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欄目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公用欄目

张茂荣新著/译书首发等研讨会(转载自: HKSIS)

3 posters

向下

张茂荣新著/译书首发等研讨会(转载自: HKSIS) Empty 张茂荣新著/译书首发等研讨会(转载自: HKSIS)

發表  紫夢 21.10.16 14:30


香港印尼研究学社、香港生活文化基金会、香港侨友社 和
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课程与研究中心
共同举办:

跨文化背景下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重建:
上世纪归侨历史与故事——张茂荣新著/译书首发研讨会  暨
《印尼焦点》第1-50期及印尼《印华日报》合订本光碟首发会

香港印尼研究学社  供稿
圖:杜成国    文:戊 草

【按:2016年10月17日在香港浸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讲演厅成功举行的首发研讨会,蒙印、中、港各界踊跃出席外,又获港中文网记者采访及多位《侨友网》摄影大师光临。颂友、Chinfu、世世幸运、老一人、顺辉和文根等迅即先後在《侨友网》报导发表,琳琅满目,十分感激。李卓辉先生於当日会後乘印尼鹰记航空GARUDA航机离港返雅加达,今日(19日)就已於《印华日报》刊出图文并茂的报导,覆盖该报的B1/9版、B2版和C4版,令人感佩!本文仅作为补充报导刊出,谢谢支持。又, 17日来得较迟或某些原因未获书籍和光碟的三位出席者,请与我们联系。谢谢并致歉。】

2016年10月17日(星期一)上午9:30至12:30上述首发研讨会在“香港浸信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当天虽然香港天文台一早就挂出强台风预警,但没有影响归侨和各界人士出席首发研讨会的热忱,一早就乘车出发,一路上早早伫立于转车处的工作人员为大家指路,会场前也已有工作人员和浸会大学年轻学生把书籍、碟片和印尼点心,瓶装水等装入环保袋发给鱼贯进入会场的人们,可容200多人的演讲厅几乎座无虚席。

巧的是出发前,大家都兴奋地从电视收看到中国神舟11号载着2位太空英雄发射升空,并进入轨道准备和太空站对接让航天员进入,在那里待30多天进行各种科学试验。这一喜讯成为让我们以欢天喜地的心情出席此次首发研讨会,因为祖国繁荣富强是我们归侨几代人的期盼,并曾经为之奉献青春甚至血与泪!

上世纪50、60年代作为华侨青年从东南亚各国回归中国而被称为“归侨” 的一大群体,有的是在共和国成立前夕和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建立和建设深受苦难和贫穷落后的祖国而回归,有的是因当地政府掀起反共、排华甚至驱逐华侨华人而回国的。不同回国年份、来自不同侨居地、不同家庭,以及回国后定居于国内不同地区的归侨,有大致相同又各有不同的经历。经过半个多世纪,这一群体的成员有的已作古,多数已成为古稀或髦耋老人。

他们多数经历过南洋的西方殖民时代,日寇侵略和占领时代、反殖民时代和后殖民的民族主义独立国家时代。也经历过中国国内在“社会主义革命”旗帜下轰轰烈烈进行的各种政治运动,直至“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 。随后不少人又不得不再离开曾经为之奉献宝贵青春的神州,人到中年赤手空拳、携儿带女流落到港、澳和世界各地,来到当时他们看起来光怪陆离、完全陌生的世界再从零做起。进行求存的艰辛奋斗。

作为千万归侨之一的张茂荣也举家来到香港,经艰苦的学习和工作,他进入了德国“拜耳公司”打工,并在香港工作6年后被派驻上海建立代表处出任首席代表,从而有机会“与拜耳同行”参与和见证中国改革开放头20多年的历程和变化。退休前夕他撰写出《蓦然回首──与拜耳同行22年》一书。

退休回香港蜗居,张茂荣断断续续回忆撰写青少年时卖报、读书、教书和爱情的故事,以及青春年华的大学学习生活。还加入父辈的遗作、兄弟的旧作编辑成册,题名《韶华纪事》。

在许多人的鼓励和支持下,特别是在“香港生活文化基金会”梁俊祥先生、原德国拜耳公司上海代表处同事、“香港金轮集团”王钦贤先生、“香港侨友社”黄英来先生、“香港吴氏集团”吴炳连(仲彦)博士等的支持下,他决定将以上两本书稿和3年前翻译“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格兰·彼德逊历史教授(Prof.Glen Petrson, British Columbia University,Canada) 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归侨》(Overseas Chines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一书同时出版,在取得了“印尼民族建设基金会”汪友山主席和原著者格兰·彼德逊教授的慨然许可,和香港印尼研究学社出版的学术期刊《印尼焦点》1-50期合订光盘、印尼华文《印华日报》合订光盘组成包含华侨华人和归侨历史和真实故事的一套资料。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生150周年纪念年,受邀出席研讨会的印尼《印华日报》总编、资深媒体人李卓辉先生应邀出席首发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言的同时,将其新著《中山思想 共进大同 中华会馆》在研讨会上和读者见面,意义重大。

以上书籍和光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大时代下华侨华人的人生和心路历程和时代的演进。特别反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从小受过热带海岛文化、风俗习惯和语言的熏陶,又受到华文学校传统华夏文化的教养,再受到社会主义理论和现实的政治教育,以及到香港后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这一群体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认同和身份认同应如何定位是本次首发研讨会的重要议题。

“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课程副教授、翻译学课程主任、翻译学研究中心主任 Dr.Robert Neather(倪若诚 博士)為大會致開幕詞。他指出这是非常有意义有关归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讲述归侨历史故事的一次研讨会,以及归侨的文化定位和身份定位的讨论,并强调多元文化和翻译的紧密关系。他热情洋溢地祝研讨会成功。(倪若誠博士開幕詞將另發於第52期《印尼焦點》)

接着由三本书的作者和译者张茂荣先生介绍出版前后情况,他说他不是作家,也不是学者,他希望他的三本著作和译作反映近百年来能为书写华侨华人历史提供可资参考的材料。 他指出其中一本加拿大格兰·彼德逊教授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归侨》一书曾有人提出争议,抱怨为何由外国人撰写出版归侨的历史。其实这是极为正常的,格兰教授为了写好该书特地到广州和香港攻读5年中文,用10年的时间收集中国和全世界各国有关中国移民的资料,访问了数百人,才以历史学家的观点写成此书。严肃而全面,是一本极为难得的史书。为归侨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提供历史的实据。

在首发研讨会发言的有:

“香港华人华侨研究中心”主任许丕新先生 讲题为《香港归侨的梦与泪》。许先生说,张茂荣先生写作特色虽不按常理出牌,但各个章节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并能自成独立篇章。因为他是读工科出身,文章的逻辑严谨,文字简洁从不拖泥带水,可读性高。他的故事充分体现归侨“回国潮”、“出国潮”和“再回国投资潮”的三部曲。表明归侨不管走到天涯海角,爱国之心始终不渝,所谓“爱国不如不爱国”之说,反映说者对歸侨基本认识的缺失。(全文另發於第51期《印尼焦點》)

原印尼《生活报》编辑、印尼归侨作家千仞(梁凤翔)是张茂荣的同班同学,两人有童年时代在日寇铁蹄下被暴徒抢劫的苦难经历,从“巴中”高中毕业后留在印尼教书,又于1957年同期、同船回国,且分在同一小组。又同一年分别出港。千仞风趣地说,他比茂荣大一岁,他属狗,茂荣属猪,两人是缘分深的“猪朋狗友”!引得听众笑声一片。正因为如此,他说读张茂荣的书有深刻的代入感。千仞强调艰苦经历的磨练、不断学习的重要。他还批判当前的一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千仞的讲题是《同一代归侨心路历程的缩影──读茂荣大作有感》,将另发于第52期《印尼焦点》。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副院长施雪琴教授的发言题为:《当代归侨记忆的书写──浅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归侨」一书的研究和启示》。 她认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归侨》一书将归侨置于新中国政治变迁的背景下,根据中国政府的政策法规,以及挖掘侨乡和有关国家、地区的报纸档案等文献,详细探讨新中国归侨政策的特征与演变以及归侨群体在新中国的坎坷命运,从归侨群体视角探讨了新中国的政治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该研究内容全面、主题突出、资料详实,比较客观地反映了那个特殊年代特殊群体的命运,是当代中国史关于归侨群体研究的一本颇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值得研究中国侨务政策、归侨与侨乡学者的关注。在追忆3年前该书首先由印尼民族建设基金会汪友山主席发现、购买、细读,并由张茂荣翻译、张龙腾、张文校对,在印尼印刷出版、在香港首发等情之後,她說,这次又获“香港生活文化基金会”梁俊祥先生赞助、获汪友山先生、和原作者加拿大格兰·彼德逊教授的同意,终能再版,完全归功于印尼华人与香港印尼归侨的共同努力。(施教授发言全文另发于第51期《印尼焦点》)。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王爱平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双向度回望》。王教授说,他研究印尼华人儒教的历史和现状多年,深感儒教是印尼华人的创举,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她发现归侨和印尼华侨华人做事或考虑问题总是双向思维,念兹在兹的总是中国和印尼,对祖籍国和出生地印尼总是有割舍不断的深情。张茂荣先生身上以及他的著作中充份表现这种双向思维的特点。

江苏省侨联顾问、南通市华侨博物馆研究员、印尼归侨徐筑先生以他在南通率先发动归侨撰写口述历史的经验作题为《群策群力写好中国归侨史》。他认为,由于许多归侨都已进入老年,撰写归侨史已是刻不容缓的事。在南通他们首先请高等学校的史学教授开个培训课程,请有关归侨和高校中文系的学生参加,然后组织学生专访归侨口述,由大学生根据口述资料撰写成历史故事。最近,印尼《印华日报》曾刊载一篇南通归侨的口述历史,写得十分流畅和感人,让人感受到华侨在侨居地的的生活、教育、文化、习俗,以及对出生地的和祖籍国的感情。并娓娓道来回国后和在原来完全陌生的土地和人民的融合过程。(讲话全文刊于第51期《印尼焦点》)

印尼《印华日报》总编、资深报人李卓辉先生是最后的发言者,他以在印尼办报数十年的感受体会到办报的难处,也深感发展华文教育的重要。他的发言题目是:《近百年华侨华人参与建国的风雨沧桑和历史反思》。他不仅是报人,同时也是关心教育的热心人,他说中国在“一带一路”和印尼建设海洋中心战略的结合,存在相互不了解对方的严重障碍,他计划在印尼筹办多所平民学校,让更多的人能有机会学到中文,也计划和中国的教育文化机构进行多方面的文化交流,帮助中国多了解印尼的情况。16日,在学社同人的安排陪同下,在印尼在香港留学生们的協助参与下参访香港的5间大学,他说大开眼界,了解香港各高校的特色,以便将来筹建东盟大学参考;同时也让随同他来,目前协助他编辑《印华日报》的外孙女,就读香港的大学作参考。 会上李先生还把他和外孙女手提每本重达1.2公斤的10《亚非会议纪念画册》赠送给各社团,这本画册包含许多极珍贵的资料。

担任大会主持人的“香港生活文化基金会”主席梁俊祥先生作最后的总结。他强调抢救华侨华人和归侨历史的重大意义。他提出把印尼民族建设基金会主席汪友山先生和新加坡资深研究东南亚华人问题廖建裕教授编撰的巨书:TIONGHOA dalam KEINDONESIAAN 翻译成中文的迫切性,并希望得到各界的帮助使之得以尽早启动。他认为这次首发研讨会获得空前的成功,为今后和浸会大学翻译课程与翻译研究中心的愉快合作开启了良好的开端。

会后,各位佳宾、知名人士、学社成员和浸大师生在浸大食堂共进简单的工作午餐。笔者有机会和倪若诚主任(Dr.Robert Neather)边用餐边倾谈各切,倪若诚博士也深感此次活动意义深刻。也让他们了解更多归侨的历史故事、人生历程和历史贡献。


右:香港侨友社黄英来会长、王钦贤监事长 暨全体理监事赠送的花篮
左:香港华侨华人总会永远名誉会长 梁淦基先生 赠送的花篮
(此张图片由老一人摄影)

大会主持人、香港生活文化基金会主席梁俊祥先生

大会主持人、香港生活文化基金会主席梁俊祥先生

Dr.Robert Neather (倪若诚博士) 致开幕词

Dr.Robert Neather (倪若诚博士) 致开幕词

三本书的著/译者张茂荣介绍出版情况


香港华侨华人研究中心许丕新先生发言

原印尼《生活报》编辑、归侨作家千仞(梁凤翔)发言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副院长施雪琴教授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王爱平教授

江苏省侨联顾问、南通华侨博物馆研究员徐 筑先生

《印华日报》总编、资深报人李卓辉先生


李卓辉 向梁俊祥、施雪琴、Dr.Robert Neather、黃英來、王愛平
贈送亞非會議60周年畫冊

会场一瞥之一

会场一瞥之二

前排左起:学社主席楊平伉俪、徐築、王爱平。

会场一瞥之三

学社同人和来宾们

棉中、椰城华中、广西和学社成员

侨界联李振德和厦门、中山、印尼、江门的嘉宾,右1为潘珺博士

C

前排左起:黄英来、翻译生、Dr.Robert  Neather、翻译生、李卓辉、
张茂荣、施雪琴

侨友社黄英来主席向李卓辉先生赠送会刊

会後新老社员和杨平主席伉俪合影

左起:吴文根、黄英来、潘珺、李卓辉、Robert  Neather、梁俊祥

左起:王金铭、王爱平、许丕新、郑赤炎

机会难得,会後新老朋友合影留念

梁凤翔、梁俊祥昆仲

和浸会大学翻译课程硕士研究生们合影留念

喜气洋洋合影留念

左起:倪若诚、潘珺、紫梦、戊草、梁俊祥、徐筑。

左起:许丕新、郑光煌、李卓辉、翁克敏、周芸、熊志仁、
戊草、王爱平、黄文瑞

施雪琴教授和黄英来先生

施雪琴教授喜逢德高望众的郑光煌先生

许丕新与李卓辉

会场一瞥

香港中文网记者来采访

陈德馨、顺妹等与李卓辉合照留念

前排洪谢伉俪、后排顺妹、张文等

戊草与吴剑扬伉俪

新老朋友在演讲厅大堂合影

图片待补充,说明待补。


場刊之一

20161019

 



《歌唱祖国》

 


紫夢

文章數 : 1421
注冊日期 : 2012-11-27

回頂端 向下

张茂荣新著/译书首发等研讨会(转载自: HKSIS) Empty 回復: 张茂荣新著/译书首发等研讨会(转载自: HKSIS)

發表  ymchen 21.10.16 23:52


熱 烈 祝 賀

張茂榮學長新著/譯書首發研討會

圓 滿 成 功




巴中59年屆 陳友茂 林玉妹 同敬賀





ymchen

文章數 : 667
注冊日期 : 2012-11-08

回頂端 向下

张茂荣新著/译书首发等研讨会(转载自: HKSIS) Empty 回復: 张茂荣新著/译书首发等研讨会(转载自: HKSIS)

發表  rb1606 22.10.16 13:12

熱烈祝賀
張茂榮學長新著/譯書首發研討會
圓滿成功


from rainbow



rb1606
rb1606

文章數 : 4209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张茂荣新著/译书首发等研讨会(转载自: HKSIS) Empty 感谢友茂、玉林伉俪和 Rainbow 学姐的祝贺。— 张茂荣(戊草)

發表  紫夢 25.10.16 11:42

感谢友茂、玉林伉俪和 Rainbow 学姐的祝贺。此次首发研讨会与香港生活文化基金会、侨友社和香港浸会大学合办,获浸会大学提供会场,又蒙印尼、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学者专家参与,以及香港归侨、各界人士和大学生协助和出席,才可成功举行。出席者咸谓香港归侨的经历和贡献不可遗忘,归侨身上多元文化的特色和作用不可忽视,可惜的是多已进入老年。但回顾归侨的历史故事,可以为今後中、印两国制订海外侨民的政策作参考。现在印尼政府已抓紧落实其对海外侨民(diaspora)的政策,开始对定居在荷兰、美国和日本的印尼侨民发放“侨民证” ,给予侨民拥有几乎和本地居民一样的公民权。这等同於中国的统战,也等於重新承认“双重国籍” 。世事就是如此诡谲多变。再谢!— 张茂荣(戊草)


紫夢

文章數 : 1421
注冊日期 : 2012-11-27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