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欄目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公用欄目

楊金蓮:《上世紀的筆友戀》【代貼】

向下

楊金蓮:《上世紀的筆友戀》【代貼】 Empty 楊金蓮:《上世紀的筆友戀》【代貼】

發表  ymchen 14.10.15 8:35




【代貼】



上世紀的筆友戀 【ymc 註】


楊金蓮




現代人流行的什麼網戀,其實上世紀早已有了,但叫 "筆友戀"。上世紀還沒有手機,也沒有互聯網,更沒有WhatsApp、微信之類,人們聯絡只靠寫信。親人遠隔千里只能書信往來,互通信息;如有急事,就打電報,連長途電話都很難說清楚的。像我1962年10月從家裡樓上(二樓)跌下來那麼大的一件事,因恐讓父母在印尼擔心,又說不清楚怎麼一回事,我的老師和世交鄰友們就決定暫時隱瞞不發訊息通知印尼。等到我身體穩定了後才寫信告知。如換作現在,會怎樣?不可能隱瞞的;只要有一個多事者透露就天下大亂了。

別以為筆友戀不算什麼,還真的有人要和"相戀"多年的筆友結婚。因這故事與我有些關係,男的是我家的家庭老師,父母為我們補習功課聘請的。他是勿里洞姓王的華裔,離家來到雅加達讀高中,為賺取學費而做家庭教師。為人正派有情義,課外總會指導我們買多些書看,又叫我少看電影雜誌耽誤學業,身為初中生的我最聽話;於是我們就比較談得來,讓我知道他認識了一位筆友歐陽惠。從照片中知道這個"惠"長相漂亮,是住在哈爾濱的東北人。後來我北上後,王老師就叫她來北京見我,他的意思是讓我看看她如何?她來我家住宿時,這個漂亮的大姐姐惠倒是滿斯文的,沒有農村的土氣(我想像)。但忽然發現她在我打開衣櫃時,雙眼發亮輕聲說了一 句"哇,很多衣服"。我想像得到她家環境不是太好,認識海外筆友未見面都肯結婚或許有某種目的。於是我照實跟遠在昆明的王老師在信上寫了,因我知道王不是有錢子弟,讓他有個思想準備。後來,他們雖然沒有結婚但訂婚了。但我不知為什麼並在何時就無疾而終,分開了。現在的王老師生活在廣東肇慶,我們只是電話裡談了一會兒。




比網戀清純得多



還有一位,是遠在柬埔寨的華僑。是我朋友的筆友,筆來筆去也戀了,但卻不是雙戀,是男的單戀,追女的追得要命。女的是我好朋友,她拜托我見他並代為拒絕,因怕他纏住沒完沒了。於是我就在香港和男的見面,算是交了朋友。因為我的年紀比他們大,是大姐姐;慶幸沒有造成困擾。我也因此瞭解了他的家境、行業等等,一個富家子繼承父母的生意,四處做生意。讓我感興趣的是他的生意是做活動物的買賣,比如到某國買牛,再賣到另一國。他就賺那差價,聽說利潤相當不錯。但這生意須有專業知識,也要有資訊,不是多人能做的生意。那是沒有互聯網,也沒有手機的時代呵。投資也不少,又要飛來飛去看貨。

究其實,上世紀的筆友戀比如今的網戀清純得多。上世紀,人們都是簡單的生活,每天只從書報中吸收知識。於是那些雜誌就搞了個筆友欄,供讀雜誌的人們登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和照片,互相都是從照片中選擇來往。也即說是對上眼了才交朋友,以書信往來聯絡,認識了可以多一個朋友,又可增添知識。一封信,一來一去要花時間,時間會磨練人們的心性。而且可以通過寫信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寫出來,讓雙方有所了解,比現代的網戀實在得多。




偶遇分隔多年舊識



另外,還可以藉此收存郵票,因為兩國的間隔,我們不可能無緣無故有那國的郵票。昔日集郵是一件很大的事,我就曾在北京王府井的集郵公司看到那人山人海的場面,人人都在交換郵票,把自己多餘的郵票換取別人收集的郵票,是相當喜悅的事。我從前都收集了相當可觀的美麗的郵票。但如今的年輕人是熱衷於手機的一代又一代,誰稀罕那集郵的事兒?

筆友未必是男女兩方,也不一定分隔兩國;我就在13歲時認識一位住在椰城之外的女孩子乃正,那是西爪哇的 Purwokarta。昔日交通不是太發達,我們坐車也不像現在那樣愛去哪裡就去哪裡,除非是學校放假跟父母上山頂(Puncak) 到新棠拉野(Sindanglaya)暫住避暑。那時我已在巴中的初中就讀,乃正才11歲還不能遠離家到椰城,因我有個同學阿蘭常常去那兒看親人,認識了乃正。回椰後就介紹我與乃正通信做筆友,兩個女孩子書信交往,也沒見面。直到她也考入巴中初中時,才見第一次面。回想起來,也蠻好玩兒的。"筆友" 這件事深刻地留在我腦海裡。我北上以後就沒聯絡了,畢竟她不是我的同學。但她也一直記得我,有一年我正在做旅行社工作,有個接機任務,於是到香港機場拿着紙牌去接客人。突然有個女人捉住我的手問"你是金蓮嗎"?我猶豫着想"是誰"時,她就先自我介紹"我是乃正啊"!我"哦"了一聲,腦海就轉,因為分隔得太久了,而且是兩國之遙。我要接的旅客正是她在普禾加達的姑媽,一提起這小城鎮,我當即就記起來當年的筆友乃正。我開心地跳起來擁抱她,原來她也在香港居住。她要介紹她的先生與我認識,我們三人在他們是會員的那間會所見面。當她先生跟我握手時,還沒等到乃正介紹,我就直接稱呼他,是我在巴中校友會理事會上常見的新曾。這事多奇妙,緣份就是如此了,無論隔了多久、多遠,始終都會相聚。

上世紀的世界雖然沒有今天的耀眼奪目,但也因其簡單純真而悠久。人與人之間也更有情誼,沒有心機,不計較什麼身分地位。多好!




【ymc 註】:楊金蓮校友這篇佳作已於 2015.10.12. 刊登在《印尼星洲日報》副刊上。









ymchen

文章數 : 667
注冊日期 : 2012-11-08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