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欄目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公用欄目

往 事 點 滴2 ~ 我家周邊

2 posters

向下

往 事 點 滴2 ~ 我家周邊 Empty 往 事 點 滴2 ~ 我家周邊

發表  evachan 02.04.21 14:42

往 事 點 滴2 ~ 我家周邊


  我每次回雅城,總會去老巴剎一帶轉轉,除了探望住在那附近的小叔外,也去尋找童年的回憶,因為我曾經的家也在那一帶。走在熟悉的街道上,我曾經的小學母校,雖因馬路加寬而沒了球場,但仍依稀可辨,還有隔壁的戲院。我曾經的家附近,卻已面目全非,令我感到異常陌生。時過境遷,那些跟我童年生活息息相關的人和事物,也隨著老巴剎的拆卸而蕩然無存,如露珠消融於晨曦,無跡可尋。

往 事 點 滴2 ~ 我家周邊 16145710
拆卸前的Senen一帶地圖

往 事 點 滴2 ~ 我家周邊 16138720
拆遷重建後的Senen一帶地圖

  當年我的家就在火車站倉庫對面。我們住的那屋,是那條街上少有的兩家相連的磚瓦結構住宅。我們的鄰居,聽說是荷華混血裔。他們全家老少都受過高等教育,為人友善。他們平時都以荷文,或純正的印尼語與人溝通。我家正對著火車站倉庫的前門,有個不高且稀疏的鐵圍欄,圍欄內有條約兩米寬、鋪著灰磁磚的長台階,家傭每天都會把台階拖得乾乾淨淨。由於圍欄的鐵門從不上鎖,到晚上會有幾個流浪漢在此就地歇息。我父母也從不趕他們走,一直和他們和平相處。而他們也很配合,能自覺保持安靜及衛生,離開時還會隨手帶門。我家這個面積不算小的磚瓦屋,整屋設計和裝修都不錯。屋子前半部分有兩間房、客廳和活動室,都鋪有雲石地板;屋中央有個天井,天井一邊是一間客房及後門,另一邊有工人房、排水溝渠、井以及洗衣晾曬的地方;後半部分則是廚房、飯廳、廁所及沖涼房。廚房、飯廳、客房及走道的地板,都一樣鋪有雲石。

  我們家前門所在的那條街,因為物流的需要,來往車輛不少。但那道路年久失修,坑坑窪窪的。在這條街上,我乘坐三輪車外出時,還不至一次翻車,尤其在街尾的下坡處。從我家前門,往右拐不遠處,有個很大的禽鳥市場,再過去是一座垃圾山。繼續往前走,記得有座清真寺及一家醫院,我和我四姐都在那家醫院出生的。從我家前門,往左拐,是一家經營竹篾編織製品的,前廠後家,佔地面積很大。我清楚記得,不遠處還有一個經營瓦製品的,因為兒時的我們,偶而會去那裡找瓦製炊具玩具處理品,店主也是半賣半送地給我們。陳列室後面還有燒製瓦製品的窰爐。再往前,還有一家廣府人經營的木材加工廠及棺材鋪。而對面火車站倉庫背後,則是多條火車路軌。有段路軌,長期停有廢車箱,車箱內及車皮下自然很快就被一些無家可歸的人佔領,成了名副其實的貧民窟。住在貧民窟裡的人,為了生計,有的還不惜出賣肉體,淪為娼婦。

  我家後門開在與火車站倉庫所在大街成T字的沙石路面小巷。這巷子成漏斗形,巷口較寬,可以同時駛入一輛大重型汽車及一輛馬車。而從我家後門起,巷子寬度只夠一架單車及一輛三輪車並排通行。即便如此,這條巷子是老巴剎物流重要通道。因為巷尾直通老巴剎。

  當年這裡的景象包羅萬象,我只是用我的眼睛看到生活的其中一個方面。在這裡生活的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而故事的內容是相當耐人尋味的。

  每天下午,不少壯漢手上拿著一塊白布及鐵鉤,蹲在我家後門那個巷口,等著重型汽車的出現。當屠宰場的大型車駛入,不管是裝豬肉或是牛肉的,這些壯漢很快就排好隊。車門一開,壯漢們把布搭在肩上,有秩序地用鐵鉤鉤住屠宰場宰好的半頭豬或半頭牛,往肩上一扛,再急忙從工頭手中接過用來結算工錢的竹箋,然後飛快地往街市肉檔跑。而當裝滿180公斤一麻袋大米的卡車駛入,還會吸引很多的小童來湊熱鬧。這些小童手裡都拿著一個破舊的碗,個個穿著一條不合身的短褲,瘦骨嶙峋且黝黑的身子上,吊了一個大腦袋,使人不難想到張樂平筆下的三毛。壯漢們把布搭在肩上,熟練地用鐵鉤鉤住麻袋,把米拉到車邊,再把米袋往肩上一扛。當看到有米順住鐵鉤鉤出的洞往外泄,小童們一湧而上,去搶掃撒在沙石地上的米粒。一滿卡車的米搬完了,機靈點的小童可以捧著一碗滲了泥沙的米,興高采烈地離開,體弱的小童仍在沿路撿拾殘留在路面沙石縫隙的米粒。我父親曾感慨地說,小童們戰利品的多少,可能決定了當晚他們能否添飽肚皮。

  老巴剎是個歷史源遠的街市,始建於1735年8月30日,原業主為荷蘭人Justinus Vinck。當初起名Vinckepassar,由於只逢周一(印尼語Senen)營業,後來就被稱為Pasar Senen了。這裡可以說也是一個唐人區,住在附近的大部分華人,不同省籍的人經營不同的生意,一般同郷人會住在同一條巷子,「抱團取暖」。而且,家家仍保留著濃厚的家鄉生活氣息,老一輩同鄉間也是用家鄉方言交談。遇到方言不同的,才用印尼話,有時還附帶手勢溝通了。住在這裡的人,和其他地區的升斗市民並無二樣,每天都在努力為生活打拼,只是有的比較窮,居住環境比較惡劣而已。但我們鄰里之間相處,卻十分和諧且平靜。

  我們家正後面有個石板鋪地的小院,小院有扇早開晚閂的破舊大門,院門是朝我家後門那條小巷開的。小院內有幾間相連的木板房,住著幾戶福州藉人家,他們都是賣豬肉的。其中有一家的老媽媽,當年是和我媽一起,從廈門乘船下南洋的。我媽有時會帶些點心,去看望她老人家,而且每次臨走時還會塞給她一些錢。我隨我媽去過她家幾次,昏暗的家,擠逼著十來個人。聽我媽說,這位老媽媽的老伴及兒子都早逝,一家老小的生活,就靠女婿微薄的收入支撐。記得六零年那年,他們舉家作為難民,隨接僑船回國。臨走前,我媽還給些布料、一大鐵罐餅干、食油及肥皂等物品送行。

  緊挨著那小院,整齊排著幾家門面不小、獨門獨戶的兩層樓房。而且清一色樓上住人、樓下店舖的客家人家。他們有的經營大米、糧油,有的是做咖啡豆,或茶葉等單品種批發、零售生意。他們店門正對著街市,門庭若市。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家米舖老闆夫婦,幾乎每天傍晚,兩人都穿著講究,女的還塗脂抹粉,雙雙共騎一輛摩托車出街。聽人說,他們是舞廳常客。

  在我家後門那條巷子盡頭,即在福州藉人家小院斜對面,有個狹長的木板房。裡面也分隔幾個板間房,住著幾戶潮汕藉人家,我姐有個同學就住在那裡。記得有一次,姐姐聽說她申請退學,傍晚時分和我一起去她家。走進大門,一陣撲鼻的火油味道和不絕的剁肉聲,令人十分不安。狹小的走道上,放著幾個靠棉條吸底盤的煤油燃燒的煤油爐。每個點著的活動式爐具上,都放著很大的鋁鍋在燒水。我們看到也只十來歲的她,就站在走廊盡頭的鋁鍋旁,專心致志地用左手把身旁的一大盆剁好的肉餡,一小把一小把地抓起,從食指與大姆指縫中,捏出肉丸,再用右手拿的磁匙,將其刮入鍋裡的滾水中。她「左、右手開弓」,動作是那麼得熟練,那麼得敏捷。我們靜靜地看了一會,深有感觸地離開。

  緊挨著潮汕藉人家住的木板房,即在福州藉人家小院正對面,還有兩戶客家人家。一家是經營禽蛋批發的,四兄妹都是我哥我姐的朋友。他們一家和睦相處,兩層樓的住家和店面,收拾得整齊乾淨。我每次路過,都可以看到大哥坐在矮凳上,認真地用燈「透視」一粒粒禽蛋,將剛入貨的蛋,按質、按大小分筐裝;而弟弟則在忙著搬裝好了蛋的籮筐。他們日復一日,兢兢業業地工作,想必生意一定不錯。而另一家客家人家,子女則較多,其中有兩、三個年齡與我們相若的,是我童年玩伴。

  每逢上學天,我都會步行到街市旁的一條小巷,約我同班同學一起上學。住在那巷子裡的,幾乎全是山東藉人,他們大部分經營布料生意。北方省藉人個頭壯實,大大咧咧的性格,也不同於南方省藉人。我還記得有段時間,他們似乎非常興奮,端著飯碗、三三兩兩地在大聲議論同鄉會將要組織的返鄉團。

  ……

  我每當和小時候同住老巴剎一帶的親友們聊起一些童年記憶,會思緒萬千。當時我們家周邊的環境雖然不很理想,但這些似乎沒有影響我們的健康成長。那時的我,雖然還不知愁滋味,也不會為別人心碎,但父母的一言一行,以及我在那裡耳聞目睹的人和事,讓我過早地知道了人間生活有苦也有累。可能也是從那時起,我開始萌生對社會上低下階層的憐憫之心。可以說,我們家周邊的環境啟蒙了我,幸福並不是必然的,做人要知福惜福。

  忽遠忽近的夢,道出了延延綿綿的故事,一下子把我家周邊的方方面面拉到了眼前。我曾經的家不在了,但塵封的記憶仍未泯。再回望,猶如慢鏡重放…

2021/03/30

evachan

文章數 : 510
注冊日期 : 2012-12-04

回頂端 向下

往 事 點 滴2 ~ 我家周邊 Empty 回復: 往 事 點 滴2 ~ 我家周邊

發表  wmy 02.04.21 16:26


感謝分享才女陳瑞華學妹的佳作,望你多多展露才華。



wmy

文章數 : 6505
注冊日期 : 2012-11-08

回頂端 向下

往 事 點 滴2 ~ 我家周邊 Empty 回復: 往 事 點 滴2 ~ 我家周邊

發表  evachan 02.04.21 17:19

謝WMY學姐分享!

evachan

文章數 : 510
注冊日期 : 2012-12-04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