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欄目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公用欄目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2 posters

向下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Empty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發表  wmy 15.09.15 10:29




學弟學妹蹁躚舞喜迎學長四方歸

巴中海外老校友參觀新校區暨出席告別晚宴


  【國際日報訊】座落在雅加達西區的巴中新三語學校今天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銀髮飄飄,步履蹣跚,然而卻精神矍鑠,神情興奮。八百多名前巴中老校友們同回母校,見證巴中建校70周年的新貌。年輕的學弟學妹們打扮的漂漂亮亮,載歌載舞歡迎海外學長們歸來。
  一輛輛大巴將住宿在不同酒店的巴中海外老校友們載到校區,10月18日上午,原本靜謐的校區顯得格外熱鬧起來,隨著老校友們的到來,校區內又泛起了幾十年前曾有過的歡聲笑語。
  高大宏偉的新校區,窗明几淨的新教室,寬敞富麗的大禮堂,稚氣可愛的學弟妹,這一切讓離開母校數十年的老校友們感慨萬千,心潮澎湃;這一切勾起了他們無數的往事回憶和悲歡離合的情感波瀾。
  他們在正在精心準備的幼兒班小演員們面前停住了,表情是那麼慈祥,神情是那樣舒展,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當年。許多人用攝像機、攝影機拍攝著不同畫面,他們要把這些都保存下來,帶回遙遠的地方回味和思念。
  在學校樓道的牆上,懸掛著巴中前三任校長歐陽、劉耀曾、劉宏謙的掛像,懸掛著巴中校歌,懸掛著巴中早期教職員工的掛像,老校友們駐足在掛像前懷念著母校的先哲,搜尋著恩師的容顏,一臉凝重和沉思。
  一幅對聯橫縱在樓道兩旁的樑柱上,上聯是“老巴中揮灑青春難相忘”,下聯是“新巴中知書達理續新章”,橫批是“共同守望再創輝煌”。對聯寫出了所有新老巴中學子對母校的心聲,道出了新老巴中學子對母校的心願。這份共同守望,遍佈千島大地,飛越五湖四海。
  巴中校友會主席林鳳英,基金會主席余增壽,巴中輔導主席李世鐮等主要領導與理事會成員在學校大禮堂熱情迎接遠道而歸的學長學友們,禮堂正中的牆上懸掛的巨幅橫幅上寫著“回家感覺真好”,為了“回家”,為了校慶,世界各地的巴中老校友不顧舟車勞頓,不懼萬水千山。
  寬敞的禮堂滿是“回家”的海外老校友們,人聲鼎沸,歡情如舊,時光把他們帶回到幾十年前的過去,帶回到華文興盛、如火如荼的歲月,帶回到依依不捨,夢繞魂牽的分別,帶回到期盼團聚在母校的遐思中。如今,一切就在眼前,如今,母校舊貌變新顏。
  母校精心準備的文藝表演,由新老學子同台獻藝,銘刻在所有學子心中的巴中校歌由一群小學弟學妹用三語表演,那激蕩心扉的校歌是多少巴中老學子們心中對母校懷念的樂章,望著臺上高歌的學弟學妹,不少老校友在追憶自己當年曾經的身影,隨著節拍,輕輕低吟。
  一排小同學在臺上表演背誦弟子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一字一頓,誦聲朗朗,一排排大同學在台下搖頭晃腦,遙想當年跟隨老師如此同樣的接受中華文化薰陶的情景。
  每一個節目,每一曲歌舞,都有不少老校友們擁到前面去拍照,以致影響到後面看不見的老校友要多次前來提醒。可以理解,老校友們對母校的一切依然是那麼眷念,老校友們對新學子們有著無法言喻的濃情,這份情已經深埋在心中許久許久。因為,他們是巴中的明天,是巴中的希望。
  巴中校友會主席林鳳英在致辭中一句“歡迎海外學長們回家”,讓許多老校友們的眼睛濕潤了。她又說一句“巴中三語學校永遠都是全世界所有巴中校友們的學校”,讓無數老校友們聽之動容,讓老校友們漂泊的心有了歸的港灣。
  巴中三語學校基金會主席余增壽致辭表示,希望所有海外的巴中校友們都關注、支持、幫助母校的發展進步,讓更多的巴中學子成為社會棟樑。新建的巴中三語學校於2012年6月啟用,從最初的90名學生,已經發展到今天的600名學生,設立有從幼稚園到初中一年級等不同的班級,而這一切是全體巴中校友和社會各界關注、支持的結果。
  在當天的校慶活動中,巴中校友會還為當地孤兒院捐贈了2500萬印尼盾,以表達對孤兒院孩子們的關愛之情。
  告別晚會上,巴中校友會主席林鳳英在致辭中說,今天是巴中老校友們回校參加70周年校慶的最後一天,希望校友們把巴中的資訊向更多校友傳遞,希望大家永遠記住母校,關愛母校。
  輕鬆愉快的告別晚宴,勾起了許多校友們的無限情懷,多位校友代表登臺發表感言,既感謝校友會的熱情接待與細緻安排,也表達了對母校的深深感念和對母校發展的良好祝願。
  老校友們紛紛登臺獻唱,用歌聲和深情表達對母校的關愛,表達對巴中校友會的感念,表達對校友們的濃情厚誼。台下,也有不少老校友扭動舞姿,表達滿懷的喜悅與不舍。
  時光是短暫的,母校是一世的,學子深情,友愛如歌。走過七十年的歷史歲月,巴中將迎來新的未來,在印尼發展進步的大潮中,為培育人才,再創新的輝煌。 國際日報記者毛箭報導


全球巴中人 追憶師生情 共敘同窗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70bazh15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70bazh14


海外校友歡聚,絡繹參觀土樓
巴中老校友參觀雅加達客家博物館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427b240a202d12dc08e26a86a27369d4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1ef0488ff568ad43ca82d7c4115c8dc9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5e0e9d7027ab8608994c3a45bf23b119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296813c6b2aa2fdd33a2f49bc3b967e6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9fc1531d38e40fa045c6b1f8f5faa061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d5e83e1700c86079f7d1994ed64bf43b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3fd4bb80a7ba0fee260b54c13c95b5f4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0496e3b7738dd70ff1252311f03fa154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7ca6d6a7d91ad37aa4284639cc4a7384

巴中校友会领导与老校友们的大合照之一
123456789
  

國際日報19】10月17日上午,來自英國、美國、德國、澳洲、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的五百五十名巴中前校友在雅加達巴中校友會的安排下,前往椰城東區的華人客家博物館遊覽。
  博物館設立在模仿福建土樓建築風格的三層建築物內,第一層是一個環形的會場,第二層和第三層是環形的客家歷史和文化博物館,大量的文字、圖片和實物向人們詳細描述了客家人的遷徙史和歷史背景,介紹了歷史上客家人中產生的各個領域的傑出人物,也詳細介紹了印尼客家華人的移民史及印尼各個領域的客家傑出人物。

  前來遊覽的校友們一撥又一撥的來到客家博物館,巴中校友會主席林鳳英,巴中校友會輔導主席李世鐮,巴中校友會副主席李榮霖等校友會領導在大廳迎接校友們的到來,剛剛評選不久的印尼客屬聯誼總會的十幾名“阿哥阿妹”也候立在博物館進門大廳迎賓和為校友們提供引導服務。巴中校友會輔導主席李世鐮一遍遍地向分批而來的老校友們做印尼客家博物館籌建和開幕的介紹。
  在第二、第三層的環形展廳內,校友們或駐足,或緩緩前行,仔細地觀看著數目繁多,內容詳實的各類資料介紹和文物,許多人還不停的拍照,記錄下這些從書本上難得尋覓的豐富史料。不少校友一邊觀看,一邊相互交流,儘管人們都曾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也從這片土地踏上離鄉的路途。可是,絕大多數人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豐厚的客家史料,對瞭解客家歷史文化,對加深瞭解印尼客家華人的移民歷史和對印尼的發展建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獲益良多。
  三十分鐘的布袋戲表演,讓坐滿第一層環形會場的校友們,再次重溫了客家古老文化的藝術魅力,在遙遠的過去,這份藝術曾帶給多少人津津有味的文化樂趣。
  印尼客屬聯誼總會的十幾名“阿哥阿妹”操著不甚流利的漢語向校友們展現了歌舞、樂器、紅綢舞等才藝,贏得了校友們陣陣掌聲,也激發了八十多歲校友鄭松老先生的舞興,接過一名“阿妹”手中的紅綢,即興為校友們舞動起來,紅綢在他的手中上下翻飛,贊佩的掌聲響徹大廳。
  幾百位漂洋過海歸來的巴中老校友們,絕大多數都已是古稀之齡,耄耋歲月,但他們對印尼這片故土,對幾十年前所建立起來的校友之情依然是愈久愈濃,愈遠愈甚。每一次短暫的相聚,變的是容顏,不變的是對母校的濃情,同學的摯情。
  
國際日報記者毛箭報導

致巴中人祝福滿滿

53 陳正祥


70年來巴中屹立南洋本乎樂觀進取團結奉獻校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良師們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地教誨巴中莘莘學子們身心靈受益匪淺
如今巴中人邁入花甲古稀耄耋之年浪跡天涯,遍繞世界各地由印尼散居異域回眸半個世紀以來巴中人歷盡雨雪風霜之滄桑無怨無悔立足社會赤誠奉獻于人、于社會、於國家在不同崗位上都有貢獻巴中人感恩回報,悅乎20151016日時值母校盛慶巴中學子們以赤子之心返回鄉土重溫舊夢追憶往事在斯地與老師、同窗校友喜相逢凝聚共識,互道安康,增進情誼話別當年事,思往戀情滋生不已瀟灑飄逸人生在綻放悠然所得,漫隨雲卷雲舒人生難得幾回樂?
人生苦短,歲月無情70年瞬消逝,彈指一揮間絢麗青春一去不復返時間都到那兒去了?巴中人,但得夕陽好,彩霞尚滿天且迷人祝福巴中人,安康健在活一天、做一天、樂一天吧!

wmy

文章數 : 6515
注冊日期 : 2012-11-08

回頂端 向下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Empty 回復: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發表  wf 08.10.15 21:57


紀念原印尼巴中建校70週年
三千年老校友共襄盛典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1ff6d348e37599b6074f3e09ff152652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f63c1ae8ff72a9708eaad039f6ab4c56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a27e99f303a3c7690207b19b773de173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1b7650a9747de896c57ea3f34d70232a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d5e7c5b17f0698976e69e6320b9818fd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7f91f654fb86f08360535b67648c951c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99391fa11af3654460c63323fa80c331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68c5fa5d7864295cc518097696aa4d1a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96950e541aaf1ecc6a7a1a79a2baa7ca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9691280329fa0dc00dc8ebb94fbd5445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e09a329a457875f14bd64b63708fcb67



【國際日報訊】2015年10月16日,印尼巴城中學迎來70周年華誕,3000多名國內外巴中校友齊聚椰城,共襄盛典。巴中校友會秉承母校“樂觀、進取、合作、奉獻”的校訓,團結國內外校友,舉辦了既不鋪張浪費,又規模盛大、氣氛隆重、充滿愛心的慶典。慶典上,校友會為孤老院和學校捐資奉獻,為80歲以上高齡老師敬獻紅包,巴中70周年大慶溢滿真情和愛。
  難忘巴中情
  “世界上有兩個字讓校友永記心間,這就是‘巴中’。”
  深情的開場白拉開了慶典序幕,也拉長了校友們剪不斷的“巴中情”;歡快的慶典舞曲營造了喜慶歡樂的氣氛;巴中合唱團領唱印尼國歌和巴中校歌,引領大家回到那段青蔥歲月。本次演出的巴中合唱團由樂齡校友和巴中三語學校的小學生們共同組成,讓校友們緬懷過去的校園生活,又展望巴中的未來。
  弘揚巴中精神慶典籌委會副主席黃玉明作工作報告,感謝全體校友對慶典活動的支持,感謝捐助者和工作組的無私付出,感謝海內外校友和編輯部為紀念特刊的出版所做的貢獻。
  巴中校友會主席兼慶典籌委會主席林鳳英、巴中校友會輔導主席李世鐮、永久名譽主席黃瑞泉、巴中教師代表梁英明先後致辭,表達了對母校70周年生日的祝賀,倡議全體校友弘揚巴中“樂觀、進取、合作、奉獻”的精神。
  巴中前世今生林鳳英主席、李世鐮輔導主席、梁英明老師致辭時回顧了巴中的歷史,並對新巴中三語學校寄予厚望。
  1945年10月15日,二戰炮火剛剛停息,一群決心獻身華文教育事業的仁人志士,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在印尼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創建了巴城中學。1966年,華校被封閉取締。但巴中精神永不泯滅,那就是巴中的校訓:“樂觀、進取、合作、奉獻。”
  歷經30多年寒冬,華文教育迎來了新的春天,2010年,巴中三語學校奠基,2012年,巴中三語學校建成創立。他們強調指出:新巴中三語學校不同於以前的“巴中”,她是按照印尼的教學大綱和要求進行教學的印尼籍學校,三語是印尼文、中文及英文,學生通過學習中文,瞭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這對印尼華族尤其重要,可以促進華夏文化與印尼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從而豐富印尼多民族的多元文化!
  巴中英才輩出巴中在不長的20年裡培養了不少人才,有專家、學者、教授、工程師、作家、藝術家、創造世界紀錄的運動員、政治經濟和法律方面的學者以及成功的企業家、社會活動家和熱心公益的慈善家,在各個領域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會上,特別表彰了巴中傑出校友,他們是:梁英明(50屆)、石琪高(52屆)、古宣輝(52屆)、梁維耀(58屆)、廖建裕(58屆)、熊德怡(62屆)、蔡亞聲(62屆)、林志忠(64屆)、李世鐮(64屆)、梁淦基(64屆)、蔡亞光(65屆)、熊德龍(67屆)、張瑞鏡(68屆)。此外,巴中傑出成功人士還有林水龍(52屆)、林惠卿(57屆)、陳清泉(58屆)、鄭明明(58屆)、梁慶昌(66屆)。同時,也緬懷雖已故去,但對巴中作出突出奉獻的校友:黃信堂、徐敬能、黃強輝、余文聰、陳炳煌。
  新巴中展翅飛翔慶典上,巴中三語學校的孩子們點燃了70根蠟燭,點燃了巴中70周年的歡歌,點燃了巴中剪不斷的情感,更點燃了巴中未來的希望!
  32年文化斷裂,40餘載再續巴中緣,三千校友飽含著喜悅的淚水,歡笑著共慶母校70歲生日,他們深情祝願:騰飛吧,巴中!
  國際日報記者楊學科
  杜蘅 攝影報



[*]

巴中精神永遠激勵我們



50年屆 梁英明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970338bec57f1ddb4f94add0004325ba



  
儘管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巴中只存在二十多年,然而就在這短暫的二十個春秋,巴中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如今,巴中的兒女們不論身居天南地北,都會永遠懷念我們親愛母校——巴中。
  1947年,我就是從印尼各地慕名來到巴中求學的熱血青年之一 。此後,我在巴中學習和工作了八年。這八年,正是人生最最寶貴的青年時代,這八年,巴中精神對我的薰陶,老師們的循循善誘,同學間的友愛之情,都是我至今難以忘懷的。
  說到巴中精神,究竟是甚麼?我想,巴中最可貴的精神就是做人、做事的認真態度和實幹精神。巴中是在戰後初期物資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創建的。同學們不得不分散在幾處上課,老師們的休息室也十分狹小。然而就在這樣的條件下,巴中卻建有當時華校中堪稱最好的實驗室。特別是擁有一批高水準教師。提起實驗室,不能不首先想起設備齊全的物理實驗室,它凝聚了韋同芳老師多年的心血。起初,物理課還在廣仁學校的教室裡上,實驗甚至只能在走廊裡進行。但是,韋老師講授每一堂課,都是那麼認真,一絲不苟。他對我們做的每一項實驗都要嚴格檢查,都要我們寫出詳細的實驗報告,其中包括實驗的原理、公式、實驗的過程,以及實驗結果等。這些原理都是在課堂上學過的,但是經過我們重寫一遍,並結合實驗結果加以論證,確實使我們加深了理解。韋老師這種近乎刻板的嚴格要求,正是為了培養我們尊重科學的態度。韋老師治學嚴謹的精神使我受益匪淺。事隔多少年之後,他的炯炯目光還時時浮現在我眼前。
  講授實驗課的劉宏謙也是同學們敬愛的一位老師。大概誰都記得劉老師上課不用看教科書,不需用教具在黑板上一 筆劃出各種標準幾何圖形的本事。到我自己從事教學的時候,我才體會到他這套本事是不容易學到的。正是因為劉老師完全掌握了教學的內容和方法,才能做到得心應手。
  巴中的老師們既是良師,也是益友。老師們在上課嚴肅認真,在課外卻和同學們親密無間。五十年代後,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師越來越多,師生的課外活動更加豐富多彩。記得那時的星期日,同學們常常在老師的帶領下,去茂物和新棠拉野等地遊玩。儘管那時我們的交通工具只有卡車,幾十個人擠在一輛卡車上,連伸伸腳都很困難,然而每次郊遊,大家都感到很興奮和愉快真是一路歡笑一路歌。直到夕陽西下,師生們依依不捨地回家。學校裡還建立了籃球隊、乒乓球隊、羽毛球隊和歌詠隊等等。許多老師和同學都是文體活動的積極分子。例如我們的英文老師曹雪賢先生就是學校籃球隊的教綀,在下午放學後,經常可以看到曹老師活躍在籃球場上的身影。
  緊張有序的學習和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培養了同學們對巴中的深厚感情。巴中的確是哺育我們成長的。我們都熱愛這個家,努力建設這個家。 當年,師生們為建校而獻計獻策、出錢出力的動人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巴中創立之初,可以說是一無所有,但是我感到巴中擁有一種精神,那就是全校師生以及支持教育事業的董事們團結奮鬥的精神,在我們的校長司徒贊和教務長劉耀曾老師領導下,巴中就是靠著這種精神創立和發展起來的。這是千金難買的精神。我想,這就是在五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仍然懷念和眷戀著我們在巴中的學習生活的原因,這就是激勵我們團結互助、自強不息的力量。
  願巴中精神永在,同窗友誼長存





零距离的感动


67年届 刘晋垣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c2fdfd10e40ae3bcfa86a5b624ac24a0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44870bd41c49b024529852c15ab7cdfd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4bbb90d05dee15f76c48ab0d0d6b4cd8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44dc79f31b964e8045281195b042fb1f


把一杯混濁的水放在安寧處讓其慢慢澄明……
  抖落滿身的疲憊和困乏,走出世俗的陰影和藩籬,在兩鬢染霜時分,推動生命走向更加充實。2009111日,巴中67年屆理事們開完會後,盧秀華、林良棟、王愛芬、郭秀晶、蕭煜康、蕭志懷、黃惠明、丁芳傍、鍾蘭秀和我分乘2輛汽車,到Bekasi區某孤兒院去做一次小小的慈善活動,這是67年屆同學第二次的為社會獻出愛心。我們的慈善宗旨是:莫因善小而不為。不論宗教、不分種族,志在回饋社會,努力做好睦鄰工作。我們雖然沒有陽光般的燦爛,但我們有螢火蟲般的努力不懈,只求能夠照亮四周,在黑暗中發出一點光。點塔七層,不如暗處一燈。讓良心在這活動中得到徹底的洗滌,雖不能完善生命,卻可以完美自己。
  天開始下雨,而且越下越大,頃刻間滂沱大雨傾盆而下。由於位址不詳,加上大家對雅京東區的街道不熟悉,稠密的雨簾影響了視野。我們在朦朧的陌生地區穿街走巷,如入八卦陣內轉來轉去總是找不到出路。每到一個岔路口,蕭志懷同學冒著大雨下車問路,雨水濕透了他的頭髮、臉龐、衣服。不為別的,只為獻出一份愛心。“雨水怕什麼,我心暖如春。”車子行停在高架橋下,我們向幾位避雨的ojek先生問路。當他們知道我們要去孤兒院時,便爭先地指路,同時驚訝的表情呈現在他們臉上。他們也許不敢相信竟然會有白髮華人冒大雨去做慈善工作。
  泥濘潮濕的小路,車輛如鯽的街道,猶如坎坎坷坷、盤旋曲折的人生道路。車子行駛了兩個小時多,車內越發寒冷卻絲毫未減同學們的激情滿懷。雨過天晴,我們到 ——Guna Nanda佛教孤兒院時,太陽也露出了笑臉。
  頭上的雨水還在滑落,那雨水好似一串串亮露滴落,心中也流淌出一掛清粼粼的飛泉。雨水煥發了童貞,胸中的塊壘隨雨水逝去,長時間駕車的疲憊被雨水洗去,心靈的塵後隨雨水流去,身心如沐,愉悅晴朗,瀟灑通透。
  一幢充滿中華文化氣息的建築物映入眼簾。左側是善男信女虔誠膜拜的淨地。一進院大門,主持大師已經站立在門口恭候多時了。她直接把我們引進大堂。只見約三四十名的孩子坐在大廳地上看大螢幕的電視。年紀在三至八歲之間,這是人生最幸福的時光,天真無邪,無憂無慮,他們和千千萬萬個兒童一樣,應該擁有一個甜蜜的童年。可是,他們從小卻失去了父母的愛,嘗盡了失去雙親的痛苦。
  在簡單的贈送糕點的儀式中,看到他們在排隊時還是喜笑顏開,深情容顏中流露出穿透生離的喜悅之情。那僅僅是幾千盾的donut糕餅,孤兒們卻津津有味的吃,看他們吃得滿嘴都是巧克力的樣子,大家看在眼裡,甜在心裡。孩子們需要體貼的話語,需要愛心的關注。頃刻間生命在天真爛漫的孤兒群中舞蹈,享受醇朴的美麗。盧秀華同學不知不覺已是滿臉淚水,那是一種酣暢淋漓的痛快。心靈得到寄託的同時,讓我們也得了重塑。
  理事們以零距離和孤兒們打成一片,一起吃蛋糕。那是心和心的交流,那是愛和愛的碰撞。鍾蘭秀同學慈心大發,緊抱著一個殘疾幼童不放手。她是先天性的啞巴,耳聾,只是用雙眼好奇地看著無聲的世界。也許小孩不能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動,她明知道我們這些陌生人的愛是瞬間的,將會有另一批陌生人來探望。但是從她的眼神我看到了那小小心靈萌動著的渴望,渴望那失去的父母愛。她那一雙小手緊抓著蘭秀的衣襟不放,深怕這一放手,愛就會從指縫間流逝。
  每天被四處逼來的鋼筋水泥囚禁了自己的思緒,聽到的只是銅臭的撞擊,生活的噪音。喧鬧和繁雜把我的心房,揉搓得備感疲憊和麻木。今天,我終於找到了心靈的棲息地。幸福是什麼?我們尋尋覓覓卻尋不到。與我們把“幸福”定得太高。一定要富貴敵國的財富?一定要高貴顯赫的身份?其實,只要我們懂得用心去體會,每一個感動的瞬間都可以流溢著幸福的光華。
  臨走前,我們和他們揮手告別。孤兒院負責人要孩子們唱首歌來表示感謝。當孩子們唱出“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不知道/沒媽的孩子像根草/失去媽媽的懷抱/幸福哪裡找……”時,女同學們又情不自禁地各自擁抱著殘疾孤兒。盧秀華雙腳像灌滿了鉛被釘在地上,愣著半響不說話,可淚水卻流濕了他那充滿母愛的臉。幾位女同學也熱淚盈眶。男同學雖“英雄有淚不輕彈”強忍著淚水,卻也已是雙眼紅腫。這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歌,雖然他們唱得不准不齊,可這是孩子們思念母愛所發出的最誠摯的心語,我更深刻地領悟到母愛的無私、純潔、善良和偉大。
  一種主動的生活姿態,一種親切的對待,一種由衷的信賴,一種美妙的心境。顯示了愛於獻身的價值,聽到了靈魂對自我的激勵。我又一次感動,這是生命中的另一種感動,一種深入骨髓的感動。
  人生如泉,每一掬都是清爽的;人生如歌,每一拍都是優美的;人生如詩,每一行都是熱烈的。讓我們在追求人生舞臺上那驚心動魄的一幕的同時,學會在平平淡淡的日子裡享受那一份寧靜的魅力。









[size=20][size=24]十月十六日刊登在國際日報的祝賀廣告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70bazh13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70bazh12


52年屆巴中校友在神州


何耕新 方琳 張植榮







[/size]1

[/size]  把一杯混浊的水放在安宁处让其慢慢澄明……
  抖落满身的疲惫和困乏,走出世俗的阴影和藩篱,在两鬓染霜时分,推动生命走向更加充实。2009111日,巴中67年届理事们开完会后,卢秀华、林良栋、王爱芬、郭秀晶、萧煜康、萧志怀、黄惠明、丁芳傍、锺兰秀和我分乘2辆汽车,到Bekasi区某孤儿院去做一次小小的慈善活动,这是67年届同学第二次的为社会献出爱心。我们的慈善宗旨是:莫因善小而不为。不论宗教、不分种族,志在回馈社会,努力做好睦邻工作。我们虽然没有阳光般的灿烂,但我们有萤火虫般的努力不懈,只求能够照亮四周,在黑暗中发出一点光。点塔七层,不如暗处一灯。让良心在这活动中得到彻底的洗涤,虽不能完善生命,却可以完美自己。
  天开始下雨,而且越下越大,顷刻间滂沱大雨倾盆而下。由于地址不详,加上大家对雅京东区的街道不熟悉,稠密的雨帘影响了视野。我们在朦胧的陌生地区穿街走巷,如入八卦阵内转来转去总是找不到出路。每到一个岔路口,萧志怀同学冒着大雨下车问路,雨水湿透了他的头发、脸庞、衣服。不为别的,只为献出一份爱心。“雨水怕什么,我心暖如春。”车子行停在高架桥下,我们向几位避雨的ojek先生问路。当他们知道我们要去孤儿院时,便争先地指路,同时惊讶的表情呈现在他们脸上。他们也许不敢相信竟然会有白发华人冒大雨去做慈善工作。
  泥泞潮湿的小路,车辆如鲫的街道,犹如坎坎坷坷、盘旋曲折的人生道路。车子行驶了两个小时多,车内越发寒冷却丝毫未减同学们的激情满怀。雨过天晴,我们到达 了 目 的 地 ——Guna Nanda佛教孤儿院时,太阳也露出了笑脸。
  头上的雨水还在滑落,那雨水好似一串串亮露滴落,心中也流淌出一挂清粼粼的飞泉。雨水焕发了童贞,胸中的块垒随雨水逝去,长时间驾车的疲惫被雨水洗去,心灵的尘后随雨水流去,身心如沐,愉悦晴朗,潇洒通透。
  一幢充满中华文化气息的建筑物映入眼帘。左侧是善男信女虔诚膜拜的净地。一进院大门,主持大师已经站立在门口恭候多时了。她直接把我们引进大堂。只见约三四十名的孩子坐在大厅地上看大屏幕的电视。年纪在三至八岁之间,这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天真无邪,无忧无虑,他们和千千万万个儿童一样,应该拥有一个甜蜜的童年。可是,他们从小却失去了父母的爱,尝尽了失去双亲的痛苦。
  在简单的赠送糕点的仪式中,看到他们在排队时还是喜笑颜开,深情容颜中流露出穿透生离的喜悦之情。那仅仅是几千盾的donut糕饼,孤儿们却津津有味的吃,看他们吃得满嘴都是巧克力的样子,大家看在眼里,甜在心里。孩子们需要体贴的话语,需要爱心的关注。顷刻间生命在天真烂漫的孤儿群中舞蹈,享受醇朴的美丽。卢秀华同学不知不觉已是满脸泪水,那是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心灵得到寄托的同时,让我们也得了重塑。
  理事们以零距离和孤儿们打成一片,一起吃蛋糕。那是心和心的交流,那是爱和爱的碰撞。锺兰秀同学慈心大发,紧抱着一个残疾幼童不放手。她是先天性的哑巴,耳聋,只是用双眼好奇地看着无声的世界。也许小孩不能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动,她明知道我们这些陌生人的爱是瞬间的,将会有另一批陌生人来探望。但是从她的眼神我看到了那小小心灵萌动着的渴望,渴望那失去的父母爱。她那一双小手紧抓着兰秀的衣襟不放,深怕这一放手,爱就会从指缝间流逝。
  每天被四处逼来的钢筋水泥囚禁了自己的思绪,听到的只是铜臭的撞击,生活的噪音。喧闹和繁杂把我的心房,揉搓得备感疲惫和麻木。今天,我终于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幸福是什么?我们寻寻觅觅却寻不到。与我们把“幸福”定得太高。一定要富贵敌国的财富?一定要高贵显赫的身份?其实,只要我们懂得用心去体会,每一个感动的瞬间都可以流溢着幸福的光华。
  临走前,我们和他们挥手告别。孤儿院负责人要孩子们唱首歌来表示感谢。当孩子们唱出“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不知道/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失去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时,女同学们又情不自禁地各自拥抱着残疾孤儿。卢秀华双脚像灌满了铅被钉在地上,愣着半响不说话,可泪水却流湿了他那充满母爱的脸。几位女同学也热泪盈眶。男同学虽“英雄有泪不轻弹”强忍着泪水,却也已是双眼红肿。这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歌,虽然他们唱得不准不齐,可这是孩子们思念母爱所发出的最诚挚的心语,我更深刻地领悟到母爱的无私、纯洁、善良和伟大。
  一种主动的生活姿态,一种亲切的对待,一种由衷的信赖,一种美妙的心境。显示了爱于献身的价值,听到了灵魂对自我的激励。我又一次感动,这是生命中的另一种感动,一种深入骨髓的感动。
  人生如泉,每一掬都是清爽的;人生如歌,每一拍都是优美的;人生如诗,每一行都是热烈的。让我们在追求人生舞台上那惊心动魄的一幕的同时,学会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享受那一份宁静的魅力。


[*]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8b3e4602096427dbbbf05a92dc072070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0d6f0e5e24202e7dece18271e264f109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21c99fdc89d8309eb85fe98f795a4889






  巴中創建至今,經歷50年紀念日,廣大校友對母校深為懷念,母校的一舉一動,記憶猶新,充滿深厚的感情。
  1952年高中畢業的巴中生,相當一部分回國深造。他們考入祖國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畢業之後,從大學課堂走向不同的工作國內廣為,奮戰在祖國的天南地北,經四十多年的風風雨雨,為建設祖國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作出貢獻。回首往事,沒有虛度年華而感到自傲。在52年屆校友中,湧現出一批才華出眾的人才,他們用青春、智慧和汗水創造了眾多的第一:
  世界舉重冠軍、中國舉重隊總教練;
  中國第一位歸僑市長;
  中國第一屆全運會羽毛球女子單打冠軍;
  一級舞臺美術設計師、特譽繪畫獎獲得者;
  中國優秀新聞工作者;
  中國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和優秀教授;
  不同科學技術領域和系統的先進工作者;
  國務院僑辦負責人,和全國、省、市僑聯委員和優秀歸僑先進工作者;
  這裡,讓我們介紹一些校友的概況,使大家互相瞭解,以激勵今後的前程,為暮年再添新彩,這是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世界舉重冠軍——黃強輝
  數代僑生的黃強輝,戴著“印尼”的榮稱毅然決斷地回國,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機,準備以科學技術投入祖國建設事業。他以強壯的身體繼續參加大學的足球和舉重運動,它的舉重成績突出,在東北學生運動會上獲得第一名,後來他被選入國家舉重隊,接受更嚴格的專業訓練,他多次代表國家參加國際比賽,終於在1957年打破了羽量級挺舉的世界紀錄,1958年國際舉重比賽中,他擊敗了許多國際上的舉重好手,獲得羽量級的世界冠軍,為國爭光。他是我們同學中為祖國立下汗馬功勞的第一人。在他數十年的體育生涯中,歷任我國舉重隊的總教練、中國舉重協會副主席、亞洲舉重聯合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
  柳州市市長——石琪高
  當1983年翻過最後一張日歷時,石琪高當選廣西省柳州市市長,在全國,歸僑榮任市長者,石琪高可算是第一位。
  石琪高,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系,他的生活道路坎坷不平,但是他沒有消沉下去,當文革風暴過去了,雨過天晴之時,他又堅強地站起來。
  石琪高,從1983年底至1990年10月擔任柳州市市長期間,工作頗有建樹,他埋頭工作,狠抓市政建設,為改變市容及精神面貌做出貢獻。柳州市從1986年至1990年被評為廣西省市容和綜合管理賽第一名。全市工業總產值從22億上升至51億,在全國自治區中,占了工農業總產值第一、稅利第一、創匯第一的三個第一。柳州市的環保工作也做出顯著成績,獲得了廣西省環保“最佳城市獎”。石琪高本人也由國務院環保委員會授予“全國環保工作優秀領導者”稱號。
  1990年退休至今,他的政績仍在柳州市有口皆碑。
  石油化工工業先進工作者——陳清旺
  陳清旺,1956年從浙江大學化工系畢業,長期從事石油部所屬煉油廠和油庫的設計、施工和投產。參加援外施工和國外工程承包,曾赴美國、中東、西亞、東南亞、朝鮮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工作,成績優秀,獲石油工業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現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優秀工程建設設計獎獲得者——陳湘榮
  全國政協委員、現任輕工業部設計院總工程師、中國建築學會結構學術委員會委員陳湘榮,從華南工學院土木系畢業後,從事輕工業建設及設計近四十年,他設計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獲北京八十年代十大建築獎和民族建築設計獎。這位總工程師設計與指導的輕工業工程項目數不勝數,其中有南京烷基苯工程、昆明三聚磷酸鈉廠、青島啤酒廠、撫順洗滌劑華學廠、青州紙廠、省與部級重點工程,並獲國家部優秀工程設計獎。陳湘榮獲國家突出貢獻專家獎。
  優秀建築設計獎獲得者——黎卓健
  黎卓健,1957年畢業于天津大學建築系,長期從事建築設計工作。現為教授即高級工程師。多年來承擔國內大中型民用和工業的各種類型建築的設計任務,歷任工程總負責人。獲獎工程有:深圳國際貿易中西大廈(52層)、深圳市國際機場候機室、廣州市白雲機場國際候機室、武漢市東湖華中電網大樓。曾到國外考察和工作。1992年退休後應深圳歲寶集團實業有限公司聘請任總工程師。繼續為深圳新興城市高樓建設獻計獻策,拿出自己精湛的業務技術,興建新樓。
  石油戰線上的勞動模範——陳純美
  陳純美,1956年畢業於北京石油學院機械系。被分配至新疆克拉瑪依機械廠工作,73年提為主任工程師。76年後調至華東輸油管理局,任機械廠主任工程師兼副廠長,84年後調至管理局任副總機械師,多次被評為石油部屬勞動模範,始終堅持在石油戰線上工作。他曾當選為江蘇省第六、七、八屆人大代表、並擔任徐州市僑聯副主席。由於工作上的突出貢獻,他享受國家級特殊津貼的技術專家待遇。
  國家級舞臺美術設計師——歐陽瓊琛
  歐陽瓊琛 校友之介紹可參看《罕見之作 上下求索》一文之作者事蹟簡介——編者
  第一位提升教授的校友——白順良
  臉帶羞答、沉默寡言,講普通話多帶“爪哇”強調的白順良,也是數代僑生,1952年自北京地質學院畢業後,曾一度在華東從事煤田地質工作。不久被聘為北京大學地質系任教職,數十年來他默默耕耘,為祖國培養了地質古生物人才,他是優秀的地質師和教授,也是校友中第一位被提升為教授正銜的學者,並曾任系主任,他以具德、荷、英等外文基礎多次出國交流,如赴德國多年作古生物合作研究。他對中國及世界泥盆系及碳系的劃分及古生物分類有卓越的貢獻,曾撰寫重要古生物著作,他是北京市政協委員,一直是博士研究生導師。
  開拓邊疆的先進工作者——淩敬之
  淩敬之,1958年畢業于哈爾濱大學機械工藝系,自願報名參加邊疆建設工作,被分配到新疆烏魯木齊市聯合收割機廠工作。從基層技術員做起,直至晉升為廠總工程師。主要為引進設備和設計、研究、製造新產品,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84年後赴西德、美國、法國和義大利考察業務,引進酒類深產設備。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新疆自治區勞模(2次)、機械廳及工廠勞模、全國先進歸僑知識份子等獎勵。現享受國務院頒發有突出貢獻專家的特殊津貼。
  地震預報工作的尖兵——謝湘薇
  謝湘薇,學習優秀,回國後考入清華大學,後轉入同濟大學,1956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測量系,1962年赴蘇聯莫斯科留學,入測繪學院專修“天文大地網平差”及有關電腦技術。1986年赴美國波士頓DEC電腦培訓中心接受軟體培訓。長期從事地震和電腦軟體的研究和預報工作,先後獲國家地震局一等、二等和三等獎。亦寫出有關電腦軟體的研究論文多篇。現為北京市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研究員。
  中國優秀的新聞工作者——何耕新
  何耕新(石榮),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編輯專業。長期在北京中國新聞社工作。歷任新聞部副主任、副總編輯。1978年至1990年到香港擔任中新社香港分社副社長兼總編輯。多次採訪國內外新聞大事。1958年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80年、81年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四次會議,82年中共十二大,63年第一屆新興力量運動會(雅加達),第九屆新德里亞運會,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新加坡亞洲女籃錦標賽等國家會議和體育賽事,都有何耕新的採訪足跡。曾任中國記協理事和全國僑聯委員。獲全國記協評為優秀新聞工作者和為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做出過積極貢獻的榮譽證書。
  首位赴蘇留學生——方琳方琳,在52年屆巴中校友中年紀最小,回國後考進清華大學。學校當局從一萬名新生中,挑選她唯一的歸僑學生赴蘇聯莫斯科建築工程學院土木系深造,畢業後在湖南大學任教後轉戰石油戰線。
  她從70年起在東北大糧倉——盤錦,涉蘆葦塘、過沼澤地,為祖國尋找石油而奔波。她與數千萬工人一起奮戰,將年產三百萬噸原油的遼河油田,建設成年產一千五百萬噸原油的中國第三大油田,付出了二十年的青春,她多次被評為石油戰線先進工作者,遼寧省歸僑優秀知識份子,曾任遼寧省僑聯委員,盤錦市政協常委。由於通曉俄、英、印尼語等外文,從事測井設備的翻譯工作,並有數百萬字的譯文出版,曾獲石油部科技情報獎。
  建築工程的指揮者——潘志明潘志明,195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系。長期在北京市機械施工公司工作,歷任工長、隊長、股長、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等職。參與北京市各種工程的建築工作,較大的有:人民大會堂、通用機械廠、高井電站、中日友好醫院、京城大廈、廣州華僑大廈擴建工程、奧林匹克中心體育館等的吊裝和基礎工程。
  他曾任北京八屆、九屆人大代表,北京市僑聯委員。退休後,由於積累了豐富的施工經驗,被北京市機械工技貿公司聘為總工程師。
  第一屆全運會羽毛球女子單打冠軍
  ——朱延寧
  曾記得身穿長褲,性格像男孩,天天揮動羽毛球拍和乒乓球拍的朱延寧嗎?1953年第一屆全運會時,她竟出人意料地奪得羽毛球女子單打冠軍。當時,她正在天津大學化工系學習,國家体委要她轉行搞體育,但她不為所動,堅持心愛的化學專業。1956年畢業後,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從事光電化學、感光材料科研工作。曾獲光電科學國家特等獎。並在國際上發表論文和譯著等。
  優秀的教師、教授們
  關秋嵐,新中國剛剛成立,就奔赴祖國,上完中學,考上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後當上北大附中教師、校長。她熱愛人民教師的職業,充滿熱情地關懷青年學生,協助他們克服前進中的困難,受到同學的愛戴。她曾被評為“北京市三八紅旗手”、“模範班主任”、“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曾出席“首屆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國家教委指定關秋嵐出席1995年在北京召開的“第四屆婦女代表大會”的正式代表。
  她退休後自創“南洋培訓學校”兼任校長。
  宋文浙,58年畢業于天津大學電力系,留校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從助教做起,晉升至教授,這是治學者夙夜非懈長期敬業的結果。“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正是治學者必須既有的宏願,亦是踏實而行的治學精神。82年至83年曾赴美國普度大學任訪問學者。主編數本電力系統著作。曾任天津市政協第八、第九常委。
  黃元煥,回國前在印尼雅加達從事新聞工作。熟悉印尼文,在雅城曾翻譯印尼文學作品。回國後60年代初入廣州外國語學院東語系任教,晉升至副教授、系主任。培養了一批中國出身的印尼文人才,現已成為有關單位的業務骨幹。譯有《丹貝拉》、《勇敢的年代》、《阿南塔古納詩集》、《波子小姐》等長短篇小說與詩歌。撰寫《印尼教育》、《教育大辭典》專著。
  曾任廣東省第五、六、七屆政協委員。
  醫學界的縣級工作者、專家林久忠,1957年畢業于河北醫學院醫療系,留在該院附屬第四醫院工作。從住院醫師起步,歷任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直至主任醫師。長期從事教學、醫療和科研工作。曾獲河北省優秀教師獎勵、省僑聯、僑辦頒發《回國參加革命工作滿卅年,為祖國做出了貢獻》榮譽證書。論文著述有《大腸重複癌》、《結腸、直腸穿孔的治療》、《胃癌急性穿孔臨床分析》、《直腸癌切除吻合口漏的防治》、《開發學生能力的幾點設想》等。

[*]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ba257f23537f4c80542c343904ffef21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d7c4f73e63380405b7ef5ade8161cd89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6646bac46f2506b9438dfe3e1bf1751f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a53d90e821628fe0fbf523bcf2cfa6dd






  張植榮,1954年畢業于天津醫專,後到廣東中山醫學院、貴州醫學院進修學習。他曾在地區、市級及省級醫專和衛生學校教學二十餘年,長期兼任臨床及教學工作,曾培養學員一千余人。現任深圳市東湖醫院病房主任,主持一個病區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張植榮曾在省級報刊與省報發表臨床論文十篇、科普文章二十餘篇。他多次被評為義務標兵、先進工作,並曾任廣東惠陽僑聯委員。
  莊明電,從大連醫學院畢業後,又以《甲亢對鈉鉀代謝影響的研究》論文體的優異成績,獲北京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他在北醫大附屬學科人民醫院、電郵醫院等處從醫近四十年,是內分泌代謝和消化學科的專家,建立了免疫學檢測技術、內分泌檢測技術、消化內窺鏡室,並開展許多治療工作。他曾在全國第一屆肝病會議上交流《慢性肝炎的免疫學研究》論文,並在醫院雜誌上發表《慢性肝病腎功能盞該德早期診斷》等論文,曾任科主任、主任醫師,在北京醫科大學任兼職副教授,被評為醫大內科優秀教授。多年的醫學研究使莊明電獲郵電部有突出共貢獻的科技專家榮譽稱號,曾任北京西城區政協委員。
  科技領域和系統的先進工作者吳芸芬,同樣迷戀著化學專業,她考上復旦大學化學系,畢業後成為中國第一批從事放射化學科研工作的女科學工作者。她的“氨合成塔內件材料的研究,曾獲全國科技大會重大科研成果獎,並獲化工部作為重點推廣專案。“察爾漢鹽湖氯化鉀設備材料研究”的總課題獲1983年化工部科技一等獎。退休後,她應聘於上海僑誼經濟資訊科技服務公司任技術顧問。
  潘婉英,在天津大學紡織系畢業後,一直從事紡織印染設計工作。她就像春蠶吐絲那樣,天天為美化人民生活設計流金溢彩的紡織品。她對同學熱情洋溢,熱心為校友服務,和接待校友來訪,她成為聯絡校友的紐帶。
  梁宜運,1957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動力機械系,分配到上海動力機械研究所工作,次年轉入剛成立的上海內燃機研究所,負責創建內燃機增壓技術和增壓器的實驗、研究基地,並一直從事該項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工作,凡三十七年之久,曾任研究室主任。1984年曾赴英國Holset增壓器製造廠學習訪問。並寫出許多有關渦輪增壓器試驗研究成果的論文著述,刊登於國內外的刊物上。
  朱經祥,1957年畢業于天津大學水利系河川結構專業,在電力部水電設計院從事水電站水工建築物的設計工作,先後參加了四川省渙子溪一級水電站、羊子口水電站、都江堰水利樞紐、上馬嶺水電站等工程的設計工作。他腳踏實地埋頭工作,從技術員、工程師、主任工程師,到教授級的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成為真才實學的水工專家,曾獲四川省優秀設計二等獎,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待遇。現任北京市水力發電工程學會水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並聘為三峽工程技術設計審查專家組專家。1983年至1994年曾赴瑞典、美國、墨西哥學習、考察、訪問。
  大興安嶺林海中的三把紅旗手
  ——鄧英美
  誰能想到鄧英美1957年在北京林業大學畢業後,就在黑龍江參加支邊工作,到了茫茫林海和內蒙古,從事勘察、治沙、凍土、線路工程等林業總體設計。她曾編寫《大興安嶺山地及呼倫貝爾盟砂地植物名錄》、《大興安嶺山地中部地區野生經濟植物調查報告》、《森林調查手冊》植物部分。她先後被評為內蒙古牙克石市“三八”紅旗手、呼倫貝爾盟優秀歸僑知識份子。
  符氣清,1958年畢業於北京石油學院,分配至廣東茂名石化公司工作。該公司所屬煉油廠為目前全國第一大煉油廠。多年來,為該廠基本建設、產品製造、品質監督、科研、人才培訓傾注了心血,與全廠員工一起,同步成長壯大起來。曾被評為公司及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範。曾任廣東省政協委員會委員、茂名市僑聯主席。現為市政協副主席、高級工程師。

  黃抵帆,1956年畢業于北京政法學院,分配到瀋陽市省司法學校工作,從事教學兼任律師。長期以來,除教學工作之外,辦理多起經濟糾紛的積案和難案以及刑事民事等案件。發表多篇徵發論文,對我國複關問題和香港基本法(草案)的政治問題有所著述,曾在香港發表論文。現為高級講師(副教授)。
  煤田地質勘探者
  汪志祥,報考了長春地質學院,他選擇了最艱苦的地質專業,它最早畢業,工齡最長,是52年屆的離休幹部。他工作條件最艱苦,他爬山越嶺,為尋找祖國滾滾烏金而奔波四方,他下煤礦幹活最累,他轉戰南北,曾在山西參與發現中條山銅礦區,在河南煤田地質隊工作期間,參與探明禹縣煤礦區。他積累了多年煤田地質勘探經驗,他當上了總工程師。
  羅道平,就讀於北京地質學院,畢業後一直在廣東省各地從事地質勘探、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涉及共三十六年,完成了廣州減去煤礦、博羅鉭鈮礦、高要河台金礦等二十多個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工作。近年來他從事礦泉水地質勘探評價。他積極參與供貨活動,曾被評為廣東省地質工會優秀積極分子。
  水利專家
  在大連工學院水工建築的林德輝。曾為河北省四個水庫進行過溢洪模型試驗和兩個水閘模型試驗。由於他多年來扎扎實實的工作,他曾任三屆保定市政協委員、河北省僑聯委員。
  軍內首席美術設計師
  郭源淵,曾就讀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1951年參軍至西安空軍預校從事機械修理工作。由於他勤學勞動,用雙手繪製電教動畫,曾受聘於擔任空軍航空博物館任首席美術設計師,獲軍內三等功、二等功。1989年被評為全軍優秀教師、全國僑辦、僑聯優秀知識份子。退休後從事美術設計和創作,作品頗多。
  世行貸款專案參與者
  吳栗英,在武漢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在清華大學、北京聯大自動化工程學工作,曾編寫不少講義,她的論文曾在聯合國科技文組舉辦的亞太地區試驗物理教學會議上宣讀。退休後為世界銀行對華貸款專案出力。
  陳麗娘,1956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東方語文系。分配至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長期從事南洋各國和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華僑情況的研究工作。有一定數量的論著和譯著,計有《東南亞五國經濟》印尼經濟部分、《微笑的將軍》(翻譯)、《印尼華人經濟概況》(編寫)、《1980——89年東南亞研究論文索引》英文、印尼文部分、《1980——1990年華僑華人文獻索引》外文部分。現為副譯審職稱。
  上面介紹了1952年屆32名校友的情況,大家可得一個概況。根據我們瞭解的資料,尚有相當一部分校友在全國各地長期努力工作,兢兢業業,頗有建樹,他(她)們的人生經歷有奮鬥、艱苦和光榮,我們要讚頌他(她)們的光彩,肯定他(她)們的貢獻。由於篇幅有限、心有餘力不足,無法詳細記述。畢竟我們分散了四十多年,大家的心情迫切需要交流情況,在可能的情況下,能聚會相見,溝通感情,重系友誼,互勉互勵。我們雖然已趨暮年,在本世紀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們將親眼見到香港回歸祖國、富強的發展道路。
  在結束本文時,我們感到有必要,把老同學寄來的珍貴資料重點記述,將他們的姓名、學歷、職稱記錄下來,以供參閱;
  劉守章,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高級工程師;
  黃壽欣,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農學系,副譯審;
  宋文浙,畢業于福建師大,高級講師;
  梁宏炎,畢業于天津師院外語系,副教授;
  曾必仙,畢業於廣西農學院,高級講師;
  曾華琛,畢業于暨南大學,高級講師;
  黃心星,畢業于天津師範學院,高級講師;
  李璿英,畢業于北京林學院,醫師;
  葉卓彬,高級講師;
  曾鳳蓮,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高級講師;
  黎裕瑞,畢業於中南土木建築學院,工程師;
  李琦瑛,畢業于天津師範學院,副教授;
  葉蘭香,畢業于天津南開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李荷英,畢業于天津師範學院,高級講師;
  李惠蘭,畢業于天津南開大學,高級講師;
  林輝倪,畢業於北京醫學院藥學系,高級講師;
  廖玉蘭,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生物系,副教授;
  董珊英,畢業于河北醫學院醫療系,主治醫師;
  白聰智,畢業於北京礦業學院,工程師;
  方琬,畢業于吉林大學,高級編審;
  許秀蓮,畢業於廣東師範學院歷史系,一級教師;
  梁毓秀,畢業于暨南大中文系,一級教師;
  黃梅辛,畢業於鐵道學院橋樑專業,高級工程師。(全文完)







[size=20]巴中七十華誕感懷

巴中68年屆 常青

(一)[size=9]
譽滿南邦

母校古稀慶華誕,輝煌黌史堪稱贊,
桃李芬菲飄四方,繁榮千島美譽傳。
樂觀進取訓不忘,合作奉獻美德揚,
三語學校承薪火,巴中重屹赤道上。


(二)同窗情重

莘莘學子兩鬢霜,殷盼回家看一看,
聚首夢圓笑顏歡,共敘衷曲話夕陽。
宴散何日君再返,今宵舉觴醉一場,
人生聚難別離多,珍惜友愛萬年長。




[/size]1234

[/size]1234


巴中人雪中送炭之事例

53年屆陳正祥




  俗語說:患難見真情,當彼此相安無事,見面時客套地說“你好”,那尚未悟徹一個人的人性真情與品德表現。唯當你跌入困苦之境界,有人伸手支援,助予一臂,那就落實了“雪中送炭”關懷別人困苦理念實質的體現。
  歷年來,巴中人為老師們、同學們在生活跌入穀底或生活沒有保障時,我們總會遇到有“宅心仁厚”、“體恤關懷”、“伸手支援”、“扶危濟困”仁愛的人來“雪中送炭”,這是難能可貴的善舉,在世態炎涼,人情淡薄的社會,社會關懷之事還是乏善可陳,特別是針對個人之不幸遭遇,鮮見不多。有的巴中人堅守巴中校訓,其中一條誡命“奉獻”,把時間精力金錢奉獻社會也有可表揚的事例。
  茲列舉一些,向大家分享,縱使大地無情,人間確有情。
  善於導演影片林蒼老師,斯時兒子在國內,只與師母在此相依為命。之後,進入老邁多病,不能工作,經濟上發生拮据,便由英雄超市業主吳來昌(61年屆)全部負責。
  吳來昌還在華校面臨厄運時,遭到取締而關閉,他還聘用巴中陳正添老師、徐靜能老師、石舟生校友在其超市任職,以解燃眉之急。
  當年華校關閉時,一批華校老師失業,馬龍佳業主鄭年錦本乎厚愛關顧之心也接納了一些老師們,如郭溫和老師、郭友誠老師(葉炎娘老師夫婿)在他寫字樓任職,從而解決了生活難題。鄭年錦夫人是巴中人,他就是巴中女婿。
  曹輝賢老師離校後即定居香港,後半生病魔纏身,幸而也獲得饒耀武救濟。又物理師匠韋同芳老師年老浪跡滇州時,饒耀武當年也協助解決他與師母在滇州居留問題。
  59年屆校友黃文忠,畢業後留校任教。學校停辦後在一家工廠任職,突然因心臟發著猝逝。其子女幼小,教養費全無著落,由同年屆校友黃瑞泉、陳美智等籌措一筆子女教養費,使子女不致失學,這是一樁極有教育意義的善舉。
  卜英明老師在學校停辦後,除在英雄超市任職外,最後一段時間,曾在葉煥興主掌之孔雀牌咖啡廠任職,這樣生活就有了出路。
  陳勳發英文老師患風濕症長期不能走動,終於70歲那年辭世。當年陳老師子女未全部成家,之後,長年全部生活費均由57年屆已故林偉平校友承擔,這種善舉確實罕見,值得表揚。
  難得一志的是,李振強本乎踐行尊師敬教理念,十多年來每逢春節為巴中附小的老師們奉贈吉利紅包,以示敬意。
  同時,當年巴中附小經濟有困難的老師,他也欣然地支援,樂以施善,這是助人為樂之舉,美哉。
  還有許多巴中人雪中送炭式的扶危濟困事例,不勝枚舉。如有遺漏奉告或差錯之處,祈希諒察矣。


wf 在 20.10.15 11:23 作了第 4 次修改
wf
wf
Admin

文章數 : 214
注冊日期 : 2012-11-06

http://bazhong5069.868cn.net

回頂端 向下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Empty 回復: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發表  wf 11.10.15 15:24


《校園·校園》第四集《懷念》序
香港 63年屆 黃東濤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ca68618b03052921c74fef6599b9e14f





  從1998年開始迄今,《校園·校園》系列文集已出三集,至這本《懷念》已是第四集了。我們深信,無論怎樣困難,凝聚巴中校友心血的這一系列作品集, 一定可以繼續編選和出版下去。“只要青山在, 不怕沒柴燒”,只要稿源不缺、經費不愁,五、六、七集……是不成問題的。
  在維繫海內外巴中校友的《會訊》因特殊原因而無法繼續出版的日子裡,這一系列文集就成為全球各地巴中校友懷念母校時的精神寄託所在。畢竟文集內的文章時間性不強,應景的不多,相對來說,無論話題、內容都比較雋永,更值得咀嚼再三,因此它受到很多校友歡迎,面世後引起熱烈反響,是很自然的事;而第四集徵稿以來稿件空前地多,亦是一個有力的證明。我們似乎還應看到,這一系列文集的出版,對於積累世界華校資料,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母校的生平、血肉、片段有不少隻存於知情者的記憶庫中,如果不用筆錄下,很快就隨風而逝了;“文集”的設置,便於有心人以文字載入。我們感到十分高興的是,由於我們採取這種“書”的形式處理校友的作品,與一般的圖書無異,前三本文集《校園·校園》《回眸》、《真情》在香港出版後,不但政府各區的公共圖書館內可以看到,一些大學、中學的圖書館也有購入,“巴中”的精神堪稱發揚光大影響深遠了。這是一般紀念特刊和專刊所不能比擬的。
  本集以“懷念”命名, 一方面“承上”,用了兩個字的,以示整齊, 另一方面,本集有關“懷念”的文章,份量不輕:被“懷念”者,既有在天國微笑的師長,也有事蹟成就值得我們讚美仿效的健在者,且懷念的也不僅是人物,還有很多是事(事件)、物(東西)、地(地方),與時(歲月)涵括既廣,也想不出什麼更好的了,如要說其意義,那該是俄國詩人普希金所說的:“ ……過去了的……就變成親切的懷念”吧。
  《懷念》在編排上依然如前幾集,按照大致類別分成多輯。特別需要說明的是,由於所收到的稿件非常多,我們不能不有所割愛和選擇。原則上每位作者至少都有一篇文章收入;而有個別文章長達萬字以上,篇幅所限,我們也不得不有所節選;但這都不是絕對的。有的短文,我們酌情收入兩篇;有個別長文是屬比較重要的資料,我們全文照錄了。一本書的編選,是非常傷腦筋的事;編委三易其稿,才編成今天這個厚達368頁的樣式。編書之事, 最難盡如人意,常常是顧此失彼, 難於面面俱圓。幸虧五個編委都沒有什麼私心,工作也就大膽分頭去做了。
  2003年是多災多難、起伏動盪的一年。《懷念》姍姍來遲的原因,衍章兄已在《後記》詳述,不再贅言。但無論如何,令人高興的是,它還是順利地出版了。我們深信,大家仍是一如既往地喜歡它,被激起的巴中情懷還是一樣那麼強烈。
  2005年是巴中60周年生辰,我們盼望能在該年出版第五集。但是否能依時出版,當然有賴於大家在稿源和財力方面的大力支持,願此美夢成真!


20041


七十年風雨


(賀巴城中學建校 70 周年) 香港64年屆 鄭榮光


  唐朝大詩人杜甫的一首詩《曲江》裡有一句名言:“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使大家印象深刻而成了對老年人的一種善意稱頌,那個年代七十歲是高夀稀有的事了。今天當我們紀念巴中母校建校七十周年時,對許多64屆同學來說更有意思地同時也一齊慶賀我們自已古稀之年七秩大壽吧!
  1945年8月15日當日本投降後,被禁止的華校初高中教師們深感重整教育的重要,遂自發聯合各中學:八華、華中、廣仁、福建館、華僑公會骨幹代表商建一個高質素的中學並集合師資糾正以前各幫派各自為政各辦附中的局面,1945年9月八華教師劉宏謨提出了“聯合中學”的構想並取得了一致贊同。但由於各校董事會幫派思想認識不一,拖而不決,於是各中學的教師們代表:劉宏謨、韋同芳、司徒贊、劉耀曾、何福同、賴紹基、溫湘興、王耀西、沈珍傳等就由下而上先由教師們”基層聯合”,發動宣傳向僑界呼籲,得到了華僑社會各界認同和支援,終於由三大僑團:廣肇會館、福建會館、華僑公會合併成的“聯合中學”誕生了!1945年10月6日在新報、天聲日報登廣告招新生,報名者源源不絕1100多人,錄取者800多人,並在1945年10月15日正式開學。從此“聯合中學”(後改為“巴城中學”)為印尼華僑的教育事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為國家和社會培育了許多傑出的人材和師資,在優質的許多國內外名牌大學畢業的老師們精心教育下,巴中不僅是全印尼華校甚至是東南亞華校首屈一指的學府,學生們也以巴中生為傲。
  歲月荏苒,風風雨雨七十年,從走出校門開始,無論出國深造或走向社會,每個人走過的路和遭遇不同,相同的也許是都經歷了許多辛酸苦辣不足為外人道的冷暖,不管順境逆境,成功與否,回首往事時總為逝去的青春年華歲月感慨萬千,緬懷在巴中高中三年裡的快樂時光,天真浪漫的不知世途艱險,無憂無慮的嘻哈人生。那時小夥子們貓王的髮型是油亮的,白衫短袖口還要折一折才顯得有型呢!白褲子要漿燙的貼身有骨,騎著單車吹口哨是對小姑娘們善意的欣賞,對不知名的一群靚妹們一人叫一個名:“英”、”娘”、”玲”、”玉”!,往往博得有一個回眸嫣然一笑!更開懷大樂了!再調皮的有時拉拉姑娘的小辮子惡作劇罷了。而白襯衫白裙子的小姑娘們都是純潔的白雪公主,盛苞待放的花朵,裙子剛及膝的幾朵校花一陣香風走過來,回頭率百分之百,後面總有幾個個護花使者尾隨著,得意的鬼臉其實無傷大雅。那些年留下的風華正茂美好回憶實在難於忘懷!
  更思念的是那些任勞任怨傾囊相授的老師們,他們傳授的不僅是知識,而是做人之道,他們有的是兩袖清風,但頗有民國文人的風骨,作育英才為已任,為人師表甚得家長和學生的尊敬。
  高一時班主住楊謙孚老師活像“老夫子”裡的大番薯,矮胖圓碌的身子頭上只剩稀疏幾根,垂下的老花鏡架在鼻樑上說孔乙己時和藹又可親,開心時摸摸雙下巴說 ”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生物老師丘潤民濃濃的湖南腔教解剖青蛙,黑板上的字寫的像蚯蚓又像青蛙腿,覺得難看,待國慶日寫大字橫幅時才發現在禮堂上拿著大毛筆氣定神閑龍飛鳳舞的正是丘老師,原來是書法大家!可惜沒有機會學兩手。暑假到印尼地理老師黃城溫家裡幫忙繪製印尼地圖時,門口接我的戴著粗框眼鏡塗著鮮口紅穿花旗袍的黃師母有點眼熟,想起來了,竟然是我在八華讀小學的班主任教Mr. Presley的溫老師。高二的班主任巫公引老師吟詩時搖頭晃腦像個秀才書生上私塾堂。教代數的林順河老師年輕的更像鄰家大哥,靦腆地揮一揮前額頭髮,開平方寫滿整個黑板,生怕學生不明白,鐘聲響了還解不停。教化學的李習生老師硬朗的身子俊俏的臉難得嘴角掛點笑,佩服他手在黑板上眼睛總能一直望上看著牆角對角線,初時還以為牆角上掛有一隻壁虎呢?還是溫持祥老師的化學元素表和制香皂有趣點,他總是笑容可掬有點梅蘭芳的花旦味,尤其一曲《半個月亮爬上來》顯出有些功架,常引同學們起哄!沒有比交通大學出身的物理老師韋同芳更難考的試了,能及格已屬慶倖,廣西白話的國語真要用心聽,”汽車”聽到的是”喜斜”,“拉力”聽到的是“賴立”,老抱怨說我們一代不如一代,說他早期的學生很輕易地考上劍橋、牛津、清華北大,他窮一生心血的物理實驗室規模設備齊全,當時應屬數一數二吧!幾何老師蕭孟安肥胖紅潤的臉富態神韻活像掌櫃多一點,一手絕活黑板上隨便一圈就是一個正圓形,A角+B角=C角分數最好拿。慈眉善目的中國地理徐先佑老師能指出地圖上天津、武漢及重慶的位置100分也一樣好拿。曹輝賢老師的歷史平板直述顯的枯燥索然無味。林蒼老師是天津南開大學科班出身的作家,要拿他的作文80分不容易啊!每當曹雪賢老師拿著英文書大聲朗讀時,我老望著他那大肚子想,腰圍有50”嗎?他怎麼能挺著大肚皮打球?還當教練呢?高三時班主任溫鴻琳老師是我們很尊敬的老師,濃厚的客家國語Sam Sam Tek Kiu成了我們開心的玩語,他對學生的認真教學和儉樸的生活更加深了對他的敬意,班會每月必家訪老師兼送點牛奶餅乾。說來也巧,1965年我考上泉州華僑大學土建系時,碰上系裡原清華大學二級教授李頌深是客家人,閒聊中他提起想找一位昔日南京中央大學同窗好友溫鴻琳,據說到了南洋,踏破鐵鞋無覓處,竟通過我們找到了,可惜政治原因天各一方,始終不便聯繫。同樣在華大,某天中午宿舍走廊上聞到了熟悉又剌鼻的濃烈煙絲味,走出一看,果然是陸並培老師叼著他那煙斗噴著呢,用印尼語調的國語說他如今到華大印尼語系當副教授來報到了。

  往事如煙,匆匆幾十年就這樣過去了!許多老師都已經離開我們了,但他們的音容宛在腦海裡,他們的教誨我們依然銘記在心。建校七十周年之際,也借此讓我們重拾塵封的片段回憶來深切懷念教育我們成長的老師們!
  巴中母校風風雨雨不覺間也已走過了七十年,從1945年10月15日直到1966年7月1日學校被封閉,二十二年間培育了數以萬計的華僑子弟成材,散佈世界各地不同的崗位,有的屬國寶級的,例如47屆的李成立榮獲新加坡政府頒授工程界最高榮譽終生成就獎;57屆的林慧卿是乒乓球女單、女雙、混雙三料世界冠軍;52屆的黃強輝是全中國舉重冠軍;47屆的梁明常是原電子工業部研究所所長;47屆的黃瑞芳曾代表臺灣駐印尼大使;48屆的幸賦康曾在外交部任中日友好協會會長,至於任教世界各地大學的教授不知凡已。而事業有成的社會名流商界巨賈也不乏巴中生!
  巴中光輝的歷史深深影響了幾代華僑子女,功不可沒,名垂青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要感謝當年有識之士社會賢達出錢出力創辦了巴中,才有今日的你和我。由於舊政權對華文的歧視和壓制,華文教育被斷層了40多年。風雨過後是睛天,今天我們很慶倖巴中後繼有人,在他(她)們事業有成時,這批巴中傑出的校友們秉承前輩足跡回饋社會,遵循校訓〔樂觀、進取、合作、奉獻〕精神重樹巴中旗幟,排除萬難出錢出力終於2013年成功複辦 了“巴中三語學校”,我們要深深感謝他們無私的奉獻!你們的善舉福德恩澤同樣將會影響幾代的華僑子弟,永垂青史!
  因巴中我們是同學,同學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兄弟姐妹,在人生列車上我們曾經是一路有你的親密夥伴,有的已經先我們下車到達目的地,我們也將隨後而至的逐個下車奔向同樣的目的地,而今天還在車上的你我該珍惜相處的每一刻。我們都已屆孔子曰的:“七十而隨心所欲”之年,歷盡滄桑,也明白了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名利地位富財都是過眼雲煙,看破放下知易行難,唯有隨遇而安,聚散都是一種緣份,君子相交不需引吭高歌,但願細水長流,十年未見,重逢一句“您好嗎?”,相視一笑,一切盡在不言中。十年前大聯歡大家尚健步如飛,如今都已老態畢現,希望這次建校70周年大聯歡開 開心心來相聚,平平安安回家去,再次留些夕陽餘輝下美麗的回憶!
於香港24-8-2015




北京的巴中校友


56年屆 巫樂華


  北京,是許多巴中校友生活、學習和工作過的地方,目前約有二百名左右住在這裡。54年屆以前的大哥大姐均年逾花甲,有兩位已是古稀之年。後幾屆未知天命的人也只是個別的。青春不再,生命之秋已悄然降臨。通過寄發《北京巴中(雅中)校友情況表》書面調查和電話、面訪等方式問訊,使我得以對老同學的過去和現在有了更多一些對瞭解。值此紀念巴中母校建校50周年之際,將有關材料稍作整理,鋪成此文,向海外的師長同窗作一個報導。
高智力集團
  當年慷慨當歌、劈波斬浪中國海回到祖國,動機非常單純:升學。大部分同學都在祖國完成了大學畢業,有的還作為留學生、訪問學者負笈蘇聯、歐美,學業更上一層樓。畢業之後,大多從事與所學專業有關的工作,從政者鮮少。在爾後的若干年中,雖不幸經歷了如“文革”這樣的浩劫,無端地葬送了青春年華的一部分,身心都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創痛,但大部分人本著“樂觀、進取、合作、奉獻”的巴中精神,敢於、善於面對坎坷的人生旅途,排除干擾,忍辱負重,兢兢業業、執著前行,終於成為所在專業領域中的專門人才,從他們中湧現了一批學有所長、業有所精的教授級、副教授的專家學者。
  教授級的專家學者(包括大學教授,科學單位研究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醫學界的主任醫生和新聞出版界的編審、譯審、高級編輯等),據不完全統計有:潘智啟(47年屆);幸賦康、陳永康(49年屆);鍾喜甲、梁英明、陳志平、司徒奮生(已故)、何文望(50年屆);淩遠、丘坤元、程莉(程利利)(51年屆);謝湘薇、方婉、範堅祥、陳清旺、陳相榮、白順良、莊明電、朱經祥、陳文獻(已故)、黃讓堂、何耕新、潘志明(52年屆);梁欽漢、李曼卿、李佩娟、黃景達(53年屆);朱耀強(54年屆);周玉芳、林黎奮(55年屆);許慶成(57年屆);林曉慧、盧才輝(58年屆);古健興(59年屆)等30餘人。
  副教授級的任務就更多了,粗略統計人數在110人左右,主要集中在50年代中期畢業以後的各年屆校友。作為高級知識份子來說,他們還屬“年富力強”的一代,多數是所在單位的業務骨幹,都是些忙人。
青春無悔
  “把青春獻給祖國”,曾是我們這一代人年輕時奉為金箴的“豪言壯語”。如今,“青春”告罄,業績如何?雖然具體情況不同,難於用同一標準去衡量各個人的業績貢獻,但用“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卓著”之類字眼決不會是溢美之詞。
  在外文出版社工作了30多年的潘智啟是47年屆的老大哥,畢業從事印尼翻譯工作,是中國的許多黨政重要文件的印尼文譯者,由他(任主編)和陳文獻等合編的《漢印尼辭典》即將出版。49年屆的陳永康是一位研究中國戲劇史的專家,有《中國話劇通史》等專著問世。50年屆的鍾喜甲是一位港口水道建設專家,榮膺天津市勞動模範。50年屆的陳志平是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導師組的組長,著有《中國革命史》、《行政管理學》等專著。1992年獲國務院授予的有特殊貢獻專家津貼證書。膺此殊榮的還有司徒奮生、陳湘榮、林黎奮等幾位,他(她)們因在醫學出版翻譯、建築結構設計和農業科學上的特殊貢獻而得到這個國家級的獎勵。也是50年屆的梁英明在北京大學潛心東南亞和華僑華人問題的研究和研究生培養,是《洪淵源自傳》、《近現東南亞》、《東南亞歷史詞典》的譯者和主要作者。1993年出版的《世界華僑華人詞典》和正在編輯中的多卷本的《花橋華人百科全書》,他是三位副主編之一(筆者亦忝為上述兩部大型工具書的副主編)。
  在北京大學當教授的還有50年屆的何文望、51年屆的丘坤元和52年屆的白順良。丘坤元從北京大學研究生院畢業後,30餘年如一日,在母校化學系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是中國《高分子學報的副主編》、博士生導師。白順良是一位稀土學專家,在國內外專業雜誌和學術會議上發表了60餘篇的論文。他們均因科研成就而獲國家獎勵。
  搞地質,因其職業的艱苦性,常令一些人視為畏途。校友中有幾位是吃地質飯的。夏之秋,這位51年屆的兄長,從中國地質礦產資訊研究院的研究崗位退休後,筆耕不輟,已有千余篇文章見諸報端,成為眾多報刊的撰稿人,他就曾在鹽堪隊、煤勘隊從事過野外工作,風餐露宿,落下了勞損。靦腆的而頗有靈氣的陳金霞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現任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編輯室主任,也曾在內蒙古的野外地質隊當了17年的技術員,“吃苦”自不待言。53年屆的李曼卿參加購三江平原和淮河流域的水利規劃與設計,發表過專業論文十餘篇,先後十餘次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在醫療衛生界,名醫也有多位。在宣武醫院從事內科心血管醫療和老年病研究的55年屆周玉芳,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和刊物上發表過20餘篇學術論文。目前是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及世界實驗室兩項有關老年病的國際科研課題的專家組成員。
  從事音樂工作的有51年屆的淩遠和57年屆的徐華英。淩遠是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我國著名的鋼琴教育家,其“行狀”已入《中國當代教育家大辭典》、《中國當代教育家名人傳》、《中國人物年鑒》。徐華英當過演員,是人民音樂出版社的副編審,譯著有《馬勒——大地之歌》、《牛津音樂辭典》等多部,業餘也教鋼琴。
  51年屆的程莉、53年屆的梁欽漢是北京法律界頗有名氣的一級律師,精通法律業務和審判工作,積極依法維護歸僑僑眷的合法權益。
  在化工部工作的54年屆朱耀強,又《論持續發展——約束和機會》、《回到現實——環境與人類需要》等十餘部譯著問世。
  女同胞當一個大工廠的廠長,在校友中大約只有一個人,即56年屆的劉漾粦,她是北京煉焦化學廠的副廠長,治廠頗有方。1992年退休後曾一度息影家園,94年複出,任技術開發公司的總經理,再度運籌帷幄,發揮餘熱。
  57年屆的許慶成是一位冶金和企業管理方面的專家,曾任中國最大的企業之一——首都鋼鐵公司任副廠長、設計院副院長、總工程師等要職,得過冶金部的科技獎。與許慶成同一年屆的陳金印、許朝銓、潘偉傑、蔣慶娘、黃梅芳、劉友玲等都是所在單位的佼佼者,參加過多項國家重點專案的設計,均獲過獎。
  55年屆的郭說養帶有點“傳奇”色彩,他是北京化工大學的副教授,精于橡膠塑膠加工機械,擔任教科研主任,大學僑聯主席等職,參加過大慶石油綜合利用等設計大會戰,並完成其部分設計任務,由於工作出色,曾先後十次獲全國、北京的獎勵。但天有不測風雲,1981年他即身患鼻咽癌。面對病魔,郭說養表現的十分樂觀、堅韌,他一面工作,一面採取綜合治療的半帆,以頑強的毅力拼搏,先後獲“全國抗癌明星”等稱號及榮譽證明。
  而偏屬“小字輩”的59年屆古健興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拉美部的副主任,精于西班牙語,曾常駐墨西哥,也寫過獲獎的新聞稿。
  59年屆、60年屆以後的校友,輩屬“小字”,在他們求學或剛走上工作崗位時,“文革”大災沒頂,他們(也包括其他年長的校友)犧牲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待到十年噩夢醒來,面對著人生的敗壁殘垣,他們沒有氣餒,他們看到廢墟後的藍天。於是,他們奮起“補課”,用超常的努力去奪回失去的歲月,他們成功了!
  如60年屆蕭來香成為一位多次獲科技成就獎的環境保護科學研究專家。60年屆以後的羅益標、馮勇秀通過了電視大學、職工大學學習,現在已經是工程師了。在談及眾人業績時,我們切不可遺漏了陳桂芳、關秋嵐、梁彝靖、林蘇、陳曌景、葉卓彬、李姮英、董少英、葉玉珍、蕭永川、陳大順......等一大串的名字,他們在首都的中小學崗位上,默默奉獻,點撥後生。工作崗位是平凡的,但事業是偉大的,因為他們是從事塑造“民魂”的偉大工程。而一個民族如果沒有靈魂,沒有文化,沒有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脊樑骨,那是註定要為歷史所淘汰的。他們的名字應該大寫。
  與從事專業工作人數相比,參政、從政的人就少多了。陳相榮是全國政協委員,潘志明、陳志平、張國賢、郭麗絲、劉漾粦、巫樂華......是(曾是)北京市人民代表、政協委員,算“參政”了。從政當從官的。不僅人不多,官也不大,官至“省部級”的只有林水龍一人耳。且當官的大部分是業務拔尖,在80年代中期以後才被推向“官道”。如國家測繪局全國測繪資料資訊中心副主任林曉慧(58年屆)、國內貿易部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林芬英(59年屆)和中國專利局文獻部部長賴洪(60年屆賴永發)等幾位司局級的官兒和幾位當處長、法院院長者基本上是“學而優則仕”的,屬“技術官員”。“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當為民作主的官,應該給予敬意。作為一種選擇,不涉宦海是最好的,這是我下“海”數年學得的一點“聰明”,不敢秘不示眾。

  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把我們一個個變成了中老年人,同時也將歲月中的許多往事洗刷得依稀模糊了,然而,巴中母校suo給予的點點滴滴的愛卻永遠植根在大家的心坎裡。這種愛還隨著時光的澱積而日漸昇華,凝成了一縷縷剪不斷得“巴中情絲”。我們由於曾經是“巴中學生”而顯得親切,有共同的語言。北京的校友們很珍重這份情,增強聯繫、增進瞭解,是大家共同的心聲。
  歲月悠悠,業績大大,遺憾也多多。“假如我(不悔過;不選擇這個專業;不居北京)......將會怎樣?”有時難免會這樣自問。但是,生活裡沒有“假如”,只有活生生的現實。不諱言,我們是曾經失去了一些,但今天我們畢竟擁有。是留下了一些永遠的遺憾,但我們畢竟以拳拳赤子之心作了奉獻,因而問心無愧。
  這幾年,在中國的文藝園地裡,《北京人在紐約》、《上海人在東京》、《俄羅斯顧念在哈爾濱》......等反映移民悲歡的作品風靡一時,牽動了眾多人的子女。我忽發奇想,如果有哪一位文學高手,搞一部《“巴中人”在中國》,濃墨重彩再現我校友的奮鬥業績,也一定會是迴腸盪氣、啟迪人思的。

1994年於北京








我的學習與研究生涯
58年屆 廖建裕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6112fdf48fa464e8f1176bd1bf677dba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d85ab8f82b38c8c7c19509a7f67061b4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27dbf8a01484103068dde933959bc289


我是五八屆巴中高中畢業生,畢業後便赴新加坡,修讀英文。1959年考進南洋大學中文系。第二年轉史地系歷史組。史學方法、秦漢史、西洋近代史及馬來亞近代史是我畢業考試的科目。我對歷史有興趣,覺得能從歷史中尋找許多有關人類社會的答案。同時,我也對文學及語文有特別的愛好。課餘時間自己饡研印尼及馬來語言文學。
  早在南大時,我對印馬歷史已情有獨鍾 。不過,真正研究印尼史,是我進印尼大學文學院攻讀SarjanaSastra(即Drs)學位的時候(1963 - 65)。當時我也開始注意印尼華人社會與華人史。主要是想多了解我自己。在這期間,我也學荷文,我一九六五年撰寫的SarjanaSastra的論文題目是《印尼土生華人報章與獨立運動1901—1942》。
  畢業後我巧遇澳籍印尼通Herbert Feith及John D .Legge。同他們晤談的結果,促使我於一九六七年赴澳洲Monash大學深造。由於南大及印大文憑不受承認,我得參加歷史系碩士鑒定考試。
  在澳洲的頭三個月,我其實是上「學士榮譽班」的課(即大學四年級),然後參加榮譽學位的考試(美其名為「碩士鑒定考試」)。合格後我才開始撰寫碩士論文。我的導師為Feith, Legge Jamie Mackie。後來Feith和Legge事忙,我的論文由Mackie負責。1969年,我完成了《戰前印尼土生華人政治》的論文,取得了碩士學位。(此論文於1976年印成書出版, 1981年再版,並有中印文版。)
  本來想在澳洲繼績讀歷史博士學位。可是我當時想改變一下環境,也覺得有必要學點政治學及國際關係的理論,結果接受了美國雅典Ohio大學的聘請,半工半讀。在Ohio時,我主要的工作是研究,其他時間則選修政治學及人類學的科目。印尼政治通Pau1 van der Veur及馬來亞史通Norman Parmer都曾是我的老師。。印尼著名人類學家Koentjoroningrat也在那裏當訪問教授。在0hio兩年,我出了有關印尼華人研究的報告,也為大英百科全書撰寫印尼史的部份。1972年我得了另一個碩士學位。同年,我去華盛頓市美國大學國際研究學院任助教,並攻讀博士學位課程。
  當時,我幫助一位美國教授搞《亞洲研究》課程,推廣到附近幾州的各學府。後來我也在美國大學教國際政治與國際關係等科目。其實,這些科目與我主修的有關,可以說是學以致用。博士考試時我選了政治學方法、國際關係理論及區域研究三門重點科目。及格後馬上動手寫博士論文,由於我早收集了許多資料,所以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論文題目為《印尼土著、華人及中國:看法及政策的研究》。(這部論文於1978年正式出版,1986年及1992年再版,並有印尼文版。中文版因為某種原因至今還未能面世。)
  我的指導教授共有三位,即印尼政治專家MillidgeWalker,東南亞政治史家,尤擅長泰國政治的Kenneth Landon,以及國際關係理論學者 Abdul A. Said 拿到博士學位後,我在美國還多呆了一陣子。1975年底我受聘為新加坡東南亞研究院研究員,從事研究與行政工作。在頭一兩年,我也在當時的新加坡大學兼課。1982年我轉到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當高級請師,後升為副教授,教授種族政治,新馬政治,東南亞外交及東南亞政治等科目。1992年起兼任國立大學與哈佛大學聯辦的公共政策碩士課程資深請師。
  業餘時間,我還是不斷進修,繼績搞印尼及亞細安(東盟)華人研究。其實,打從進入東南亞研究院後,我便閞始較深入地探討印尼政治與外交,發表了不少有閞這方面的學術文章。1989年0hio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專著《軍人政權與政治文化:印尼戈爾卡黨的研究》.該書於1992年再版,印尼文版也在同年於椰加達問世。最近,我已完成《蘇哈托時期的印尼外交》,交給時代出版社出版。
  我的與趣是多方面的。至今我仍喜愛文學及語文學習。這三十多年來,我寫了不少有關這方面的小冊子,有些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它們畢竟是我生命的一部份。
  我返新加坡後,在業餘時間,斷斷續續地完成了一部英文稿《馬來語與印尼語同義詞比較詞典》,1992年該書已由新加坡時代出版社出版 。這部長達五百頁的書是首部馬來語與印尼語比較詞典。
  最近幾年,我也出任《亞洲文化》(中英語文)及《亞洲政治學報》(英文)兩本學術期刊的主編。工作可說分外忙碌。打從我離開巴中,轉眼已經37年。上面這段文字,記錄了我離校後的學習與研究生涯,為關心我的同窗學友提供自己的信息。



  
你播種愛心 到處放光芒
——紀念巴中母校七十周年誕辰





[*]60年屆)廖苾梅
  我們的母校巴中,七十年前創立於椰島,此後數百園丁辛勤耕耘,萬千桃李佈滿天下。雖跨越兩個世紀,經歷過風雨坎坷歷程,那流金歲月的七十年往績,點點滴滴銘刻在萬千學子心中,揮之不去。今逢母校七十周年華誕,各地校友聞訊趕來聚首雅京,賓主憶舊,感恩不盡,同慶團圓。值此珍貴時光,謹將腦海感恩浪花、胸中陳年記憶冒昧鋪陳,奉獻母校師長及萬千校友。


不見了,校園校門,母校在何方?
不見了,朗朗聲浪,日日耳邊響;
不見了,球場健兒,青春影飄蕩;
不見了,多少師長,音容仍難忘。
遠去了,少年時光,純真無憂傷;
遠去了,勞燕分飛,西北加東南;
遠去了,青春歲月,成熟複成長;
遠去了,遠大志向,到處成棟樑。
忘不了,母校栽培,幼苗喜茁壯;
忘不了,師長教導,愛心胸中藏;
忘不了,感恩載德,到處獻愛心;
忘不了,回饋社會,愛心放光芒。


[*]
http://guojiribao.com/shtml/gjrb/20151010/238488.shtml



騰飛巴中將於本月16日隆重舉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89de2c93da5e7c57cd2ade19a0ecff69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ed17413ef1ee0cc0be9740da9f8901b2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362c94475b9dda307abd6d0387044a9d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4b36bc83c53b2a02f529418fe4c4f3bf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657f785fb71d3811a1d5641d2bf8706a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699484569aed3ff2e3ce03dd42181057

李世鐮致詞

 【國際日報十月十日訊】


[*] 紀念印尼巴中建校70周年慶典大會,將於1016日晚上7時,在雅加達克瑪MGK大商場國際會議廳隆重舉行。屆時將有國外巴中校友800多人及國內巴中校友2200多人,全部總共有3000海內外巴中校友將出席盛會。
  109日上午,紀念印尼巴中建校70周年慶典籌委會,在一樂園酒樓會議廳首都華文媒體記者發佈會上,巴中校友古世玉首先致詞,向雅加達各報華文媒體記者的採訪表示衷心感謝。
  隨後,巴中校友理事會主席兼籌委主席林鳳英說,這次1016日晚7時的盛會將有3000多名來自海內外巴中校友赴會。本次慶典,除了慶祝巴中建校70周年外,重要的是給對社會有傑出貢獻的20名校友頒發獎章。本次盛會也出版特刊分發給每位與會者。
  1017日上午7時,世界各地巴中校友也將參觀在印尼迷你公園(Taman Mini Indonesia)內的印華文化公園及客家博物館。
  1018日上午7時,世界各地巴中校友將參觀在巴楞花園的巴中三語學校,為歡迎巴中校友,學生們準備了精彩的節目,並準備了豐富的午餐。晚上,19時在雅加達安祝漁家莊海鮮大酒樓舉行歡送晚會。林鳳英補充說,這次盛會和特刊都是校友們熱心贊助,同心協力才會辦好。
  輔導主席兼籌委李世鐮說,這次的相聚來之不易,因為我們大家已近耄耋之年,10年前,我們紀念建校60周年,轉眼間今慶建校70周年。校友們都非常注重和參與這次的盛會,從國外的巴中校友有英國、德國、美國、和澳洲及大中華區,中國、港澳臺地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李世鐮強調,讓校友參觀客家博物館,不只是客家文化,而是表現出整個華人在千島之國的近千年的歷史。多位執行主席劉晉垣、吳富源、林可彬各在會上也說明了具體情況,如特刊和安全問題及意想不到的事項,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準備救護車及保安等事宜。校友們的精誠合作,將使這次的盛會辦得圓滿。
  劉晉垣在會上說明了這次的特刊有63位作者及海內外校友組成的編委參與工作出版。這次要感謝本報這個月來對有關巴中專欄報導。 本報記者明光報導



http://guojiribao.com/shtml/gjrb/20151010/238488.shtml

[size=35]頌我同窗業績[/size][size=35] [/size][size=35]傳我巴中美名[/size]


——记梁维耀校友福建之行 福州 57年届 黎建玲、58年届 贝仲敏合著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586d2b2178891c3f05934b81ac448659


維耀同學從英國打電話說,將于暑期偕妻攜兩女來福建。目的是為了在劍橋學建築的小女慧凡寫畢業論文來考察福建民居,其次,是久仰武夷山的秀麗風光,第三,見見自幼一起成長的表姐建玲和同屆同學老貝等眾多校友。
  香港《地平線》在梁維耀專訪中介紹:梁博士是英國劍橋大學物理教授,英國國家超導研究中心創建人之一,任該中心主任,榮獲“拿破崙傑出成就獎”,是學術界享譽此殊榮第一位華人科學家。40年來一直保留巴中的傳統,熱心於教育事業和充實人類的知識寶庫。常年到各國做學術報告,曾應邀來我國交流講學。
  這麼一個登上世界科技高峰的同學要來,我們十分高興,同時,為沾了校友之光而感到驕傲。我們多次碰頭磋商, 要做好服務工作。 老貝提出這是“送上門”的機會,要藉此“頌我同窗業績、揚我巴中美名”。於是將維耀的簡歷連同衍章的專訪複印報福建省僑聯並送有關單位及福建、廈門、莆田等地的涉僑部門工作的校友,同時對維耀的行程迸行先訪、聯繫和安排。
  829,省僑聯派了兩部轎車及文聯部部長與老貝到機場迎接。是太興奮、太心急,出機場的人潮流已盡卻不見維耀及妻女。啊!原來他們已在出處張望,穿著太樸素了,貝看走了眼!1995年母校50華誕在港歡聚過一陣,不過四年光景,維耀的小平頭已染霜斑;而老貝托師友的福闖過大難後,猶如身懷六甲,頭頂的地中海也擴大。“仲敏”一聲招呼,真有“人生何處不相逢,相逢有如在夢中”之感慨!維耀開玩笑說:“來到福建任你擺佈!”信任的暖流在我們心中激蕩。“那就上車吧,你表姐在華僑大廈一定等得很著急呢!
  當晚,省僑聯江宏真副主席設宴洗塵,李欲晞主席也抽空前來祝酒。次日,福建省客家學會聽老貝(副秘書長)彙報後,特地請出學會顧問、老紅軍熊兆仁將軍、陳允文秘書長和客家酒樓傅鳳龍總經理設宴招待。為了使考察遊覽能順利進行,我們婉言辭謝了其它宴請。
  31,省僑聯舉辦“英國橋劍大學梁維耀教授學術講座”;省科委、福建物構所、福建光學技術研究所、福州大學等科技界人士,中新社、《福建僑報》記者以及省僑聯幹部和椰城萬隆同鄉會不下50,聆聽梁教授深入淺出講述高溫超導的科研狀況,也介紹了英國高等教育現狀。之後詳盡解答與會者提出的問題。大家增廣知識、開闊眼界,讚譽他為“科教興國”做了一份貢獻。
  雖然在校讀書時多不相識,而今一聽到是校友都喜來相聚,可見母校仍是核心,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蔡玉金帶來初中時的全班合影,找到少年時的維耀。比認著,引得同學圍攏爭看一眼,大家顯得十分興奮。國家級專家、福建光學技術研究所所長、本會會長賴愛光因參加省委會議,來了兩次電話問候,還派了下屬前來聽課;其孿生兄愛寶是閩江水利局副局長,雖是八華同學,但也來歡聚。難得相聚,老貝忙著搶鏡頭,又是搬椅子,又是排位置擺姿勢,來一張合照。 維耀說,請照相時好難好難,但十年八年後看它時便有意思。 大家會心地笑了。做學問的人都很細心,有計劃,充分利用時間,和維耀相處的第一天就讓我們感受到他這學者作風。30日一早,我們按約到下榻處,他和妻女早已整裝待發。第一站參觀清朝船政大臣沈葆禎故居,這是保留完好的福州民居。第二站到庭院組合建築的林則徐紀念倌。館長早已恭候,迎進客廳,又是開空調、又是放錄相詳介,帶領參觀福州有名的“三坊七巷”平時難得一窺(住滿人家)的磚木結構老民居,還有八旗會館、清代軍營廟堂、古代戲臺等各具特色的建築物,指點那叫馬鞍,這稱之為鵲尾,講解不用一根釘子全靠鬥形和弓形木塊縱橫交錯層疊構成的斗拱……熱情詳盡,連我們也獲益匪淺。兩個在英國生長的女兒雖然從小接收父母普通話教肓,也學些中文,但在這場合還需維耀充當翻譯,並仔細筆記。
  福州鼓山的湧泉寺有千年歷史,是福建的五大名寺之一,到那裡面以瞭解中國寺廟的傳統佈局和固有特色。江副主席調來專車親自陪同遊覽。
  莆田湄州島媽祖廟是全球華人供奉的幾千座媽祖閣或稱天后宮的祖地。梁太從她學的歷史專業中已知悉其來龍去脈。61年屆同學林育材非要我作“宣傳動員”不可,發出邀請;江副主席又一次調來專車鼎力相助。育材以省僑聯主席、莆田市人大副主任身份,調來文管會資深幹事作導遊。倚山面海富麗堂皇的媽相廟建築群,矗立山巔有東方和平女神美名的媽祖塑像,難得一見的當地老嫗梳妝的“薄刀”髮型,都一一攝入維耀父女的相機裡。回程又參觀正修復的江南最古老、隋朝道觀上清殿;當地望族陳氏祖居大宅院有莆田天安門美稱的明代抗倭古城樓,大大豐富了維耀愛女的論文資料。是晚,市僑聯主席65年屆的巴中同學蔡玉蘭趕來出席宴會,我們5個校友會聚留影,羨煞在場諸君,嘖嘖稱道我巴中培育出許多有用之材。
  37,維耀一家實現武夷山游的心願。老貝憑在僑聯工作聯繫廣泛的優勢,請該地僑聯洪碧光主席妥為安排。簡歷資料起了作用,當地政協副主席、統戰部長到火車站迎接,在外地開會的市長也派了助理來拜會。旅行社葉總和洪主席輪流陪游,乘竹筏游九曲溪,登天遊過一線天,訪天車架望鷹嘴山,逛仿宋古街品嘗茶藝……真是慕名而來,盡興而歸。
  810日到廈門。40多年前同桌的郭光輝、印尼歸僑朕誼會會長、巴中校友會副理事長林繼賢,還有楊亞輝同學早在車站等候。何在沐從一百多公里外的南安趕來。久別重逢的喜悅無法言表。放下行李即環遊鼓浪嶼。恰逢廈門舉辦一年一次的貿洽會。思明區政協副主席,僑聯主席57屆同學林章珍尊維耀一家為佳賓,安排參觀廈門經濟開發區的活動。市政協副主席設宴、市長夫人出席作陪,市僑聯主席來敬酒,有關部門更相約來年請梁教授來講學。10日上午,國家級專家、廈門市僑聯副主席暨校友會理事長宋耀光,還有陳杏芳、李惠嬌10多位校友在市僑聯歸僑之家暢敘同窗情誼,緬懷師長教誨之恩。
  還值得補敘的是,在建玲、老貝家舉行了多次別開生面的“家宴”,劉堅梅做客家釀豆腐,盧秀蓮煮咖哩雞,貝太煲豬蹄,蔡玉金、丘德英炸KRUPUK UDANG EMPING,請華塑廠歸僑烤SATENASI KUNING……建玲下廚,如同辦酒席那樣美味佳餚一道又一道。飯飽茶足之後,欣賞兩位千金彈古典和爵士樂曲;老貝那雙變形的手彈奏起AYO MAMA,SARINANDE;雖已過了40多年,維耀還能一字不漏有滋有味地唱和,連不太愛唱歌的堅梅也被感染哼起來;文娛細胞活躍的建玲、秀蓮、貝太太擁著梁太太手舞足蹈、又唱又跳,真是其樂融融。
  維耀感激校友們的深情厚誼,堅持以“無名氏”贈送人民幣1000元支持校友會開展聯誼互助活動。(在此請維擢同學原諒我們沒有為他保守秘密)
  11,在長樂機場,我們懷著依依不捨的心情握別。但願更多的校友有機緣,像維耀來閩那樣,發揚校友團結協作,增添生活情趣,共度夕陽紅。


wf 在 20.10.15 11:19 作了第 2 次修改
wf
wf
Admin

文章數 : 214
注冊日期 : 2012-11-06

http://bazhong5069.868cn.net

回頂端 向下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Empty 回復: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發表  wf 16.10.15 14:58

[size=35]心弦交響別離輕[/size]


紀念韋同芳老師 59年屆 許貴欽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e38ad9641a046cb8c1119d08c7fb0584·

憶當年,巴中學生一談到有關數理功課時,一定會提及巴中的“物理王國”,進而談到建立這一“王國”的“君主”韋同芳老師。在巴中,韋老師治學毫不含糊,嚴肅縝密的科學精神和一絲不苟、窮根究底的嚴格態度是有口皆碑的。但很使一些同學“吃虧”——考試不及格和成績表上開“紅花”;因而對物理課產生了“畏懼”心理,於是對教授這門功課的韋老師“敬而畏之”,談“韋”色變!
  早在我報考巴中時,就已聽過這一傳聞,心理上未免多少受到些影響,因此在高二上第一堂物理課韋同芳老師講授力學的加速度時,我特別留神傾聽。他特別提醒大家要注意其單位是釐米/2(每秒平方釐米)。因為每經過一秒鐘,每秒的速度不一樣,他最先寫出了一個繁分數的式子釐米/秒,然後“內項乘內項作分母,外項乘外項作分子”,邊說邊演算,最後得出加速度的單位。解析得條理分明,一清二楚。
  這第一堂物理課.我起初有點緊張的心弦隨著韋老師由淺入深,有條有理的講析逐漸鬆弛下來。原來韋老師的物理課並不像“傳聞”那樣可怕!一直到高中畢業,我深切的領悟到,這“傳聞”實在是訛傳。由於人言可畏,以訛傳訛,便形成了一種“事實”。在一些同學心理上造成了一種極為不利的影響,貽害匪淺。
  韋老師除了給我們講授正課外,有時也講講課外的知識,或他從外國雜誌上得知有關科學發展的訊息,豐富我們的學識。
  例如,當年留美著名火箭專家錢學森,熱愛新生的祖國,寧願放棄在美國的優厚生活待遇、毅然決然地申請回國。為此而遭受美國“聯邦調查局”兩年多非人的精神折磨及種種無理的糾纏,他進行了頑強不屈的鬥爭,終於如願返回祖國。
  錢學森是何許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投降時,聯合國立即派遣一個由各國專家組成的“調查團”搶先前往德國研究“V2飛彈”。該“調查團”團長正是錢學森。
  嗣後,錢學森開拓了物理學的新領域——“空氣動力學”,並創立了著名的“錢氏公式”。從此,錢學森名揚世界。
  錢學森在美國科研期間,大大推動了美國火箭枝術的發展;因而當他申請回中國時,美國大為震怒,不肯放行。
  韋老師揶揄道:“老美被老英大罵為‘大笨蛋’,說把錢學森這樣的人物放了,今後休想還能在火箭技術方面封鎖中國”。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果然,若干年後,中國在火箭技術上出現了“零”的突破。今天,中國國防技術的科學現代化及航太事業有如此驕人的成就,是與錢學森的名字分不開的。
  韋老師跟我們講的另一樁事是:當時中國留美科學家楊振寧與李政道同時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之事。楊、李兩人突破了科學泰斗愛因斯坦關於“宇稱守恆”的理論,做出了在特定情況下“宇稱不守恆”的科學假設,而由另一位中國留美女物理學家吳健雄博士于1956年下半年開始的鈷60β衰變實驗結果率先給予驗證的,致使楊、李兩人成為頭兩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功不可沒。可是吳健雄竟沒有與楊、李一同得諾貝爾獎。韋老師為此打抱不平,認為是“極不合理之事!”神情顯得極為困惑不解。其實,當時的物理界也是群情譁然的。
  當然,內中是有極為曲折的微妙因素的。——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對吳健雄就存有不滿和偏見、所以科學界相當廣泛的傳言認為,由於牛津大學和瑞典科學院關係密切,他們強加施壓,說如果要同時頒獎給做實驗的科學家,就不能只有吳健雄一人,其它四位與她合作的科學家也應獲獎。這也就讓諾貝爾獎每項不超過二人的規定不相符了。其實,吳健雄在做這項實驗時雖然邀約了四位美國國家標準局的科學家合作,但在這以前,她早已是物理學界公認的一流原子核實驗物理學家。若干年後,那四位跟她合作的美國科學家也都一致坦承他們和吳健雄不是同一等級的科學家,吳健雄在科學上的名聲和地位與他們相去太遠了。
  後來幾位著名的科學家也曾著文證明吳健雄對於“宇稱不守恆”的實驗在知識和技術方面的深刻認識和經驗,他們十分巧妙的說出,吳健雄當年那個實驗雖然是與四位科學家合作,但是亳無疑問,原創構想和科學功能完全是吳健雄一人的。
  這些內情若韋老師泉下有知又不知將作何感慨呢? !
  我還清楚地記得,當年韋老師講述此事提及吳健雄之名時,故作神秘地賣了個關子問大家道:“你們知道她是誰嗎?”然後一字一頓地道出“她就是袁世凱的孫媳婦!”話音一落,整個教室爆出了一陣笑聲——這笑聲,是對袁世凱的鄙夷!同時大家無不感到意外—“想不到袁世凱居然會有這麼了不起的後人!”韋老師帶笑地搖了搖頭,道出了大家心裡的念頭.
  誰都知道袁世凱這原滿清北詳軍閥的大魔頭,他篡奪了辛亥革命的果實而做了民國首任大總統還不夠癮,繼而“夏辟”稱帝,妄想開歷史的倒車!
  然而,歷史是無情的,也是最公正的。誰妄想開歷史的倒車,歷史前進的巨輪將把他輾得粉碎。為時不久,袁世凱在各省人民憤怒聲討下迫而取消帝制,只做了不到83天皇帝就鬱鬱而死!
  1959年春,我終於走完了我人生旅程中的一段重要旅程——汲取知識成長的高中過程。
  三年的校園生活,多姿多彩,多少崢嶸歲月,頗富浪漫色彩,令人依戀;而師恩友情,也繾綣難於忘懷。因此,在驪歌高唱前夕,請幾位我敬愛的老師和過住較密的學友在紀念冊上題字留言,留作日後回憶。
  韋同芳老師給我題了:“心弦交響別離輕!”啊!好美好美的詩句!多麼豁達、開朗的胸懷啊!幾十年來,每當我懷舊時,這句子總是縈繞在腦際,發聲、回蕩,韋老師的音容笑貌也隨之隱現。
  當年,我們就這樣瀟灑告別。——誰知道,這一別竟成永訣!
  兩年前,我才偶爾得悉,韋老師已經走了。
  這樣一位熱愛祖國,把一生獻給了印華教育事業的老人,在白色恐怖風暴襲擊下竟沒能回到他所念念不忘的祖國,安度晚年;而是以“海外孤兒”的身份(華僑一向以來的真實身份)懷著一顆破碎的心,像一片落葉——隨鳳飄零,終於飄落在異國他鄉而埋骨於斯!
  正是:落葉不歸根,天涯落飄零。
  酬得平生志,寂寞晚年情。
  寫到此,不禁唏噓,擲筆長歎!我還能有像當年的那份瀟灑嗎? !

2001114日脫稿於椰




半個世紀後的重逢

廈門 57年屆 陳杏芳

  記參加巴中57年屆同學畢業50周年聯歡大會

  
2007年的金秋,北京太陽城國際銀齡公寓迎來了近300名來自印尼、香港、中國及世界各地的老者。說是老者,因為年齡都在古稀上下,頭髮已斑白,不少人步履蹣跚,已是爺爺奶奶級的人了。但幾天下來,聯歡過程中,爽朗的笑聲,嘹亮的歌聲,優美的舞步,重逢時相認的激動,說不完的話,敘不了的情,大家又仿佛回到50年前的時光,心境顯得多麼年輕。是啊!這就是57年屆巴中同學相聚,在北京留下優美而難忘的軌跡。
  記得去年一位同窗由港來廈,問我是否要參加北京大聚會,我不假思索回答:“Mati-matian也要參加。”語言比較誇張,但這是表達了自己的決心。50年,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間,但對一個人的一生,它卻幾乎占了三分之二的時間,機會十分難得,我十分珍惜這次相聚。
  1951-1957,這是個特殊的年代,我們在巴中共同度過美好的中學生活。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我們再不是“海外孤兒”了。我們同窗共讀,經歷了許多“第一次”,我們在一起慶祝共和國的生日,在一起表演聲勢浩大的萬人操、勝利花、腰鼓舞,大家風華正茂,朝氣蓬勃,對國家、社會和個人前途充滿憧憬、希望和激情。六年中,在敬愛的老師培養下努力學習文化和科學知識,奠定了今後發展的基礎。課餘時間一起去旅遊、一起跳集體舞、一起打球練操、一起排練大節目,大家結下深厚而純潔的友情。同班或不同班的都有許多共同的美好回憶!中學的點點滴滴永記在心中。
  我們57年屆同學十分有緣分,在幾個“大哥”的組織和主持下,畢業後有過多次聚會,如1993年廈門鼓浪嶼“尋夢之旅”;1997年肇慶大集會;2001雅加達大團圓以及今年的北京聯歡。別後50年才第一次見面的很少。大家由近花甲、花甲而步入古稀,面容變了,健康差了,唯獨不變的是對母校的思念,是對同窗情誼的珍惜。
  916日—920日四夜五天的聚會,豐富多彩的安排使我們沉浸在各項節目的激動中。首日在公寓大禮堂的聯歡開幕式,還請了在京的巴中校友。黃信堂主席的發言有深度有內涵,講述了五十年來各地巴中校友的風雨歷程,報導了重建巴中學院加強華裔教育的好消息。會上新穎的歌舞表演使大家大開眼界。此後,我們還一起上長城,游“龍慶峽”,看植物園,游王府井,觀奧運主體工程——鳥巢。在大家歡歡樂樂時,時光啊,怎麼就一晃而過,久別重逢又到別離時。
  相見時難別也難,難怪主持人張懷興致詞時說:“過十年,五年……我們再相聚吧,到加勒比海?到牙買加?……”得到全場熱烈的掌聲。雖然這僅是一種“遐想”,不是大會決定,卻也代表了大家的願望。時代不斷前進,全球經濟發展,長壽健康,經濟殷實,又有誰能判定不會實現再重逢呢?
  別離的時刻終於到了,再見了北京,親愛的同學,感謝黃信堂主席的組織能力及印尼同學的贊助,感謝北京同學一年來的安排和努力的工作,這次又是巴中精神的再一次體現:樂觀、進取、合作、奉獻!我們為之感動,為之自豪。

200710日於廈門



[size=32]家門前這碼頭[/size]

54年屆 曾亮忠/口述,李璐璐/撰文






  
1992年,我乘坐從悉尼起飛的飛機朝著西北方向飛去,原本應當北飛中國的,只為想看望闊別多年的親人,重游夢裡常現的第二故鄉,於是繞道回到父母生我養我的地方。飛機掠過巴厘島上空,沿著爪哇島從東到西的海岸線直飛雅加達,一片一片的椰樹林,綿延不斷的海浪沙灘,多少兒時的美好回憶在心頭泛起。時隔33載,再次踏上這片少小熟悉的土地——印尼,心中不禁感慨歲月無情的飛逝。
  這次回來,見到86歲的老父親,他依然是那麼慈祥和藹,而雙眼透著孤獨和深沉。我決心邀父親一同回國生活,也算成全父親落葉歸根的心願,卻因當地有關部門的辦事效率太低,迫使我不得不先行回國。誰料想,這一別竟成永訣,老父親在辦護照的來回中經不住折騰一病不起。對於父親,我抱有深深的愧疚,只因我年輕時過於執著讀書與回國夢,與他一別30餘載,未能在身邊盡孝。
  跨過碼頭的歡快童年
  上個世紀30年代我出生在印尼離雅加達不遠的一個港口城市——丹容不淥(Tanjung Priok),中文名字叫海口。我家就位於與港灣碼頭垂直相接的海口大街的一端,距離郵輪的泊位不到1公里。每天出海或入港的輪船鳴笛聲響亮悅耳。
  幼年時,家中開著一個小小的糖水鋪子,父母婚後就住在那間租來的十來平方米的小鋪子裡,每天起早摸黑煮糖水、賣飲料。小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彩色的,我們家的糖水也是五顏六色的。我常常去看父親製作糖水的過程,一袋袋的白砂糖倒進一大鍋水裡,加入食用香料、顏料,再打上蛋清,一面攪拌一面在鍋裡熬煮,熬成誘人的濃糖汁,然後分別裝在潔淨的玻璃瓶中,就成了五顏六色、各種口味的特濃糖汁飲料。
  想起童年,我的心情是歡快的,感謝父母親的勤勞,使我度過了衣食無憂的孩提時代。童年記憶裡有五顏六色的糖水,有愛不釋手的小人書、連環畫。最讓我難以擦掉的記憶印痕是家門前的那個碼頭。聽到郵輪和火車過往的鳴笛聲,有時候會不由自主地沿著海口大街走去碼頭,最喜歡看那裡一派船來船往熱熱鬧鬧的景象,船隻中有周遊世界的大郵輪,更多的是來往於中國、香港、東南亞港口城市及印尼各島間的客貨輪,其中又以穿梭于印尼——香港航線的荷蘭KPM公司字系列的大輪船最為耀眼。身邊時時走過風風火火趕船的行人,真羡慕他們,我什麼時候也能像他們
  那樣從碼頭岸邊跨到輪船上去。
  7歲時,我終於如願以償。那是1940年,不知什麼原因母親決定送我回國。她帶著我和剛滿一周歲的弟弟來到家門前的碼頭,登上荷蘭KPM公司系大郵輪。那時候太小,站在甲板上將要離開,沒有所謂的離愁別緒,只有得償所願的興奮。我還記得,母親一人背著小弟,一手牽著我,一手提行李,水陸兼程,回到廣東梅縣鄉下偏僻的楊梅坑老家,把我兄弟倆和先期回來的妹妹託付給祖母和叔叔照管。她自己沒住幾天就回印尼了。臨行時母親流著淚對我再三叮嚀:要好好聽阿婆、阿叔、叔姆的話,好好讀書,待過幾年懂得自己祖宗唐山後就會再接回到爸媽身邊。我點點頭,沒出聲,差一點哭出來。母親走後沒多久,日本侵略者的魔爪從華東伸到廣東沿海,香港淪陷。從此家鄉和印尼的家中斷絕了音訊。
  快樂的讀書生活念歸的心1949年,處於解放前夕的廣東陷入混亂,在家鄉念到初二的我已經長成16歲的少年。我聽從父母的召喚,跟隨舅舅離開家鄉,到香港搭乘荷蘭系芝巴德號郵輪回印尼。闊別了整整9年的光陰,我已從懵懂無知的孩童長成了初熟的少年。船還沒靠岸時,我走到甲板上眺望,可以清楚地看見自己的家——“中華商店的輪廓,止不住內心的激動和興奮。又一次登上這碼頭,在岸上見到了我日夜思念的父母,拉著他們的手再行幾步路就可看到家門口了。
  我回到印尼才過幾個月新中國就成立了,華僑社會一片歡騰。我在雅加達的華人中學——巴城中學繼續念初二的下學期。這裡的中學與國內不同,每天只上半天課,大家基本上是半工半讀,我常常在念書之餘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新中國剛成立,各地區的愛國僑胞群情振奮,紛紛組織起來成立愛國華僑社團,弘揚愛國精神和推進文化教育事業。我家所在的海口地區1950年也成立了海口華僑協會。華協成
  立伊始,我負責其中的文化部工作,包括組織歌詠隊、舞蹈隊、圖書室和夜校成人識字班等。
  每年的國慶日和元旦,我們在學校操場舉行慶祝聯歡晚會,介紹從國內傳過來的新鮮舞蹈、歌曲、短劇和小品等。在華協的組織下,一大群天真爛漫的海口華僑青年緊密團結在愛國的旗幟下。我們放聲高唱從祖國傳來的每一首好歌,如《我的祖國》、《歌唱祖國》、《小白船》等,新的舞蹈如《水兵舞》、《採茶撲蝶》、《大刀舞》、《腰鼓舞》等。我們不僅在舞臺上唱呀、跳呀,還在海濱沙灘、公園草地、長途車上等的場合唱歌、跳舞,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這樣的歌聲長伴於耳邊,無時無刻不在激起我對祖國真摯的思念。解放後的祖國一定是一番欣欣向榮的新天地。真想再回到祖國去看看。
  其實想回國的不止是我一人,我的好多中學同學都陸陸續續地回國了,我還經常去碼頭為他們送別。碼頭上待航輪船的鳴笛聲響不絕於耳,回國的人站在巨型郵輪上總是無比雀躍,帶著興奮的笑容和呼喊向我們招手。他們之中,有投身祖國學習建設的僑生,有回歸故里觀光、探親或定居的僑胞。當汽笛長鳴即將啟程的時候,他們向岸上的人們拋出彩帶以作留念,那漫天彩帶飛舞,就像一道道美麗的歸虹。那一刹那我真的無比羡慕那些將要回國的人們,多想也像他們一樣投入到祖國熱火朝天的新事業建設中去。
  揮別,家門前的碼頭
  日子很快過去了,1954年我高中學業結束。高中畢業後做什麼?我想讀大學,印尼沒有適合我讀的大學。回國升學,參加祖國建設是我的最大願望。可父母沒等我畢業就給我打了預防針:要我放棄回國的念頭,留在印尼發展。我明白我有責任為父母親分憂,照顧幼小弟妹,也為他們的前途著想。望著父母又多了幾條皺紋的慈祥臉龐,聽著他們語重心長的勸導,我低下了頭,把回國打算深深地埋藏在心裡。
  高中畢業前兩個月,海口的華僑學校的校長便邀請我去那裡教書。我欣然接受他的聘請。到海華學校教書,是我這從事教育事業的開始。我進去時教四年級兼班主任,教的科目很多,包括國語、算術、常識、公民、音樂、圖畫等。上課時看到學生個個天真可愛,坐得端端正正地專心聽課,心裡真是快慰。尤其是上音樂課時,學生們很愛唱歌,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聽著孩子們清脆嘹亮的歌聲,真是令人陶醉的事。
  教書是我熱愛的事業,正是這種熱愛讓我突然有了另一種想法——繼續念書。在我心裡有一座高高的階梯,我一直沿著它向上攀爬,似乎沒有停止的時刻。這座階梯就是書本與知識。我總認為我的儲備知識還不夠,似乎還不足以酣暢地給學生授課,所以這個時期的我又漸漸萌生了讀大學的念頭。恰逢此時,1956年廈門大學為協助解決海外華校師資嚴重缺乏的問題,專門開設了華僑函授班,我趕緊報讀我喜歡的化學專業。3年的函授課程學下來,我感覺我的儲備能量又充實了些,可是學無止境,書是越讀越嫌薄。念完函授,我還在想最好能回到國內繼續念本科。於是,回國,又一次成了我強烈的願望。再加上那時的印尼華人社會可說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社會上似乎已有一股令人不安的排華暗流,我感到不能再猶疑了,回國,是我必須做出的選擇。
  終於,我從家門走向海口的碼頭。這一次,不再是站在岸上為人送別去接彩帶的人了,是站在甲板上無比激動即將出航的旅者。踏上歸航的這條路,離家門只有短短幾百米,卻讓我足足走了十多年。
  回國以後我一心鑽研教學,繼續攀爬屬於我的人生階梯。在忙碌的工作間隙裡常常會想起在印尼的那段年少時光,雅加達,海口,那碼頭,那時候的點滴歡笑和所有的感傷。有一次去澳大利亞從事科研協作,兩年後回國,途中我特地繞回印尼的家中看望一下。現在的人們遠行大多乘飛機而不坐船了。碼頭漸漸遠離了,然而,過去門前那碼頭曾經強烈牽動過我的心,給我印象太深,要忘記也難。
  注明:曾亮忠,現年72,1959年回國,退休前在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任職。


wf 在 20.10.15 11:17 作了第 1 次修改
wf
wf
Admin

文章數 : 214
注冊日期 : 2012-11-06

http://bazhong5069.868cn.net

回頂端 向下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Empty 回復: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發表  wf 19.10.15 10:18

巴中建校70周年校慶感懷
57年屆 黎紀泉
  詩二首
(一)
南風陣陣暖心田,
七秩榮光慶壽;
校友齊心擂響鼓,
群雄群策保功成。
 (二)
花兒豔麗遭摧毀,
雨過風清又複開;
三語學堂今聳立,
火傳薪盡莫停息。





回憶鄭楚耘老師


廣州 52年屆 黃元煥


  
鄭楚耘老師, 50年代初曾在巴中師範班兼課,時間不長,但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第一次見到他 , 是在他五腳橋的寓所。我當時在印華學聯《中學生月刊》工作,他應月刊的要求,以答讀者問的形式,介紹辯證唯物論及唯物論辯證法的內容。
  他個子不高,身材瘦弱,長方臉,滿臉鬍子,但剃得乾乾淨淨。他的口齒不很清楚,但寫得一手好文章,他的文章條理清晰,邏輯性強,他還寫得一手好字,龍飛鳳舞,極為俊秀。
  我當時只知道他是福建人,曾在北京大學讀書。他因參加學生進步活動,曾被國民黨反動政府逮捕,並受過嚴刑拷打,因而身體受到損害。據說他的口齒不清,也與此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經過無數的革命志士灑熱血、拋頭顱換來的,他也是許許多多志士之一。
  後來我在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出版史料》中讀到他的事蹟。我現在尚無法把這本刊物找出來,只能憑記憶略述一、二。文章的作者是進步的出版家好像還是一位印尼華僑。他在抗日戰爭時期堅持進步出版事業,他帶著進步書刊的紙型,到處奔波,他在武漢遇到鄭楚耘,並在出版工作中得到他的支持和協助,這篇回憶文章說,鄭老師是由延安到武漢工作的,由此可知他去過革命聖地通過這篇文章,我終於有可能把他一生的事蹟聯繫起來,形成比較完整的認識。
  當時給我們講授的是新的思想體系和新的思想方法,當地懂的人不多,能真正融會貫通靈話應用的人更少。在思想體系萬面,探討的是世界是物質第一還是精神第一 ,客觀世界的各個事物是各自孤立還是相互聯繫的,客觀世界是永恆不變的還是不斷運動變化的。在新的思想方法方面,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矛盾的統一體,矛盾的對立和衝突推動了事物的發展而事物的發展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還有存在決定意識透過現象看本質等思想方法,是使人在觀察分析問題時更加深入和透徹。這些觀點,一直到今天還是有用的。
  今天,當我回顧他的一生和回想他講課的內容的時候,他己離開我們半個多世紀,而我也已步入生命的晚年。他留給我的知識還不斷地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daf2394999546c36c981b0fd190d6859




  

彈指一揮間 動輒影響世界藝林
——記著名印尼華裔書畫藝術家、策展人阮淵椿

中華文化在印尼被禁錮30多年之後在2000千禧之年得以重見天日。十數年之間,世界在努力,中國與印尼、東盟在努力,和平與共榮成為國家與國家之間嚮往的共同核心價值。在這些國家行為之下,或許我們身邊還有有識人士,以個人、團體的名義,為這種核心價值而率先付出奔勞,去履行他們的歷史使命和展現他們的個人藝術才華。這裡我介紹印尼阮淵椿的從藝事蹟,他在海外文化界眾多英才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的努力與國家和世界的努力關聯在一起。
  印尼是中國海外華裔人口最多的國家,阮淵椿策辦了多次聯動中國各地。影響印尼以至五大洲的全球性書畫聯展,大力推動中國書畫文化傳播,為弘揚中華文化藝術作出意義殊非的貢獻。
  阮淵椿振興印尼書法的決策是發展中國關係和發展東盟關係。2008年,阮淵椿的思源美術館發起舉辦了印尼第一個以中國古典名著為主題的《三國演義書畫東盟巡迴展》,在印尼和馬來西亞、新加坡展出,第一次把印尼書畫帶出了國門,邁向東盟兩個重要的書法國家。200945月間,阮淵椿聯合印尼各主要藝術團體,與中國文化藝術研究中心分別在雅加達和廣州成功舉辦了題為《鴻雁情牽--印尼?中國書畫藝術交流筆會、》,成為印尼首次最大規模的書畫筆會交流活動。
  200911月至20102月,阮淵椿策劃《中國四大名著四國書畫聯展》,依次在印尼、中國、馬來西亞、美國舉行聲勢浩蕩的書畫聯展巡展。時任中國駐印尼大使章啟月女士撰詞說:希望通過本次書畫展,在中國、印尼之間搭起文化藝術溝通交流的橋樑,進一步促進兩國友好關係深入發展。阮淵椿偕夫人梁蘭珍,及雅藝書畫研究會會長蔡劍聲率印尼團隊,抵抗著中國南方攝氏10度的12月冬寒,穿著他們在地跨赤道的國家裡並不穿貫的毛衣和大褸,親攜來自四個國家的200多幅作品來到廣州展出,這是阮淵椿邁開了走進中國的第一步。從此,阮淵椿連年成功策劃舉辦了一系列在印尼與中國之間互動的中國書畫聯展,形成了印尼與中國、印尼與東盟、印尼與世界書法文化交流的跨國陣線。
  2010年是印尼同中國建交60周年,兩國政府決定將這年確定為中印尼友好年,阮淵椿策辦了《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書法雕刻精品展暨千島巾幗書家作品展》。2011年是中國與東盟對話關係建立20周年及中國與東盟友好交流年,為促進印尼及東盟與中國在文化領域的交流合作,阮淵椿策辦了《孔夫子與關雲長現代書畫聯展》。
  2011年,中國文化藝術研究中心發起主辦紀念辛亥革命百年海內外百人百米書法長卷系列活動,就在百米書法長卷廣州開幕展出這天,又一個影響中國、東盟及世界書法美術屆的構想在席間產生。阮淵椿與中國代表陳志雄、黎藝豪、蘇寶源,新加坡代表丘程光、美國代表阮衍章共同議定,來年春季舉辦《2012龍年國際書畫大展》。龍年春節,《2012龍年國際書畫大展》在雅加達拉開序幕,3月中旬廣州展出,阮淵椿等印尼、新加坡、美國、日本、德國、西班牙、比利時、英國、紐西蘭、臺灣地區及中國共11個國家和地區的40多位元華裔藝術精英出席了開幕盛會,為廣州打造了一場罕見的、由眾多國家和地區華人書畫界領軍人物出席的書畫展覽開幕活動。由於龍主體感動天下龍的傳人藝術家們,20多個國家的書畫參展,展覽在廣東中山易名為《龍騰英雄城--世界龍書畫大展》繼續巡展。
  20129月,阮淵椿策辦了彙集近20個國家女性書畫家作品的《千島國際巾幗書畫邀請大展》在雅加達展出。為迎接2014年馬年,阮淵椿策辦了《馬到成功--千島巾幗暨東盟書畫名家邀請大展》於201311月在雅加達舉辦,在展出東盟各國書畫家以馬為主題書畫新作的同時,再次展現各國女性書畫家的翰墨風采。
  為回應習近平主席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慶祝“2014年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由阮淵椿擔任總主席的【東盟-中國】書畫家價聯合總會策劃並牽頭主辦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藝術之旅--2014年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書畫大展》,於201412月在東盟組織秘書處所在地雅加達和古代海上絲路始發港所在地廣東做巡迴展出,中國駐印尼大使謝鋒、中國駐東盟大使楊秀萍、印尼文化教育部藝術與電影輔導主席恩棠向阮淵椿發來了賀詞,新華社的綜述文章稱:中國和東盟成員國的近200名藝術家攜300多幅作品參展,形象生動地展示了他們對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加強中國與東盟文化交流的熱切期待
  20154月下旬,阮淵椿策辦的《紀念亞非會議60周年暨緬懷周恩來總理書畫展》已在雅加達隆重舉行。
  中國文化藝術研究中心主席陳志雄對阮淵椿的評價:阮淵椿氏東南亞現代書法的代表人物,他結合傳統審美和裝飾形態新視覺的書法,撼動海內外書壇。從這裡刊登的作品看,筆墨豪邁,他是一位才情俊逸的書法家。他鍾情于傳統中國畫的水墨淋漓,筆法自然天成,造型奇特,神茂沉雄。而在策展方面,它連年不斷策辦國際性大型聯展,彈指一揮間,動輒影響世界藝林,引領了印尼書畫業登上前所未有的高峰。這些展覽大多以中國傳統經典為主題,或是緊扣時代脈搏,因而他也是中華文化藝術在海外傳播發展的一位功臣。
  阮淵椿簡介
  著名印尼華裔書畫藝術家,策展人。1948年出生于印尼雅加達,1966年高中畢業于巴城中學,現任東盟-中國書畫家聯合總會總主席、印尼思源美術館館長,印尼書法家協會發起人人之一並任執行主席。作品多次參加中、台、日、韓、美國展覽並獲冠軍等獎項。他榮獲2010年廣州亞運之亞洲書法高峰論壇傳播中華文化貢獻大獎2012年第五屆全球華人企業家論壇暨中國首屆創意產業論壇授予的亞太區傑出華人藝術家獎
  《世界華人週刊》


永記得巴中校歌的作詞人——莊勁民老師(20151006印尼國際日報)

巴中52屆 丘瑞霖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752ec97f28f4e402a0147f3d7d11957b


巴中是我親愛的母校。巴中的校訓是:“樂觀、進取、合作、奉獻”。雖經歷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我總是牢記在心中,而且鞭策鼓勵著我……
  此時此刻,要慶祝巴中成立70周年。我永遠記得巴中校歌的作詞人,就是我尊敬的莊勁民老師。初中二時他教我的語文課,當他教到杜甫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三吏》、《三別》時,講得很生動,令人感動萬分,久久不能忘懷。後來得知他家中發生不幸事件,三次喪妻留下嬰兒,搞得手忙腳亂、不知所措,但講課時看不出他的傷感,所以我非常尊敬他、欽佩他公而忘私的精神。現在回憶此事,真的令我深思,懷念他,永遠懷念他。
  每當唱巴中校歌時,就會想起敬愛的莊勁民老師。
  我想每個巴中生都會深刻銘記巴中校歌,至今還鼓舞著巴中校友而令母校繼續聲名遠揚。那莊嚴徐緩的校歌,永遠激勵著我們前進,我們永遠唱著它,哪怕是新千禧年來局勢的變化動盪,唱巴中校歌時每個巴中生都雄壯地唱,是那麼激動人心。
  在這裡我還要特別提起莊老師對古詩詞很有造詣。當他得知巴中要建新校舍時,他還寫了一首詩即《鳳凰臺上憶吹簫》:——
  鳳凰臺上憶吹簫
  菊酒香浮,椰林月滿,良辰美景兼之。記莘莘學子,忽展新詞。都道:學無校舍,百年計,誰解難題?分明是,同僑有責,應共支持。
  心期!高人樂助,盻千金一筆,慷慨如斯。建巴中學府,壯麗雄奇。來日落成剪綵,雲臺上繪像題詩。看他年,英才傑出,龍躍天池。
  莊勁民
  當巴中第一屆高初中畢業時,他也寫了兩首詩,即《滿庭芳》、《金縷曲》。
  致本屆高初中畢業諸同學
  莊勁民
  一、滿庭芳風動芭蕉,雨肥椰子,綠蔭交映清圓。“杏壇”勝境,桃李最鮮妍。“六藝四科”並進,宮牆外,流水嗚弦。良辰至,奇花異果,彌望滿庭園!
  前程無限也,韶光閃電,猛著鞭先。更淩風直上,獨立峰巔。學海新潮壯闊,空悵望,春在雲邊。祝他日,發揚偉績,摘鬥與摩天!
  二、金縷曲
  諸子皆英秀,喜連年,課堂相見,學科研究。乘興偶談家國恨,驀聽椰林風驟。卻應把真情參透。為有文章傳海外,莫蜃樓虛構無中有。努力吧,期不朽!
  南來我亦歷年久。剩朝朝談經說劍,壯懷孤負。北望中原歸未得,那管池塘春皺。盼諸子至誠依舊。學業尋求真善美,果知行一貫終成就!金縷曲,作前奏。
  卅八年春月
  親愛的同學們,當我們唱巴中校歌時,永記得巴中校歌的作詞人——莊勁民老師。我們要認真地唱,讓母校繼續聲名遠揚,讓歌聲傳遍全世界的巴中校友心中!
  注:莊勁民老師祖籍廣東梅縣。有關莊老師的詩詞參閱1949年的巴中特刊。



  温曼瑛注:为纪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国际日报》自 2015-09-14 起连续刊登纪念文章,如下:

2015-10-05

巴中,你仍经常萦回在我梦中
——校园拾忆
(在此點擊)

巴中59年届的点滴足迹
广西 梁普定
(在此點擊)

2015-10-1

对未来新巴中的几点建议
香港 55年届 邱双灿
(在此點擊)

庆祝抗日胜利70周年忆我的童年
钟喜甲
(在此點擊)

乡 思
香港 56年届 戴方(培贤)
(在此點擊)

2015-9-29

辉 煌 的 业 绩
52年届校友供稿
(在此點擊)

重 临 母 校 日
北京 52年届 何石荣
(在此點擊)

忆 在 巴 中 求 学
广州 52年届 温广益
(在此點擊)

巴中文人精英荟萃
陈正祥(53年届)
(在此點擊)

2015-9-28

同“巴”共济
香港 50年届 惜缘
(在此點擊)

生命在于运动
香港50年届 黄江汁
(在此點擊)

参加椰城巴中建校六十庆典题诗词三首
广州•52年届•温广益
(在此點擊)

我手写我心
陈正祥
(在此點擊)

2015-9-26

巴中情结复悠悠
(陈正祥,53年届)
(在此點擊)

2015-9-25

为印尼红十字会服务矢志不移
广州 52年届 刘福施 作 黄元焕 译
(在此點擊)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漳州53年届 饶汝麟
(在此點擊)

丝路名城--张掖
甘肃 51年届 李孟发
(在此點擊)

纪念巴中70周年华诞
53 年届 陈正祥
(在此點擊)

2015-9-23

《巴中校歌》故事拾遗
上海 53 年届 张茂荣
(在此點擊)

1965年10月1日纪实
54年届 郭谦
(在此點擊)

巴中杰出的两位名画家
52年届 何启祥
(在此點擊)

2015-9-22

向往·缅怀母校—巴中
——为巴中建校70周年纪念而写
(在此點擊)

2015-9-21

母校早年艰苦创业拾零
52年届 张植荣
(在此點擊)

记李偉康老师
52年届 黄元焕
(在此點擊)

2015-9-19

人生多彩 美酒醇香
——记巴中1952年届校友凌敬之
北京 50年届 梁英明
(在此點擊)

坐在轮椅上的他
——记中国高级建筑师黎卓健
(在此點擊)

友 谊 颂
热烈祝贺巴中 (椰城) 校友会成立
香港 - 赖增创
(在此點擊)

鑽石的光輝
——頌陳瑞珠學妹
香港58年屆 丘安盛
(在此點擊)

2015-9-18

忘不了的老宿舍
北京 50年届 梁英明
(在此點擊)

不知寒窗苦 只知读书乐
巴中学习生活的回忆
(在此點擊)

回印尼放声 我是巴中生
沈阳 52年届 黄抵凡(帆)
(在此點擊)

孝女情怀
57年届 黎纪泉
(在此點擊)

2015-9-17

刘宏谟老师讲课的风采
香港 52年届 颜章明

“巴中精神”永远激励我们(朗诵诗)
为巴城中学创建60周年而作
(抒情、激越地)广州 52年届 温广益
(在此點擊)

2015-9-16

永远怀念您——刘宏谦老师
张瑞元(50年届)
(在此點擊)

怀念恩师和校友
49年届 幸赋康
(在此點擊)

1965年10月1 日纪实
54年届·郭谦
(在此點擊)

2015-9-15

师生情谊诗同在
- 忆司徒校长和诗记兴
夏之秋(51年届)
(在此點擊)

刘耀曾老师和我们在一起
廖集善(52年届)
(在此點擊)

2015-9-14

庆祝母校建校70周年
(在此點擊)

巴城中学简史
(64年届- 李世镰)
(在此點擊)

怀念恩师和校友
49年届 幸赋康
(在此點擊)





wf 在 20.10.15 11:15 作了第 1 次修改
wf
wf
Admin

文章數 : 214
注冊日期 : 2012-11-06

http://bazhong5069.868cn.net

回頂端 向下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Empty 回復: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發表  wf 20.10.15 11:12


學弟學妹蹁躚舞喜迎學長四方歸

巴中海外老校友參觀新校區暨出席告別晚宴


  【國際日報訊】座落在雅加達西區的巴中新三語學校今天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銀髮飄飄,步履蹣跚,然而卻精神矍鑠,神情興奮。八百多名前巴中老校友們同回母校,見證巴中建校70周年的新貌。年輕的學弟學妹們打扮的漂漂亮亮,載歌載舞歡迎海外學長們歸來。
  一輛輛大巴將住宿在不同酒店的巴中海外老校友們載到校區,10月18日上午,原本靜謐的校區顯得格外熱鬧起來,隨著老校友們的到來,校區內又泛起了幾十年前曾有過的歡聲笑語。
  高大宏偉的新校區,窗明几淨的新教室,寬敞富麗的大禮堂,稚氣可愛的學弟妹,這一切讓離開母校數十年的老校友們感慨萬千,心潮澎湃;這一切勾起了他們無數的往事回憶和悲歡離合的情感波瀾。
  他們在正在精心準備的幼兒班小演員們面前停住了,表情是那麼慈祥,神情是那樣舒展,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當年。許多人用攝像機、攝影機拍攝著不同畫面,他們要把這些都保存下來,帶回遙遠的地方回味和思念。
  在學校樓道的牆上,懸掛著巴中前三任校長歐陽、劉耀曾、劉宏謙的掛像,懸掛著巴中校歌,懸掛著巴中早期教職員工的掛像,老校友們駐足在掛像前懷念著母校的先哲,搜尋著恩師的容顏,一臉凝重和沉思。
  一幅對聯橫縱在樓道兩旁的樑柱上,上聯是“老巴中揮灑青春難相忘”,下聯是“新巴中知書達理續新章”,橫批是“共同守望再創輝煌”。對聯寫出了所有新老巴中學子對母校的心聲,道出了新老巴中學子對母校的心願。這份共同守望,遍佈千島大地,飛越五湖四海。
  巴中校友會主席林鳳英,基金會主席余增壽,巴中輔導主席李世鐮等主要領導與理事會成員在學校大禮堂熱情迎接遠道而歸的學長學友們,禮堂正中的牆上懸掛的巨幅橫幅上寫著“回家感覺真好”,為了“回家”,為了校慶,世界各地的巴中老校友不顧舟車勞頓,不懼萬水千山。
  寬敞的禮堂滿是“回家”的海外老校友們,人聲鼎沸,歡情如舊,時光把他們帶回到幾十年前的過去,帶回到華文興盛、如火如荼的歲月,帶回到依依不捨,夢繞魂牽的分別,帶回到期盼團聚在母校的遐思中。如今,一切就在眼前,如今,母校舊貌變新顏。
  母校精心準備的文藝表演,由新老學子同台獻藝,銘刻在所有學子心中的巴中校歌由一群小學弟學妹用三語表演,那激蕩心扉的校歌是多少巴中老學子們心中對母校懷念的樂章,望著臺上高歌的學弟學妹,不少老校友在追憶自己當年曾經的身影,隨著節拍,輕輕低吟。
  一排小同學在臺上表演背誦弟子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一字一頓,誦聲朗朗,一排排大同學在台下搖頭晃腦,遙想當年跟隨老師如此同樣的接受中華文化薰陶的情景。
  每一個節目,每一曲歌舞,都有不少老校友們擁到前面去拍照,以致影響到後面看不見的老校友要多次前來提醒。可以理解,老校友們對母校的一切依然是那麼眷念,老校友們對新學子們有著無法言喻的濃情,這份情已經深埋在心中許久許久。因為,他們是巴中的明天,是巴中的希望。
  巴中校友會主席林鳳英在致辭中一句“歡迎海外學長們回家”,讓許多老校友們的眼睛濕潤了。她又說一句“巴中三語學校永遠都是全世界所有巴中校友們的學校”,讓無數老校友們聽之動容,讓老校友們漂泊的心有了歸的港灣。
  巴中三語學校基金會主席余增壽致辭表示,希望所有海外的巴中校友們都關注、支持、幫助母校的發展進步,讓更多的巴中學子成為社會棟樑。新建的巴中三語學校於2012年6月啟用,從最初的90名學生,已經發展到今天的600名學生,設立有從幼稚園到初中一年級等不同的班級,而這一切是全體巴中校友和社會各界關注、支持的結果。
  在當天的校慶活動中,巴中校友會還為當地孤兒院捐贈了2500萬印尼盾,以表達對孤兒院孩子們的關愛之情。
  告別晚會上,巴中校友會主席林鳳英在致辭中說,今天是巴中老校友們回校參加70周年校慶的最後一天,希望校友們把巴中的資訊向更多校友傳遞,希望大家永遠記住母校,關愛母校。
  輕鬆愉快的告別晚宴,勾起了許多校友們的無限情懷,多位校友代表登臺發表感言,既感謝校友會的熱情接待與細緻安排,也表達了對母校的深深感念和對母校發展的良好祝願。
  老校友們紛紛登臺獻唱,用歌聲和深情表達對母校的關愛,表達對巴中校友會的感念,表達對校友們的濃情厚誼。台下,也有不少老校友扭動舞姿,表達滿懷的喜悅與不舍。
  時光是短暫的,母校是一世的,學子深情,友愛如歌。走過七十年的歷史歲月,巴中將迎來新的未來,在印尼發展進步的大潮中,為培育人才,再創新的輝煌。 國際日報記者毛箭報導


全球巴中人 追憶師生情 共敘同窗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70bazh15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70bazh14


海外校友歡聚,絡繹參觀土樓
巴中老校友參觀雅加達客家博物館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427b240a202d12dc08e26a86a27369d4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1ef0488ff568ad43ca82d7c4115c8dc9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5e0e9d7027ab8608994c3a45bf23b119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296813c6b2aa2fdd33a2f49bc3b967e6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9fc1531d38e40fa045c6b1f8f5faa061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d5e83e1700c86079f7d1994ed64bf43b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3fd4bb80a7ba0fee260b54c13c95b5f4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0496e3b7738dd70ff1252311f03fa154
  • (不斷更新)《國際日報》刊登文章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 M_7ca6d6a7d91ad37aa4284639cc4a7384

巴中校友会领导与老校友们的大合照之一
123456789
  

國際日報19】10月17日上午,來自英國、美國、德國、澳洲、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的五百五十名巴中前校友在雅加達巴中校友會的安排下,前往椰城東區的華人客家博物館遊覽。
  博物館設立在模仿福建土樓建築風格的三層建築物內,第一層是一個環形的會場,第二層和第三層是環形的客家歷史和文化博物館,大量的文字、圖片和實物向人們詳細描述了客家人的遷徙史和歷史背景,介紹了歷史上客家人中產生的各個領域的傑出人物,也詳細介紹了印尼客家華人的移民史及印尼各個領域的客家傑出人物。

  前來遊覽的校友們一撥又一撥的來到客家博物館,巴中校友會主席林鳳英,巴中校友會輔導主席李世鐮,巴中校友會副主席李榮霖等校友會領導在大廳迎接校友們的到來,剛剛評選不久的印尼客屬聯誼總會的十幾名“阿哥阿妹”也候立在博物館進門大廳迎賓和為校友們提供引導服務。巴中校友會輔導主席李世鐮一遍遍地向分批而來的老校友們做印尼客家博物館籌建和開幕的介紹。
  在第二、第三層的環形展廳內,校友們或駐足,或緩緩前行,仔細地觀看著數目繁多,內容詳實的各類資料介紹和文物,許多人還不停的拍照,記錄下這些從書本上難得尋覓的豐富史料。不少校友一邊觀看,一邊相互交流,儘管人們都曾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也從這片土地踏上離鄉的路途。可是,絕大多數人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豐厚的客家史料,對瞭解客家歷史文化,對加深瞭解印尼客家華人的移民歷史和對印尼的發展建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獲益良多。
  三十分鐘的布袋戲表演,讓坐滿第一層環形會場的校友們,再次重溫了客家古老文化的藝術魅力,在遙遠的過去,這份藝術曾帶給多少人津津有味的文化樂趣。
  印尼客屬聯誼總會的十幾名“阿哥阿妹”操著不甚流利的漢語向校友們展現了歌舞、樂器、紅綢舞等才藝,贏得了校友們陣陣掌聲,也激發了八十多歲校友鄭松老先生的舞興,接過一名“阿妹”手中的紅綢,即興為校友們舞動起來,紅綢在他的手中上下翻飛,贊佩的掌聲響徹大廳。
  幾百位漂洋過海歸來的巴中老校友們,絕大多數都已是古稀之齡,耄耋歲月,但他們對印尼這片故土,對幾十年前所建立起來的校友之情依然是愈久愈濃,愈遠愈甚。每一次短暫的相聚,變的是容顏,不變的是對母校的濃情,同學的摯情。
  
國際日報記者毛箭報導

致巴中人祝福滿滿

53 陳正祥


70年來巴中屹立南洋本乎樂觀進取團結奉獻校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良師們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地教誨巴中莘莘學子們身心靈受益匪淺
如今巴中人邁入花甲古稀耄耋之年浪跡天涯,遍繞世界各地由印尼散居異域回眸半個世紀以來巴中人歷盡雨雪風霜之滄桑無怨無悔立足社會赤誠奉獻于人、于社會、於國家在不同崗位上都有貢獻巴中人感恩回報,悅乎20151016日時值母校盛慶巴中學子們以赤子之心返回鄉土重溫舊夢追憶往事在斯地與老師、同窗校友喜相逢凝聚共識,互道安康,增進情誼話別當年事,思往戀情滋生不已瀟灑飄逸人生在綻放悠然所得,漫隨雲卷雲舒人生難得幾回樂?
人生苦短,歲月無情70年瞬消逝,彈指一揮間絢麗青春一去不復返時間都到那兒去了?巴中人,但得夕陽好,彩霞尚滿天且迷人祝福巴中人,安康健在活一天、做一天、樂一天吧!
wf
wf
Admin

文章數 : 214
注冊日期 : 2012-11-06

http://bazhong5069.868cn.net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