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欄目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公用欄目

視死如歸

5 posters

向下

視死如歸 Empty 視死如歸

發表  古月語 05.07.17 10:25


視死如歸

屈指一數,已經在這個人世間混了七十六年有多,賺多有餘。從小體弱多病,原來估計活不過三四十歲,竟然活到歲數多多有餘。

曾經和一個大學僑生同學戲言,一起活到一百歲,誰也不許先辭世。說是戲言,實際上確實戲言,生命是一個科學大謎,沒有人知道「閻羅王」心裡打甚麼主意,「閻羅王」一時興起,叫你下來就得下來。二〇一五年十一月十七日匆匆趕去銀行突然在沒有任何預兆情況下,在路邊完全失去意識知覺倒地。當時的感覺甚麼都不知道,沒有任何意識,當時如果死了也就死了,自己一點都不知道。沒有見到天堂,也沒有見到地獄。甚麼都沒有,沒有天主,也沒有閻羅王,更沒有自己的存在。沒有恐懼,也不可能有恐懼。一片虛無。

幾分鐘醒來,躺在地上,見到有好心路人用毛巾揩拭自己臉上的血跡,問有沒有電話給家裡人,女兒來了,路人叫的救護車也來了。在醫院了躺了兩個星期,承蒙大批校友到醫院探望,香港充滿人情溫馨。真的會捨不得離開,在此衷心謝過。

是不是因和大學同學的約定而沒有死去呢?還是有同學說「閻羅王」嫌我叛逆不願收又遣回「陽間」?半年之後,六月二日,跟我約好不到一百歲不能離開這個世界的大學同學,也倒在地上,卻從此不起,走了。他是一個做大事的人,我是一個無所事事的市井之徒,天嫉英才啊。

活到這個年紀,地球依舊孤獨的轉個不停。上街買菜,淘米弄飯,洗衣晾衫,三十年來都是自己剃光頭,生活還能自理。但病痛開始多了,活著辛苦,但活著也真好,起碼還可以發噏瘋。如果有一天,動不了,我一定會自行了斷,不累己出洋相,也不累人服侍,我不認為「好死不如賴活著」,繼續活著出洋相。

「」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視死如歸 Empty 回復: 視死如歸

發表  rb1606 05.07.17 11:15

古月語 寫到:……如果有一天,動不了,我一定會自行了斷,不累己累人,我不認為好死不如賴活著」,繼續活著出洋相。

  就怕有朝一日睡醒發現自己連“自行了斷”的能力都沒有時,那也只能無奈的任人擺布的「賴活著」“出洋相”了!

  世事難料,誰都無法知道自己將如何離開這世界。以其去想哪些不可知的事情,倒不如多想想如何把當下活的更開心更舒坦些啦!


rb1606
rb1606

文章數 : 4196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視死如歸 Empty 「賴活不如好死」

發表  wmy 05.07.17 15:37

  溫曼瑛:我覺得 rainbow 言之有理。

  我也認同:「賴活不如好死」。我自己也害怕有一天得了癡呆症、或者變成植物人之類,「累己」根本不會,「累人」倒是真的。為什麼香港沒有「安樂死」? 活人可以事先立下遺囑:

  「本人嚴正聲明:『賴活不如好死』,一旦達到不能自理的境地,懇請有關人予我安樂死,免我活受罪。」

  問題是:願望能夠實現嗎???





wmy 在 05.07.17 17:58 作了第 1 次修改

wmy

文章數 : 6505
注冊日期 : 2012-11-08

回頂端 向下

視死如歸 Empty 回復: 視死如歸

發表  evachan 05.07.17 15:49

不管"好死不如賴活著",還是"賴活不如好死",我想我們都無法掌握。聽天由命吧!

evachan

文章數 : 510
注冊日期 : 2012-12-04

回頂端 向下

視死如歸 Empty 回復: 視死如歸

發表  Dr.Chiu 07.07.17 7:53

從《視死如歸》到《安樂死》是一個重大議題


古曰語在《視死如歸》短文裡的終極自我了斷的觀點是值得人們關心和深入討論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聯邦德國有一名外科教授尤理幽思• 哈格塔爾(Julius Hackethal)極有勇氣地批評醫界同僚們搞的“肢解外科”,意思是說亂做不需要做的手術,只是傷害病人軀體。那是主要針對泌尿科過多地做前列腺腫大或癌症手術。更為震動醫界和媒體輿論界的,是他坦白道出他以致命的過量麻醉劑,解脫了身患不治之症而飽受煎熬的親娘,此一“安樂死”的事例,又引起西德醫界和全國公媒譁然,多有指責他踏入德國人二戰後的禁區,人們馬上聯繫到希特勒納粹時期以“安樂死”(Euthanasia)的方法對殘障兒童或成人作了致死的醫學試驗。可是此後這一議題即成為媒體和公民社會經常議論的事情。經過三十多年的議論,如今聯邦議會至少立法允許醫師們行“被動安樂死”的做法,既是對不治之症病人可以在病人要求或由家屬代替之下,停止醫療和不謀利的狀況下,以自行結束生命的參與者不違法。

從醫師行醫的角度看問題,醫師們日常是肩負醫病責任,醫誓守則是治病救人不加害人,因此對不治之症確實曾觀察到醫師們會有“死馬當活馬醫”的做法。醫生們依個人行醫經驗,對法律責任和倫理道德,多方顧忌甚多,無從下手/上手決策,偶爾的確有導致或造成折磨病人和家屬的事例。德國醫生局各屆理事長們猶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堅決不支持社會上時有討論的”安樂死“的議題,總認為打開”安樂死“之閘口,將如洪水猛獸般重蹈納粹時期的罪惡,猶恐允許“安樂死”將產生無數謀財害命的刑事犯(醫生們都可能成為潛在的殺人犯?)。這種保守觀點和民間社會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產生鴻溝,三十多年來爭論激烈,各方各持己見。其實醫務人員在特定情況下,做出對得起良心和善心的舉措,和家屬溝通取得一致,“被動安樂死”早已施行。

從生物和生理學上看,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有生則有死。如古月語所作理性思考,到達一定年歲了,生理狀態急轉直下,一個人不能自立自理,處處依賴別人,失去生活質素(QOL),甚至被病痛折磨,會有看得開走得開和自我果斷的意願。一部分有虔誠宗教理念者相信靈魂升天,真能安心接受死亡之到來。文化教育水平的理性思維或宗教理念(如藏傳佛教對生死有較多的終極理論)以及對醫學所獲得的信息和理性對待生死存亡有決定性的關係。

從社會學對人的尊嚴立場審視,應該活的尊嚴,死的也安詳尊嚴。這關係到民間社會的公民意識和共識,既每個人在生命最後時刻能有尊嚴地自我果斷的意識,人們多已不接受毫無生活質素和生存意義的延長治療。

在西歐,比如德國,在理智清醒的狀況下立言寫下交代或遺囑,以拒絕在無可救藥或治療的情況下,在ICU或其他病房裡被延長上述無生存意義的治療,可以有公證人或律師保管。

在西歐各國,以筆者最熟悉的德國為例,到處設立了臨終關懷的護理所或安寧病房,有專職的醫生護士看顧,盡量減輕病人臨死前的痛苦,還有志願的普通市民以這項社會工作陪伴臨終病人,以減免孤獨和恐懼感度過人生盡頭。

“好死不如賴活”這句俗語,其實是沒有尊嚴意義的活着。個人按照自己的認識,理念和意識決定人生最後一步,是一個社會理性發展的表象,社會成員和相關機構經過反覆討論取得多數共識,還得擺開某些宗教界的觀念束縛。如能立法,則大家有法可依,這會減輕醫務人員以及家屬的良心決定。筆者不了解香港情況,只能提供德國目前狀況。

丘詳銓    2017年7月7日

Dr.Chiu

文章數 : 34
注冊日期 : 2017-07-03

回頂端 向下

視死如歸 Empty 我 思 我 見

發表  wmy 07.07.17 16:52

  

我 思 我 見


溫曼瑛
2017-07-07

   丘醫生的文章好!好在哪裡?

  好就好在:從醫生的角度/從德國的現狀談論《視死如歸》。有理有據,說服力強,深深打動我的心。

  「生老病死」是人們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而終極階段「死」是引起人類圈重大的討論議題。

  首先我要說在香港,因為受到廣東人很多習慣風俗遺留下來的種種「忌諱」:不能提到「死」字,譬如不輕易去殯儀館,認為是不吉利,甚至引伸到酒樓擺酒席不能有「4」(和「死」同音)字,樓宇的單位不能有「4」字,車牌號碼不能有「4」字……

  多年前,我為大型聯歡和幾個人去找酒樓,該酒樓正在擺宴席,是香港某僑團單位在搞聯歡,因為我們就要在同一間酒樓搞聯歡,所以視察現場時看得比較仔細,我在酒樓的大門上貼的座位表的圖片看到有70席,隨即引起疑問,該僑團的人數充其量不過四十席左右,怎麼會有那麼多的席位?帶著疑問再仔細看,原來所有帶「4」字棄之不用,「4」、「14」、「24」、「34」、「40」、「41」至「49」、「54」、「64」……經這一刷,變成70席。

  有一年,我們60年屆搞春茗,找到一間較為理想的酒樓,該酒樓處於港島的鰂魚涌,我們看中的原因是基於其場地佈置典雅,舞台富麗堂皇,既可包場,價錢也合理的份上。豈知在通知同學參加春茗的時候,有人竟然說:「什麼?!我去那酒樓還要經過殯儀館?有冇搞錯?」問得太突然,但我馬上靈機一動,說:「那麼住在鰂魚涌、太古城的人坐巴士或電車到銅鑼灣都得經過殯儀館,他們又怎樣呢?」我心想:你要是為了這個理由而不參加春茗的話我也沒辦法,任君選擇吧!

  還有很多與「死」有關的各種「忌諱」,好像過年都時候不能通知別人有關「死訊」等等,記得我曾經為此寫過有關文章。港人對「死」的「忌諱」讓人哭笑不得的同時,還得「入鄉隨俗」,令你無可奈何,裹足不前。

  這些現象已經見慣不怪了。

  古月語能夠寫出《視死如歸》的文章已經是一項「突破」,有些人會不會視之為「忌諱」?很難說。其實,避而不見並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活到這種年紀,身體出現這樣那樣的病痛是在所難免的現實,而「死」任何人避都避不來。何不面對現實,以科學的態度參與討論。

  我之所以認為「賴活不如好死」是有原由的:親眼看到親朋戚友無奈地「賴活」,身不由己,家人不但在心靈上受折磨,還在財力上遭到巨大的消耗,每天疲於奔命,生理上、心理上受到極大的創傷,為的是遵守傳統的習慣勢力,自己的關過不去,還擔心遭到他人的指責,好像不這麼做就是「不孝」,殊不知「病人自己」的真正想法,他們大都不願意周圍的親友為此飽受精神上、物質上的無謂犧牲,因此,生前先吐露個人的「意願」,如果能夠得到法律上的認可尤佳,如此一來就能夠避免病人和照顧病人的他人雙方的無謂「痛苦」和「犧牲」,你情我願,你樂我樂,大家安樂,何樂而不為?!

  對於「賴活不如好死」還是「好死不如賴活」,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做法,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但是每個人可以在離世前、頭腦清醒前向家人、友人透露自己的想法,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正如丘醫生所言「從社會學對人的尊嚴立場審視,應該活的尊嚴,死的也安詳尊嚴。」、「“好死不如賴活”這句俗語,其實是沒有尊嚴意義的活着。」兩句話道出了我的心聲,好耶!贊!



  





wmy

文章數 : 6505
注冊日期 : 2012-11-08

回頂端 向下

視死如歸 Empty 回復: 視死如歸

發表  古月語 09.07.17 11:42


視死如歸(2)

丘詳銓學弟的回應,詳細談論德國關於人生的最重要階段——辭世,這是不論富貴貧賤都會面臨的人生盡頭。為我們提供了對死亡的理性思考。

死亡可怕嗎?死亡之所以可怕,因為它是一條不歸路,無法反悔。除了非正常死亡之外,沒有其它可怕的了。很多宗教信徒宣揚信主可得救直上天堂。但是他們無法證實其可信性。有一個叫虛雲和尚的,他說在一次入定的七天裡神遊了兜率天,還真有人相信他的說法。所以,這些信徒,非到病入膏肓,仍然眷戀人世。

賴活著,沒有嚴格定義。惡疾纏身,臥床不起,這樣的賴活著,真的好過好死嗎?

真實案例一:

查理去年八月來到這個世界,出生時健康正常,但兩個月後,確診患極罕見(歷史上只有16例)的「粒綫體DNA耗竭症候群」(mitochondrial DNA depletion syndrome),漸漸出現肌肉和器官病變、腦部受損和癲癇的徵狀,令查理失明、耳聾、不能自行呼吸及自行活動,須一直留院接受深切治療。

大奧蒙德街醫院今年4月宣布無法醫治查理,認為應以「安樂死」讓他終止生命,但查理32歲父親基斯及31歲母親康妮反對並告上法庭,希望帶兒子到美國接受一項實驗性治療,讓他有機會生存下去,惟倫敦高等法院判處查理父母敗訴,裁定應拔除查理的維生系統,以免他承受不必要痛苦,有權「帶着尊嚴離世」。查理父母其後向歐洲人權法院(ECHR)求助,不過法院認為再進行治療只會為查理帶來更多痛苦,同意倫敦法院的判決,院方原定上周五拔除查理的維生儀器,最後答應給予更多時間讓查理與父母相處,但實際上是多久仍未有定案。


只是老了,身體開始走下坡,仍然可以正常的生活,卻想提早離開這個世界,真正的視死如歸。真實案例:

英國一名75歲婦人,為免對家人和醫療系統構成負擔,選擇到瑞士安樂死。 曾任護士的吉爾(Gill Pharaoh)坦言不想在年老體弱之時倚賴別人照顧。吉爾上月21日在丈夫伴同下,到瑞士巴塞爾(Basel)一間安樂死診所,當晚在萊茵河畔與夫共進「最後晚餐」。

離開人間前兩個月,吉爾撰寫網誌解釋選擇安樂死原因,說70歲前仍感健康,但自從受帶狀疱疹困擾後,健康大不如前,雖然年屆75且無須吃藥,但有感人生已差不多,準備好死亡,不想成為霸住醫院床位的老婦人。 吉爾說照顧過許多老人家,不想變老,說年老並不有趣。​ 因為英國法例禁止安樂死,她得低調進行安樂死的計劃,只讓幾個親密的朋友和家人知道。如果可以公開計劃,她表示會像瑞士或其他地方的人那樣,臨死前開派對慶祝」,最後在巴塞爾一診所接受注射離世。


閣下是否認為不認同「好死不如賴活著」的人是懦夫?正是這樣的觀點,加上道德倫理觀念,利益糾纏的法律問題,牽涉感情,宗教觀念等等,人們對「安樂死」不可能很快達成共識。

不關「好死不如賴活著」,只是生命不得不結束的時候,想尊嚴的離開人世,例如:Charles Bronson(「斬柴佬」)以銀幕(演《七俠蕩寇誌》)硬漢著稱,八十一歲罹患肺炎,臨死時候拒絕探望和瞻仰遺容,他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難看的時刻。

真的是,「瞻仰遺容」(或美其名「告別遺體」)這一丟人現眼的儀式不知道是誰(古月語敢肯定是殯儀業者)的發明,即使經過化妝,瞻仰的人不知道看了之後會覺得逝者高尚還是醜陋?不過好多偉人,都想人們「瞻仰遺容」,還有「送最後一程」又當別論。

「」


古月語 在 09.07.17 16:17 作了第 1 次修改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視死如歸 Empty 回復: 視死如歸

發表  古月語 09.07.17 13:40


視死如歸(3)


在可見的將來,科學家還不可能找到分子生物學的技術可以編輯DNA,形成一個長生不老的機制,一勞永逸的解決人類的死亡問題。因此死亡是現在和可見將來的人們必須有足夠思想準備面對的問題,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我們可以越來越長壽,但最終仍然會死去,不管閣下忌諱不忌諱都不能改變這個命運,坦然面對死亡,百無禁忌,會活得更開心。

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死期的時候,覺得死亡是一件遙遠的事。沒有一點壓力的過日子,當一個人肯定的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的時候,心理肯定會有壓力。壓力大小端視性格和學識。年輕人多數心有不甘。在醫院曾經聽見一個三四十歲的被證實罹患末期癌的女人,哭著說,自己還年輕,這個世界還沒有看夠,不想死。老年人被宣告死期的時候,不會像青年人那麼激動。但不想死是必然的。

像古月語,已經超過七十古來稀之年。該寫的東西都寫完了,足足有百萬字(歷年都鍵在電腦的同一個word檔案裡存檔)。有想過出版嗎?當然有,尤其是那本哲學作品。自認為作品裡有一些真知灼見,可以改變哲學家的基本觀點。可是古月語名不見經傳,人脈圈子極端狹窄,也不可能找到世界知名的出版社,尤其並沒有世界知名的中文出版社,印成書後掉到書海裡沉底,因此作罷。即使出了書,也沒有人知道書海了有過你的書,只能是像阿Q一樣自言自語:我也出書了,變成了一種虛榮心。

英文出版社知名的不少,但是古月語英文不濟,此路不通,真的是望洋興歎。

最後,古月語也想通了。像阿Q那樣想通了,能夠做的都做了,已屆古稀之年,際遇已經無法改變,即使有憾也無悔了。雖然憾,但古月語堅信自己關於社會進化的設想,華人必將在三十年內看到令他們目瞪口呆的巨變,社會進化從此與*極**權*決斷,不再搖搖擺擺。雖然古月語不會見到這一天,但會帶著這個堅定的理念離開這個世界。

死亦無憾。信焉?但是,最難的是死得無影無蹤。不留下一絲哀愁痕跡。

「」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