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欄目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公用欄目

我们的良师益友──汪友山和林美莉伉俪(戊 草)

向下

我们的良师益友──汪友山和林美莉伉俪(戊 草) Empty 我们的良师益友──汪友山和林美莉伉俪(戊 草)

發表  紫夢 周四 8月 04, 2016 5:50 pm


我们的良师益友──汪友山和林美莉伉俪

戊 草(香港)




    想写一篇关於汪友山先生和林美莉女士伉俪的文章久矣!

    1957年6月,我乘荷兰皇家轮船公司的“芝万宜”(Tjiwangi)客轮离开印尼椰城“丹绒不绿” (Tanjung periuk)码头回中国,由於人数众多,江干送行的亲友站满海岸,并於轮船汽笛一声长鸣後,船上和岸上的人同时拼命挥手告别,因为谁都不知此别之後何时可再有相见的机会。当巨大的“芝万宜” 轮离开海岸,一艘载着五、六位水上运动员的快艇,从远处快速驶来并绕着大船给我们送行。我看到快艇上的一位“巴中”55年届的林美莉同学,我1953年高中毕业後在“振强学校” 教书时,曾经当过她的小妹林万莉的班主任。美莉站立在快艇上面带微笑热情地挥手致意,祝福我们一路顺风!

    潮起潮落,云卷云舒,韶光易逝,转眼30多年过去了。在参加印尼巴中校友会主办的母校成立55周年纪念会上,大会司仪介绍今次大会有来自包括中国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各城市,以及全球的校友出席,并请部份校友上台向大家致意,我当时还在上海工作,是上海的校友代表之一。没想到从台上下来时,一位女士走过来和我握手,并说“张老师,我是林美莉” ,又说:“是你在振强教书时的学生林万莉的姐姐!”。她是跟着她妹妹叫我“老师”,真不好意思!其实我们是巴中同学,她只比我低两届。

    第二天,她就约同万莉和几位振强校友到我们下榻的酒店看望我们。因为妻也是振强学校校友,我们30多年後能和留在印尼的同学再次相逢不胜欣喜。美莉告我汪友山先生是她的夫君,因当时还在上海工作,消息比较闭塞,对印尼的事情知之不多,我只知他是印尼发生1998年反华人事件、苏哈托下台後,奋起成立华人组织“印尼华裔总会”的第一人。

    不久,上海巴中校友会会长杨远猷告诉我,汪友山和林美莉来到上海和上海社科院的学者座谈,会後和在沪的巴中校友相聚,邀请我参加。可惜後来改了时间,远猷来不及通知我而失去和他们见面的机会。直到我2004年退休後蜗居香港,才在一次于香港华侨华人总会会所为汪友山先生举行的报告会上见到他们。随後已故陈炳煌先生以香港归侨Menado Club的名义为他们夫妇访港举行的万雅佬归侨聚会上,才有机会和他们有较深的交谈。 当时,印尼研究学社杨平主席是报告会的主持人,他也应邀出席万雅佬归侨的聚会。我因此同时认识汪、杨两人。原来汪友山先生早就已经热情支持与印尼华裔总会几乎同时成立的“香港印尼研究学社” ,除经济上资助,还负责协助学社出版的每期《印尼焦点》在印尼分派。

    後来经已故郑春申先生和汪友山先生的推荐,让我参加印尼研究学社,我虽在印尼待了20年,但对印尼认识不多。离开印尼40年後,本来就不大行的印尼语早已忘记殆尽。幸喜到香港後在拜耳洋行打工20多年英语有些长进,读到一些引用英语外来语特多的印尼文文章,还能读懂。正如中国百岁高龄的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说的,印尼语由于运用26个拉丁字母、拼音容易、英语外来语特多,是最容易和国际接轨的文字。

    从此和汪、林伉俪接触和联系多了起来,他们是我非常尊敬的朋友和学者。每来香港或到中国国内旅次经香港,必举行报告会向香港的归侨畅谈印尼的形势和华人的问题。每次报告会出席聆听和参与讨论的归侨坐满城市大学的讲演厅,他精彩的分析让我们信服。他们创建的“印尼民族建设基金会”(Yayasan NABIL),主张印尼多民族相互平等融合,强调各民族的文化交融(Cross Culture),取长补短,并身体力行。他们组织人力总结印尼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贡献,向印尼政府申报在印尼民族建设中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华人如:李约翰(John Lie,原名约翰.李正泉)海军少将为民族英雄,颁发奖金给其遗孀;给在民族建设中有贡献的学者颁发“纳贝尔”(NABIL)奖金;出版用印尼文书写的有关书籍,分送给印尼各地的中学、大学和教师、学者以及官员,让各民族相互了解。在苏西洛总统任期届满之前,他又不失时机地和印尼“梅达亚集团” 的主席傅志宽先生 (Mr.Murdaya Poo,Central Cipta Murdaya)向总统提出撤销对中国和华人歧视性称谓“Cina”,而纠正为“Tiongkok”和“Tionghoa”的法令,并成功地促进苏西洛於2014年3月12日签发《第12号总统决定书》。从而结束实行了40多年引起民族分裂的“Cina”称谓。

    汪友山先生还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广邀各国的教授、学者撰写有关华人数百年来对印尼各方面的历史贡献的巨书,由印尼华裔著名学者廖建裕教授(Prof. Leo Suryadinata)主编,书名为:Tionghoa dalam Keindonesiaan(翻译为: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与贡献)。该巨书共3大本1000多页,可惜我们 至今尚未能组织起将之翻译成中文的班子,不胜焦急惭愧之至!

    2012年下半年,汪友山先生在世界著名的科学杂志书评栏上看到一本名为:Overseas Chines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的书,便立即向“亚马逊” 出版社以189.73美元的价格购入该书并仔细阅读于2013年4月读完。当时我适巧到印尼椰城出席由“印尼民族建设基金会” 和“印尼巴中校友会” 联合举办的《後苏哈托时代的印尼华人身份认同》研讨会。他把那本有200多页的书给我看,要求我把它翻译成中文,他说这本书的内容涉及几十万如今在香港以及全世界各地挣扎图存的“归国华侨”的故事。我感於他对我们归侨的关怀,虽然自知是学化工出身,英语水平有限,也作为一个那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接受翻译的任务。

    2014年我把该书翻译完成,并由张龙腾女士和张文先生校对後,由汪先生在印尼组织一个之工作班子付梓,以Yayasan NABIL和香港印尼研究学社的名义出版,并运到香港。除他们俩亲自带病不远千里来香港外,还邀请原著者:“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格兰.彼德逊教授(Prof. Glen Peterson, in the dptm. Of History at The British Columbia University, Canada)夫妇从加拿大来香港,出席假“香港城市大学”举行的首发研讨会,数百人出席,胜况可谓空前,该书数百本也当场售罄。那几天我们和格兰教授夫妇有几次十分愉快的聚会。那是一部作者花了整十年收集中国国内和全世界的资料、访问百多人,以历史学家的观点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数百年来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更是上世纪东南亚华侨从侨居地气势恢弘地回归祖国又离开祖国的历史。让我们明白我们作为创造那个历史的群体,在当时世界形势新格局下扮演的角色。可惜的是好像中国“官方”并不认同,其中一个原因是说:“读了这本书,让人觉得回国不如不回国,爱国不如不爱国。” 呜乎!为何至今仍然抱残守缺,不敢稍微正视以往政策的失误?他们好像不知道华侨不管走到天涯海角,爱国之心始终不渝的事实。

    我们都非常佩服汪友山先生和夫人高尚的品格。大概6年前汪先生突发心脏病,正值年底圣诞假期,医生和医疗设备短缺的印尼医院束手无策。赶紧呼唤新加坡的医疗机构派救护专机把汪先生接到新加坡抢救。虽经努力挽回性命,但因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使其肾脏遭到重创,从此必须每日洗肾。夫人美莉的悉心照顾是汪先生得以渡过数次难关的关键。他们还两次带着洗肾设备和一瓶瓶的水从印尼来到香港给香港归侨做报告、主持中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归侨》的首发研讨会!他们俩还更加奋发地分秒必争加紧工作。2015年我去印尼到访他们家时,和我谈了他们希望赶紧完成的事,包括那三大本1000多页的巨书Tionghoa dalam Keindonesiaan!虽然我们谈话的过程,他曾进入睡房在家中洗肾!令我惊叹他们俩的毅力、责任心和乐观的奋斗精神。我体会到了他们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高度重视和奉献!

    汪友山先生的父母都是幼年时从福建省跟随大人下南洋。友山青少年时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的首府万雅佬(Menado)渡过,在那里读华文学校,初中毕业後到过椰城进入培华学校读高中。他向校长提出应该改变学校的培养方针,也就是让学校“印尼当地化”:收印尼学生、按照印尼国民学校的课程设置授课、用印尼语教学等。他当时已经开始醒悟到华侨华人落地生根的重要,而校长既然接纳了他的建议进行改革。他深感华人华侨的印尼语水平十分低下,说的印尼语是所谓“市场通俗马来语”,即我们少年时曾经惯用的Melayu pasaran!在椰城一年多後他回到万雅佬,进入那里的教会学校完成高中的学业,并於毕业後在印尼大学的“万隆工学院”攻读药学。

    万雅佬是荷属“东印度公司”时代荷兰人着意经营的地方。那里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大,西式教堂和俱乐部林立,东西方文化交汇并相互包容,居民既温文尔雅又宽容大方。荷兰人素来“敢於为天下先”:历史上他们敢於“与海争地”,敢於向全民集资成立“东印度公司”,敢於接受法国大革命平等、博爱的精神在殖民地兴办教育、大兴水利等回报殖民地土著。进入现代,他们敢於把难以保鲜和运输的鲜花出口到全世界,成为全球的花卉市场中心,还敢於让“性工作者” 合法化等等。汪友山在这种环境努力学习,用心学印尼语和英语,成为印尼语讲得比印尼的官员和学者都要好的华裔。他说,有的印尼宗教人士和学者看到他是皮肤洁白的华裔,往往对他采取疏远的态度,但是,一旦和他交谈就立即改变并佩服他高雅的印尼语、广博的知识和温文尔雅的举止,尊敬地倾听他的谈话。

    汪友山先生在万隆工学院读书期间就表现出了他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无私奉献、平等待人的精神。他设法解决图书和实验设备短缺的问题,他设法经营进口图书和教学讲义,超越族群、宗教和阶级让大家受惠,并把经营利润在校内建立图书馆,既解决短缺的问题,更解决同学之间因按族群争夺图书等造成的严重不团结现象。

    他们是真真正正热爱他们的国家──印度尼西亚,关怀他们的祖籍国──中国的华裔印尼人(Chinese Indonesian)!华人的佼佼者!他们是学者、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

 

汪友山伉俪对民族建设作出贡献学者颁发 NABIL 奖金

汪友山公子 Ray Lembong 代父亲颁奖给印尼人权领袖

汪友山先生和苏西洛总统为李约翰遗孀颁奖

汪友山先生和印尼民族英雄李约翰遗孀(中)合影

汪友山向印尼文化教育部长赠书

给两位华裔女杰陈玉兰、欧阳秋梅及查尔斯.柯柏宁(澳)颁奖

印尼民族英雄华裔海军少将李约翰

印尼总统苏西洛把民族英雄证书
交给李约翰遗孀 Ibu Magareth Angkuw

巨书:TIONGHOA dalam KEINDONESIAAN
(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

汪友山夫妇、格兰.彼德逊夫妇和笔者夫妇合影

汪先生在香港柏宁酒店和格兰教授夫妇及学社成员共聚

 

格兰教授和《从慕尼黑到古都西安》作者刘碧瑞女士

《Bengawan Solo》



 

 

本文已刊登在《印华日報》--7月29日及7月30日

 

 

 

歡迎大家閱讀《印华日报》手機報,內容與報紙版完全相同!

 


紫夢

文章數 : 1421
注冊日期 : 2012-11-27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