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欄目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公用欄目

三談『格物致知』

向下

三談『格物致知』 Empty 三談『格物致知』

發表  古月語 31.05.13 23:31

三談『格物致知』
 
人生在世數十年,是如何面對這個世界走過來的?我們知道自己是誰嗎?由小到大數十年,每個人都自己形成了一套待人處事的程式,對自己的這套據以應對世界的程式,尤其是在老年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會有質疑的想法,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靈魂必須是不死,但在古月語對世界的理解裡,沒有一個靈魂是永恆的,道理非常簡單,如果靈魂不死,幾百萬年來,地球上豈不是充滿了靈魂。或曰,可以飄向宇宙深處。一個熟悉的遠離自己而去的靈魂,並不具有任何意義。如果說存在著隨著軀體死亡的靈魂,這個靈魂就是這個程式。
 
在一個人的一生裡,在他退休不再為生活奔波的時候,對自己過的這一生持甚麼樣的心態?他對他人的讚揚和抨擊可以持甚麼樣的心態?當自己是小小的神還是當自己是常人?是否介意他人對自己的態度?是否介意自己熟悉的身邊的人不知天高地厚的趴自己的頭?是否一邊諄諄告誡他人不要抬高自己,一邊又情不自禁條件反射的高掂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分量?
 
隱士遁世看似與世無爭,其實骨子裡是爭不過後的一種逃避,並非是真正的恬淡。
 
其實,我們這裡正在談論的是這樣的一類人——知識份子。市井之徒不在我們要談的範圍。這並非是歧視,我們要談的問題他們並不關心。而他們關心的問題我們也並不認為是問題。
 
所以,只有有了知識,才可能有恬淡的問題。恬淡是自己有知識,可以運用這個知識企圖探討和解決一些範疇課題。探討和解決的成果取得的回報並非是動機,並非是因為想得到回報才去探討和解決,取得成果(並非回報)固然可喜,一事無成亦淡然處之,說錯了被別人抨擊亦不視為奇恥大辱,當做找到了自己的思維破綻,這就是恬淡,恬淡並不是指整天在廳裡享天倫之樂,亦不是指每天泡在公園裡鳥語花香。顯然,我們好多人在這個問題上會錯意表錯情。過這樣的日子並不就是恬淡。恬淡就是一個人並不在乎他人是如何看自己,他不會因為別人的奇異眼光而改變自己。恬淡,對他人的企圖解讀世界,企圖推翻傳統,也許可能是好高騖遠,即使不是抱一種欣賞的心態,也不會是鄙視的心態。其實人類社會能夠進化恰恰就是不斷顛覆傳統的過程,在開始的時候,哪一次顛覆傳統不被人家嘲笑和咒駡?顛覆成功之後又是惺惺作態的欣賞?當然,顛覆有兩個層次,感性的和理性的。感性的茲事體大,不妨保留觀望,自己有甚麼根據去阻擾,忠告是應該,勸阻倒不必。這個時候在反對他人視自己為神的時候顯然已經不知不覺的在把自己當成神了。一個人的修養,包括品質和學識修養,這個時候會暴露無遺。所謂與人為善,也只是一種扭曲。
 
人們容易會錯意表錯情的還有這兩個字:「卑謙」。這兩個字拿捏的不恰當,就會被扭曲。例如,「眾人拾柴火焰高」,有人「謙虛」: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例如,歷代哲學家都在糾正前代名家的謬誤觀點而成為新一代名家,人類的思想史就是這樣越來越多姿多彩,越來越成熟。這一點恰恰就是我們民族所欠缺,我們把幾千年前先哲的言論奉為圭臬,幾千年來從未有人質疑過,但也只是神台上的中看不中用的神物。幾千年來我們民族社會進化停滯不前,肯定和這個有關。我們民族雖然落後了幾百年,總算還有幾件神物可以拿到別的民族那裡「弘揚」。哈哈,古月語是啥什子?名不見經傳竟敢在此大放厥詞?古月語並不想,也輪不到古月語想成為名家,試問有哪個自出娘胎就是名家?也一樣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子。做自己認為可以做的事,不需要理會他人在「卑謙」一詞上的會錯意表錯情。古月語這句話逆向陳述一樣成立。
 
「卑謙」有兩個層次:上面說的是對人腦裡的世界(包括「上帝」的世界),人類面對真實世界的時候,尤其想改變它的時候,力求卑謙。我們可以認知世界,那是需要一個無盡的歷史長河,況且做出改變真實世界決定的畢竟只是幾個人而已,幾個人的腦袋瓜在短暫的時間內可以摸透真實世界,那才是如假包換的狂妄。我們可以改變歷史上累積的人腦裡的世界,和我們改變真實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為甚麼有人會混為一談,顯然是思維出了岔子。

 
一個人的修養,甚麼時候是簡單的?貫徹始終?例如,不願置喙權威世界的秩序,卻又孜孜不倦的竭力控制身邊的秩序,都是一種不能貫徹始終的修養。貫徹始終的修養才是修成正果。一個小小的說法,就已經是一個大千世界。宜謹而慎之。
 
一個人在晚年的時候,他面對的其實都是他人的腦裡世界,他道聼塗說,看電視新聞,看書、看報紙,等等都是他人腦裡的世界。這些他人腦裡的世界在他自己腦裡的放映就像一部電影結束的時候,一大串字幕在銀幕上從下到上慢慢往上溜,這裡銀幕就是他的腦袋瓜,那些字幕就是他人腦裡的世界。電影結束了,他有甚麼收穫,實際上一開始他就已經表明自己僅僅是走馬看花,在過日子,在打發時間,並不在乎有甚麼收穫。或許這就是難得糊塗。而難得糊塗這四個字可以有非常多不同層次的解讀。
 
再說回那個「程式」,或那個「靈魂」,其實它就是所謂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就是一個人能夠將自己從周圍環境中區別開來。設想,一個人如果分不清自己和周圍環境,身邊人的區別,他又如何能對世界有恰當的應對。一個人從他生下的那刻開始就可能通過自己的感官將自己和周圍的物件區別開來,他能夠找到乳頭並吮吸吞咽奶汁。一切好像都是理所當然,也是西方歷代哲學家似懂非懂的現象。
 
一個「靜」字,窮了佛家和道家畢生之力。「一言半句妙通玄,何用丹經千萬篇」。「靜」是一個非常複雜中樞神經生命現象,不然佛家為甚麼用了華嚴經、楞嚴經、心經十分龐雜的經文,講的其實只是一個「靜」的生命現象。道家裡的《大丹直指》、《廣成子》,《孫白林三教心傳》、《上藥三品、精與氣神》、《洞玄靈寶定觀經》等等,其實說的也是一個「靜」。而古月語也想在有生之年的最後幾年探探這個「靜」的生命現象,看看是否可以登入生命的最高境界?其實,這個「靜」和自我意識息息相關。佛家的靜的境界分好多層,至少最頂的三層是:阿修羅、菩薩、佛。而道家大致是七層,最高的四層:延壽萬歲,名曰仙人;煉形為氣,名曰真人;練氣成神,名曰神人;煉神還虛,名曰至人。佛家和道家的一個「靜」,顛覆的就是自我意識,最後留下的僅僅是一個可以將自己和周圍的人區別開來感覺,其它的已經與太虛融合為一,與天地同在。否則「若乃久學定心,身無一候。促齡穢質,色謝方空。自云慧覺,又稱成道者,求道之理,實所未然。」道家曾經告誡有心修煉的人,宜趁血氣方剛的時候修煉,莫等色衰血枯的時候才來修煉。所以古月語也是一個最後的拼搏。
 
自我意識還包括離開母體那一刻開始一點一滴建立起一個存放在他自己腦裡的資料庫,父母親,兄弟姐妹,身邊的人,但是有很多細節資料會從腦裡遺失掉。從七八歲開始,直至他死亡,他對自己有一個完整的資料,就是這些資料形成他的自我意識、他的知識,他的思維能力,他對世界應對能力,他控制自己的能力,這些基本上是一套程式。
 
有趣的是,又有多少人會對自己的這套程式認真的質疑過?懂得質疑自己,遇事的時候先看自己是修養,只懂得質疑別人不懂得質疑自己,遇事先看別人才看自己,並無修養可言。一個小小的說法就是一個大千世界,宜謹而慎之。道可窮,卻並不一定由我來窮。
參考網上流傳帖子(摘自yjguo博客):


第十二個中國特色——(強烈的復古心理):


中國歷代都有兩個臭毛病:


一個臭毛病是把古代的東西稱為"國寶",越古老的東西越值錢,首先是皇宮裡面就堆滿了破瓷器破石頭破字畫,緊接著許多文人雅士跟著學,家裡也堆滿了破瓷器破石頭破字畫,這個臭毛病一直延續到現在,現在連中央電視臺也是鑒寶節目轟轟烈烈推動全國人民家家戶戶也去堆滿了破瓷器破石頭破字畫。


還有一個臭毛病就是把古人稱為"聖人",甚至稱為"至聖",認為人越古老越聖明。


這兩個臭毛病顯然違背社會發展基本常識,因為社會發展都是現代人和現代的東西比古代人和古代的東西進步,未來人和未來的東西比今天的人和今天的東西進步,不可能現在的人和現在的東西越來越不如過去。


現在中國經濟和生活剛剛有些發展,立刻又在全世界收購所謂的國寶破瓷器破石頭破字畫,立刻又在拼命鼓吹孔子,並且要在全世界宣揚孔子文化,好象今天的進步是孔子帶來的,簡直荒唐透頂。


憑什麼要把孔子奉為聖人?我們今天使用享受的發電機,電動機,汽車,火車,飛機,輪船,化肥,農藥,水泥,鋼材,塑膠,電線,電纜,電燈,電影,電扇,電話,電視,電冰箱,電腦,手機,互聯網,答錄機,錄影機,VCDDVD ,鋼琴,電子琴,手風琴,西服,領帶,尼龍襪,甚至速食麵這些東西哪一個是孔子文化創造的?


中國歷代皇帝都把孔子奉為聖人,結果是把中國變成一個男人也要留大辮子的愚昧落後的國家,現在好不容易才與世界先進科學文化拉一把手,立刻又宣揚孔子,還有專家寫《論語心得》賺錢,專家還說《論語》是用一生來體會的,把這樣一本連專家都要用一生來體會的《論語》賣給不是專家的人去推廣學習,簡直不可思議!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