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欄目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公用欄目

(更新)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何壬星)

2 posters

向下

(更新)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何壬星) Empty (更新)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何壬星)

發表  wmy 11.12.15 15:33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纪念巴中建校 70 周年大会
欠周到之处和特刊上的错误

广州巴中 60 年届 何壬星
2015-12-11

  期待已久的巴中建校 70 周年纪念活动在 10 月 16 日准时举办,经过三天的紧张和欢乐的聚会后,终于在 10 月 18 日落下了帷幕,总的来说大会还是成功的。

  但对大会欠周到之处,我想说点看法。

  从印尼回到现住地广州也有 20 多天了,瞻前顾后,还是应该把藏在心里的话说出来,对于70 周年大会欠周到之处和 70 周年特刊上的错误,若不指出的话,如鱼刺哽喉,不吐不快。

  首先,在第一天(16 号晚上)安排来宾席的座位上,你们只考虑了本地校友会的领导及社会名流和国内外部份杰出的学者,忘记了在基层工作的各地校友会的带头人或组织者。(请各位注意,各地校友会,不管大小、人多人少,都是独立的,不是附属于某地校友会的分会)。上世纪六十年代出国读书,随后定居国外的校友大部份也已进入七十岁的行列,随着年岁的增大,有些校友身体欠佳已无法远行,但他(她)们对母校的感情依旧,非常关心母校巴中现在的情况,他(她)们希望前往参加庆祝大会的本地校友会领导,能带回庆祝大会的信息和纪念册等资料,因为各地的负责人还代表全体会员来出席大会的庆祝活动。据我所知,这次出席大会的各地校友会的领导有:北京校友会肖群、上海校友会杨元猷、昆明校友会张婉玉、南宁校友会李镜尧、广州华中巴中校友会陈俊麟、香港 68 华诞和广州 69 华诞的组织者也基本都来了,充其量大概是 12 人左右。我们广州华中巴中校友会 9 位常务理事中的巴中 1 位会长 3 位副会长,为了支持大会全都千里迢迢来到印尼参加庆祝大会,难道多加 12 张座位就不能安排吗?

  其次,当天晚上分年届照相及各地校友给大会赠送纪念品、墨宝的照片,由周吉顺写的大会报导在第二天(10 月 17 日)印华日报 B1/9 版中刊出,其中包括第 65 届的校友、上海校友、北京校友及香港校友赠送纪念品。奇怪的是文字报导中独独漏了广州校友会!更奇怪的是在当日出版的印华日报印尼文版 D1/25 中刊登的相片中,我会会长陈俊麟及赠送给大会的墨宝也在相片中,另外由黄念航摄影的巴中各年届集体照(登在 B1/9、B2/10 版),各个年届的都有刊出,唯独漏了60年届113人的集体照,有些年届居然有 2 张,真使人莫名其妙!联想到 70 周年特刊居然把我们华中巴中广州校友会发给大会的祝贺词也漏登(或删掉)了,我们还真不知道是偶然的疏忽还是有意的。

  3. 至于特刊的错误和漏字就更多了,首先是特刊中 “告全球巴中校友书”采用的是 2014 年 12月 16 日的,该版本 2014-12-28 日由刘晋垣校友带来广州供国内部份校友会先过目,我们广州校友会常务理事和顾问、上海校友会会长杨元猷特意来广州,福州校友会贝仲敏校友因身体欠佳未能来穗参于讨论和修改充实(有相片为证,该相片登在特刊 203 页左上角)。我们对该告校友书中的某些错字 Email 地址及电话,以及连络人地址加以修改完善,这个修改稿后来又拿到香港请有关人员过目讨论后,已在 2015 年 2 月中旬在巴中网站公示,也已在印尼巴中会讯第 16 期(2015 年 4 月)第 8-11 页正式刊出,时间落款是 2015 年 2 月 10 日。至今我都不理解,为什么你们要用 2014 年 12 月 16 日不够完善且多处错误的原稿?你们也太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这份修改后的文件也已经过你们认可,并已在巴中会讯及巴中网站公怖的。

  4. 关于特刊特约编委名单,除印尼本土外,印尼境外由原先的 11 人扩大为 23 人,什么时候在什么会议上通过的?还是由某些人心血来潮增加的?因为由香港阮衍章校友 7 月 16 日发来的电函通知 21 日在香港开会的 11 人名单中,香港方面有 10 人,中国内地独我 1 人。我考虑到任务繁重,这九个月来带病坚持加班加奌的工作,在提供给特刊的文章和相片中,经我转发及重新打印的文章及相片字画将近有 60 篇幅,后来特刊刊出的文章和相片字画也有 40 篇左右。但在特刊登出的特约编委名单,中国内地的编委换成了全新面孔的 12 人,而在 7 月在香港开会的 11 人名单中,香港 10 人中被刷掉的蔡昌斐、温曼瑛,中国内地(原先独 1 人)被刷掉的何壬星,我们 3 人恰恰都是 60 年届的,这难道只是巧合吗?试问特刊负责人你们和 60 年届有什么过不去?既然是在正式会议上通过了,如果有某位领导有动议要删人,也应该先通知原来由各地校友组成的编委会。我和华中校友王添文共同设计给大会的祝贺卡也不见了,我前后发去的文章都没有漏掉,偏偏我们发出的祝贺卡不见踪影,个中情况,真是耐人寻味,百思不解!!

  伴随庆祝活动,吸引校友们的注意力的是 70 周年特刊。没能前往印尼参加现场活动的各地校友,最盼望的是读一读特刊的内容,也能分享一下那份巴中情谊,那份对母校的感恩,对老师们对昔日学校生活的怀念之情。不过,这本厚重的特刊我翻阅之后略有些失望。特刊出点差错是难免的,但像 70 周年特刊错误之多,誏人难于接受,其实有很大部份差错是可以避免的,有些错误是低级的,只要找一些踏踏实实认真工作的人都可以发现,另外有些录用稿可将审定稿发回原发出地请他们再次审核,这样就可以避免下面的错误了。(毕竟 7 月至 9 月中旬还有两个月时间,印刷尚有20 天时间已足够了)。

  现将特刊存在的错漏列出:

  1. 第 6 页的校歌开头漏了“巴”字,这个遗漏很不应该!

  2. 第 7 页目录第 4 行“廉”字应为镰。

  3. 第 7 页目录倒数第 7 行蔡“亜”亮应为蔡“世”亮,原稿没错。

  4. 第 8 页目录第 6 行贵州贵阳校友会根据内容所落名应为贵州贵阳巴中校友,没有“会”字。

  5. 第 9 页目录第 13 行拜访许友年老师,作者阮衍章,与实际 148 页所登内容不符,实际应为许琼玲作诗《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而在实际内容第 148 页倒数第 7 行,香港特区政府颁发的荣誉勋章获得者张瑞境的名字写成陈瑞镜,一个名字错了两个字,这是对荣誉勋章获得者张瑞境校友的严重不尊重,很不应该!这篇诗的末尾多出一行小字“腾飞吧,巴中三语学校!”,据诗的作者本人说,原稿根本没有这句话。

  6. 第 9 页目录第 17 行贺信暑名福州同学会写成福州同“乡”会 ,实不应该!

  7. 第 19 页第 9 行,把施文连写成施文“脸”,也不应该!

  8. 第 20 页的“告全球巴中校友书” 采用的是 2014 年 12 月 16 日的初稿,文中有好几处错误,把人名写错,Email 地址及联系电话都是错的。

  9. 第 22 页刘耀曾校长简历倒数第 2 行“迫而”写成“追而”。

  10.第 24 页聘请的教师据我所知缺了李国祥(已故)、李桂挺、梁普定等人。

  11.第 25 页正文第 5 行朱正“环”应为朱正“寰”之误。

  12.第 28 页正文第 9 行副编辑写成副“辨解”,真誏人哭笑不得!审稿的人要负责。另外倒数第 5 行朱正“环”应为朱正“寰”之误。

  13.第 48 页倒数第 2 行张超校友应是 60 年毕业,非“52”年毕业。他是 60 年届。

  14.第 49 页第 3 行黎作健应是黎“卓”健之误。

  15.第 55 页印尼巴中桂林校友会的贺词应为 2015 年发出,不是“015”年。那个时候,我们的老祖宗还不知在那里?

  16.第 57 页的文章标题,把蔡世亮写成“蔡亜亮”,实不应该,原稿没错。

  17.第 82 页中国贵州贵阳巴中校友的贺信发出日期也写成“015”年,错误和第 15 条一样。

  18.第 96 页昆明巴中校友会的贺信,发出日期为“201”年,错误和第 15 条、第 17 条一样,到底是谁审查的。

  19.第 98 页印尼雅加达天津校友会给大会的贺信错误达 9 处之多,将巴字写成“吧”,什么“吧”中校训,什么“吧”中精神,是谁审查的,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么一目了然就可看出的问题,你们居然看不出来!

  20.第 130 页昨天再好无作者姓名且目录上也没有标出,第 138 页珍惜拥有无作者姓名且目录上也没有标出。还有很多摄影只写“校友作品”却没有署名,照片和文字稿都属作品,必须有署名。

  21.第 208 页 70 大庆捐献芳名第 1 人为什么要用外文拼音 CHEUNG SUI KENG 而不是直接用中文姓名张瑞境,不知是谁的主意?

  22.梁英明校友是 50 年届的,非“48”年届。

  23.陈清泉校友是 53 年届的,非“58”年届。

  以上所列举的差错仅仅是我粗略阅览后所发现的,现写出来供大家探讨,我并没有什么悪意,只希望校友们精诚团结,精益求精,秉承巴中“乐观、进取、合作、*奉*献*”的精神,把巴中精神发扬光大!








巴中70週年特刊的錯漏

二 十 七 划

2015-12-11



  巴中70週年的慶祝活動結束了,感謝雅加達校友會籌委會的委員們,出錢出力花時間花精力,辦了這樣規模史無前例的慶祝活動,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校友歡聚一堂,非常不容易!

  伴隨慶祝活動,吸引校友們的注意力的是70週年特刊。沒能前往印尼參加現場活動的各地校友,最盼望的是讀一讀特刊的內容,也能分享一下那份巴中情誼,那份對母校的感恩,對老師們對昔日學校生活的懷念之情。

  不過,這本厚重的特刊我翻閱之後略有些失望。這裡我一一道來,絕不是指責或批評誰,因為編委們(據瞭解,實際上主要是雅加達編委,許多北京廣州的編委不過是掛個名,連他本人都不知道自己是編委,莫名其妙的就列在榜上了。)都出了力,主觀上都想編輯一本有紀念意義的特刊。以下就直說問題和錯漏。

  1、各屆校友報到後,每人就拿到寫上自己姓名的胸牌,上面寫著醒目的“騰飛巴中”四個字,16日拿到特刊,封面也是這四個字。出主意用這四個字的人也許考慮其寓意深刻,但是我一想,卻覺得不對頭。巴中早在幾十年前就不存在了,如何能希望它“騰飛”呢?如果說,是指以往70年裡巴中的騰飛,那還說得過去 ,但《序二》的最後一句是:“騰飛吧,巴中!” 這是個祝詞,口號的受體不存在,“騰飛”便成了空話,更不適宜祝其騰飛。

  2、第6頁的校歌開頭漏了“巴”字,以“城”字開頭,成了“城中學”,這個很小的遺漏卻是很不應該!

  3、第10頁是幅毛筆字,書寫著“一年樹木  十年樹林  百年樹人”,這有點像格言或訓誡,但出自誰的手筆?應該有落款。

  4、第19頁是“巴中學校創辦人”名單,上部分第8行第三位名字是“施文臉”,用“臉”字做人名從來沒有過,一看便知道是個錯別字;往下讀,下部分第二列第5行也有“施文連”,才知道“臉”是“連”之誤,為什麼同一頁只是上下之分,出了錯校對時竟然沒發現?

  5、特刊中用了許多校友拍的照片,的確是佳作,即使作為“塞空”,也必須給予署名,照相作品或繪畫作品與文字作品一樣享有冠名權不能剝奪作者的權利,何況,人們在欣賞之餘也想知道這麼好的風景,是出自誰抓拍的。照片還必須寫明內容是什麼,但除了第21頁有說明是“普陀山之洛迦名山”(應為“名塔”而非“名山”)之外,其他全都缺作者名,也沒有說明內 容 是 什 麼 。 這 種 缺 漏 有 : 第21頁 、34頁 、101頁、109頁 、111頁(有說明)、126頁、180頁4幅(有說明)、181頁4幅。

  6、第57頁標題“蔡亞亮”是錯的,內文全是“蔡世亮”,怎麼就看不出來應把標題的錯改正呢?此文在廣州會訊裡刊登過,標題和內文的 人 名 是 一 致 的 , 都 沒 錯 , 該 文 傳 給 特 刊 用(據該文作者稱,不是她投給特刊用的),是誰把名字改成“蔡亞亮”的?

  7、第130頁的詩《昨天再好》,沒有署名。因為此文特地加了框,應與上文不是同一個作者,即使是同一個作者,不同的文章也需要再署名。

  8、第138頁:散文《珍惜擁有》與上個遺漏相同,沒有署名。

  9、第148頁朗誦詩,與 當晚現場朗誦 相比較,排版稿有遺漏。問過作者才得知刊出來的稿是初稿,後來作者添加了第三段,排版卻沒有;詩的後面歷數傑出個人和單位時,還添加了“雅加達巴中校友會70週年大聯歡籌委會”,改稿都有傳給編委,但可能太忙亂,他們分不出哪是初稿、哪是後改稿。從目錄中看得出,此稿是後加上,在目錄上的第148頁還是舊稿《拜訪許友年老師》。這是編輯的大意,撤換了原稿,目錄又忘記改。

  10、第185、186、187頁的舊照片,有歷史意義,但是也應該有說明,是什麼時期在何 處 的 巴 中 什 麼 所 在 ( 教 室 ? 操 場 ? 實 驗室?),因為巴中初創時期搬遷過幾次,今天的60屆之後的校友根本就不知道那些地方是什麼。那些老師年輕時期的照片記憶猶新,但也需要說明在何時何處。第187頁下面一張個人和一本破舊的物理實驗報告本想說明什麼?真讓人費解。後來問到照片中的人才知道,原來是在北京新開設的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裡發現展品中有當年巴中正校大門和一本物理實驗報告本,拍下之後還寫篇短文投給特刊。該短文可能因篇幅擠不下被撤了,但是照片卻還刊登 出 來 , 又 沒 加 上 說 明 , 讓 人 莫 名 其 妙 。 第189頁、201頁也存在這種情況。189頁看來是梁維耀與導師、同事或講課時的照片,也應該有簡單的說明,而201右上角的照片的說明是“本文作者與梁維耀”,什麼“本文作者”?“文”在何處?!

  11、內文中還有倒行錯、標點符號錯等小問題,就不一一列出了。

  12、2015年7月份,聽說特刊稿還欠缺 ,編委們很著急,有校友給我發來緊急通知,內容是徵求在事業做出了成績獲得過什麼獎勵的校友用表格的形式填了交給雅加達編委匯總,這也能代表巴中的成就。這倒是個好主意。我就自己所知,趕緊聯繫了幾位同學,填寫了幾個人的情況傳給編委,可是特刊上完全沒有這個內容。

  13、看的出來,編輯工作前鬆後緊,擠到最後,時間緊迫,只好鬍子眉毛一把抓,只要把特刊印出來交代了事。所以內文開頭還是有序的,後面就亂了,文章內容亂,照片內容安排也亂。據悉,還把廣州校友會最早發去的賀詞(做好了畫面)給弄丟了,編委沒有人發現廣州是第一個發出的,特刊裡卻看不到。








也 談 幾 點

溫曼瑛

2015-12-11

  拜讀了我屆何壬星同學肺腑之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之後,想起了香港的部分巴中校友對有關方面的評說。

  「辦一個三千多人的聚會實在不簡單」諸如此類的客套話就不重複了。

  我們也理解舉辦大型活動肯定有不足和缺點,但是令人費解的是:

  一 所設下的方案如果不夠成熟,就不要隨便拿出來公佈於眾;既然公佈了,就要按規定辦,萬一有什麼更改也要有所交代,譬如說:早前公佈的內地和香港的校友聯絡負責人和之後的發布的有出入,有關當局竟然沒有一丁點的解釋,給人一種何去何從無法理解的感覺,因此引起不滿也就理所當然。

  二 大聯歡籌委會的更改變化太多甚至變得有點「詭異」,似乎有一種「無形之手」在搞三搞四,例如:明明邀請某一位校友發言,人家連發言稿都準備好了,但臨時被通知取消了,理由是「此人發言會引起某派校友的《杯葛》」。作為主辦單位,連一點主見都沒有,耳朵軟得經不起「讒言」的「誘惑」,寧願得罪事先請來的發言者,也要聽命於那大眾毫不知情不知所謂的「舉足輕重」的「無形之手」,怪哉!

  三 紀念特刊「厚此薄彼」的現象太過顯眼了。除了何壬星所述之外,還有幾點:

  籌備組事前由印尼派專人來港徵稿,結果有幾位寫作高手如丘安盛和東濤完成了幾篇高水準的作品,不知為什麼竟然一篇都沒有用到,編輯部也沒有任何交代,此其一。

  編輯部向各個年屆要五張照片,結果有的年屆一幅圖片都沒有刊出,有的只有一幅,有的年屆卻是佔了一頁的版面,為什麼?此其二。

  何壬星在文中提到張瑞境的名字錯了兩個字,很不尊重張瑞境本人。更有甚者在捐款名單上張瑞境的大名竟然是用很多人都沒聽過的外文拼音CHEUNG SUI KENG!這一接二連三的更改不僅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還隱隱約約給人一種有人有意在製造「事端」的感覺,此其三。

  紀念特刊倒是羅列了每一期的《巴中文苑》的封面,但是香港出版的《校園 校園》系列出版了全球為數不少巴中校友的優秀作品共七集的封面卻不見刊登,何故?此其四。

  整個紀念冊的校對工作很不認真細緻,粗枝大葉,張冠李戴,錯處太多,加上沒有「一碗水端平」,引起為數不少的校友的怨聲載道,此其五。

  結論:要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得尊重自己。搞任何大型活動的主辦者或主辦單位須引起注意,避免產生不必要的不良後果。

  以上所述已經轉述予來港的印尼校友,並請他們轉告有關校友,目的不外是表達部分校友的肺腑之言,無他。








wmy 在 19.12.15 22:51 作了第 1 次修改

wmy

文章數 : 6676
注冊日期 : 2012-11-08

回頂端 向下

(更新)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何壬星) Empty 我也來鳴幾句(丘安盛)/ 編輯常識123(黃東濤)

發表  丘安盛 20.12.15 12:10


我也來鳴幾句

香港巴中58年屆 丘安盛
2015-12-19


  本人雖然內心非常渴望一睹雅加達紀念巴中母校誕辰70週年的慶典,但因腿疾不便遠行,只好把自己的關注點放在連日跟踪網絡印尼國際日報有關這方面的報導及事後閱讀《騰飛巴中》紀念特刊。

  下面談幾點看法:

  (1)為配合慶典,提前一個月利用當地報刊製造了宣傳聲勢,共發表了二十輯《巴中特輯》,包括巴中的各類文章和照片、祝賀性廣告及這本厚重的紀念特刊。這種宣傳聲勢頗為強大,我看是印尼其他華校紀念慶典的宣傳不能比擬的,也是這次負責宣傳的校友辛勤努力的結果。不過,我覺得二十特輯編得較零亂,每期特輯缺乏一個相應的主題。

  (2)紀念特刊收集到的史料較齊全,如董事、教師的名冊及校舍、教學設備等的圖片。

  (3)特刊編輯部列出不少顧問、特約編委名單,可惜他們大多只是掛名而已,未開過會,未徵求過意見。有些已獲知聘為特約編委,出刊時又不具其名,形同兒戲,極不負責任。

  (4)在稿件的選擇,照片的採用方面:有顧此失彼、不分輕重、欠缺公道、平衡之嫌。就拿我熟悉的香港校友來說,如獲三院士稱號的電動車發明者陳清泉、在研究鑽石領域獲亞太區終身成就獎的歐陽秋眉、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勳章的余文聰、張瑞境,以及在文學領域獲獎無數的著名作家黃東濤等優秀校友,他們的事蹟都有現成的稿件,不知何故就不予刊載(絕大多數也未列入受表彰的優秀校友之列),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香港校友花了十幾年時間編輯出版七本《校園 校園》系列,開了印尼華校先河,香港中央圖書館和中國大陸一些高校圖書館都有收藏和提供借閱,頗有社會影響,而紀念特刊隻字未介紹,七本封面照也不見刊載。不少年屆也出版畢業週年紀念特刊,何故僅登了63、64年屆特刊封面照?還有各年屆提供的活動照,有不少年屆連一張都不獲採用,而個別年屆卻獲整版刊載。在文章選擇方面也有此現象,獲選刊登的個別作者不只一篇,而有些提供了較好的佳作,也不予刊載。不知主要編委的選稿和選圖的尺度如何掌握?

  (5)校對工作不夠嚴謹,出錯頗多,目錄和內文有不少處對不上號;有些內文更換了,目錄未改過來;有一文章是已故校友遺作,卻被掛到另一位作者名下。由於我還未看完全部文章,此處不宜一一置評。

  我之所以寫了以上一些看法,只不過想為以後的有關宣傳提供一個借鑒,企盼做得更好一些。當然這次擔負宣傳的編委們所付出的努力和成果也是顯而易見、有目共睹的,我在這兒就不作他論了。





編輯常識123

巴中63年屆 黃東濤

2015-12-19


  安盛給了我一本巴中70周年特刊,已經一個多月在手,我沒有將包著的玻璃紙拆開,也就沒有看。事緣聽到了不少意見。提意見的好幾位校友而且是內地、香港編過校訊的,累積了豐富的經驗的校友,我相信他們提的意見。一般我沒有收藏校刊的習慣,更何況錯誤百出、沒有什麼價值的特刊?我本想丟棄,只是覺得對母校似乎有所不敬,於是暫時讓它蒙塵好了,先放一短時間才處理。

  我聽到那些意見,覺得特刊編輯部、尤其是主事人不懂什麼叫編輯?什麼叫著編輯原則?編輯部缺乏必要的編輯常識,令人驚訝萬分,實在是太粗心大意,太掉以輕心了,將一本本來可以收藏留存、富有價值的特刊的價值葬送掉!

  我既然沒有看,就無法指出刊物的具體細節的錯誤,但大的方面幾位校友說給我聽了,那麼我就泛泛而談,簡單說一說編一本特刊的基本常識:

  1, 約稿一定要用。徵稿和約稿不同。特刊公開發徵稿公告,校友投稿,編輯部可以有選擇權,擇優而用;但編輯部通過個別人特約的稿,就必須要用。這種特約稿,假如內容或某些文字不合,可以通知作者修改或換稿。不得在沒有理由或“稿擠”的介面下棄用。

  2, 不可擅自刊用署名文章,刊用前必須經作者同意。這是常識。像本人寫的介紹北京章萍萍的文章,前後就有兩篇,隔的年代而且比較長,明明有新寫的,竟然用了一篇很舊了的,昨日(18/12)北京的章萍萍,就意見很大,打長途電話來問瑞芬,為什麼東濤用了一篇老掉牙齒的?瑞芬說這不關東濤的事。不是東濤提供的,是有人擅自選的。

  3, 一本特刊,只要是巴中生,就要兼顧,不可隨心所欲,根據自己的喜惡,有所偏頗。我們獲益出版社出過不知多少本合集(如《童年》收48人文章;《父親·母親》收90人文章;《良師益友》收100人文章),相容並蓄。我們香港《校園》編委編過七集文集,來稿很多,定下一個原則,至少保持來稿作者要有一篇,有的校友提供的來稿多到七八篇,也要到最後,照顧到所有作者都有一篇收入,而還有篇幅時才多用。

  我們在處理和編選校園文集時是十分小心和謹慎的,還未曾發生過類似70週年特刊那樣藐視提供稿件校友的事情。本人在兒童文藝協會編過合集,出版時居然將一篇電郵過來的稿件漏了,冷汗大冒,多次向作者道歉。反觀特刊主編,心安理得。

  4, 一本書或特刊,有錯字很難免,但錯誤百出就很有問題。刊物圖書都要有專人校對至少三次,情況不熟悉時就要請教熟悉的校友,或請作者校對。

  最後,我想說,一本特刊那麼多人提意見,那是有問題的。需要好好正視。我們不敢奢求特刊價值連城,但對供稿的作者需要給予起碼的尊重,有所交代;一本特刊是不容易搞得好的,編委是受約束和監督的,權利是所有巴中校友給予的,沒有任何生殺大權。我們應該把握起碼的編輯原則,否則以後還會如這次編刊一樣,出大事的。

  特刊不想拆開,眼不見為淨。不忍目睹會又傷心又惱火,眼下還有那麼多事要做呢?


迄今未拆開的特刊






丘安盛

文章數 : 2
注冊日期 : 2015-12-20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