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欄目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公用欄目

歌聲堪令群芳妒

向下

歌聲堪令群芳妒 Empty 歌聲堪令群芳妒

發表  Dr.Chiu 15.08.17 8:06

歌聲堪令群芳妒


喜愛印尼餐的食客, 必定知道雅加達芝津泥區的拉登薩雷大街有一聞名食店《Oasis -沙漠綠洲》。享受佳餚之際, 會有五人的Batak族男聲唱組走到食客們之間, 以吉他伴奏唱起他們家喻戶曉的民族歌曲和其它歌曲。他們的演唱表現很自然生動, 多數歌曲也悅耳好聽。印尼 Batak 族人的歌聲和歌曲是早負盛名了, 和西爪哇地的巺達族音樂以及中爪哇人的傳統Gamelan音樂大相徑庭。法國作曲家Olivier Messiaen 曾對Gamelan五音音樂有過極大興趣, 作了相關的研究, 他也把敲鼓聲融入自己的作品。印尼一般華人多局限於本族群的華人音樂, 因此對中爪哇原住民的傳統獨特的音樂不感興趣。

由於印尼雅加達新客華人社會的文化生活多有賴以老一輩華僑從中國大陸本土傳承帶來,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 不同籍貫的華僑社團各有祖籍地方戲的傳統戲劇表演, 如粵劇或客屬同鄉會的客家山歌演出。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也有例外的現代歌劇, 那是頗為轟動華社的文藝演出,取自於中國歌劇院的現代歌劇《草原之歌》。轟動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主演的女主角,是萬隆華人女高音陳燮麗唱做極佳和特別吸引觀衆的美豔清麗舞臺形象,一鳴驚人。數年後才有另一部叫《望夫雲》的歌劇獲得排演, 已沒引起華人輿論媒體和華社民眾的特別關注了。1965年印度尼西亞發生了《九•卅》政變之後,新客華人公開的族群文化被嚴禁繼續存在,其文化傳承斷代了。

華裔華人的古典音樂文化生活

另一部分的雅加達華裔華人曾有一段西洋古典音樂的文化活動, 主要是雅加達業餘管弦樂團(Orkest Amateur Djakarta)一年一次的公開演出, 那是絕無僅有的。該樂團是印尼獨立五年後, 原先是只幾位愛樂者湊合起來的室內樂小組, 在Menteng住宅區的德古•烏瑪爾街某大房子裡練習。1964年, 筆者加入該樂團第二提琴組時, 樂隊人數已超過50人。吹管樂器,拉低音大提琴等樂器的, 以印尼族人為主, 他們是印尼電台樂團的在職成員。其餘是業餘喜愛古典音樂者, 有企業界高管,醫師等等,多是受了荷蘭語教育的數代華裔。來自華校的成員只有原華校《巴中》58屆的劉國文坐首席提琴師之位, 65屆的何威先和筆者同在第二小提琴組。因為當時沒有適當的較大型的音樂廳, 音樂會須在 Senayan 的蘇卡諾體育館舉行。樂團伴奏了我們的小提琴老師Lie Eng Liong(後改名Adidharma)演奏布魯赫(Max Bruch)的g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指揮那場音樂會的指揮是巴黎畢業的鋼琴家Oei Tjong Li(後改名為Rudi Raben)。樂隊還演奏出如今少能聽到的A•阿當的歌劇《假如我是國王》序曲,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和第六號以及伴奏一女高音Sylvia Tan 演唱維爾迪(Giuseppe Verdi)的歌劇《Rigoletto-弄臣》裏女角吉尓妲(Gilda)的詠嘆調(親愛的名字)


1964年10月15日於Senayan蘇卡諾體育館舉行的音樂會。

次年的1965年, 樂團在雅加達和萬隆兩地演出伴奏了Oei Tjong Li和女鋼琴家 Irawati 共同演出莫札特的降E大調鋼琴二重協奏曲:


同場也伴奏了二名華人女高音歌唱家們演唱出不同歌劇裡的幾首詠歎調。上文提到過的陳燮麗( 後改名為Sally Tan ) 曾獲得前民主德國的獎學金, 在萊比錫音樂學院學聲樂有成回到印尼, 仍然端莊秀麗。記得樂團伴奏她生動活潑出色地唱了約翰• 施特勞斯的名歌劇《Die Fledermaus -蝙蝠》裡著名唱段“ 我的侯爵先生“,再之是提到過的韋爾迪(G. Verdi )的歌劇《Rigoletto-弄臣》裡女角吉爾妲(Gilda)的詠歎調(Caro nome che il mio cor festi primo palpitar 親愛的名字使我的心第一次震盪)以及普契尼的歌劇《波西米婭人La Bohème》裡著名詠歎調[Mi chiamano Mimi 人家叫我密密]。另一前輩女高音-Effie Tjoa 演唱了普契尼的歌劇《Madame Butterfly-蝴蝶夫人》裏的詠歎調《Un bel di vedremo(我們相見於美好的一天)。

小巧玲瓏又靈氣逼人卻和藹可親的趙春琳, 雖然沒有音樂學院聲樂系的四年系統訓練, 可是歌唱天份極高和有超人的舞臺形象, 在當時政治大氣候的影響下, 只依稀記得她在另外場合喜歡唱出朝鮮的“紅歌“娛衆。三位女歌唱家各有自己的風采和舞臺上演唱時迷人的魅力。

歌劇沒有市場的地方

陳燮麗和趙春琳二人都曾在萬隆的華校《僑中》念書。陳燮麗, Effie Tjoa 唱出那幾首歌劇唱段畢生永留筆者腦海中, 可以說是筆者後來癡迷歌劇的引路人。Effie Tjoa 曾在義大利米蘭得聲樂比賽戲劇女高音大獎, 在雅加達以收學生教聲樂為主。1965年《九•卅》政變幾年後移居荷蘭阿姆斯特丹, 以當護士為生, 過後孤獨過世時,幾日無人知曉。趙春琳也避亂移居香港, 成為女商人。陳燮麗後來的藝術生活如何發展, 筆者不知。1995年曾在雅加達和她匆匆一見, 她剛從美國來,依舊容顏光彩照人, 瀟灑大方。

歌劇歌唱家們需要一個劇台, 給他/她們演唱出歌劇, 以表現出她/他們的藝術才華。如這十四年來在世界各地受歌劇迷十分推崇和喜愛的南俄羅斯女高音安娜•呢特列布科(Anna Netrebko),十四年前她的出現,使得歌劇舞臺有那麼一位元光彩奪目的新形象,令人大感耳目一新,她唱做絕佳,是本世紀初出現的超級女高音,能極快掌握和高超地表現她所飾演的歌劇角色裏的人物。

陳燮麗或Effie Tjoa 那類受過系統訓練的女高音們在印尼沒有歌劇院和歌劇團的搭配,沒能上臺演出那麼豐富多彩的歌劇創作節目。印尼地方沒有古典音樂足夠的人材和歌劇愛好者的支持, 這一方面的藝術文化至今沒有多少發展。50年前那麼出眾的幾個華人/華裔女高音們也只能給人們偶爾唱些選曲,她們算是曇花一現被埋沒掉了, 實在令人惋惜。其實那也容易理解,古典歌劇裏應用的語言以義大利語為最多,其次是德語,再之是法語和俄語,沒有字幕翻譯,再滑稽再優秀也沒人聽得懂。


丘詳銓  2017年8月10日。此文已登載於8月14日的雅加達《星洲日報》

Dr.Chiu

文章數 : 34
注冊日期 : 2017-07-03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