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欄目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公用欄目

為紀念母校建校七十週年而作

向下

為紀念母校建校七十週年而作 Empty 為紀念母校建校七十週年而作

發表  wf 21.10.15 12:45



勤奮耕耘 秀色滿園
——記東濤文學之路






作者:香港58年屆 丘安盛

    七十年過去了,在巴中的蒼穹中,來自各領域的群星燦爛,63年屆黃東濤(筆名東瑞、桑妮、西波等)校友是文學領域中堪稱最為耀眼的一顆。
    東濤,巴中校友們大多數沒見過他,但對他的名字應該不會太生疏,一到七集的巴中《校園》系列文集的編委名單裡,他擔任主編。
 這位和母校的同齡人,早在九十年代他嶄露頭角,他和夫人蔡瑞芬女士一起創辦的〝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經過二十餘年的艱難坎坷,出版了《童年》、《父親母親》、《良師益友》等好書,有數十本書入選為中學生十大好書龍虎榜,還獨家出版了香港最資深的名家劉以鬯的幾乎所有經典名著。至今,他們出版的書已多達六百多種,成績斐然,創造了香港出版界小出版社的一個奇跡!
 東濤(東瑞)本人憑著他那股勤奮、進取、創新的精神,在創作上也碩果累累,至2015年止出版了130餘部著作,成為香港著名的多產作家。二十多年前,他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解剖過自己:“如果你搞文學創作,切記‘堅持’兩字。世界上沒有半途而廢而成功的事。"“與其做長期翹頸遠望的長頸鹿,不如做一隻勤力埋頭奮跑的工作狗吧!"他是這麼想的,也就這麼去做。在未掌握電腦打字前,不管是在人聲喧囂的速食店、大牌檔,還是在車輪聲哢哢響的直通車上,東濤都可以握筆在格仔紙上飛舞。令旁人看了不禁咋舌稱讚說:“真是一位和時間賽跑的人!"在格仔紙前,東濤不是墨守成規的書寫者,而是不斷進取的創新者,文學的各種體裁,他都涉及,如長短篇小說、小小說、散文、隨筆、小品、兒童文學、文學評論等,成為香港文壇上不可多見的一位多面手。在創作題材上也不斷拓展,他的新作《蒲公英之眸》(小小說集),第一次為讀者展示了十篇文革系列小說和作了“科幻小說"的系列新嘗試。他的努力耕耘獲得著名學者、評論家劉海濤教授的讚賞: “讀東瑞的小說新作《蒲公英之眸》,為他創作題材的橫向拓寬,審美立意的深度掘進,方法技巧的日臻圓熟而點贊、撃掌。"
 東濤在四十多年的文學生涯中,獲獎無數,近幾年的有:2011年“中國小小說創作終身成就獎"、2013年“第六屆小小說金麻雀獎"、2014年《漆紅的名字》獲“黔台杯‧第二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大賽"優異獎、《秋風初起》獲“第十一屆全國微型小說年度評選"二等獎、《生命之柱》獲“文華杯‧全國短篇小說大賽"(中國小說協會主辦)一等獎、《蛙人日誌》獲選2014年中國小小說排行榜入圍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9月香港政府為表彰黃東濤在推動香港文學藝術發展的貢獻,由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頒授嘉許獎給他。此項獎的頒授,出乎東濤的意外,也確實帶給他莫大的欣慰。他在擔任兒童文藝協會會長期間,踏踏實實辦事,為大家服務;他除了創作方面獲得廣大讀者的肯定外,他和夫人蔡瑞芬辦出版社,出版了許多有益少年兒童健康發展的書籍;他們和公司兩三位夥伴不畏旅途的艱辛,到各中小學辦書展;他無數次獲香港學校和海外大學邀請為文學愛好者演講;為各類徵文比賽擔任評判;給有前途的新人,送上真誠的關愛和鼓勵。   最近有一位叫童樂的網友發表了一篇《摯友難覓此生無悔》的文章,介紹了四年前在網上和東瑞相識,經常接受他的指導,近一年她不幸患上惡疾,東瑞、瑞芬夫婦先後到醫院、療養院、住宅探望她達三十次,次次給予各種鼓勵,喚起了她求生的意志,戰勝了頑疾,重新按鍵寫文,活躍在網路上。由此可見,東濤被列為香港“推動文化藝術發展傑出人士"之一是實至名歸。
 令人欣喜的是東濤對文學的熾熱之情和對文學愛好者的關愛之情,還遠播到太平洋彼岸的生於斯、長於斯的第二故鄉——印尼。九十年代初,他才開始接觸到印華寫作者,到了西元二千年後,東濤、瑞芬伉儷幾乎年年都有好幾次赴印尼各地,和印華寫作人進行交流,見證了印華文化的復蘇,並竭心盡力地支持印華文學的發展。正如其夫人蔡瑞芬女士說的:“他把生命中寶貴的歲月都獻給印華文學了,在香港,我還未見過有第二個人像他那樣。"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馬峰在論述 《東瑞與東南亞華文文壇的交往初探》一文中說:“他不僅是創作豐富的香港作家,也是對印華文學極具關懷之心的推動者與研究者。”據馬峰的統計,東瑞所寫的與印華文學相關的序言約有六十四篇、評論及論文已逾百萬字。獲益出版的印華文學書籍從1993年6月至2014年6月約有四十五種。東濤、瑞芬伉儷為印尼許多寫作人圓了出書的夢想,一位叫碧玲的寫作人曾激動地寫道:“東瑞先生曾在給我的信裡提起,希望有一天我會出書。那時,我告訴他,‘出書’對我來講,是一個像想伸手往夜空採摘星辰的夢想。然而有一天東瑞先生告訴我,‘摘星夢’已成為事實了。當時,我好驚訝,幾乎不敢去相信這是一個事實。他告訴我,出《摘星夢》這一本書比出自己的書還要高興。我聽了心頭好熱好熱,淚也溢滿眼眶。"碧玲出書的情景也屢屢發生在許許多多印華寫作人身上。2009年,印華作協舉辦十周年會慶,東瑞作為海外顧問獲頒感謝狀,這是對其一向給予印華文學支持與關注的最大肯定。
 東濤在文學道路上奮進了四十多年,如今依然創作力旺盛,寫作不懈,他仍然沒放慢奔跑的速度。時代在前進、科學在發展,東濤與時俱進,不服輸,學電腦,在瑞芬和子女的鼓勵協助下,他很快學會用電腦鍵盤打字,從2010年起,他所有的稿件都用電腦鍵盤打出來,“告別了手工業作業",結束了“爬格子時代"。2013年3月他開通了“東瑞的博客",打開了文章發表與讀者見面的另類途徑,促使他寫出更多文章。兩年多來,他在自己的博客發表了五百多篇文章,這在他寫作史上是一場量和質的飛躍。通過博客這一平臺,他以文會友,認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博友,如漳州的思梅、河南的豫蘭、山東棗莊的許秀傑、加拿大的小於等等。從2013年九月伊始,東瑞連續九個月,為博友小於的十篇小小說習作點評,小於在博文中說:“在茫茫人海中,與您相遇,拜您為師,是我人生中之一大幸事"。許秀傑點撃了自己博客裡一條留言評論:“悲天憫人戀蟲的美文,動人心弦!太美了。"許秀傑說:“短短的語句,卻引起了我的注意,也引起了我的好奇。"於是,她打開了東瑞的博客,閱讀著一篇篇的文章。自此她和東瑞成為好友,在東瑞的熱心指導下,許秀傑的作品不斷見諸報刊雜誌。她感慨地說:“世人都說博客是虛擬的世界,虛擬無真情,在這虛擬的世界裡,卻讓我遇到最真誠的老師,使我在茫茫的大海裡看到了燈塔;使我在一望無際的沙漠,看到了綠洲;使我在寒冷的冬季,得到一縷陽光。遠方的老師!您知道我多麼地感激您麼?"
東濤寫得很快,他在《小表妹》裡透露了靈感泉湧的秘密,他說:“她的咯咯笑聲是潤滑劑,滋潤了我寫作的齒輪,本來快油盡燈枯了,忽然所有文學小細胞都蘇醒了,所有思路都四通八達了,鍵舞跳到終場,靈思仍然洶湧如泉湧。
她的咯咯笑聲是溫暖的小燙鬥,溫柔地撫平我心浮氣躁的情緒,很快讓我就進入無人之境,文學靈感猶如無數飛翔在我的周圍的小精靈,唱著振奮人心的加油之歌,令我平靜,雜念盡去,在寫作上爭分奪秒,揚帆策馬,能入世又出世,無私無畏。我好喜歡在一牆之隔,讓她的咯咯笑聲傳染給我,令鍵舞加快。“這個小表妹就是與他一起“虎山行”的夫人蔡瑞芬
2015年,我們巴中人迎來了紀念母校建校七十周年的大喜日子,與母校同齡的黃東濤(東瑞),希望減少俗務,能夠多點時間用於創作,令人高興的是他不像常人一樣在家含飴弄璋,過著悠閒寫意的退休生活,他還有許多創作大計要完成、還有許多散佈各地的文友之約要去兌現、還有好多好多的事要著手去辦,他豈敢言休啊!這是一位胸懷大志者的真情之流露。在此,衷心祝願他願望成真,過著充實而有意義的每一天!








慶祝雅加達巴城中學母校七十周年華誕

巴中68年屆溫開萬

春發楊柳萬千條,
巴中南邦立自豪。
創校先賢功不沒,
教學良師績是好。
玉樹芝蘭佳子弟,
乘舟破浪領風騷。
七十華誕聚一堂,
欣有新人繼大潮。





在夕陽的餘暉下,click出一個新天地
夕陽餘暉墾出新耕地

——為紀念母校建校七十周年而作
     香港巴中60年屆  溫曼瑛

  
    退休前為「三餐溫飽」從早到晚忙忙碌碌,沒有消停過。離開工作崗位後空閒得很,無所事事,悠哉遊哉,該怎麼過日子呢?
    退休了,做什麼好?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出路」。
    我本人自2005年全面退休以後,覺得該是做自己喜歡的事的時候了。由於我的愛好較為廣泛,要投入的活動很多,但是又不想把自己搞得太過勞累,於是靜下來思考到底要參與什麼活動,如何安排時間。
    我覺得首要是以自己的60年屆的文藝活動為優先,因為所接觸的都是和自己有同樣愛好的同學,我們彼此瞭解熟悉,相處在一起定會自由自在,無所顧忌。
    很快我就發現自己對網路世界很感興趣,尤其是接觸了香港的《巴中網站/巴中線上》(我習慣稱之為《巴中網站》,下同)之後,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巴中網站是於2001年7月15日建立的,至今已有14年的網齡。她首先是由巴中60年屆的幾位同學搞起來的。有關巴中網站建立的前前後後,60年屆的蔡昌斐有另文表述,不贅。我不是發起人,只是中間加入的插班生。
    從未接觸新科技的我對巴中網站感到新鮮好奇,作為旁觀者,很羡慕會上網貼文、貼圖的同學和校友。自己很渴望參與其中,成為一分子。當時的我缺乏電腦知識,毫無根基,連滑鼠都不會操作,更遑論在網上貼文、貼圖、貼音樂等等。
    記得當時寫了一段順口溜《臨老學電腦》:
臨老學電腦,費心又苦惱。不是不入腦,就是記不牢。
符號多如草,中英皆困擾。樣樣都難搞,處處要引導。
要一一學好,學問真不少。無奈年紀老,入門沒法早。
請教各父老,要掌握技巧。竅門那裡找﹖ 快來獻法寶。
    猶如小朋友初入學一樣,,一切從頭學起。經過虛心向各位「高手」求教,自己的勤奮努力,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到掌握語法,貼文貼圖貼音樂至學做網頁、美花網頁等等,歷盡千辛萬苦,終於「熟能生巧」。如今小學畢業了,現在正向中學邁進……
    我們的巴中網站在香港僑界團體算是最早創立的,經過幾位開荒牛多年的辛勤耕耘到越來越多的網友參與其中,同時吸引港外的校友和其它朋友參加,經過長時間的歷練才走到今天。
    巴中網站設立了很多欄目,有《佈告》、《懷念追思》、《各屆欄目》、《歡聚時光》、《個人遊記》、《創作園地》、《詩情畫意》,還有為醫學、攝影、音樂等等提供平臺的園地。這些不同種類的欄目給大家發揮個人所長的同時,又能令大家互通有無,互相交流訊息和分享世界各地的最新動態和奇聞妙事。
   在眾多的欄目當中,要數《懷念追思》流覽的人最多,原因是我們通過它於第一時間獲悉有哪一位同學或校友或其親屬已經跟我們天各一方、陰陽相隔。通過它大家於第一時間表達對逝者的哀思和懷念。 此欄目已經成為大家既愛看又怕看的特殊欄目,大家在不勝噓唏、無限感慨、充滿哀傷、無可奈何當中更加感觸良多:在有限的餘生必須珍惜眼前人和當前所擁有的一切。這個欄目辦得有聲有色,很成功。
    《佈告》也是引起大家關注的欄目。巴中有什麼要事就通過它及時向大家宣告,譬如即將在印尼雅加達舉辦的紀念巴中建校七十周年的活動就是一例。《各屆欄目》讓各屆同學瞭解自己本屆的資訊動態以及活動專案。
    其它欄目就不一一列表陳述了。
    任何人都可以在我們的網站自由出入,每個人經過註冊後都可以發表或刊登自己的作品,但是網站也有她的原則,作為網主的蔡昌斐(他總說自己是網夫)為網站定下以下規條:「本網站是一個全方位開放的平等自由園地,歡迎網友自行張貼各類作品。事無絕對,為了所有網友都可以共用這個平臺,所有作品仍需受如下限制:一不涉及敏感的政治問題,二不涉及個人恩怨,三不涉及血腥和色情,四不引起版權指控。」
    我們的網站雖然是小網站,但比較集中,容易管理,有她自己的特色:內容豐富,分類欄目多而實用,文章和留言平實淳樸、言之有物,既沒有絲毫的浮誇,也沒有肉麻的吹捧。
    加入巴中網站這個大家庭多年,我個人的體會是:
    一、我們的校友、網友當中不乏寫作高手,所創作的散文、詩詞、遊記、報告文章、哲學著作具一定水準,品質高;攝影能手也不少,有些達沙龍水準。這些原創為我們帶來精神食糧,為平淡的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形式方面也是多樣化:有簡單清新的設計,也有色彩斑斕的背景襯托;色彩方面有簡潔的單色,也有斑斕繽紛的五顏六色。各取所需,任君選擇。
    二、《網友聚會》是我們網站首創的。本來網友之間通常是互不認識不見面的,僅在網上交流,巴中網站卻打破常規,定期聚會,除了每年一次聚會,還接待過不少港外的網友、校友、看友。大家坐在一起自我介紹,交流上網心得,提出疑難和解決疑難。有的網友把自己掌握的技能毫不吝惜傳給其它網友,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和舉措深得大家的嘉許和讚賞。
    也不記得網友聚會是哪一年開始的,只記得被接待的各地網友、校友、看友有(沒有按時間順序):梁維耀及鐘蓮珠(已故)伉儷(英國)、鄭仁美和李秀英伉儷(德國)、鄭秀珍(德國)、郭玉金(北京)、陳芷芳老師(已故,廣州)、李虞瑛(已故,廣東清遠)、楊青山(美國)、葉德全(紐西蘭)、楊聞鞏伉儷(加拿大)、鄭粹清(澳洲)、李勳桂(廣州)、錢裕銘、王維理(印尼)、吳愛瑪(遵義)、謝漢利(瑞士)、張幼玲(瑞士)、華祁石和蔡秋菊伉儷(瑞士)、丘祥銓和Lena伉儷(德國)、陳美蓮(澳洲)等。
    除非不在港,流覽巴中網站成為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指定作業。在夕陽西下,還能夠跟上網路的時代潮流,感到三生有幸。貼上自己的拙作固然歡樂無比,欣賞他人的佳作也樂趣無窮,幫忙他人上帖更樂在其中。近年來為追求絢麗多彩的網頁背景、美妙動聽的背景音樂不遺餘力、煞費心機,目的只是臭美顯擺,自得其樂。
    走過了十四個年頭的巴中網站,其內容越來越豐富,規模越來越大,參與者越來越多,閱覽的人群越來越廣,吸引力越來越強,網站的成績有目共睹,全賴大家同心協力,不斷貢獻和付出才有今天的成就。
    最後祝福巴中網站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向辛勤耕作、忠心耿耿、不離不棄的網友、讀友致敬和致謝。
                                              2015-6-29寫於香港






那一輛嬰兒車

•東瑞


我在一條古街慢慢地走,慢慢地看,古老的歷史風景像電影畫面慢慢滑過我面前,時間彷佛凝止。
我突然看到了那一輛嬰兒車,一時間我渾身顫抖,雙腳猶如樁子釘住。
那輛嬰兒車,沒有任何輪子,座位、扶手、小枱•••全是竹子製造,可是那樣笨拙簡陋的手工製作,竟出現在2013年古街的一間小鋪門口。
許多兒時畫面浮現又消失:背上駝著一個大肉瘤也似的、移動著一對三寸金蓮的外祖母,央求我給她講連環圖畫中的故事,她耳垂後的髮髻梳得又大又美,放屁時為了不出聲響,總是將身體歪向一邊,我也總是掩著嘴偷笑,此刻顫巍巍地向我走來了,彷佛在對著坐在嬰兒車的我笑。母親正在狹窄的房間裡打開首飾盒,將那些細軟一件一件抓在手上掂量,性格極為剛烈的她,寧願變賣細軟,也不願伸手向親友求援。那時她生下我不久,日軍投降在即,聯軍的飛機轟炸正激烈,我們一家逃難到婆羅洲的深山老林,住在阿答屋裡。母親把我放在峇迪布裡,布的兩端就摔過屋子橫樑,我就躺在紗籠繈褓中,在空間搖來晃去了!後來,因為我哭聲太大,兄姐們嫌太嘈雜,母親一怒斬斷紗籠,把我放在竹子製造的嬰兒車裡。這小車雖然沒有輪子無法推走,然而在戰後後算是很奢侈的了。我在這種小車上度過了童年。此刻她也向我走來了,也彷佛對著坐在嬰兒車的我笑•••
    我回過神來,癡癡地凝視古街小鋪那沒有輪子的竹制嬰兒車,如水的時光緩緩倒流,又快速回到現在。養育我的外祖母、母親等親人如今都不在了,剎那間我已經淚眼模糊。
我又在一個陋巷駐足了,距離逛古街時間並不太久。我們由一位研究文化、民俗的教授引領,在明清年代就存在的閩南小巷隨意走走看看,突然,又一輛嬰兒車,停在一堵石牆角。我看到坐在車上的幼童約莫一兩歲光景,張著驚惶的大眼睛望著我們這些突然闖進來的陌生人。我細細觀看那輛嬰孩車,瘦骨伶仃的,好似營養不良。它的把手、支架,都由細鐵管組成。踏腳部分殘舊毀壞,正用著紅黃兩種尼龍繩捆綁著。幼童把一隻腳掌伸進繩索與繩索之間。雖然比起我兒時坐過的那種小竹車進步了,但也只是多了四邊的小輪,還是給人寒倉削瘦的感覺。我沿著把手上推車的大手望上去,那是農村少婦打扮模樣的人,看來就是嬰兒的母親吧。這已是二十一世紀了。
穿梭時間之舟,載我回到了八十年代中期。
時光緩緩倒流,我看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的一個秋日,一個四十歲左右的中年人,在公園裡,也推著一輛嬰兒車,裡面躺著一位安安靜靜的小乖乖女。她在熟睡。她的眼睛雖小,但睫毛好長。紅撲撲的雙頰,彷佛一對粉紅的壽桃包子。她的呼吸是那樣平穩,睡姿是那樣純真可愛。她的小身體上方,彷佛有無數肉眼看不到的小精靈在飛翔、守護著她,不讓太過喧鬧的世界打擾了她的清夢。再看看她躺著的那輛嬰兒車,支架粗大,渾身輕巧中不失莊重,兩個把手都有很牢實的膠套套著。帆布將粗實的鐵管裹住,兩邊扶手唯恐小主人碰觸太痛,以海綿包紮得很柔軟,整體大方實用。秋季的涼風徐徐吹拂,舒服得小女孩不願醒來。他坐在長排椅上。我坐在他一側,與他傾談起來。我贊了他小女兒用的嬰兒車,他說這還是親友送的,還有八成新,棄之可惜,就拿來用了。反正嬰兒坐在嬰兒車的日子不長,很快就長大。他在周日上午為了讓妻子多睡一會,帶小女兒到公園散心。談著,太陽光強烈了起來,中年人站起來,拉起了嬰兒車的背後的折蓋,很快將灑在小女孩臉上的灼熱擋在車外。啊!拉起遮蓋的嬰兒車,酷似童年我在南洋見過發三輪車.
我將中年人的臉龐細細注視了很久很久,疑幻疑真,那不就是從前的我嗎?
幾度遇見嬰兒車,始終忘不了在九龍紅磡海濱大道那好笑的小插曲。那條寬敞平坦的海濱公園,其實是海濱大道,不時有人散步、跑步、遛狗、釣魚、談心,推嬰兒車。一天,一輛豪華的嬰兒車進入我視野:八個美麗的大輪,前小後大:那包裹著支架鐵骨的帆布花色異常高雅昂貴;左右都有放置奶瓶、小玩具的小袋,背面粘著一個小背包,底部有一個平放報紙、雜物的方盤般的設計。左邊有個按鈕,只要一按,折在後面的遮蓋就會慢慢升上來,為座位裡的嬰孩擋風遮雨。那樣現代化的豪華嬰兒車裡面躺著怎樣的嬰孩?難免引起我的好奇。我遠遠地就似乎看到那嬰孩非常特別,毛茸茸的,以為她穿得特別厚,腳步加緊趕上去,猛一回頭看,頓時嚇了一跳,你道是誰坐在裡面?竟然是一頭玩具貴婦狗!
•••••• ••••••
我在回首往事時常常禁不住眼睛濕濕的,連自己也未曾察覺。當視野忽然變得一片模糊,我才知道,長滿青苔的心石,開始浸入溫暖易融的柔軟溪水中。流逝的時間總是會在一些舊物上留痕,相關的往事就像決堤的水嘩啦啦流瀉出來。在與往事乾杯時,有多少父輩的面容和身影在歷史遙遠的星空上閃爍。那怕多麼簡陋的一輛嬰兒車,都會使我淚眼模糊。





牽手

•東瑞

    青蔥的歲月,已經離我們遠去;從我們的下一代(子女)望前方的視角,父母的背影漸行漸遠,像兩輪疲勞的橙紅色太陽,緩緩徐徐地沉下山海。
拼搏的日子,也已經隨著日曆一頁頁地飄落而流逝,只能在電影的倒敘鏡頭一一掠過,往事只能回味。樂觀者,還可以此情不悔地與往事乾杯,乾杯。
孑然獨行,形影相弔,未免慘情,如果有條件,有可能,有福氣,我們何妨“執子之手,與子諧老”?增加多少人生的絲絲溫暖。
    縱然是長達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在人類的歷史長河裡,也不過是一瞬間而已,在世,能夠“執子中手,與子偕老”的幸運兒不多啊。
年輕時候,我們攜手虎山行,當年,思梅老師讀了《虎山行》那本書,對我們說,你們現在是“行虎山  走天涯”了!是的,當年前路荊棘滿布,需要借力相扶持,才能闖過無數景陽崗;而今,結伴還鄉,牽手走天涯。
年輕時候,我們相望相擁:年長歲月,我們相牽相助。
牽手,我的理解就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的《擊鼓》篇的整句原文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就是不論生死離合,我們都牽手,一起慢慢變老的意思。好美的願望,好美的意境,多時,我們已經忘記了美好的人,其實就是牽手相愛的。但如今許多人將牽手只當作精神上的意念,而忘了或早就廢棄了這美好的行動,只當作一種愛情的意象和象徵。
在夫婦的稱呼中有許多俗稱,如老公老婆、倆口子、老伴、另一半、伉儷、夫妻、內子外子、愛人、我男人,我女人,廣東稱老婆為“煮飯婆”,閩南和一些地方更有將老公叫著“死鬼”“老不死的”,將老婆叫著“我屋裡的”,最美的就是“我那牽手的”。
古時候,男女牽手是大事,這個保守的思想觀念一直影響到今天。西方開放早,在紳士們抓起淑女的手來親,表示禮貌的時候,我們的古國還封閉嚴密,講的是男女授受不親,女性的手萬一被男的摸一下,那還得了?那彷佛就是一軀鮮活的女性肉體被玷污了似的,女子馬上降值為二手貨了。說來也很奇怪,世界性的普遍禮貌,擁抱、握手、觸臉、吻額等等,都不會有什麼大顧忌,唯是不可用手指在異性的掌心裡騷癢,那是嚴重的性暗示;女性的手掌放在檯面,男的更不可輕易用手掌覆蓋上去,以手覆蓋手,那是更大膽露骨的暗示,比某些親昵的挑逗動作還嚴重。我不知道在公共場合為什麼男女牽手的那麼少,是受這些傳統的觀念影響,還是婚姻多時處於危機狀態,或者是羞澀於這被認為過於純真的、親昵的甚至有點“孩子氣”其實很美的舉動?
翻抄我和她的那些舊照片,摟得親密的很多,牽手的居然也那麼少。
在同行婚姻長路,牽手是愛,是美,其實也是一種需要。
或者因為拼搏了大半生,如今雙腿勞累而不良於行了,牽手,就是給力,鼓勵他走下去;或者是前方有千花萬果,有稀世美食、有玉液瓊漿,值得一起觀賞嘗試,那就一起去,牽手,就是有苦同擔,有福同享的意思:或者是長途跋涉,路上有太多的坑坑窪窪、凹凸不平,牽手,就是有助於甩掉所有的瓶瓶罐罐,平衡身體,預防跌倒;或者是過馬路時,有鑒於市虎就在街的當央埋伏,虎視眈眈,張開血盆大口,隨時將不慎的你吞噬,牽手,就是為你化解意外的危險於無形;或者是人生只是單程路,買不到來回票,因此分外珍惜在世的日子,於是,牽手瀟灑走一回,牽手,就是一種深刻的關愛,珍惜一生只有一回的情緣。
牽手,在月明星稀、聲音絕滅的千山萬壑之間的陡斜小徑中;
牽手,在驚濤駭浪一浪高過一浪的大海上動盪飄泊的小舟裡;
牽手,在石屎森林、玻璃幕牆構築的現代化大城市的大街上;
男女牽手,該是前世訂下的情緣?
有緣就來牽手,一直到天老地荒吧。




wf 在 21.10.15 14:50 作了第 1 次修改
wf
wf
Admin

文章數 : 214
注冊日期 : 2012-11-06

http://bazhong5069.868cn.net

回頂端 向下

為紀念母校建校七十週年而作 Empty 回復: 為紀念母校建校七十週年而作

發表  wf 26.10.15 9:42

新添五八年屆丘安盛文章。
wf
wf
Admin

文章數 : 214
注冊日期 : 2012-11-06

http://bazhong5069.868cn.net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