 2012-11-07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