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欄目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公用欄目

重溫1999年阮衍章對梁維耀的專訪

3 posters

向下

重溫1999年阮衍章對梁維耀的專訪 Empty 重溫1999年阮衍章對梁維耀的專訪

發表  CPY 12.07.23 23:05


     得知梁維耀學長迢迢千里從英國劍河重臨香江,濶別三年多又能在下周四網友聚會重逢,我們莫不與有榮焉,難抑欣喜。維耀兄是我們巴中校友的翹楚,世界傑出的華人科學家,阮衍章同學1999年曾對他做過專訪,並刋登在印尼《新報》。紫夢也曾於2015年在本網站轉載過, (可在此點擊看該網頁)只可惜是圖片版,儘管可以放大,但對我輩老人而言讀起來仍感吃力。趁維耀兄重臨之際,自告奮勇花了些時間,用OCR軟件一段段將其轉換成文字,軟件未能100%正確轉換,仍要花時間與原版一一校對糾正,再上載本網站分享,希望各位能更好地認識維耀兄。該專訪全文如下︰



《从芝利翁河到剑河—梁维耀教授成剑桥大学终生院士》


他的人生宗旨是好好培养科学的接班人,并通过各方面的研究,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素。

二十世纪下半叶,华裔人士在国际各个领域里不断有所突破,业绩斐然,捷报频传。身为海外华人,必然极为振奋、深受鼓舞,并引以自豪。
建筑大师贝聿铭、导弹之父钱学森和亚太区涌現的企业翘楚自不必说,单是科技界,去年刚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的崔琦已是继杨振宁、李政道、[零的突破]和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第六位享誉顶极殊荣的华裔科学家。
华人在科学界占有领先地位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尤其令人雀跃的是,走向世界的华裔科技英才日益年轻化。1998年杪,就有二十岁香港学生陈建历成为英国剑桥大学基督学院研究院士那是有史以来最年轻获选者,后生可畏!这些后起之秀也许是二十一世纪之明星,科枝界华裔之光。激动之余,笔者联想起一位中学校友、现今在任的剑桥大学物理教授一梁维耀博士趁他来港渡假的机会,特地作了专访。
提起博士,一般人脑子里出现一身长袍,头顶方帽的博学学者,即使不是在毕业典礼上,也想必西装革履,高架厚镜,手拎一叠书、一副严肃古板的学究模样,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可在香江见面的这位梁博士,却是一头斑白华发,高大身材,身穿粗格衬衫,领带都不打,外披普通的夹克,一如常人。谦和面上,笑容可掬,谈吐更是平易近人,走在路上,谁会相信這位竟是现任英国名牌大学剑桥的教授?

饮水思源 念念不忘母校的恩师

因为同门学友,话匣自然而然由母校-印尼椰加达吧城中学开始。 维耀校友1940年生于印尼巨港,成长却在首都椰加达(前称吧城)芝利翁河畔。他毫不隐瞒地笑言:小时好动淘气,小学成绩一般,甚至有一年学习总分不及格转校,才幸免留班呢。多亏启蒙老师––在吧城中学任教的李习生老师,当年恰在广仁小学代课教了维耀的算术课。他说记得那时李老师整整花了一堂课督促学生要把「等号放在等式的左边」。看起来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却在维耀幼小心灵里播下科学的种子,教懂了科学的纪律、规格和程序,潜移默化地领略到数学内在美,数学的对称和反对称等,形式与内容 的奥妙。可以说自那以后,他对科学的求知欲就没有停顿过。他非常感激李老师的开导,且自认不及李老师的劝说能力,因为相比之下自己的孩子要经过好长的时间才接受同样一个训练。他领悟到师生教与学要对口,方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授的童年启示天下父母教师:孩子脑子发育有早有迟,甚至学生成绩不及格也不说明不可救药,要紧的是找出缘由给予正确的开导,有效的启蒙诱发他的智商。可塑性很强的幼童,调皮爱动未尝不是好事,反而有利于开动思想机器,接受新鮮事物。
回忆少年就读的巴城中学(简称巴中)他一一提及印象深刻的数理化恩师:温馥玲老师对几何的求证、方程式的演算;温鸿琳老师对常数、参数的精确,一丝不苟;李澄老师对周期表上各化学元素部位的原理的精通;韦同芳老师注重实验,严谨治学的态度…全都深深然印在他的脑子里,他十分感谢老师们在极度困难的环境里灌输给他学识,打下扎实的科学基础,使他日后的深造、研究和教学工作受用不浅。他一向能背诵化学元素周期表,令同事、同行和学生们感到惊奇,视为罕见的学习技巧;当年物理实验的报告本,他一直珍藏了四十多年,甚至把韦同芳老师自己动手制作实验室仪器的治学精神搬到剑桥大学。
维耀校友语重心长地强调说:培养孩子们树立自信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生道路上总不免会遇上不少困难和挫折,但临阵要善于勇敢面对,设法排除障碍,攻克难关。而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要靠朋友的帮助,要树立和发扬互助合作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巴中是非常流行的,学习委员或学习「尖子」要辅导成绩差的同学,现学现卖,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习上互助的结果,最大的受益者还是自己;而自己之所以能够那么自信,真要拜当年母校恩师之赐。
维耀初、高中一贯是成績名列前茅的高材生,他高中毕业赴英读二年预科,顺利考入伦敦帝国学院,攻读理论物理,三年后以第一荣誉学士毕业,这使他获得进剑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的机会。在剑桥大学念书期间,有名师的指导和设备优越的环境,加深他继续科研的兴趣,树立为科研献身的理想。
1967年学成博士, 以优秀的研究成果而获任留校执教。每当讲述博士学成之路,维耀掩饰不住他对母校的感激之情,恩师们学识广博,资历高深,可谓大专师资教中学;加上他们传统性敬业的高度责任感, 由始至終坚持不懈地发扬师生间教学相长和让学生建立自信的精神,足令巴中被誉为亚太南岛最优秀的华文学府之一。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研究生活

剑桥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大学城,而贯穿各学院校园的剑河,宛如汇聚了千年人文、哲 学、科学支流的灌注,让今日漫步河畔和古石桥的人油然領受感染而滋生灵感,维耀第一次踏足剑桥便已有一种落乡之感,仿佛见到他儿时每天上学沿着芝利翁河和走过那座只能容行人推自行车独行的木桥 ……
自那以后,四十一年来,他的教学、研究生生涯就在剑河河畔展开。梁博士在剑桥大学历任物理系副讲师(1971-1974) 讲师(1975-1991)、副教授 (1992-1993),1994 年始升为教授。剑桥大学是由三十间学院组成的,梁博士又是其中一间凯斯学院 ( Caius College)的院士 (1968年)兼任自然科学教导主任(1971年,直至 1989年他接任高温超导联合研究所所长要职为止。
他的 研究和教学生涯可说是一路顺利,然而,他从不言足,从不归功于私己,提起成绩,总是谦虚地说:「不管什么成就,都非单靠一个人能做出来的,他包含着朋友和老师的支持。尤其研究成果,都是和同事齐心合作及得力助手、学员的努力分不开的。」这不是客套的应酬话,而是由衷的肺腑之言。回顾他的研究生涯,哪一步不是这样走过来的?
梁教授从小就对数理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认为:在科学领域内解决问题的方法富有逻辑,问题的未知数和答案、 方向都容易定下来,较容易引到正确的结论,并从中得到满足感。他的研究是从事导体的理论和应用开始的,继而对固体电子能带专题有特别的心得,而后他将这研究成果应用 在一些特别有层状结构的固体上。从而展开了光电效应及其所涉及应用技术的研究,这些 工作给他在九十年代搞的高溫超导材料奠下了扎实的基础。
做任何研究他都非常投入,从中感到其乐无穷。他毫无厌倦之感 ,只觉得要做和可做的课題愈来愈多, 时间愈来不够用。特别是他的科学论文不断在国际科学刊物上发表之后,自六十年代便已得到国际团体及研究同行的赏识。近二 十年来他出任国际物理组织机构的委员,经常要出国,不是东往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和东欧国家乃至远赴日本、中国两岸讲学, 便是西飞美国的国际会议上作专题报告。据统计, 他共发表过1801科研论文,作了约五十次专题报告,还未包括各种专题学术活动的即席发言内容,他有关论文的中文版有待结集成册。
对于科研,梁教授有句座右铭:「不单要有非凡耐力,要加倍细心,还要肯放弃现有的想法,敢于冲破旧有的成规,才能提高,才能出成果。」  

科研奇葩,喜结硕果,更上一层楼

1987年是梁教授难以忘怀的一年。当时,瑞士、美国和中国陆续发现了各式各样的陶瓷高温超导新材料。这些材料在一定温度一下会突然失去一切的电阻,一支细小的电线或一层薄胶便能导通几千甚至几万安培电流,而同时又不因发热而自焚。这种很特殊的量子现象,过去要在极低温的条件下,即摄氏零下二百七十度才能实现。如今这些新材料却突破了这极低温的难关,只需攝氏零下一百四十度就能观察这出乎常人预料的现象——因此被称为高温(与前者相对而言) 超导。由于低温已不再是一个障碍,人们便可广泛地利用超导这种传达高电流,产生高磁场,储藏高能量等优越性能来改造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医疗测试仪器和电讯传播也会因而有飞速的发展。
他唯恐我不明白其中的奇妙现象,特地掏出一张实验室的示范照片:高温超导陶瓷经冷却后置于磁场中出现「碟浮」旋转的现象。这种磁浮和无阻抗的滑轮,不但有利于运输和滑动件的运动,在高技术电子应用方面又比半导体有更高效率、更高运作速度,而且同时有非常敏感的相变现象,把它用在感应器元件里,会产生绝高的灵敏度,可以探测人的思维和各种神经中枢不正常的早期病症。显然,高温超导材料终将取代半导体和铜体,对人类社会在二十一世纪的贡献是可以肯定的,特别是在节省能源和提高医疗设备的治疗能力,提高人的生活素质方面,带来革命性的巨变。
超导材料当年成了每个国家最热门的研专题。梁教授那时联系了剑桥大学五大系(物 理、材料科学、工程、化学和地球科学)的同僚也投入这引 人注目的研究。他们的计划马上得到大学和国家的重视,拨下了四千五百万美元的十年研究经费,成立剑桥高温超导联合研究所,梁教授受权担任该所所长。
1991年,新研究室落成启用。从此他的生活更忙碌了,不但要领导中心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的研究,还要四处张罗以取得更多的研究经费。他自认:「当时不知白天黑夜地干,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又非常不足,许多东西要边学边做,加上出国探访和作学术报告更加频繁,生活确实紧张透了!」1993年,因这一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梁教授荣获「拿破仑杰出成就奖」。他是学术界享誉此殊荣的第一位华人科学家。
梁教授感到惊喜和意外,想不到自己所做的努力会在华人社会中为人所知,引起如此巨 大的反响,觉得自己并没有做出什么贡献。虚怀若谷, 不自满是梁教授的一贯表现,这种胸怀正是永攀高峰,立于不败之地的科学家的可贵之处。
而今梁教授领导下的超导研究所颇具规模,拥有一百名员生,其中十三名教员,二十八名博士后,三十一名博士生,十名技工,六名行政人员以及五至十位客座研究院或教授。这是一个人才资源相当可观的国标驰名的研究所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寄望接班人
 
梁教授有个美满的家庭,夫人钟莲珠,出生于马来西亚怡保山城,育有三女:长 女翊凡已医科大学毕业,学成立业;次女嘉凡和小女慧凡均就读剑桥,一学医,一 修建筑。提到贤妻,他不禁流露对她的体贴和内疚之情。科学家的「家」完全推给这位贤内助艺人操持包办。他诙谐说:「如果我三个孩子有半点作为的话,那全是妈妈的功劳,因为她们在成长的过程,正是我工作最忙碌的时期,陪伴和教育她们的时间实在太少,只有靠莲珠一手独揽了。」
他拿出一般一家人在牛津大学校园内合影的「全家福」,一一介绍他的爱妻和三位千金,显得格外开心。梁教授几十年来一直保留着巴中的传统,热心于教育事业和充实人类的知识宝库。他的人生宗旨是好好培养科学的接班人,并通过各方面的研究来提高人们的生活素质。他说:「接班人要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正常的发展,因为一代比一 代有更优越的条件,当然就该有更好的结果。」 他对科研接班人一如家庭下一代一样寄托厚望:希冀他们一代胜过一代,将他们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人类社会知识宝库,造福人类。

(阮衍章写于1999年)


——英国剑桥大学终生院士, 高温超导教授,杰出的物理学家
梁维耀1940年9月23日出生于印尼巨港。1958年毕业于巴中后赴英国进了南部城市Ports  Mouh的工艺学院 Colegeofarts Technology,两年后1960年考入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ege物理系。1963年荣获一等荣誉学士学位。
转入剑桥大学从事态物理研究,196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入选剑桥大学凯斯学院(Corvitie and Caus College)研究院士,三年后转任正院士。同年被聘为剑桥大学物理系副讲师,随后在卡文诗实验室(Cavandish Laboratory) 从事教学和研究40余年。
1975年升任讲师,1993 年升高温超导副教授。1994年升高温超导教授。  
1988-1998年任美国国家超导研究所所长,为该研究所创建人之一。
2000年任东京大学前沿材料教授。
2002-2007年任 Snoonberg量子材料研究室主任。
2005年被委任凯斯学院 院士主席( President)。 2007年成为凯斯学院终生院士,曾任以下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北京、厦门、清华(新竹)、东京理工、瑞士Lausanna理工。
主要研究项目包括:固体能带理论及观测、低维固体的性能及应用、强相互作用金属系统的相交、高温超导物理即低溫量子相同题,指导博士。
研究生40余名,任英国全国导研究委员会会员,英国功能材料基金委员,英国功能材料基金委员,欧洲共營联合研究固态电池及高温超导线材項目主持人,多种国际科技期刊编委及国际物理学术年会主席、副主席。
学术成果包括科技论著200余篇,物理专著包括 《Polarons Bipolarons in High To Superconductornd Related Materials 》(1995 年剑桥大学出版社,与AS Alexandrov, EKH Salje 合编) 。
《高温超导基础研究》 (199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与周午纵合鍽) 。
《高温指导应用研究》(2008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与时东陆、周午纵合编) 。
(2015年)


CPY
CPY

文章數 : 231
注冊日期 : 2012-11-18

回頂端 向下

重溫1999年阮衍章對梁維耀的專訪 Empty 梁維耀的回應

發表  Lwy 13.07.23 18:58



  梁維耀:

  感謝平永,衍章等同學對我的厚愛和關心。歷史的發展本是未能卜測的,但同時又不能否定有其一定的淵源。能使一個普通的巴中生得到國際科研領域的認可絕不能和其個人成長年代的社會背景,高水平的教育分開。所以更要感謝和永不忘懷的是我們巴中老師的嚴謹的教誨。當然也不忘往後在英國所得的多位朋友和老師的幫助和支持。

  一切都歸命運的安排。  



Lwy

文章數 : 84
注冊日期 : 2013-02-21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