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欄目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公用欄目

餑餑--- 郭良宽2022-04-13

向下

餑餑--- 郭良宽2022-04-13 Empty 餑餑--- 郭良宽2022-04-13

發表  ho kei cheung 13.04.22 9:51



“餑 餑"

郭良宽2022-04-13

   餑餑这个词,南方人一般比较陌生,海外华人更不用说了。即便现代的北方的读书人或“姓资”的阶层使用这个词的人不太多。
   南方人对餑餑陌生不足奇,因为“餑餑”是来自满语,其二,饽饽所用的食材多为南方很少的粗粮,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以上例子,是北方劳动人民随便能听到的俏皮话,听了,确实感到说话更生动。
   至于广东人,他们说话中也喜欢掺进与生活有关的口头禅,手法极为丰富。
   据汉语词典的解释饽饽是指糕点或馒头或其它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那么一解释,范围就大了,大到北方中式点心的方方面面,一直到广大市民日常的主食。
   清朝在北平建都後,满汉文化互相兼容,互相渗透,包括饽饽这样的食品也已经被汉人接纳,满洲糕点,在中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素有“满点汉菜”之说。根据梁实秋散文里说,过去过去北平人不说饺子,都说“煮餑餑”;还说北平的点心店叫饽饽舗,上面写着“满汉细点”。餑餑藏在裏面几个大盒子大柜子里,也没有货品价格之类的东西,进到舗内,只觉得干干净净,空空洞洞,香味扑鼻。满汉细点,究竟何者为满何者为汉,现在分辨不清,再加上民国之后,满人改性换名,有的被汉族统化,加上市面清真糕点舗林立,更说不清楚了。今天的点心,除了萨其马(香港叫马仔)还保留满语外,其它基本上都汉化了,现在京津一带的中式点心舗比较算老字号有“稻香村”和“桂顺斋”(清真店),在这点心中,有些所谓的清真点心,有好多本来就是满洲点心,人们也不再追究是满、汉或回,选择自己合口的就得。比如:南瓜菜肉包、虎皮饽饽、奶香饽饽、驴打滚、排叉、炸糕、瓦垄、金银丝、发糕,火锅…..,这些点心有个特点、热量高,耐饿,便于满族人携带,出外打猎。
   在天津有个名存实亡的食谱叫“贴餑餑熬小鱼”,顾名思义,这道食谱是用大锅,把小鱼放在锅中,还把和好的玉米面贴在锅边,用柴禾慢慢烧,待鱼熬熟玉米饽饽也带着鱼香味也熟了,一举两得,算是歪打正着的一种烹饪法。如今天津人都搬进高楼,户户通煤气,你想展示这个手艺,也不可能囉!何况这个食谱也不是什么高档的食谱。倒在河北或山东能抓到鱼的某些农村,还可能保留食谱。
   北壬方地区主要是吃面食的族群,所以可以叫饽饽的不只是点心,许多主食可以叫饽饽,因为是通称,可以是馒头、或者由粗粮做成的,含带馅儿的、不带馅儿的,各地习惯叫法都可能有别。不过现代城里人喜欢与时俱进,把酱油说成生抽、葡萄说成提子,馄饨叫云吞、荸荠说成马蹄、红果说成山楂..而餑餑是通称,也嫌得老土,都愿意说具体的食品名称,饺子就是饺子,窝头就是窝头,萨其马就叫萨其马….。餑餑也可以引申到人或东西,例如刚分配到公司的某某某,不但学历高,为人可亲,群众关系好,是香饽饽,指很受人喜歡。
   说到此,洋餑餑、中餑餑,即洋点心或中式点心相比,前者离不开牛油,奶酪,以烤为主,中式点心则一般没有前面那两样成分,制法有烤、炸、烙、蒸、煮(如粽子)或冲(如油茶面),花样多些,至于哪个好,就见仁见智,牵涉到一些因素,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慈禧太后曾经西逃离开京城,路途劳累,肚子空空,没辙也得吃农民的窝头,她觉得这个窝头比宫廷的食品还香。还有吃腻了,换新口味的也会觉得好吃。这次北京冬奥期间,许多外观运动员,喜欢上饺子、馅饼,俄国运动员更觉得 它比大列巴(黑面包)好吃,这又是另一例子。现在手机普及了,可以通过视频和异地的亲友,海阔天空聊起各地美食,精神聚餐,不是画饼充饥,而是话饼充餐。总的来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改善了,体现在肚里的油水多了,也表现在吃�



ho kei cheung

文章數 : 1858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