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點滴見聞
温曼瑛
2024-10-31
在北京的 12 天(2024-10-11 至 2024-10-22),我以港人的角度見識到港京之間的差別,與大家分享:
一,在北京通過手機能夠看到和不能看到網絡或媒體(註:去北京時我帶去原本在香港用的手機,未有增減任何模式。)
來到北京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試著通過手機能夠看到和不能看到網絡或媒體都有哪些?
首先是我們的《巴中在線》,結果能夠打開,這點很重要,因為內地的巴中校友,最關心的就是《追思懷念》欄目,那裡有什麼人已經離世的消息以及表達對逝者的悼念哀思。隨後我“得寸進尺”,看看能不能在某個欄目下留言,結果是得償所願,大喜。於是有了《在北京的溫曼瑛問候大家》的短訊(當然還有其他因素如因為不在港,不能幫忙張貼帖子、不能參與應酬等等)。
那麼其他的的網絡媒體呢?頭一個想到 yahoo 和 gmail 電郵,可行;而 youtube 和 google,行不通!
在北京,手機上還可以看到 whatsapp 當中的文字,但是“表情包”(emoticon) 或者圖片、視頻等一概看不到;身處北京在 whatsapp 傳遞圖片譬如 10 月 19 日參與《北京印尼歸僑聯誼會》成立 35 週年慶典時幾位巴中校友與前來北京的香港僑愛基金會王欽賢董事長的合影,他讓我把圖片傳給他,我通過僑愛的李幼朗把照片傳過去,傳了兩次李堅持說收不到。
二,在北京,一切付費差不多運用手機(所謂 “刷卡” ),因此人們出門前查看有沒有帶手機成了頭等大事,譬如我的大姐要出門。我的姐夫就不忘提醒 “帶手機了沒?” 北京的市民出去一般不帶現金,他們只關心手機是否隨身帶。這樣一來,手機成了家門鎖鎖(有的是利用門卡,更先進的是人臉識別)以外第二位重要的隨身物品。
三,出門打的(即是乘搭計程車):司機的位置是在左邊(香港是右邊),他們的手機常常在通電話(我自始至終都在 “提心吊膽”,因為小命掌握在他手裡,一旦發生意外,後果不堪設想),不是像香港那樣嚴格要求用免提。你要是坐在副駕駛位要擊安全帶,在後座就免了。如果司機對乘客要求的目的地不熟悉,他們馬上打開 “導航”。
有一次,我獨自一人打的回大姐家,我沒有 “支付寶” 一類,於是就對司機說:師傅,我能夠使用現金嗎?他回答:沒問題!我想:司機要是不收現金,我只好到了目的地後,請司機等著,讓我的大姐拿手機下樓付錢。
北京市民尤其是較為年輕的一代如不是自己開車,他們就利用網約車,說出自己身在何處,要去哪裡......然後司機會告訴你什麼鐘點可到達,的士的車牌號碼等。就說那次我個人回程,同事們幫忙在大街上攔的士,幾輛車開過來都不停,原來司機在前往有(網)約的乘客的目的地,臨時接客當然不可能,同事解釋說她們不會在手機上約網約車。等了好一會兒,才攔到一部的士。
我的大姐對網約車倒是非常熟悉,因為她常常陪同我的姐夫去醫院就診,所利用的交通工具就是的士。
四,北京的酒樓(餐廳)大一點的都有好多間包房,譬如我的學生和舊日同事請我吃飯都要了包間,這點不難想象,北京地方大,而香港是寸金尺土,包間少之又少,就是有也得向食客提出消費起碼一席在兩千元港幣或以上,還得提前預約呢!
前幾篇拙作曾經提到北京市民因為大多數選擇網購,因此市面上的商店比較少,生意也門可羅雀,但是相對來說,酒樓(餐廳)的生意還算不錯,尤其是有自己特色的例如專門吃菌類的酒樓,北京市米其林星級餐廳的生意都不俗,到底是 “民以食為天”!
以上只是點滴的見聞,畢竟是只有 12 天的 “短途”,怎麼可能面面俱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