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欄目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公用欄目

丘詳銓:对印尼《三语学校》的反思 (代貼)

2 posters

向下

丘詳銓:对印尼《三语学校》的反思  (代貼) Empty 丘詳銓:对印尼《三语学校》的反思 (代貼)

發表  ymchen 09.04.14 20:14


对印尼《三语学校》的反思



丘詳銓




最近几年以来,某些受过华文教育的华裔印尼公民,热衷于建立学校,某些前华校校友称为“复校”,既恢复40多年前已被政府封闭的外侨(华侨)学校重建之说。有当过校友会头目的也说过“巴中三语学校是巴中人重建巴中学校获得的成功,也是巴中人爱校,支持中文教育的结果,••••”有人欢呼雀跃,好似能重建华校是印尼华人的文艺复兴,有人要以此弘扬渊源流长的“华夏文化”,也有过去的归侨把建校提升到“三语学校的诞生是历史的选择”那种说法,议论纷纷,一方面有持“复校”之说,另一方面又有想纠正对于“复校”的看法、说法,莫衷一是。

在印度尼西亚本土,人們如果對"三語學校" 另有議論, 甚至持异議反对, 乃是意料中的事了。持異議者提醒华裔公民们,印尼青年民族覺醒初期於1928年的"青年誓言" 裏,有认同自己民族国家的一种语言,既印度尼西亚语。(请参看:Hendrotan 博客文章Ada apa dengan keturunan Tionghoa ? / What's up with Indonesians of  Chinese Descent ? )

在中国和其它地方生活的一些中国人(原印尼华侨),把印尼华裔公民兴办学校,学中文的事情看得如此重大,是很特殊的现象。奇怪的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和国家没有什么华裔去搞什么“三语学校”的新鲜事物,能博得人们去大肆议论。印度尼西亚华裔情况真的很特殊,也因其特殊性而至今颇受原住民和另一部分华裔知识阶层的质疑。

历史的选择是什么?过去60年的印尼华人经历到的是什么?是印尼華裔公民和原住民相互間之成見猶存猶深, 在一些方面,族群間還没有实质性的互動以减少成见。虽然政體民主化的印尼政府取消了对待華裔公民不平等的許多禁令,可是荷蘭人几世纪统治时期"分而治之" 的族群分離等政策, 早已離間了華人和原住民的關係超過整個世纪了, 早已有了一定的緊張性, 加之過去“新次序”政府急于促成的同化政策的粗暴, 却導至更激烈的敵對和排斥關係。

印尼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资深研究员Harry Tjan Silalahi (半华裔,华文名曾添福)反映过许多原住民对华人华裔的态度:印尼原住民未能接受华人族群为自己人,依然认为华人华裔是外来人。[这是一个民族国家政体有别于其他的特征之一,既是民族来源以及公民的同一为决定性的(Hannah Arendt)。中国人和华裔都必须理解,不能总是满口指责人家是狭隘民族主义!]

中国人或印尼华裔对印度尼西亚的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理解看来同印尼各民族有原则上的区别,有反差。由于人们所熟知的历史成因,至今印尼民族和文化的多元是不包括外来华人族群的。印度尼西亚的多元性不是那些移民国家的多元性,比如美国、加拿大或后来的澳洲。可是在那些国家,每个移民都必须学好该国的语言 - 英语。

中国人如果说印尼华裔公民不能学中文是剥夺了人权,那是完全站在中国人的立场来看,是有违每个主权国家对自己公民文化教育的方针政策,等于谴责和干预印尼政府内政的。

拿一个西欧国家的例子如德国为例,那里有一百六十多万土耳其族裔,其中大部分还保留土耳其籍,他们的子女在德国进的是德国学校,小学到四年级只学德文。土耳其语他们日常从父母亲那一边学来,校外可以学习可兰经。尽管如此,不少土耳其裔的子女们德语达不到同等的水平,在升学或进入高中学历的阶梯上不能和德国人或远东的亚洲人竞争,结果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少,一部分成为问题青年,成为德国社会的负担。土耳其政府总理几年前来访德国时,鼓励他的族人要先学好土耳其语,遭到德国朝野公众的一致反对,因为土耳其族裔要在德国生存,首先要学好德语,才能和别族人相处好,在事业上能和他们竞争。没有任何土耳其族人说过他们的人权在德国受限。德国政府和公民鉴于历史经验,小心翼翼对待外来人和外籍人,最怕又被指责有种族主义嫌疑。德国社会无论比过去如何多元化了,德语和德国文化还是主流的。长期居住他国的外国人不学好当地语言,是很不尊重居住国的态度。

拿美国看,那里的华人已经相当多,他们的第二、第三代都学到很好的英语,汉语不太好或不懂汉语,融入美国社会,变成美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硕果累累的美国分子生物学家钱永健(已故钱学森的侄儿)或即将卸任的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只是目前最为人们所知道的例子罢了。他们没有使命要去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可是他们为世人或至少为他们的国家做出贡献。

同样,在印度尼西亚为人们所熟知的华裔政经知识阶层人士如Kwik Kian Gie, Marie Pangestu,Jusuf Wanandi及已过世的Hadi Soesastro、Ong Hok Ham、Charles Himawan等等都不是以念中文取得了成就,而是他们掌握了优秀的印度尼西亚语和英语为主的外语,为国家的各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印度尼西亚新客华人后代是很特殊的族群,特殊到还有人扬言要在那群岛之国弘扬中华文化!那是上一代留下的包袱,是读了中文的包袱。因为一打开和文史有关系的中文书,就是中华文化如何悠久和灿烂,华夏文明如何伟大等等,影响到几乎每个念了中文的印尼华人华裔有飘飘然的优越感,其结果是看不起和不接受原住民的文化,不愿意也不能渗入他们的主流社会。

另一个现象是看到那些在雅加达热衷于开办“三语学校”的华裔印尼公民,几乎都是五十年前在华校念过书的原华校生,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自己的下一代多数都没有进入有正规学习中文的学校,已经被割掉了和祖先、祖籍国文化上最重要的脐带 - 汉语,他们一出生的身份既是印尼公民,应该能够认同那个国家。他们的下一代理应更容易接受和融入印尼的主流文化。现在要为孙辈(第三代华裔)或者曾孙辈(第四代华裔)兴办以汉语为教学语言的“三语学校”,要第三代或甚至已经是第五代的新客华人后代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中文,到底是何动机?有人说是让学子们将来好去中国升学,还声言要让他们学习“儒家”。(此处就不问及当年一般华校学生对儒家有何知识?)。归根结底是否还是看不起印尼本土语言和文化?

印尼华人普遍尊崇的新加玻“建国之父”李光耀说过,中文由于其单音节字和其音调而极为难学。他用英语的原话又说:
A language that shapes thinking through epigrams and 4000 years of texts that suggest everything worth saying has already been said, and said better by earlier writers; a language that is exceedingly difficult for foreigners to learn sufficiently to embrace China and be embraced by its society; and severe constraints on its ability to attract and assimilate talent from other societies in the world.

他在提到新加玻建国之初把英语定为官方第一语言的理由时说:
We did so to open ourselves to the world and allow ourselves to engage and embrace the main forces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and creativity that occur not only in the language but also in the mentality of English.

印尼华裔何不因势利导步新加玻之后尘,为了民族的统一和融合,优先学好印尼语。

中国政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经明确了立场,鼓励华侨归化当地,希望华侨在文化认同上面向当地。归化和文化面向当地的解读就是要华人接受同化。现时年轻一代的华裔印尼公民已经是外国公民了,其他国家的公民有何理由要推动那阻碍同化的做法?过去中国政府教育华侨要防止民族主义和大华人主义,遵守当地法令。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反复告诫当时的侨胞要克服“大国沙文主义”。1956年,廖承志在第四次侨务扩大会议上明确和明智地指出,“华侨要尊重所在国,尤其不要大国主义……。所有刺激当地的事情都应该避免,••••等等”在任何地方的原印尼华校校友应该以此告诫为准绳,推动和印尼原住民的友好关系有利于两国,支持和推动华裔公民恢复同祖籍国宗亲同乡活动以及其他任何削弱原住民信任感的文化活动事业应不予支持。应该多倾听印尼文化层主流怎么看待仍旧敏感的华裔问题!

有一位雅加达原《巴中》的辍学者,从做零售杂货店到拥有八千多间连锁方便店的郭桂和,创办了从幼儿园到拥有包括大学在内的完整教育机构,面向整个印尼民族,帮助国家普及基础教育事业,为舆论所称道。这种努力和奉献才能得到所有印尼族群的赞扬和敬重,这是华裔公民搞教育办学校值得借鉴的样板。这样的学校也能提供汉语课作为学习第二种外语课程的选择,大概也会得到原住民学生的欢迎和爱好。

2014年1月




ymchen

文章數 : 667
注冊日期 : 2012-11-08

回頂端 向下

丘詳銓:对印尼《三语学校》的反思  (代貼) Empty 回復: 丘詳銓:对印尼《三语学校》的反思 (代貼)

發表  Chl 21.04.14 3:03

"印象和希望" (参加"八华"庆祝110年成立纪念)
(参加印尼"八华三语学校"庆祝110年成立纪念)
“印象和希望”
"印象"
在前一段时间,是在2012年初笔者听闻,为纪念其第111年成立生日,印尼椰嘉达八华学校将于2012年举办盛大的宴会.从一些在港校友们听说,它将于六月份举行.忽然笔者心中来了怀旧的感觉.终从瑞士远地到四处发了邮件查问确实的信息.立刻从印尼得到杨源利(Prof. Dali)的回复,他且立刻转达给有关负责人林玉梅(Ibu Reny).随后也得到港校友们(慧玲,德信,连祯和廖春远)的消息.谢谢各位!
现在再回现实.几天在雅加达,笔者敬佩地看到校园范围寬阔面积,入了新式的学校礼堂,办事室和教室等建筑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前年轻时我们同窗学习,今五 十年后当地的校友们互相学习,交换经验,合作办事.其结果如何,我们眼前看到得很明显.特别向发起人和先锋者,林金将先生 (Suryono Limputra), 徐胜文先生 (Soeseno Boenarso)和梁世桢先生 (Soetjipto Nagaria),在此笔者要脱帽致敬!

"希望"
中文有谚语"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对八华学校的团体负责人员,支持者,老师和学生们,现在是正确的时刻,也应该值得的时刻,共同纪念八华学校的历史纪念牌.
40多年苏哈托政府关闭了八华学校.今八华学校能重建大开校门.这是一个非常高兴的事件.并且这机会也对下一代的年轻人的前途是重要的.在这半世纪里,已有许多年轻人不能,也没机会在他们生活和生长的国家里学习这中文语言.尤其今在全球化的现代时期,这种语言是日渐增加重要.而且碰巧这语言是我们华裔祖先的语言.
在人生生活中的发生原因,经常是因为"碰巧""自己的选择"而起.碰巧我们的祖先原从中国,因此我们的根源是华族.碰巧我们的祖先从外来,移到印度尼西亚谋生,而我们也碰巧在这国家出生和长大.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目前我们自己所选择的立场,态度和行动"!
为例子,如一位著名的足球员,名Mesut Ozir.他父母是土耳其人.他们到德国移民,也还保持他们的土耳其风俗习惯.Mesut Ozir是在土耳其出生.后在德国长大.他有选择的可能性,能为德国或土耳其国手足球队员.他自选为德国球员代表.有一天,两国比赛时,德国队打赢了,因 为Mesut Ozir 踢进了球.再为另外的例子,美国公民,Obama 和 Gary Locke (骆家辉).他们从来不曾否认他们先裔是从非洲或中国.但他们是唯一"忠诚"于他们所选择的国家,是美国.现在Obama被选为美国总统,而骆家辉曾为美国驻华大使.
在此所称的"忠诚 (loyal)" 的意思是,"有归属感 (sense of belonging)". 是对工作岗位"忠诚",对所选择的国家或对我们已所选择的目标/东西"忠诚".这"忠诚"名词是非指"忠实", 或"对上级忠心,做上级的奴隶或做狗".我们必须对"忠诚"这名词非常警醒,由于这名词"loyal"和"setia" 的差别界限容易被人误解或故意被利用!
在欢迎国外八华校友晚宴时和在成立纪念仪式时,林金将先生(Suryono Limputra)在演讲里多次提醒.要八华负责领导人员们不可忘记其重要任务,要向来警醒,别把初时重建八华学校的目标被人误用.
笔者信任,当权负责者向来将永远成功达到和保持其神圣建校目的,使八华能成功教育八华学生得到健康的道德当他们的生活基础,能成功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脑力和得到坚固的学术基础来面对其未来的前途.

(取自: 三华乐园/文萃杂谈. chl "HUT Pahoa - Kesan dan Harapan". 27.06.2012)
Chl
Chl

文章數 : 173
注冊日期 : 2013-06-25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