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欄目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公用欄目

雅加达巴中校友会与民族建设基金会联办专题座谈会—转载

向下

雅加达巴中校友会与民族建设基金会联办专题座谈会—转载 Empty 雅加达巴中校友会与民族建设基金会联办专题座谈会—转载

發表  紫夢 23.04.13 10:36


雅加达巴中校友会与
民族建设基金会
联办专题座谈会

千岛日报 2013年4月16日



       (雅加达讯)雅加达巴中校友会与民族建设基金会(NABIL)于4月14日(周日)假座雅加达西部Cengkareng地区TAMAN PALAM MUTIARA巴中三语学校大礼堂联合举办关于《当代印尼华人的认同》的专题讲座。印尼大学日本研究所副主任主持座谈,《印尼星洲日报》主笔李卓辉先生,新加坡管理大学助理教授云昌耀博士主讲。中国大使馆参赞兼总领事刘玉飞,香港印尼研究学社《印尼焦点》主编张茂荣先生,雅加达《呼声杂志》总编林超年、《千岛日报》、《印尼星洲日报》记者、巴中校友、关心华社的热心人士以及特地从日惹赶来的游平茂、余长凯等300余人参加了这次座谈会。


       巴中校友会会长林凤英首先在在致辞中高度赞扬了Nabil基金会创办人汪友山在促进民族和谐,加强民族团结所作的贡献,在身体欠佳的情况下还亲自出席座谈会,这种念念不忘为社会工作、辛勤付出的精神实为我们华裔的典范。最后他预祝讲座会圆满成功。

       民族建设基金会创办人及主席汪友山先生也发表了题为“ETNIS TIONGHOA ADALAH BAGIAN INTEGRAL DARI BANGSA INDONESIA”(华裔是印尼民族统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议的题。


       他说,在印尼古代史上从来没有“印度尼西亚”国土的这个名称,“印度尼西亚”这个国土称号首先是英国和德国学者提出来的。华人法显和尚从公元412至413年在爪哇住了一年。 I Tsing 也在公元685至695年居住在Sriwijaya,随后在荷兰殖民统治到结束统治的年代里大批中国劳工涌入了印尼。1937年至1945年中日战争爆发也出现了不少移民现象。

       印尼独立苏加诺时期华人获得政治自由但经济受限制,苏哈托时期除经济领域除外,华人彻底受到限制和歧视。开放改革时期诞生的2006年第12号国籍法令成为华人史无前例的基石。

       在讲述华人在印尼革命的历史长河中华人所作出出的贡献时,他说,1900年在巴达维亚诞生的中华会馆是华人的现代化组织,随后才推动印尼的启蒙组织至新社(Budi Utomo)的诞生。1923年年仅22岁的年轻人苏加诺来著名的印尼文媒体《新报》的办公室感谢马来华族对印尼解放斗争的支持。也是这份报纸首次大胆地刊登后来成为印尼的国歌的《大印度尼西亚》歌曲。1928年雅加达的青年宣誓节的诞生地也是华人Sie Kong Liong的建筑物。1932年林坤贤(Liem Koen Hian )和同仁创办的印尼华人党(Partai Tionghoa Indonesia)直接支持印尼民族的解放战争,他在泗水创办的《新》(SIN TIN PO)联合华族和阿拉伯族群抵抗荷兰及其走卒的抗荷斗争。他也介绍了4位参加独立宣言的华裔代表( Liem Koen Hian,Oey Tiang Tjoei,Oey Tjong Hauw和Tan Eng Hoa)另一位华裔Yap Tjwan Bing 参加1945年宪法的合通过。参与印尼独立革命运动中的华裔有:Tjoa Sik Jen, dr Sim Kie Ay,Shio Bun Seng( 西苏),Tang Kim Teng(廖岛)和Sung Kim L(西加)。印尼解放战争中秘密传送武器弹药的海军上将John Lie等等。

       他最后希望华族兄弟要好好地掌握印尼语、认识和了解印尼历史 和文化知识。总的来说华族是印尼民族统一的历史长河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李卓辉先生在讲话中指出,云昌耀博士于2008年专著<当代印尼华人认同>原著是英文版本,后来译成中文本和印尼文本,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和认真研究。细读此书后,该书确实具有系列积极意义,值得我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好好学习。

       云博士出生1980年,属于80后年轻一代学者,是地道的东盟(亚细安)年轻高级知识份子,他创新研究后苏哈托时代印尼的华人认同走向,是一个突出的创举,特别是云博士不是印尼华人,有此意愿和决心,令我们十分敬佩,也让我们惭愧。为什么我们印华的年轻一代学者没有这种倡议和决心?华社各界,是否应当采取积极行动,培育和推动我们年轻一代学习云博士的创新,开展更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第二,研究方法是印华学者学习的好榜样。云博士为深入了解“印华认同”问题,到雅加达进行参与观察、田野访谈,运用‘文本分析和口述历史’,收集到极为丰富的资料,我们的文友或学者,在这方面实远远不如。笔者过去多次呼吁印华作者和新闻记者应组工作队下到田野进行现场访问、收集资料,写出生动翔实的报告文学,但至今未有具体成果。云博士的实践给予我们重大启示,研究印华问题或如1998年5月惨案,不是也应认真运用云博士综合的方法?

       云博士出版《当代印尼华人的认同》正标志了陈旧的<华人问题>完全结束,启开了创新的“华人认同”时代,或更恰当的辞语应是当代印尼华人参与国家建设的革新时代。

       华裔是否认同自己是华族?这是一个非常现实而严肃的问题。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承认是华族的公民只有0.86%;十年后,2010年承认是华族的公民上升到1.2%,约290万人。事实上,印尼的华族约有1500万人,(2003年,根据国家情报局给梅加瓦蒂总统的非正式报告),但大部分华裔在人口普查时不承认是“华族”,只填写为“WNI”(印尼公民)。这是苏哈托32年严禁华人文化的负面影响。一位著名的企业家不久前问我,我们的下一代都用印尼名,没有姓氏,问他们也讲不出,如何解决?这确是当代我们应妥善解决的问题。

       另一问题,印尼华人是否百分之百认同是印尼国民?难道学习中华文化和华文华语就被认为不是印尼人?我认为决不能以语言、文化或姓名为准则来区分“认同”问题。像马来西亚或新加坡一样,华人有基本权利学习华文华语,学习华文传统文化和先贤先圣论述做人的道德教育,这只会教导我们更关怀其他族群,更团结其他族群共同建设国家,更有爱心和爱国。(李卓辉先生的讲话全文另外刊登)

       云博士在雅加达进行了对华裔和主流社群各界的访谈,非常生动和翔实,给了我们两项最重要的启示:

       第一,换位思考。我们有必要经常易位思考,换句话说:华社须要站在兄弟族的地位思考问题,做任何活动,应设身处地为他们想一想。就像这本书上的第二篇附录“诗”文题目,一位印尼诗人质问:“到底是你们还是我们已经受够了?”(SeBenarnya Anda atau kami ya kapok?)

       第二,包容融合。印尼华人和主流社群必须相互包容、融合合作,通过长时间风雨同舟、相互磨合携手奋斗建设国家,才能逐步走向相互认同,促进民族和谐,国家富强。

       云昌耀博士就其《当代印尼华人认同》之议题,分三项目进行了剖析,第一是走出阴霾;二,身份认同;三,文化认同——根与路。

       他说,华人是多元性的,非单元性。而印尼华人的正确定位是根在印尼,但务必对华文有所认同。

       众所周知,云昌耀博士1980年出生于大马,在汶莱长大。1997年赴澳大利亚攻读,2003年在西澳大学取得商学与文学双学士学位,2007年获博士学位,2008年在新加坡管理大学任教,同年于英国出版《当代印尼华人认同》一书,2012年由台北群学出版社出版中文译本,2012年民族建设基金会翻译出版印尼文版。

       他们的讲话不时受到来宾们的热烈鼓掌。11时半进入互动对答问题,气氛热烈,大家纷纷在纸上写出问题,主讲人也认真地给大家满意的答复。近一个钟头的对答后,由于时间关系,座谈会结束后,大家品尝主办单位提供的丰富午餐后离开会场。

       (肖亮 图文 2013年4月16日)







紫夢

文章數 : 1421
注冊日期 : 2012-11-27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