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欄目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公用欄目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4 posters

2頁(共4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步

向下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 頁 2 Empty 認識論典型例子的補充

發表  古月語 28.09.13 10:58


補充:漏了兩個非常重要 認知現象。科學現象的另一個例子是發現於幽靈肢的經驗。超過70%的截肢者還感覺到被截去的斷肢的存在。(Another example of scientific phenomena can be found in the experience of phantom limb sensations. This occurrence, the sensation of feeling in amputated limbs, is reported by over 70% of amputees.)這個現象有甚麼認識論上的意義?100% 的人,包括截肢者本身都通過視覺都證明了該肢體並不存在。一個具有空間屬性的物件,其實物件必須具有空間屬性才能稱之為物件,必須所有具有正常視覺的人都能,或者通過認可的光學工具證實它的存在。在這個問題上,瞎子是惟一的例外。如果瞎子視覺器官損壞或中樞神經裡的視覺功能中還有完好的話,通過現代科技瞎子仍然有機會「見」到該見到的物件,在這個論點上古代哲學家顯然疏忽了一些東西,所以才會有感覺(當然包括視覺)到的東西不一定存在的說法。現代中樞神經學家已經對幽靈肢的現象做了認真的研究,揭示了產生這個現象的因果關係。原來截肢者中樞神經裡有一個區域專門處理該肢體的訊息,也當然包括記憶下來的訊息。在截肢後的最初一段日子裡,該中樞神經區域可能受到混淆而發出該肢體仍然存在的訊息。其實所有的截肢者經過足夠長的時間後這種感覺最終都會消失。
 
幽靈肢也好,神跡也好,都佐證了認識論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理:人們對真實世界必須有一個共識,沒有這個共識有關的真實世界根本就不存在。
 
真正困惑人類的是非常多的爭論,人們至今都無法取得共識。最現實的一個例子就是:人類社會進化到底有沒有一個所有地球上民族都會經歷的根本規律?或者,不存在任何規律,存在的是各個民族自己特色道路?古月語感興趣的是,哲學上有沒有甚麼原理可以對這樣的問題和理論做出判斷和取捨?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 頁 2 Empty 華祁石的回應 (七)

發表  paulwah 02.10.13 8:38

每次看完了古月語先生的長篇大論,我都要休息一下,放鬆神經,慢慢體會,然後換換口味,最好看看 wmy 的文章 (如“輕鬆一下”)。她的文章不但有趣味,而且顏色漂亮,連背景及花邊,她都肯花功夫,使人讀來舒服。

古月語寫道:“奧爾森沒有說而讓古月語說的是這三種人是由他們的基因決定的。”根據其他學者的研究,決定人類性格的三大要素是天生(約佔三成)、地域(也約佔三成)與人為(約佔四成)。所以應該寫成“小部分(約佔三成)是由他們的基因決定的。”

古月語又寫道:“奧爾森的社會學研究發現了人類社會存在三種人:條件合作者、理性利己主義者和自願懲罰者。” 這段話與古月語先生在“八說智慧與道德”所援引的“「規範使用者」又可以細分成兩種,即「條件合作者」和「志願懲罰者」”,有些出入。原文的「志願懲罰者」變成了「自願懲罰者」;請問「規範使用者」 跑到何處了?那佔1% 的利他主義者,又跑到何處了? 正確應該寫為“奧爾森的社會學研究發現了人類社會存在三種人:利他主義者, 規範使用者和理性利己主義者。”

古月語又寫道:”奧爾森說人類社會沒有瓦解是因為人類社會裡有自願懲罰者。奧爾森沒有說的是為甚麼自願懲罰者不會讓人類社會面臨瓦解。“ 請注意,我說的是規範使用者是社會的中堅分子, 而不是自願懲罰者,因為這些人與「條件合作者」加起來,才能佔40%到67%左右。 (見“ 八說智慧與道德”原文:40%到67%的人屬 於「以德報德、以怨報怨」一類。這類人被稱為「規範使用者」。)於是佔多數的人是規範使用者,是社會的中堅,他們的取向當然左右社會的未來。難道為數約在20%到30%的自私自利的人群,會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與團結?這個責任,也不能光靠為數少於1% 的利他主義者來擔當。這是不言而喻的。不需要奧爾森說,從他的數据就可以推出我的論斷:”規範使用者是社會的中堅分子,這是個大好消息,是人類社會至今穩健發展的依据。“

古月語寫道:“真實世界其實就是人的腦裡世界”,但過不久又來個否定: “各個人的腦裡世界也並不完全一樣。”這代表真實世界不只一個,是否互相矛盾?正確應該是:各個人的腦裡世界是他自己的主觀判斷及感受,與真實世界不一定有關,要經過驗證與認知的過程,才能夠接近唯一的真實世界!就拿瞎子摸榴槤為例:”古月語看到的榴槤和那個瞎子所摸的榴槤是不同的。” 既然如此,瞎子摸到的榴槤是他腦裡的主觀判斷及感受,何來“真實世界其實就是人的腦裡世界”?而且古月語的驗證與認知過程,也不實際,要經過古月語領著瞎子摸一個完整的榴槤,然後又詳細解說 ... 讓瞎子腦裡建立起一個完整的榴槤形象。在現實生活,那有高人在旁指點迷津?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旁觀者看到全局, 當局者只注意到他自己的片面。 如何利用各人的主觀判斷及感受,去尋找真實世界呢? 還是拿瞎子摸榴槤的例子:我以為可以通過許多瞎子去摸許多榴槤,剝開來,揉揑一下,嘗一嘗,他們經過驗證與討論, 各人陳述自己的感受,各不堅持己見,禮讓地交流與互動, 拋棄成見,互相尊重,樂於尋求共識,就會避免個人的差錯,而異途同歸,拼出智慧的火花,慢慢地接近真實世界的榴槤。一般來說,只要從多方面進行觀察與探討,就容易接近事實的真相。猶其是要聽反對的聲音,因為他們代表有勇氣、有理想、有智慧、往往擁有真理的一群。

古月語又寫道:”人們對真實世界為甚麼要有一個共識?這才是真正的問題。...  只有這樣,人類才能找到真知灼見。“ 還有:“人們對真實世界必須有一個共識,沒有這個共識有關的真實世界根本就不存在。”這一些,我都十分同意。這是人類追求真理的本能,是人為萬物之靈的憑據。

paulwah

文章數 : 31
注冊日期 : 2013-08-04
來自 : 瑞士

回頂端 向下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 頁 2 Empty 十一簡單構建複雜

發表  古月語 05.10.13 12:22


讀古月語的帖子確實不輕鬆,真的難為了華先生。古月語認為這是值得的,因為古月語從華先生逐條的教誨中,獲益良多,古月語心存感激。在古月語的帖子生涯裡,一些有識之士對古月語退避三舍,華先生是第一位願意花時間同古月語印證一些問題。
 
Myc君在他的帖子裡說,做學問的人是很寂寞的。牛頓是做學問的人吧?但是他說,他像一個小孩在沙灘上尋尋覓覓,想找到心中認為最美麗的貝殼……。古月語不像做學問的人,而是哪壺不開提哪壺提哪壺的人。古月語夠狂妄,幻想自己在星系間遊蕩,享受那種抓起一把星塵讓它在手指間流淌的愜意。牛頓起碼手裡還有美麗的貝殼,古月語卻是兩手空空。
 
在我們這個年紀,千萬不要強迫自己去做甚麼,年華不再,應該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喜歡?除了欣賞自己的「喜歡」,也應該欣賞別人的「喜歡」,不要當別人是老頑童周伯通,硬是以為別人要左手畫圓右手同時畫方來逞能。見到周伯通在地上塗鴉,心情好的話,不妨和他一起癲。
 
陳道明評王菲,鮑魚論薄餅,今菲熙比,不可妄自菲薄。內行人說外行話,外行人說內行話,外行人說外行話,今天是外行,明天不見得仍然是外行,今天是內行,明天可能已經out了。
 
世界在變,其實是,世界並沒有變,變的是人。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有人說危害人類健康的食物是脂肪,有人說是糖。結果說是糖的人被人冷譏熱嘲,二十年後,人們終於證實糖才是元兇。
 
人的行為最怪異。纖體的廣告鋪天蓋地,費用不菲。古月語有時候想。這些廣告先是找一個苗條美女拍下她的倩影,然後餵她吃高卡路里的食物,吃得胖胖的,再拍攝她的醜樣。顛倒過來剪輯,大賣纖體廣告。其實,想減肥,少吃一點不就行了嗎?其實不說不知道,原來消滅癡肥竟是發達國家一個非常頭痛的課題。政府官員曾經多次要學者提交報告如何解決癡肥的問題,原來學者的一致意見是食品供應商必須被管制。食品供應商的第一條大道理是你可以少吃嘛,我賣你可以不買嘛。其實食品供應商心裡非常明白,我知道有人買才會賣。人的行為顛倒得十分怪異。這是中華古老的愚公移山怪異行為的現代版。
 
癡肥決定於基因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看看一個人是以唯象說來思維,還是以唯源說來思維。
 
其實唯象說和唯源說的分歧來自對世界的一個最原始看法。世界是不是由最簡單的事物組合而成?
 
世界為甚麼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這個樣子?因為在人腦的世界裡,真實世界可不一定是這個樣子。這個問題的提出是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是由物理學家提出。答案是似是而非的人擇原理。人擇原理企圖解決複雜的人和真實世界的關係,但我們所見到的人和真實世界的關係卻是膚淺的。
 
非常簡單的一種物件真的可以組合出非常複雜的組態。例如這裡的相同磁珠若干粒,僅僅靠磁力就組合出眼花繚亂的立體結構。
 
世界難道只有唯一的這樣的構建方法?還是人的一種思維方法?這是巧合,還是終極的至理?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 頁 2 Empty 十二說智慧與道德

發表  古月語 11.10.13 0:18


甚麼是智慧?這個問題嚴格的說是不合語法。『甚麼』一詞指向的是物件,凡是物件人們一定可以回答它在『哪裡』。我們無法回答『智慧』在『哪裡』。這個世界除了『物件』跟人無關,還有『甚麼』是跟人無關?這個『甚麼』的答案不是物件,否則我們重複的問了一個相同的問題。在這裡,古月語正在揭示語言和思維的密切關係。一個語言的詞彙若是足夠豐富,使用這個語系的人的思維會非常清晰。因此我們應該這麼問:還有『甚麼樣』跟人無關。

這個世界如果不是只有一件物件,那麼一些物件構成組合。各個物件之間會因某種原因重組,這是一種變化。這個變化和人沒有直接的關係。物件的存在和人沒有任何關係,物件組態的變化和人沒有直接的關係,是因為人可能也是物件組態裡的一個物件。為了人們能夠清晰的區別物件的變化,人們必須設定一些標籤,這個標籤就是時間。

因此,除了人是物件之外,物件組態和物件組態的變化是和人無關。

這裡古月語運用一個思維的潛規矩導出了世界是物件組態,人們用兩個不同的標籤來識別物件組態:空間和時間。

這個時候的一個怪問題:我們的思維潛規矩導出的是『世界是物件組態』,而不是世界。世界是甚麼我們不知道,但是如果說『世界是物件組態』我們就可以理解了。思維潛規矩讓人們對世界能夠理解,也就是說讓世界在人的眼裡具有意義。無法理解的世界對人們來說是沒有任何意義。

現在的問題反而是:世界一定是物件組態嗎?對於一個思想家來說,當他想到『世界是物件組態』的時候,也是一個潛規矩,他必須一樣逆向思維:『世界一定是物件組態嗎?』

物件組態的涵義就是世界可以分割成一個一個的物件。世界如果不能分割成一個一個的物件,這個世界在我們眼裡會是甚麼樣子?古月語是用這樣的語言來問這個問題,實際上用不一樣的語言問一個同樣的問題卻不是古月語,而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物理學家:『物理常數為甚麼是現在這個值?』人擇原理是這樣回答這個問題:『如果物理常數不是現在這個值,人類就不可能出現在這個世界上,那麼也就不會有這麼一個問題。』 人擇原理的答案怪怪的,認為,結果是原因,沒有這個『結果』,就不存在這個原因,所以結果正是某些事情出現的原因。

因此古月語為了找到『真正』的答案,提出這樣的問題:『為甚麼人類能夠問這樣的問題?』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為甚麼世界上只有人類有這樣的智慧去問這樣的一個問題?』

那麼,跟著的問題正是:『甚麼樣的物件組態是智慧?』似乎是,古月語建立了一個專有名詞,這個名詞既可以指向物件,也可以指向物件的變化。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 頁 2 Empty 華祁石的回應 (八)

發表  paulwah 11.10.13 16:05

古月語先生的大題目“簡單構建複雜“, 我很認同,但是這個小標題“ 世界是不是由最簡單的事物組合而成?” 就有待商榷。組成物質的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离子等, 甚至有更小的微粒子 ,是否簡單?而組成世界上所有生物的基因, 是不是很簡單?至今沒有定案。但能够簡單便是偉大。許多偉大的事都是由微小簡單的事完成的。

古月語先生寫道:“Myc君在他的帖子裡說,做學問的人是很寂寞的。“ 我很有同感。 李白的《將進酒》就有:“ 古來聖賢皆寂寞,...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不但是學者與賢達,平凡的人要主持正義、公道,要追求真理,也很寂寞,常常會孤立無助。

古月語先生又寫道:”在我們這個年紀,千萬不要強迫自己去做甚麼,年華不再,應該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喜歡?除了欣賞自己的「喜歡」,也應該欣賞別人的「喜歡」。”這一點,我也有同感!要“欣賞別人的「喜歡」”,不容易,古月語先生的心胸寬闊,英雄所見略同,我們惺惺相惜。能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表示古月語先生目前身體健康、精神飽滿、生活可以獨立自主,可喜可賀!但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太高雅了;我想起德國的大作家威廉布施 (Wilhelm Busch) 的名句:“人們喜歡做的事,很少是什麼好事!” 很有哲理,叫人別隨心所欲,因為人性的弱點, 如貪生怕死、自私自利、追求享樂、懦弱胆小、好吃懒惰、嫉妒贪婪、從眾心理等等, 真是欲不可縱 。人們喜歡做的事 ,多是下流的、不光彩的、見不得人的壞事,如自欺欺人、纸醉金迷、聲色犬馬、灯红酒绿等。而高尚的、勤奮的事,做起來比較吃力。正所謂「學好千日不足, 學壞一日有餘。」有時我們還要強逼自己去做一些不太樂意做、 不喜歡做的事,如獨排眾議去伸張正義,去看難讀的、不是軟綿綿的哲理文章等等。總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還很矛盾。

古月語先生的大問題:『如果物理常數不是現在這個值,人類就不可能出現在這個世界上,那麼也就不會有這麼一個問題。』我想在此提出: 人類在科學領域上,也走了許多彎路,很多前人的科研成果,被後來的推翻了。在科學領域上沒有權威,也沒有絕對的真理,只有不斷的改進,舊的被新的取代。“因此古月語為了找到『真正』的答案,提出這樣的問題: 『為甚麼世界上只有人類有這樣的智慧去問這樣的一個問題?』” 這真是個大難題,我也無法回答。人為萬物之靈,可能就是因為不斷地更新、進化!人類是唯一有文字與書籍的生物,可以把積累的知識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但他們的記憶力、體力、感官、壽命,甚至在某些智力範圍內,都比不上許多動植物。我對人類的智慧一直抱著懷疑的態度,因為人類有私心, 我怕人類會被“為了争奪资源的现代化戰爭“ 所滅絕,在全面利用人工光合與化合作用之前, 互相殘殺, 剝削其他动物植物及破壞自然生態,使人類無法在這個可愛的地球生存下去。

古月語先生寫道:“ 讀古月語的帖子確實不輕鬆,真的難為了華先生。” 老子 <道德经> 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這說明古月語先生是明智的人。 古月語先生又寫道: “在古月語的帖子生涯裡,一些有識之士對古月語退避三舍,華先生是第一位願意花時間同古月語印證一些問題。” 這是識(惜)英雄重英雄,有诗仙李白〈独坐敬亭山〉的詩句“相看两不厌” 之感。我欣賞古月語先生是個想甚麼就說甚麼的理論家,有學問、有頭腦、有口才,文思如泉涌,既有犧牲精神,又有辦事才幹,對電腦與網路都有專業的知識與經驗。這種人才是鳳毛麟角,我們要好好珍惜他。借用陳友茂先生對古月語先生的評介:“他喜歡發表意見,討論問題,探討真理。他有話直說,雖然因此得罪了一些人,但同時卻贏得許多人的支持 。” 說得很中肯。我就是他的支持者,雖然我們的意見常常有出入。我以為古月語先生是只顧勇往直前的知識份子,抱著救世的情懷,作人類的警鐘,不理別人跟不跟得上。在人類最深層的天性中,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重視。五代的一位高僧布袋和尚有詩云:“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要貫徹古月語先生的主張,有時是否可以不必急功求勝?不一定要與這位高僧一樣去 “退步”,轉個彎亦好,讓別人容易接受。這樣可以避免 “好為人師” 之嫌。請不要忘記,我們的論據,只代表我們腦袋瓜的主觀,是可能出錯的,並不一定是客觀的真理,別自以為是。 古月語先生有一句很典型的話:“也說一聲「對不起」,在這裡說幾句不中聽的話。”有點表露他以 “說不中聽的話” 為樂。 司马迁的《史记 》有言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所以我們要謙虛,別目空一切。 《論語述而》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希望網站的中堅人物如古月語先生更完美。

paulwah

文章數 : 31
注冊日期 : 2013-08-04
來自 : 瑞士

回頂端 向下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 頁 2 Empty 十三說智慧與道德

發表  古月語 18.10.13 12:15


在生命進化的歷程裡,只有人類因為一個偶然的(沒有必然,因為所有的物種都是平等,我們現在只是馬後炮,或者可以說是因為這樣的進化,才成為人類)發聲器官變異機會,進化出非常精密完善的發聲系統。必須先有這樣的發聲系統才能形成複雜的語言體系,沒有形成完善精細的語言體系,就不會有智慧的進化。在所有的物種裡,只有人類懂得使用語言,也因此只有人類進化出了智慧。
 
這個世界,甚麼都是一種組合,語言也是一種組合。組合是簡單的幾樣元素聚合成為一個集合態。這樣集合態裡的元素並不是任意的湊合,它們之間會形成固定的關係,這個關係就是交換關係,簡單的說是一種有定義的交換,不是變幻莫測的關係。正是這樣的交換關係不使它們聚合成為一個變幻不測的聚合體,因而是一個有定義的體系或系統。
 
人類在長年累月的求存中,為識別感受到的世界,使用語言標籤了所感受到的世界,並可讓他人理解自己何所指,能與他人交流的而定義世界裡的某一個聚合體、集合態,這裡古月語稱之為物件組態。因為世界裡的物件組態具有空間屬性,因此標籤這樣的語言符號,包括聲音音域的區別,和文字符號的區別,人們定義成了名詞。物件組態可以變化,這個變化可以是自身的,也可以是其它物件組態引起的,人們因此定義了動詞。人們對物件組態可以有各種能夠說得出區別的感受,因此人們定義了形容詞,表示自己對該物件組態的喜惡。人們用語言表達了自己對世界的觀感,但這並不牽涉到自己和世界之間的關係。對一般人來說,人們能夠識別世界裡的各種物件組態,使用語言表達對世界的觀感,從來就如此,理所當然,不必大驚小怪。
 
人們為了求存,必須識別世界裡的物件組態及其變化,但是人們並不意識到識別世界及其變化是為了求存,因此,一般人並不究竟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只有學者才會追究人與世界的關係。這是哲學裡的老課題,只有到了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物理學家才問到了點子上:世界為甚麼會是這個樣子?
 
答案是人擇原理:這個世界之所以是這個樣子是為人而設的。但是當時的物理學家並沒有說清楚人擇原理是甚麼。現在古月語(大言不慚)將它說清楚。如果物理常數不是現在這個值,世界就不會是簡單物件的組態,世界不是一種組合。世界只有是組合才能交換,才能組合。只有組合才能進化。只有進化人類才能起源,智慧才能進化,只有智慧才能問:世界為甚麼是這個樣子?
 
人和世界之間的關係實際上複雜得多。不但世界是組合,智慧程式的結構也是一種組合。智慧程式是世界的一個部份,當然也是一種組合。語言的詞彙實際上就是智慧程式裡的一個單元,詞彙的組合構成一個語言句子,但並非所有可能的組合都是有意義。如何判斷句子是否有意義,根據的就是人類據此對世界的應對是否獲得預期的效果。人類所有的語言表達出來的含義實際上就是人腦裡的世界,這個世界如果不能和真實世界有意義的對應,這個人腦裡的世界就不會是完全真實的。
 
正因為智慧程式的結構是組合,所以人才會構成這樣的一副世界(人腦裡的世界):世界可以是其它的樣子:例如,世界可以不是一種組合。但人們感受到的世界是組合而不是非組合,為甚麼?世界是組合,智慧是組合,人類才會有這樣的問題。
 
因此:世界是組合,智慧是組合,人類才能組合出這樣的問題,世界為甚麼不是非組合?人類組合出人腦裡的世界,人們需要尋找人腦裡的世界和真實世界的對應關係。只有人腦裡的世界可以和真實世界對應,人類才能恰當的應對世界的真實變化,人類才能存活下去。
 
不知道古月語說清楚了沒有?人類的智慧必須能夠應對真實世界,應對已經包含了預測,人類不能預測世界的變化,人類就不可能應對世界。智慧之所以能夠預測,因為智慧可以組合。人和世界的微妙關係就在於:人腦裡的世界來自真實世界,但卻比真實世界更複雜,也就是無中生有,人腦裡的世界好多都是真實世界不會有的。也因此改變了真實世界。人類現在所處的世界不是原本的真實世界:真實世界不會有高樓大廈,不會有複雜的交通工具,因為人,這些都有了。人類還差一個智慧社會,那是因為人類的智慧還沒有進化到那個境界。
是智慧沒有進化到那個境界而不是道德沒有進化,道德只是人類初期的一種理想。社會進化不需要道德的補充。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 頁 2 Empty 智慧與道德總結篇

發表  古月語 26.10.13 13:35

道德到底是人類社會進化的自然結果,還是先哲先給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做出規範,這個規範就叫做道德,然後社會進化才建立起相應的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古月語寧可認為所謂道德是人類社會進化到小農經濟,即人類因為生產的關係需要結成社會,進行更頻繁的社會交換,從而建立起人和人之間的友善關係。這個時候,先哲才總結出人和人之間應該遵循甚麼規範。所以先哲有關道德的說教,例如孔子的說教都是馬後炮,因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已經通過交換建立了起來,孔子只是條理化人們對這些關係的命名和說明。
 
道德說的是人和人之間維持交換關係的底線。這個底線就是交換必須是你情我願的平等,只有這樣交換才能持久。但是從進入小農經濟,這條底線就不斷被人踩越,而且是被統治者踩越,血腥的社會衝突也就因此引發。這個時候道德——人和人之間關係的底線,需要暴力來恢復。但是,道德解決不了社會權力的課題。因此道德始終停留在美夢的階段,這個美夢只有通過社會進化來最後實現。
 
不斷的社會衝突,促成小農經濟的不斷進化,一方面社會生產越來越廣泛,分工越來越精細,需要社會交換的廣泛性和頻密,交換更需要透明、公正、公平,沒有任何人可以佔據操控的位置。人權就是這樣演化出來,執政者就是這樣被關到籠子裡去。所以為甚麼市場經濟一定是,也必須是三權分立的社會制度。甚麼專政,統統都是馬克思自己逆社會進化杜撰出來,提出一套反社會進化的社會觀。原來所謂『革命』恰恰就是如假包換的反動。
 
是人類的智慧安排了社會生產的發展,還是社會生產實踐向人類智慧提出課題?古月語傾向於後者。是人類在交換中改變了自己,而不是規範了交換。因此所謂的『有自己特色』的社會發展道路,純粹是自欺欺人的、不懂社會進化為何物的、愚民說法。
 
至此,社會進化、智慧、道德之間的關係,古月語已經闡明了。生命在和大自然的交換中進化出人類,進化出智慧,人類和大自然的交換就是生產,生產促成人類結成社會,形成人和人之間的交換,人和大自然的交換,同時和人的交換促成了自己智慧的進化,而道德是人類關於人和人之間關係的美好憧憬,它並沒有促進人類社會的交換,也沒有促進智慧的進化。所以,但丁的:『智慧不能填補道德的空白,道德卻常常填補了智慧的空白』並沒有說中道德和智慧的關係,雖然,他是名人。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 頁 2 Empty 對道德見解的補充說明

發表  古月語 27.10.13 9:47


補充說明: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樣高調的道德,根本就是一個悖論,毫不利己又如何生存?到目前為止,世上不會存在一個人不需要付出代價就可以得到的東西。例如空氣,為甚麼沒有人可以獨霸?因為它多到沒有人有能力獨霸。如果有一天大氣受污染,無法讓人呼吸,潔淨的空氣需要人特地去提煉罐裝,那麼空氣就有了被獨霸的條件。曾經有一集西方拍攝的片集,描述一個未來被污染了的世界,一批精英住在空氣潔淨的地底,普羅大眾住在地面上。又例如,食水,需要集中管理,需要自來水廠。但這是關係民生的大事,都被政府控制。世界上曾經發生過食水被某個集團控制而引發糾紛的事。
 
大氣是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不需要加工就可以利用。因此人人都有份。但是除了大氣,沒有一件東西是可以利人又利己的。
所有的社會財富是經過人們生產才創造出來(對自然資源的使用還必須有一個共識),而且量還沒有達到人人都可以享用的程度。因此要使用的人就必須以自己的產品來交換。
 
只有當每個人生產出來的產品足夠所有人需求而有餘的時候,那個時候所謂交換,就是每個人必須盡自己的可能去生產,或者正如《神境通》所描述的那樣,整個社會財富都是人類設計出來的生產線自動生產出來。但是在這樣的社會裡還要強調道德嗎?
 
道德是針對『利』而言。例如,自然資源屬於誰?是當地的民眾還是中央政府?顯然,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不屬於道德範疇了。當『利』已經不需要的時候,道德還需要嗎?當『利』還需要的時候,人們需要的是一個透明的市場交換。而不是道德。世界上沒有公平、公正,有的僅僅是交換是在你情我願的條件下進行。
 
道德並不是戰爭的剋星。只要利之所在,道德的底線就隨時被人踩越,因而挑起戰爭。大家都說美國出兵伊拉克是因為美國的私人利益,但大家都不願意想是薩達姆為了一己私利首先踩越了道德底線,才導致美國出兵,美國的利益和社會的利益這個時候是一致的。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 頁 2 Empty 華祁石的回應 (九)

發表  paulwah 30.10.13 3:47

古月語先生寫道:“世界為甚麼會是這個樣子?答案是人擇原理:這個世界之所以是這個樣子是為人而設的。...  現在古月語(大言不慚)將它說清楚”。我沒有這樣的豪言壯語。莊子養生主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所以我不敢大言不慚 。窮一生之力,我們能知道的、瞭解的東西太少了,而不知道的、不瞭解的東西卻太多了。 在此,古月語先生把人的作用估計得太高了。人在這個大宇宙下、就在這個小地球上,都是微不足道的億萬生物中的一員,是很慢很慢地進化而來的;人類生存在世,是很偶然的,而且其賴以生存的環境非常脆弱與惡劣(只要太陽的活動一有變動, 地球就不適合人類生存)。

古月語先生又寫道: “人類的智慧必須能夠應對真實世界,應對已經包含了預測,人類不能預測世界的變化,人類就不可能應對世界。“ 我以為, 人類用智慧嘗試去了解這個大千世界,到目前為止,還差得很遠,許多自然現象,人類都無法解釋。真實世界沒有人類,照樣可以運轉下去,而人類沒有這個真實世界,一天都活不了。

古月語先生寫道: “人類還差一個智慧社會,那是因為人類的智慧還沒有進化到那個境界。”這一點我有同感。 這個進化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古月語先生又寫道:“因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已經通過交換建立了起來,孔子只是條理化人們對這些關係的命名和說明。 ” 這一點我也十分同意。

古月語先生寫道: “道德解決不了社會權力的課題。因此道德始終停留在美夢的階段,這個美夢只有通過社會進化來最後實現。 ” 所謂社會進化,就是希望利用法律與政治,來規範權力。但是我們不能把不同的東西來比較; 道德與法律、政治不同,前者代表個人的內在修養,而法律、政治是社會公約。 所以道德當然解決不了社會權力的問題。

古月語先生寫道: “和人的交換促成了自己智慧的進化,而道德是人類關於人和人之間關係的美好憧憬。... 它並沒有促進人類社會的交換,也沒有促進智慧的進化。” 道德不是美好憧憬,而是行為準則。與古月語先生所寫的剛好相反,智慧可以促進道德。(再引用古月語先生說過的一句話:道德是智慧的產物。)古月語先生又寫道: “道德是針對『利』而言。當『利』還需要的時候,人們需要的是一個透明的市場交換。 而不是道德。” 道德是個人的行為準則,這正是道德的定義 ,而與法律、政治是社會的公約不同。 古月語先生又寫道:”只要利之所在,道德的底線就隨時被人踩越,因而挑起戰爭。” 私利可以用道德來控制,而戰爭是眾人的事,要用法律與政治來規範 。孟子見梁惠王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壞道德只能用好道德來管控。

古月語先生能恆心地寫到 “十三說智慧與道德” 及 “智慧與道德總結篇” 與 “對道德見解的補充說明”,真是毅力驚人。我也是第一次棋逢對手,驚喜交集。古月語先生日理萬機,馬不停蹄地最近又與 rainbow 開通了巴中新網站《老校友》,為大家提供了一個更好的交流平台,讓大家能夠暢所欲言 。我們都要感謝他。 《孟子梁惠王》有云:“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 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網伕這份工作,既要 “以大事小”,也要 “以小事大”。總之,網伕了不起!

古月語先生給 falaony “天邊與身邊”的回復:“天邊的事沾不著邊隨時一走了之,身邊的事隨時脫不了身。事情應該就是這麼簡單。” 真是一語道破,目光獨到。我越想覺得越有道理,佩服!

paulwah

文章數 : 31
注冊日期 : 2013-08-04
來自 : 瑞士

回頂端 向下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 頁 2 Empty 回復: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發表  古月語 03.11.13 9:15


古月語曾經要求自己持「與人為善」的處事待人的守則。所謂「與人為善」,即當他人的態度或語言有違己意之處,亦要理解他人本心是善良的。老實說,這條守則並不易堅持。
 
哲學是講思維的學問。思維對於普通的人根本不會覺得是個問題。想甚麼就說甚麼,想甚麼就做甚麼,普通的人怎麼可能覺得是個問題呢?他們很少想:我為甚麼是這樣思維,而不是那樣思維?因此他們往往在這個問題上這樣思維,而在另一個問題上卻是另一種思維,結果,這兩樣思維互相打嘴巴,自相矛盾。
 
古月語「大言不慚」的認為可以把人擇原理說清楚,一篇論文,如果連對裡面論及的原理也說不清,它還是一篇論文嗎?如果論文作者「大言不慚」的宣告他已經將這個原理闡釋清楚,就像孟子那樣將利和仁義說清楚,古月語相信華先生不會抬出莊子的這句話。
 
古月語研究哲學,就一直對人們意識深處的潛意識現象深感興趣。老實說,絕大多數的人對自己的潛意識是不以為意的。因此這些人在涉及較深的課題探討時往往就前言不搭後語,而在較淺的課題上沒有露出自己的潛意識。
 
潛意識實際上就是他對這個世界應對的時候要遵循的想法的指引。
 
哲學,指的是大哲學,古月語可以大言不慚的給出定義:解析人和真實世界(大自然和人類社會)及其之間的關係。如果一個哲學家不能將人和真實世界之間的關係說清楚,他就不是一個大哲學家。實際上,從古到今,所有的哲學家在說自己對世界的想法的時候都沒有意識到要涉及到人和真實世界之間的關係。他們的想法很簡單,人看世界就是人看世界嘛,關人和世界之間關係的屁事。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他們的看法都是支離破碎,他們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問題。因此才有唯心唯物之說,那是後人在給他們觀點歸類的時候的說法而已。到了馬克思,他曾經到了這個課題的門口,但沒有跨進去,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客觀存在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就過門而不入。為甚麼,怎麼樣不依人們的意志,馬克思沒有答案。
 
到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哲學問題卻由理論物理學家來提問:世界為甚麼是這個樣子的?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弄清了為甚麼人們會提出這麼一個課題才能解決。其實人們為甚麼會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人們的腦裡世界何止是真實世界見到的這個樣子,否則他怎麼可能問世界為甚麼是這個樣子而不是另一個樣子的問題。因為這些物理學家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問題,所以他們只是以「人擇原理」這個術語(注意漢語是四個字構成,但在英語裡只是一個字,而不是一句話,當然他們的說明就不止一句話)來敷衍過去。因為古月語提出了人腦裡的世界這樣一個概念,而這個概念是基於對生命的基本架構的認識,這裡並不需要對生命更深入的知識,因為這個生命的基本架構就已經足夠回答這個課題有餘。就像人們並不需要深入的去瞭解陳毅是甚麼樣的人,也不需要深入瞭解陳小魯是甚麼樣的人,簡單的通過民事登記資料就已經可以斷定陳毅是陳小魯的爸爸,難道這個問題以後會發生變化,變成陳毅是陳小魯的兒子?可以和「生有涯」「知無涯」扯上關係?古月語就是根據這些可以大言不慚的說清楚人和真實世界之間的關係,如果古月語連這麼一點自信都沒有,吃屎好了。
 
還有,古月語在寫《哲學——智慧的原理》的時候,心中的一個目標就是對古月語的哲學見解五十年內都不會有人能夠做出重要補充。這也是古月語的「大言不慚」,如果古月語連這一點自信都沒有,古月語應該封筆了。
 
其實古月語已經將哲學劃分為大哲學和小哲學。現在世上大學教的哲學課程多數是小哲學,其實先哲對哲學的理解也應該是小哲學。小哲學真的是「無涯」,但是它卻是受「有涯」的大哲學規範。大和小,有和無之間的關係,不是辯證法解決得了的。關於辯證法,Scientist Ludwig Boltzmann also criticized the obscure complexity of Hegel's works, referring to Hegel's writing as an "unclear thoughtless flow of words".[Theoretical physics and philosophical problems: Selected writings, p. 155, D. Reidel, 1974, ISBN 90-277-0250-0]
 
這是古月語給自己寫的哲學一書的題詞,不算是座右銘:
Zorpia Photo Sharing: Free Unlimited Storage & Bandwidth

 
關於社會進化,有機會再說。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 頁 2 Empty 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發表  古月語 04.11.13 20:50


莊子的「以有涯隨無涯,殆矣。」莊子這句話,說明了甚麼沒有?人們對他這句話到底理解到甚麼程度?實際上,應該說的是莊子對「知」又理解了多少?

「生有涯」這句話非常非常的簡單,不可能有第二種理解: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至於以後人的生命是否可以長生不老,今天的科學已經沒有人可以斬釘截鐵的否定。當人的生命可以無涯的時候,莊子的這句話是否可以成立?莊子肯定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我們將莊子的這句話當「終極真理」般的引用,有沒有問題呢?
 
古月語這裡仔細的剖析莊子的這句話,既然在世人面前貼出來,謂之「大言不慚」亦不為過。
 
莊子的「知」到底指甚麼已經無從對質了。但古月語根據自己的學識來剖析這個「知」字:一是人類累積至今的知識,一是人類對世界的探求而將獲得的知識。
 
人類累積至今的知識對一個人來說是「有涯」還是「無涯」真的見仁見智了。此話怎說?在莊子的那個時候,人類累積的知識和今天人類累積到的知識,根本是無法比擬的。在莊子的年代,一個人可以知道多少東西,那可難說了。因此莊子的這個「知」莊子自己清楚了沒有?古月語質疑。

其實,一個人的「知」是指甚麼,大有文章。例如那個已經去世的自閉症患者Kim Peek,他能背誦上12,000本書,據說還是百科全書。他「知」多少?記得多少知識和能夠掌握多少知識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人類對世界的探索有沒有止境,和世界的到底有多大也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宇宙有多大?一百三十七億光年,這樣的數字我們怎麼可以說它是無限的呢?況且,這個數字是計算出來的,人們實際上看到最遠的星系只有一百三十三億光年。

人們弄清楚了世界的結構了沒有?從粒子到宇宙的結構基本上是摸清了。希格斯波色子被證實之後,人們是可以有信心的說,標準粒子模型所預言的粒子都已經在自然界找到了,注意,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撞出希格斯波色子,並不表示希格斯波色子是人造的。標準或後標準模型粒子已經可以解釋現今科學家所觀測到的現象。粒子物理學走到盡頭了?

當今物理學仍然有許多謎。這些謎好多是人腦裡的世界。人腦裡的世界好多東西可以在真實世界裡找到嗎?例如裸奇異點到底存在嗎?至今物理學家還沒有找到裸奇異點,因此裸奇異點是人腦裡的世界的東西。有理論物理學家已經從理論上證明它不存在於真實世界。像這一類的知識是「知識」嗎?
 
這麼多的問題,古月語只是想說明一個命題的真偽不要輕易奉為圭臬。一個命題要為真,它必須對命題裡的所有詞彙給出精確的定義。顯然莊子並沒有給出「知」的精確定義,我們又怎麼可以將莊子的這句話奉為圭臬呢?
 
古月語發現人們對某個命題的理解,究竟可以達到甚麼樣的層次,實際上個個人都不同的,這表示甚麼?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 頁 2 Empty 續談「生有涯隨知無涯殆矣」

發表  古月語 05.11.13 9:59


世界是不是「無涯」?一百三十七億光年,最新的數據一百三十八餘億光年,這個數字可能會不斷的修正(為甚麼要修正,後面再剖析),但它仍然是有限的。真實世界是有限的,但人腦裡的世界是無限的,我們無法想像宇宙邊界的另一邊是甚麼。所以人類根據自己的腦裡世界來斷定真實世界是荒謬的。但這只是問題的一面。
 
問題的另一面是,人們要不斷的取得人腦裡的世界或真實世界的對應關係,人們就不斷的去探求這個關係,例如標準粒子模型一開始就是人腦裡的世界,然後到真實世界裡求證,到今年三月份理論物理學家終於「真實」的見到了希格斯波色子,標準粒子模型終於被完全證實了,人們對粒子物理,實際上就是對整個物質世界的認知是否終結了?物質世界是否就是標準粒子模型裡的粒子構建起來?顯然物理學家是這麼認為的。但是他們還有許多細節的工作要做,理論物理學家進入了「後」標準粒子模型的研究工作。從物質世界的結構來說,人們對它的認識已經足夠了,物質世界不可能有標準粒子模型以外的粒子。但好多細節仍然需要完善,這些粒子構建物質世界的細節仍然有待物理學家去寫論文。這個工作可以做到甚麼時候,沒有人說得準。實際上物理學家到現在對引力子和其它粒子的關係感到不可理解,他們無法提出一個無懈可擊的統一場論。這可能是暫時的現象,也可能是標準粒子模型的致命缺陷,這個意思就是標準粒子模型並不是物質世界的最終方案。就像希格斯波色子要經過半個世紀後才被找到,這段時間裡,好多替代的粒子模型被提出。希格斯波色子的發現終於平息了粒子物理的爭論。因此物理學家仍然堅持標準粒子模型是粒子物理的最終模型。古月語在這裡說明認知這個課題的複雜性,「認知」到底是指甚麼,我們可以說得清楚嗎?
 
例如,莊子的「有生之涯隨知之無涯,殆矣」之說,和但丁的「智慧填補不了道德的空白,道德卻永遠可以填補智慧的空白」之說的相比,莊子這句話還算是有理。但丁不是哲學家,他無法精確定義甚麼是智慧,甚麼是道德,卻要奢談它們之間的關係。但因為但丁是名人,他的這句話就被當成了一種知識傳播。這種「知」讓人可怕。
 
其實古月語是想找到一種思維方法,可以簡單的判斷一個命題的真偽。例如,蘇*維*埃*政*權的解*體是必然還是偶然?如果是必然,那麼所謂的「有自己特色道路」就是偽命題。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 頁 2 Empty 華祁石的回應 (十)

發表  paulwah 07.11.13 0:44

古月語先生在短短數天內寫下有關 “有涯隨無涯” 三篇大塊文章,筆耕之勤,令人佩服。

我在回應(九)一文中,第一、二、四段發表了不同意見,而第三、五段是附和與褒奬。不同意見能惹古月語先生來生氣,非我初衷。 古月語先生曾寫過:“以後慢慢再噴自己的口水,也歡迎各位看官聊聊,觀點要認真,但心態大可放鬆。” 希望古月語先生的心態,真的好好放鬆。 觀點要認真是好事,但在討論時要加上“君子之爭”的風範, 互相尊敬禮讓。論語《述而》有:“丘有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孔子說他真有福氣,因為他有錯的時候,全世界都知道,也就會逼他盡快地錯而能改。)當時的他與今日的古月語先生在公開網站上,都是公眾人物,要有接受批評的雅量。站到臺前,一言一行,都受人們關注、曝光、放大;公眾的批評,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是能接受或是不能接受、是善意或是惡意(我的回應不會是惡意毀謗),都應有容忍的雅量 。古月語先生以直言著稱,但直言切忌淪為泄憤。能否學學孔丘的大度:名氣越大,越需要容忍與內省。我們都年事已高,心態應該爐火純青,杜甫曲江诗有:“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又如孔子所說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古月語先生寫道:“古月語就是根據這些可以大言不慚的說清楚人和真實世界之間的關係,如果古月語連這麼一點自信都沒有,吃屎好了。” 這一段就顯得很沒有自信,而且說得太絕。說這種氣話,不應出自哲學家之口。可見古月語先生的心態仍未放鬆。

古月語先生寫道:“記得多少知識和能夠掌握多少知識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這一點我十分同意,就如同某人在計算機裡儲藏了許多數据與文章,或者知道在網上如何去找資料,並不代表此人就有學問。完全要看他(她)如何妥善消化與靈活應用。 古月語先生又寫道:“人們對某個命題的理解,究竟可以達到甚麼樣的層次,實際上個個人都不同。” 說得很有道理。每人腦袋的連線就不一樣。至於古月語先生的推斷:“真實世界是有限的,但人腦裡的世界是無限的。” 我不同意,我以為正好相反,而有限與無限是相對的,真實世界(宇宙)的邊界肯定比人腦世界的要大。 古月語先生的結論:“人類根據自己的腦裡世界來斷定真實世界是荒謬的。” 我非常同意。 這正是莊子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古月語先生寫道:”其實古月語是想找到一種思維方法,可以簡單的判斷一個命題的真偽。” 恭喜,這是對人類未來的發展一大貢獻,我樂觀其成。

古月語先生又寫道:“古月語在寫《哲學——智慧的原理》的時候,心中的一個目標就是對古月語的哲學見解五十年內都不會有人能夠做出重要補充。” 我一直佩服古月語先生的信心與勇氣。 我要買這本書來研究研究。請問此書在那個出版社發行?作者是古月語還是蔡昌斐?

古月語先生在深圳買到毛筆水寫紙及用章民生先生相送的狼毫大楷毛筆,所寫下的 “道” 字與 “終吾一生,窮道無極”,不但看來順眼,更可登大雅之堂,能與朱文楊先生的書法比美。 這與古月語先生《哲學——智慧的原理》一書上用圓珠筆所寫的自題詞 “終吾畢生精力,窮道無極玄奧”,有天壤之別。我不明白,能寫這麼好的毛筆字,為何要用圓珠筆來代替? 還可以換回來嗎?

paulwah

文章數 : 31
注冊日期 : 2013-08-04
來自 : 瑞士

回頂端 向下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 頁 2 Empty 衷心感激華先生的批評

發表  古月語 07.11.13 11:03


昨晚午夜夢逥,反省近日自己在網上的帖子內容用詞,其中一個是關於對聯的事,一個是關於意識形態的分道揚鑣,一個是jfh,另一個就是華先生。關於對聯,若不是此人平時帖子所宣揚的內容,古月語是不會公開抨擊。因為他的這個過失並不是筆誤,而是無知,這個無知恰恰就是給此人平時所宣揚的一記響亮的耳光。宣揚自己的生活如何如何,能耐如何如何都還是一己之事,無可厚非,但將自己的一知半解付諸社稷,則是誤人子弟了。古月語無法容忍(海納百川?同流合污?確實是一念之差),語氣確實是不客氣,但沒有人身攻擊。同樣的在評論對聯,有人寫了一句:『白水是泉夕夕多』,實際上這個下聯沒有事實根據。『因火成烟夕夕多』這個下聯本身就和柴有關,夕夕多正是夕陽時候家家炊煙飄繞的景象,所以是絕對,不做第二想。古月語私下跟他商酌,解決問題。至於另一個意識形態的分歧,是不可調和,但一直各說各話,相安無事。最近卻突然發難,諷刺古月語是唐吉歌德,古月語告訴他,當他說古月語是唐吉歌德的時候,實際上也是在說他自己。當古月語說某人無知的時候,沒有人可以反轉過來說在這個問題上古月語是無知。古月語在回應他的諷刺的時候還是彬彬有禮。至於jfh,古月語就一點都不給面子了,因為古月語無法理解這個人的心態:一味在巴中網站上轉貼內地五毛黨的帖子,而自己卻不說一句話。這種行徑古月語真的無法容忍。
 
對於華先生,古月語只有歉意,用詞不當。本來今天古月語就準備對華先生表示歉意。打開網頁,華先生捷足先登,也好,我以為華先生不再與我為伍了。足以證明華先生的誠懇,古月語在此完全接受華先生對古月語心態的批評。但是古月語仍然保留對一些知識命題的個人見解。
 
說實在,《哲學——智慧的原理》前年就已經寫成,並沒有出版。當時也沒有雄心大志,只是尋求一種遨遊太虛的愜意。後來因應他人的文章而有更廣泛、更深入的思維,決心重寫,本來預計今年完工,但現在還不知甚麼時候可以寫成。梁維耀教授三月份離開香港的時候,古月語送了他重寫的頭四章的底稿,請他指教,華先生在港的時候,古月語也曾經衝動想給華先生,但後來還是忍下來了,免得出醜。
 
現今,出版一本書,有幾萬塊錢就能成事,但今天世界上的書何止幾百億本,任何一本名不見經傳的書都會沉到書海底下銷聲匿跡。古月語真的不想這樣。古月語的哲學見解實在是很容易被人認為是閉門造車。現今學術界的規矩,一篇論文要跨入神殿的大門,得有已經在神殿裡的人給你開門。這個規矩合情合理。在這個意義上,古月語到目前為止確實是閉門造車,即使是古月語誇口已經飽覽群書,也是自吹自擂而已。古月語的困境是:身邊的人當古月語發神經異想天開,天邊的人又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
 
再一次的謝謝華先生,謝謝您的不離不棄,請接受古月語的衷心歉意和謝意。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 頁 2 Empty 真實世界裡有甚麼不是『東西』?

發表  古月語 08.11.13 20:01


wmy轉貼了一個pps《史上最著名的對聯》,裡面第一副對聯就是錯的:
 
上鉤為老,下鉤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一人是大,二人是天,天大人情,人情大過天。

 
下面這副才叫對聯,可能就是原始的,上面肯定是被一個不是精通對聯的人亂改。
 
上鉤為老,下鉤為考,老考童生,童生老考;
二人成天,一人成大,天大人情,人情天大。
 
或這樣寫就對了:
上鉤為老,下鉤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二人是天,一人是大,天大人情,人情大過天。

曾經為了類似的帖子致電wmy,她的回應出乎古月語意料的理直氣壯:我只是轉貼,內容有錯不關她的事。因此,這個《史上最著名對聯》裡有幾副對聯是錯的,古月語也不再吭聲了。這裡是說開了才說,不然對另一個貼『白水是泉夕夕多』就顯得不公。
 
閒話表過,言歸正傳。今天說說『腦裡世界』和真實世界。古月語這裡說的『腦裡世界』是指時間來說從古至今,空間來說指整個人類的腦裡的全部集合。不是指某個人的腦裡的集合。
 
『真實世界』這四個字指的是一個空乏的概念,是一個『集合』,這個集合空乏的指不在人腦裡的集合。當古月語說出一個字『樹』,其實這是一個在人腦裡的集合,如果古月語可以用手指某一個『東西』,然後對任意一個人說,這是樹,他認同古月語的說法,那麼古月語手指的這個東西就是真實世界裡的東西——樹。它就是古月語腦裡的集合與真實世界的對應。不要以為古月語廢話連篇,其實古月語不這麼說,『真實世界』就落得了但丁的『智慧與道德』的下場。
 
古月語說腦裡世界比真實世界內容多得多。或者說,腦裡世界的集合比真實世界的集合大。這是可以證明的。『證明』是甚麼意思?甚麼是『證明』?這是一個哲學課題。
 
『證明』是指將腦裡世界和真實世界對照,若可以得到對應關係,那麼就是說獲得了『證明』。再進一步問:怎麼叫『獲得了』?顯然,各人『獲得了』的含義並不盡相同。但是以有共識為準,否則就會是永沒完的爭論。
 
『證明』可以是另一個意思,當人們無法將腦裡世界裡的某個集合和真實世界裡的任何一個集合對應的時候,人們必須對腦裡世界的這個集合做出判斷,例如裸奇異點,判斷真實世界裡有沒有可以和它對應的集合,換句話說,它是否真實的存在。一般來說,人們並不去判斷真實世界裡有這個集合,而是判斷真實世界裡沒有這麼一個集合可以和腦裡世界這個相對應,道理很簡單,人們只要判斷這個集合並不存在就可以結束全部有關的工作,例如,希格斯波色子人們預言它的存在,就是說,理論上不能證明它是不存在,但卻遲至五十年後才找到它。這段時間,形形色色的粒子模型不斷被人提出,當希格斯波色子被證實,這些工作顯然浪費了時間。
 
上面說的是真實世界裡的『東西』。真實世界裡除了『東西』還會有甚麼?而『東西』是指甚麼?我們又怎麼知道它是『東西』,或者不是『東西』?古月語的這幾個問題該由哪門學科來回答?為甚麼?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 頁 2 Empty 不為已甚的界限在哪裡?

發表  古月語 09.11.13 21:14


人生在世無求品自高。人生在世不可能無求,見到有人在飯前默禱,有時候古月語會開玩笑,盤裡的食物都是你通過自己的勞力掙來的,不需要謝恩。私下想他也許是為自己還有命吃這一餐飯而感恩。求上蒼保佑不算是求吧?至少不比周圍的人低一個頭吧?
 
在路上見人群匆匆來去為生活奔波,想起一群斑馬在非洲大草原上悠閒的吃草,心裡有異樣的感覺。
 
到了年老的時候,全身病痛,苦不堪言,突然覺得這個世界到底是甚麼?自己身在何處,也有異樣的感覺,感覺有一個世界好像就近在眼前。
 
『不為己甚』是說揭別人瘡疤或是對別人的善意批評也好,都要適可而止,給人留點面子。其實,有人在眾目睽睽之下做錯了事,世上能人多的是,何須古月語逞能。世界上的能人多數是明哲保身,保護自己多年不易掙來的名聲,言多語失,多年道行一朝喪,為不關己的閒事不值得,而古月語無名小卒一個,不再有甚麼可以失去。躁動總是發生在社會底層就是這個道理,社會進化的動力也來自他們。社會進化為甚麼會從極權進化到分權也是這個道理。
 
例如,寫甚麼勞什子的哲學,想告訴世人自己發現原來世界就是這個樣子,也許可以讓人對世界的應對更如意些,不為的留下一部傳世之作?弄不好,留下的是讓人笑話的笑柄而已。
 
古月語批評他人,除了指責古月語的態度惡劣外,很少會,至少在相關的課題上留下把柄被人責回頭。但是在一些場合下古月語可能會說溜了嘴,有人可能突然像撿到了至寶,高興到不得了,終於找到了出一口氣的機會,大聲向周圍的人宣告,古月語原來也有錯的時候。
 
其實古月語甚麼時候說過自己不會犯錯?不過,剃得人頭多,終有也被人剃頭的時候。這可能就是『不為已甚』的意思吧?
 
靜悄悄的告訴大家,古月語花了三百多錢買了一把電剪,一直都是自己給自己理髮,剃光頭很簡單,初初還叫女兒給自己無法看得見的地方修飾。現在利用兩面鏡子,不再煩女兒了。哈哈,想給古月語剃頭,難了。
 
古月語有點語無倫次了。本來要談的是世界裡除了『東西』之外,是不是還有不是『東西』的西東?下次再談。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 頁 2 Empty 回復: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發表  古月語 13.11.13 11:36


龍、麒麟、神、玉皇大帝、耶和華、孫悟空、太上老君、天國、人頭馬、裸奇異點、時空穿梭等等、等等只存在於人腦裡的世界,而不存在於真實世界。反物質、暗物質、黑洞、希格斯波色子、門捷列夫週期表上的一些元素、等等、等等都是先在人腦裡的世界出現,然後才在真實世界裡找到蹤跡,強子對撞機、各類的建築物,太空站、穿梭機、一切機械設備都是先出現在人腦裡的世界,然後才在真實世界裡實現。科學家已經從理論上計算出宇宙的邊界,宇宙總質量和能量。真實世界在科學家的眼裡是有限的,人擇原理實際上也是證實了真實世界的有限性,人不能接受宇宙的有限性,人們無法想像宇宙邊界的另一邊是甚麼這樣一個懸空的問題,人們也無法接受宇宙有一個開始,開始的另一邊又是甚麼,正是這樣反證了人腦裡的世界的無限性。古月語利用蛋白質的可組合性,人們只要願意,可以組合出形形色色古靈精怪的人腦裡的世界,這也是證明了人腦裡的世界的無限性。而真實世界裡有的,人腦裡的世界也會有,真實世界沒有的,人腦裡的世界可以組合出來。
 
所謂新物種,是指真實世界已經存在而未被人類發現,也就是還沒有在人腦裡的世界具體出現。還有多少天外行星、在一百三十七億年前、一百三十三億年後的還有沒有星系未被發現。科學家剛剛根據美國太空署的數據計算出宇宙裡應該有88億顆像地球一樣適合生命起源的行星。現在,生物工程可以組合出一些新品種的農作物、植物和老鼠或食用牲畜。所有這些,實際上是在人們的預計之內。科學家可以告訴大家,哪些是可能存在的,哪些是不可能存在的。
 
其實華先生說真實世界比人腦裡的世界大,那是用一個未經證實或者沒有事實支持的假定(古月語又憑甚麼說話先生會用一個假定?)(可以由理論導出的就不是假定,而是定律)去證明一個命題,這是宗教慣用的手法,那不是科學。所以,古月語說,某個人的表達一定是事先有一個思維準則。
 
古月語想,這裡的探討範圍越來越廣,本來古月語有意將巴中網站拓展成為一個方外草民海闊天空的探討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在學術殿堂的神台上,學者稱為學術平臺,但我們只是方外草民,只能是另類論壇。但是至今,仍然只是古月語和華先生在唱雙簧,並沒有吸引到其他網友的參與,他們也許是堅持這樣的人生:要嗎在神聖的殿堂裡,要嗎就呆在自己的家裡抱孫子,或向主表虔誠,求保一家平安。
 
古月語覺得,還是正經八百的去寫自己的書好了。本來在這裡古月語也是在深入化自己關於哲學的一些課題的思索,這些思索最終都會寫入古月語的哲學書裡,但畢竟是繞了一個圈子,雖然是值得,但對華先生來說是浪費時間。因為已經有網友對古月語說,我們感覺你有點逼著華先生回應。
 
好吧,如果,華先生還有一些結束語要表達,表達之後,這個主題到此結束。謹此,感謝華先生的歷次誠摯回應。

未解決(實際上就是人腦裡的世界和真實世界的糾結)的物理學問題中的一個:
反物質
在宇宙中,為什麼偵測實驗結果顯示,物質比反物質多很多?大爆炸應該(人們根據甚麼準則說『應該』?)製造出同樣數量的粒子與反粒子,而粒子會和反粒子湮滅產生光子。因此宇宙應該充滿了光子,而不會有很多物質存在。但是,宇宙現在的狀況並不是這樣。在大爆炸發生之後,一定有某些物理定律不平等地作用於物質與反物質。請問這些物理定律為何?在最初宇宙是否有某些作用力存在,但是後來隨着宇宙演化,這些作用力已消失無蹤?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 頁 2 Empty 華祁石的回應 (十一)

發表  paulwah 15.11.13 23:50

古月語先生在短短數天內又寫了四篇情文並茂的文章。我早就想回答,就是力不從心。我們三代同堂,女兒女婿在外為前程幸苦打拼,我們做父母的只好發揮餘熱,照顧外孫女外孫男,接送學校、繪畫班、舞蹈班、中文班、音樂班等,我又是一家之煮,兼買菜洗碗,還是花園(7百平方米)的園丁。最頭痛的是:外孫女不愛吃我煮的菜,只愛吃漢堡包與炸薯條;外孫男往往拖到子夜還不肯睡覺,一直拉著我捉迷藏;在教育小孩子上與女兒意見分歧。因此,我很少有機會上網。古月語先生寫道:“已經有網友對古月語說,我們感覺你有點逼著華先生回應。” 我沒有這種感覺,與古月語先生的對答,興味正濃,慢慢進入佳境。

古月語先生寫道:“但將自己的一知半解付諸社稷,則是誤人子弟了。古月語無法容忍(海納百川?同流合污?確實是一念之差)” 我十分了解古月語先生的疾惡如仇及打抱不平的心理,容不下半點差錯。世界上很少完美無瑕的人事物,而且往往不是那麼黑白分明,灰色地帶佔多數;還有時間的因素,黑的會變白,好的會變壞,世事很少一成不變。我們恨之入骨的人,我們真的了解他的處境、思想、動機、目的嗎?或者只是誤會一場?我們在快要挺身而出、亮劍逞強之前,先問問良心,我們真的有道理嗎?(我們的主觀意識會有錯誤,它不一定代表客觀真理。)海納百川不是同流合污,而是接受不完美的事實,承認自己也有不足之處,不是甚麼事都要干涉。這是生活的無奈。

古月語先生又寫道:“再一次的謝謝華先生,謝謝您的不離不棄,請接受古月語的衷心歉意和謝意。” 彼此彼此。我們開誠佈公,談談心裡話,很難得。

巴中網站最近有掀起一陣對聯熱,wmy 轉貼了《史上最著名的對聯》,其中有一對科考諷聯,引起爭議。網上所流傳的科考諷聯,都是清一色的版本 :“上鉤為老,下鉤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一人是大,二人是天,天大人情,人情大過天。” 我將之稱為普及版。 古月語認為這幅對聯是錯的,正確應該是:“上鉤為老, 下鉤為考, 老考童生, 童生老考; 二人成天, 一人成大, 天大人情, 人情天大。” 古月語獨具慧眼,精通對聯規律,將普及版的下聯第一、二句顛倒,上下聯第四句改為四字,工整優美,令人拍案叫絕。我將之稱為改良版。 古月語並曾經為此致電 wmy 質問,何以登出不怎麼高明的普及版。我以為她的回應是對的:“她只是轉貼,內容有錯不關她的事。” 因為如果她擅自修改那鋪天蓋地的普及版,就如同惡名昭彰的新聞審查一樣,不得人心;就算她是對聯高手,最多也只能作注解補充。

我翻過《儒林外史》,沒找到此科考諷聯。後來我在網上化了一點功夫,幸而找到了出處:《清代,凡是未考中秀才的人,不管年龄大小,一律称為“童生”。雍正年间,有一位五十多歲的老童生凌濛初,颇有才華,但由于没有後臺,加上性情耿直,不肯送禮給考官,所以連考多次,都名落孫山。但他仍不灰心,繼續去考。碰巧應屆考官是凌濛初的同鄉,見他须髮皆白,同情之下,出一款上聯看看他的功力:“上钩為老,下钩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他悲憤地回答:“二人為天,一人為大,天大人情,人情大过天。” 對答如流,真是個才子,考官遂推荐他為秀才。》我將之稱為原始版。古月語的改良版比原始版工整,但也有瑕疵:下聯第三、四句 (天大人情, 人情天大)是重複,沒有再上一層樓的意思,最少要加一個字,如 “天大人情, 人情比天大”,才有進一步的含義,相似於上聯第四句 “童生老考”,是屢考不中。如此一來,上聯第四句也得用五個字,如“老考童生, 童生苦老考”。不知古月語先生意下如何,或者有更好的主意?網上到處流傳的普及版,將原始版的下聯第一、二句倒換了位置, 以訛傳訛,無人覺察,只有古月語先生挺身而出。但是一口咬定普及版是錯的,也太過分;最多只能說這普及版不完美。可惜的是,無論是普及版、改良版和原始版,都沒有韻。

古月語先生寫道:“世上能人多的是,何須古月語逞能。世界上的能人多數是明哲保身,保護自己多年不易掙來的名聲。” 我以為,知識份子分兩類:膽小怕事的明哲保身,勇敢有為的挺身而出。這是兩種不同的“能人”,可惜後者只佔少數,中外皆然。古月語先生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現代俠士,是我們的好榜樣!我佩服古月語先生的勇氣,也想讓他知道,他有支持者,他不會孤單。其實古月語先生這樣做,也是身不由己,因為這是他的個性使然;我想他從小就與眾不同,聰慧過人,先知先覺,神經敏感,比人會說話,喜探討真理,愛打抱不平。十年磨一劍,誰有不平事?仗義執言,如魚骾在喉,不吐不快。這正是 “天生我才必有用”。

古月語先生又寫道:“寫甚麼勞什子的哲學,想告訴世人自己發現原來世界就是這個樣子,也許可以讓人對世界的應對更如意些,不為的留下一部傳世之作?” 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有甚麼比傳遞我們一生所積累的知識给下一代,更有人生意義?既留名亦立言!

古月語先生寫道:“但是在一些場合下古月語可能會說溜了嘴,有人可能突然像撿到了至寶,高興到不得了,終於找到了出一口氣的機會,大聲向周圍的人宣告,古月語原來也有錯的時候。” 這一幕描寫得太生動了!我以為,古月語先生應該感到幸福。敵人能使我們成長,因為“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嫉是庸才。”

古月語先生又寫道:“古月語花了三百多錢買了一把電剪,一直都是自己給自己理髮,剃光頭很簡單,初初還叫女兒給自己無法看得見的地方修飾。現在利用兩面鏡子,不再煩女兒了。” 古月語先生不但是個理論家,也是個實行家。能用兩面鏡子給自己理髮,不容易。又有這麼好的女兒,令人羨慕。

古月語先生又寫道:“本來古月語有意將巴中網站拓展成為一個方外草民海闊天空的探討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在學術殿堂的神台上,學者稱為學術平臺,但我們只是方外草民,只能是另類論壇。但是至今,仍然只是古月語和華先生在唱雙簧,並沒有吸引到其他網友的參與。” 這是人之常情,不足為奇。也許我們討論的東西,沒有娛樂性,所謂“陽春白雪,曲高和寡”, 中外皆然 。而且,做被動的旁觀者比做主動的發言者,更容易。在公開的網站上發表意見,是會被批評、懷疑、質問的。誰願意拋頭露面,被人評頭論足?我不怕演二人轉,就怕無人圍觀。希望有心人,能看出門道來,不只是光看熱鬧。

古月語先生寫道:“華先生還有一些結束語要表達,表達之後,這個主題到此結束。謹此,感謝華先生的歷次誠摯回應。” 我得益匪淺,又交了一個良師益友。可惜我每天要照顧兩個外孫,忙得很,上網的時間極少。請見諒。

paulwah

文章數 : 31
注冊日期 : 2013-08-04
來自 : 瑞士

回頂端 向下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 頁 2 Empty 回復: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發表  峰梓 16.11.13 5:47

.
“筆友論戰”。主語是“友”,甚麼樣的“友”?“筆友”也!故非“筆敵”也!
所謂“論戰”?當然不僅僅是“望文生義”狹義到討論戰爭而已。
“論戰”應是《在哲學、科學、文學、政治等方面,對某項中心問題,因意見不同而激起理論上的爭議》。
爭議往往可以是非常激烈的,既然是友而非敵,再激烈亦是去偽求真,而非置友於死地。
 
比如說,畢業論文,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等,在答辯時,提問者專門找茬,用語幾乎達到“吹毛求疵”的刻薄地步。
 
提問者的出發點在於讓論文更加充實,更加經得起考驗。在這個問題上是會毫不留情的。但是絕對沒有打算把答辯者氣死、整死。
 
答辯者只存感激之心之外,別無他怨也別無他想。
 
中庸之道,搬到此根本“牛頭不對馬嘴”。
因為,中庸之道乃模棱兩可,既不反對,亦不贊成,更不得罪。這是對雙方都是極不負責任的。對己,不禁令人質疑:閣下到底是不負責任,還是沒水平的學者?如此一來,還有面目去面對世人?!
 
回過頭來看祁石兄的命題:《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
“科技”太廣泛了,祁石兄立論從而所強調把“道德”尊為“龍首”,否則,智慧越高,科技越發達,殺傷力越大,造就戰爭的可能性就越大!……。
 
免於戰爭的科技,必然是非常先進的。大家都擁有,都不敢輕易動用,戰爭於是被“免”了。是否如此?
不對呀!核武器,誰都不敢動用,非核戰爭不照常在發生!?
是否命題錯了?
 
如果核武掌握在“亡命之徒”手中,又如何。
核戰爭會打起來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是否正好說明“道德”是“龍首”,就不會打起來了。
又不對呀,如果核戰爭正打着呢,“道德”起不了作用,戰爭也沒“免了!更加說明是命題錯了。
啊呀,兜來兜去,腦袋瓜邏輯都混亂了。
 
哪麼,“科技”該是包括了“道德”在內。到底是道德促進了科技?還是科技促進了道德?
閣下認為,要免於戰爭,僅道德高尚當龍頭就行了。對嗎?
 
好,現在
問題轉到“道德”上了。
祁石兄在文中經常以中國古代幾千年前的道德“箴言”來闡述。
 
§中國的“道德”是否今不如古?的確如此。以前,(起碼在文革前)中國號稱禮儀之邦。
 
閣下在德國,可以想象一個身材還算不錯的老頭和一個婦女,為爭The seat而講手嗎?Bus裡有的是空位。車內乘客、司機都當他們透明,不視不聞……。免惹屎上身!
 
§“道德”為何不隨社會的進化而更趨高尚?科技卻是日新月異。居龍頭的道德不如科技,不僅不是起碼的同步,科技竟然還超越龍頭。怎麼回事?(命題錯了?!)
仍然以今日的中國為例,科技大有長進,奈何道德今不如昔。
 
§ 字面上的道德和現實中的道德,不完全是一回事。

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根本是在個“利”字——奪利和反奪利。
國內戰爭,歸根結底爭的是“地位”——利和名。
改朝換代;誰是革命去鎮壓和圍剿反革命等等。
總之離不開個“利”字!同意嗎?
 
美國出兵伊拉克,說是為了石油,這是“辨識”的偏(騙)見。
事實如何?事後,美國向伊拉克購買石油,按市價付款,一個子兒都不少給。反而,中石油摘了桃子了。
(利比亞)戰爭狂人到處搞事……。(伊拉克、阿富汗)戰爭狂人更扶植恐怖組織。矛頭指向誰,不言而喻。
這一切都離不開“利”!
但是美國出兵伊拉克,其利不在石油這點小利之上。
 
人生在世,為了生存,在名利的圈中打滾。(釣名逐利)
在此包括廣義的名和利。
正途釣名逐利沒問題。例如:考得博士頭銜;薪水;正當的商業活動;……等等,等等。
邪門釣名逐利不言而喻。
視手段以定其正邪。
 
不釣名逐利又如何?一切紛爭不再,那就天下太平!
例如:苦行僧,隱士等等。
在文學、音樂、戲劇、佛學……造詣都很高的李叔同大師,就是一個“與世無爭”最明顯不過的例子。
這特例剛好證明,“釣名逐利”是一切紛爭的源頭,而不是“科技或道德”。
人類自有歷史可考,不論科技和道德的高抑低,戰爭不斷。
換言之,名和利才是一切紛爭的禍首!
 
李叔同采取的是不釣名逐利,
沒有名利可供釣、逐又如何?行嗎?
古月語和峰梓認為可以,完全可以!
 
人類社會不會停滯不前,歷史的巨輪不斷地前進!
新的人類社會,都是在舊的社會中孕育,逐漸發育成長,不流血地取代舊的社會。
商業經濟社會,也按這軌跡前進。新的社會胎兒已經在孕育中!
例舉:各種義工;無國界醫療隊;世界首富蓋茨,除了留下自己的生活費,把全部財產反饋社會;香港影視明星周潤發,捐出財產的99%,10億元反饋社會……等等。
這就是智慧,豈是道德→《人類共同生活時,行為舉止應合宜的規範與準則。》,哪麼簡單?
因為舉止已經超越了“應合宜的規範與準則”!(只有高度的智慧才可能出現相應的道德。)

何謂道德?乃《人類共同生活時,行為舉止應合宜的規範與準則。》
可見,道德隨時、空不同而差異。
道理不會說,那就舉實況吧。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斷袖分桃”,道不道德?
古代早就有了。
拿現在的美國來說,同性戀婚姻,有的州通過,有的州抵制
 
有權有勢者,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違反了一夫一妻制,又如何?
有些地處苦寒,一來男的娶妻不易,二來家庭需要強勞動力,自然形成一妻多夫。外人就無權說三道四指謫不道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認為是一種美德。
“豪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豪門吃不了,不要的,寧可臭了,怎可給別人呢!?
按“美德”,你就不能說他不道德!
到底能不能說,屬智慧問題。
難怪有些地方,要執行廢物回收,是那麼困難!
 
你自動加班加點,中國老板視之為“勤力”——美德!嘉於贊賞。
而猶太人老板卻認為是你力有不逮,才須要加班加點去完成規定時間內的工作。
當你工作有表現,猶太人老板會自動給你相應地加薪,但是會說,你仍未把潛力用盡。
起着逼你不斷自我增值,取得雙贏局面。
對此,中國人會說,要把人榨乾——剝削,不道德!不去看“會自動給你加薪”這點。
這就是猶太人經營的智慧!
到底,那個老板更“道德”?更“智慧”?
……。
這個例子,夠不夠說明,“智慧”能推動“人類共同生活時,行為舉止更應合宜”發展?!
人類共同生活時,取得雙贏局面。意味着紛爭(包括戰爭)減少了,更加公平了,逐漸完善了……。
這就是“沒有名利可供釣、逐又如何?行嗎?古月語和峰梓認為可以,完全可以!”的前景。
 
凡是“規範與準則”都是“智慧”的人,按 “人類共同生活時,行為舉止應合宜”來定的。
那就不可能是放之諸海而皆準。
總之,不同時、空,“智慧”必然也自各異。
 
再看,辭典給道德的定義:《人類共同生活時,行為舉止應合宜的規範與準則》。如果指的是“法律”也挺恰當的呢。因為都是“規範與準則”。
法律是有明文規定,強制性執行,違反者即犯法要受制裁。道德沒有這功能,若不在法律規定範圍內違反了,大不了受輿論譴責。例如克林頓沒有犯重婚的“一夜情”便是。以前民間對“淫婦”(不對“姦夫”)“浸豬籠”屬私刑,則當別論。


濫竽充數說說“認知”和“辨識”。
人類,對事、物包括“鏡像”——世界在內,進行“交換”時,各有各產生屬於自己的鏡像——認知。所以,同一個“事、物包括“鏡像”的原鏡像,世上可以有N→∞個鏡像反映。
 
積累相當的認知,通過綜合、提純……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這過程就是“辨識”的提高,也就是智慧的表現。反過來提高如何去認知,讓認知更加接近真實世界。
所以認知和辨識相輔相成,智慧隨之不斷地逐漸提高。
 
幾千年來,人們都見到物體往下掉,習以為常。只有牛頓才發現“萬有引力”。
萬物都往下掉的諸認知,必然是存在“力”所使然。
蘋果蒂熟了支撐不住蘋果的重力,蘋果往下掉。杯子滾離桌面,失去支撐而往下掉。人失去重心,失去平衡摔跤……。牛頓想到的是“萬有引力”。進而用數學語言來精確表達。
這就是“智慧”!
“萬有引力”的發現,可以提供很多方面如何去獲得新的認知。例如,從力學觀點出發,找到當時太陽系家庭的其他行星……。
 
可見,人類共同生活(包括與“世界”進行交換)時,行為舉止(包括認知、辨識)應合宜(客觀規律)的準則所規範。那只有智慧才可以辦得到。不是其他!

峰梓
峰梓

文章數 : 304
注冊日期 : 2012-11-07

回頂端 向下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 頁 2 Empty 回復: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發表  峰梓 17.11.13 21:48

.
猶太人老板的經營方式,何止取得雙贏!可以說是屬於“北美發展模式”。體現了商業市場經濟(包括勞動力市場),公平競爭的原則,以及成果如何進行瓜分的原則,起着藏富於民進而帶動社會發展。是成功的!
而中國人老板的經營方式,是屬於“南美發展模式”。腳已跨入商業市場經濟,頭還枕在小農經濟社會。效果如何?何須明言!
 
有人向猶太有錢人借錢,首先的辨識(智慧)反應是,有志氣,褒義是有能力還錢。考慮的是利息多少最適宜,逼對方更好地使用這筆貸款而且能還(雙贏,不含道德問題)。如果認為Pelit那是牽涉道德問題上辨識率的問題!
 
有人向中國有錢人借錢,首先的辨識(智慧)反應是,窮途末路才出此下策,貶義是還得了嗎(看不起)?考慮借或不借,是“道德問題”,“借是人情,不借是應該”。不借,不會怪之為Pelit。

Very interesting?!
峰梓
峰梓

文章數 : 304
注冊日期 : 2012-11-07

回頂端 向下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 頁 2 Empty 華祁石的回應 (十二)

發表  paulwah 24.11.13 6:49

謝謝峰梓先生的再三賜教。您寫道:“論戰應是《在哲學、科學、文學、政治等方面,對某項中心問題,因意見不同而激起理論上的爭議》。爭議往往可以是非常激烈的,既然是友而非敵,再激烈亦是去偽求真,而非置友於死地。” 其實我們對論戰的看法都差不多。我在(回應十一)中也曾提到:”觀點要認真是好事,但在討論時要加上君子之爭的風範,互相尊敬禮讓。“  大家心平氣和地辯論,才容易去偽求真。我在(回應四)中也提到過:“峰梓先生寫的這一段,我非常欣賞:《討論問題不是要爭一日長短,而是讓問題越辯越明。持科學態度是不會以模棱兩可的異途同歸之類予概之的。但是允許堅持己見!》但我有一點小問題:如果雙方都堅持己見,問題就無法越辯越明。雙方應該都要有尋求共識的準備,也就是希望異途同歸。” 今天我想再解釋一下,異途同歸不是模棱兩可,而是共同追求 “一可”,心態平和有助“讓問題越辯越明”。峰梓先生一再地提到論戰時的心態,可見您對此事十分在意。我也是。

峰梓先生又寫道:“中庸之道乃模棱兩可,既不反對,亦不贊成,更不得罪。這是對雙方都是極不負責任的。對己,不禁令人質疑:閣下到底是不負責任,還是沒水平的學者?” 我以為中庸之道,不可誤解為模棱兩可!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和稀泥、折中主义,更不是缺乏原则。朱熹注释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不走極端。 漢鄭玄的注解有:“中庸者, 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 用也。” 中庸就是指中道的运用。又見孟子的《尽心》:“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和,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这才是正确的中庸之道。为人之道就在 “正直” 二字,刚正不阿,不搞邪门歪道。中庸之道也不是走群眾路線、隨大流,因為真理往往會與少數者為伍。

峰梓先生寫道:“祁石兄立論從而所強調把道德尊為龍首,否則,智慧越高,科技越發達,殺傷力越大,造就戰爭的可能性就越大!“ 您誤會了。我沒有把道德尊為龍首,也不希望尊智慧為龍首。 在我的(回應四)中有:“古月語說 ... 道德是智慧的產物。如此推理, 法律也是一些人的思維結果,於是,法律也是智慧的產物。 但道德不同於法律,法律也不是道德,雖然都同是智慧的產物,但要分開來。道德源於智慧,但不再是智慧,起了質變,有了社會上的功能。所以道德與智慧應該分開來,如孩子源於父母,但孩子不再是父母,要與父母分開來,有他們自己的獨立人格。“  道德與智慧是兩回事,各有其功能,要相克相生。知識份子最好是才德兼備,最怕是有才無德,會使天下大亂。

峰梓先生又寫道:”如果核戰爭正打着呢,道德起不了作用,戰爭也沒免了!更加說明是命題錯了。... 閣下認為,要免於戰爭,僅道德高尚當龍頭就行了。對嗎?“ 非也。道德只能規範人類的私心,而戰爭只能靠政治來規範。要避免戰爭,我建議先利用人工光合与化合作用等先进科技,去解決人类賴以生存的要素:燃料(能量)与蛋白质(食物),使到處都資源充足,各國就不必再為争夺資源而戰。我希望這項科技真能為人類謀福,而不為少數自私自利的人所把持,所以才提起道德。峰梓先生曾於8月3日建議在拙文的第一段作如下修改:”我的构想是利用科学的办法,使人人都可以與他人共享自己做出來的蛋糕,不必靠别人施舍,非去占他人的便宜。这样,大家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不用你争我夺,世界不是和平了吗?“ 和平正是靠這種實踐精神,而不是靠道德。您現在又寫道:“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根本是在個利字——奪利和反奪利。” 所謂利,就是資源也。這與我的想法是相同的。

峰梓先生寫道:“商業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原則,以及成果如何進行瓜分的原則,起着藏富於民進而帶動社會發展。是成功的!” 照我看來,历史上富強国家的成功(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美国等),都是西方文明胜出的代表,主要是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 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自私自利的動力,以及资本主义的资源掠夺。诚然,他们的崛起也给人类带来了进步,但更多的是满足了霸权国的资产阶级。他们崛起不是为了世界和平,而是为了本国或所属文明的利益。冲突与战争是他们习以为常的手段,而其原则、规范都必须符合他們的普世价值觀(如平等、自由、民主、人權、法治、贸易自由等)。這些普世价值觀看似漂亮,其本质却是为了要维护其霸权,及打壓競爭者的手段。这些价值理念,都要为他们的国家利益服務。(我不是不喜歡這些普世价值,而是反對利用這個魅力十足的招牌作為打壓別國的工具,一種欺人的外交手法,一個虛假的幌子,而自己卻在私下胡作非為。)我在 8月3日的回應中曾提到:“在今日的商品經濟社會,還是戰爭不絕,既不公正,也不平等(因為其遊戲規則,都是富強國家制定的)。而且商品經濟社會是利益至上,沒有道義可言。” 我以為,想取得雙贏局面,是弱者的一廂情願,事實的社會是畗者愈畗、貧者愈貧,到處是強者(如跨國公司、大型企業、too big to fail 的銀行、霸權國等)在壟斷。您把市場經濟與人類智慧看得太高尚、太理想化了。人類有私心一天, 公正、平等就難達到。

峰梓先生問道:閣下在德國? 不是的。我在瑞士生活了快五十年,而且都呆在蘇黎世,因為我一直都在蘇黎世的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學習與工作。

閣下在一九七五年寫了一首抒怀詩,前四句特別好:“千岛归来志满怀,无缘报国亦自哀。仰天感慨行云去,俯案沉思梦幻来。” 真是壯懷激烈,動人心弦。

paulwah

文章數 : 31
注冊日期 : 2013-08-04
來自 : 瑞士

回頂端 向下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 頁 2 Empty 關於對聯

發表  古月語 28.11.13 15:31


 
感謝華先生的回應。人生常常令古月語感慨:湊大了兒女還要湊大孫子。「老蠶作繭何時脫?」
 
我們必須同意,對事物必須有共同標準以為共識。為了政治利益而扭曲共同標準是另一件事,因為涉及政治暴力。但為了包容而衝擊一個事物的共識,就為了「包容」而破壞人們交流所依賴的準則,亂套了。
 
例如,有人將兩句同樣字數的任意句子當成對聯,或將七言當成七律,我們是應該包容呢,還是應該直斥其非?
 
對聯是指兩個句子,它們有相同的字數,在相同的對應位置有相同的分段,相對位置上的單字必須有相同的對仗。例如,在頭兩段,「老」對「大」,「考」對「天」,後兩段也必須如此,不能改為「老」對「天」,「考」對「大」,這叫「失對」,整個句子就構不成對聯了。也許有人自作聰明,為了遷就「一」對「上」,「二」對「下」,而讓「老」、「考」和「大」、「天」的位置掉包,這是一個因小失大的最典型例子。並沒有人要求「上」一定要對「大」,「下」一定要對「天」。沒有任何人曾經這樣規定或認為。自以為是,畫虎不成反類犬,虎與犬分不清了。
 
上面的準則是一副對聯最關鍵的準則,不符合這個準則的不能稱之為對聯。
 
除了上面的準則,一副好的對聯還要求,每個句子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理。這一條也是不可忽視。例如,「白水是泉夕夕多」,就不如「因火成烟夕夕多」言之有物、言之成理了。「因火成烟夕夕多」和「此木為柴山山出」說的都是柴,因此是對應的。

一個盡善盡美的對聯還要求平仄押韻。
 
一副對聯能夠流傳經年,它一定是對仗非常工整。古月語這裡指的是老共的漢字簡化之前的事,這之後流傳的對聯良莠不齊。不能作準。例如那個「四化」對「新圖」的不應該是對聯,至少就不是佳作。古月語真的不明白對聯何來普及版和改良版之分,倒是要向華先生請教。
 
想起了:智慧是一個無限集合,道德僅僅是有限集合。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 頁 2 Empty 再談(十六)『道德』

發表  古月語 05.12.13 15:14

 photo moral05_zpsf1470149.jpg
讀了華先生對峰梓兄的回應,古月語覺得在關於『道德』這個課題上自己應該再說幾句。
 
大家應該見到,古月語在這塊平臺上一直在問一個這樣的問題:『我們在應對他人的觀點的時候,或者在對真實世界的訊息的時候,我們的腦裡有沒有一個事先的、下意識的框框,是這樣的框框限定了我們應該如何去應對他人的觀點或應對真實世界的訊息?』
 
為了這個答案,正是古月語對華先生的帖子深感興趣的原因。
 
古月語在自己的《哲學——智慧的原理》一書裡有一章《哲學的原義》,古月語問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歷代先哲到底在說甚麼?他們想說甚麼?』
 
 
蘇格拉底只是這麼說了幾句:
以下是所謂蘇格拉底悖論:( 所有綠色字的資料均來自《自由的百科全書》中文字是古月語藉助網絡翻譯器翻譯該段英文字。) 
蘇格拉底悖論許多傳統上歸因於歷史蘇格拉底的信仰已經被認為是"自相矛盾",因為它們看起來與常識相衝突。
The following are among the so-called Socratic Paradoxes:
沒有人想要邪惡。 No one desires evil.
沒有人願意犯錯或自願或知情的情況下犯錯。No one errs or does wrong willingly or knowingly.
美德 — — 所有美德 — — 就是知識。Virtue—all virtue—is knowledge.
美德對幸福是足夠的。Virtue is sufficient for happiness.
這一蘇格拉底悖論短語也可以指自引用的悖論,源於蘇格拉底短語,"我知道沒有什麼高尚和良好"。  The phrase Socratic paradox can also refer to a self-referential paradox, originating in Socrates' phrase, 「I know that I know nothing noble and good」』通過寫照在柏拉圖的對話,蘇格拉底已成為在道德操守領域作出他的的貢獻而聞名。Through his portrayal in Plato's dialogues, Socrates has become renowned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of ethics.
 
『倫理學(Ethics)也稱為道德哲學或道德學,其西方歷史十分悠久,其源頭可以在最古老的史詩與神話中考究。倫理學是對人類道德生活進行系統思考和研究的學科。它試圖從理論層面建構一種指導行為的法則體系,即「我們應該怎樣處理此類處境」,「我們為甚麼又依據甚麼這樣處理」,並且對其進行嚴格的評判。 
道德規範,也稱為道德哲學,是哲學的涉及到系統化、 捍衛和推薦的正確和錯誤行為,概念哲學的一個分支往往解決糾紛的道德多樣性。  一詞來自希臘字ethos,這意味著"品質"。道德是在哲學領域的價值論美學的補充。在哲學、 倫理學研究中人和人應如何採取行動的道德行為。倫理可分為四個主要領域的研究:Ethics, also known as moral philosophy, is a branch of philosophy that involves systematizing, defending and recommending concepts of right and wrong conduct, often addressing disputes of moral diversity.[1] The term comes from the Greek word ethos, which means "character". Ethics is a complement to Aesthetics in the philosophy field of Axiology. In philosophy, ethics studies the moral behavior in humans and how one should act. Ethics may be divided into four major areas of study:
元倫理學,有關的理論意義和參考的道德命題和如何可能確定它們的真相的值(如果有) ;Meta-ethics,about the theoretical meaning and reference of moral propositions and how their truth values (if any) may be determined;
規範倫理學; 關於確定道德行動過程的實用方法Normative ethics,about the practical means of determining a moral course of action;
應用倫理學,有關道德如何結局可以實現在特定情況下 ;Applied ethics,about how moral outcomes can be achieved in specific situations;
描述性的道德規範,也稱為比較道德,是對有關道德 ; 人們的信仰的研究Descriptive ethics, also known as comparative ethics, is the study of people's beliefs about morality;
倫理試圖解決的問題處理人類道德 — —善與惡、對與錯、美德和邪惡、司法和犯罪等概念.Ethics seeks to resolve questions dealing with human morality—concepts such as good and evil, right and wrong, virtue and vice, justice and crime.
 
來自美國批判性思考教學中心的Tomas Paul和Linda Elder認為「大部分人把倫理和社會慣例、宗教信仰和法律等混為一談」,而沒有把倫理視為一套獨立的概念。Paul和Elder把倫理定義為「指導我們去判斷甚麼行為對具有感情的生物是有益或是有害的一套概念和原則。」劍橋哲學辭典指出倫理的英語用詞ethics「普遍地和morality(即『道德』的英語用詞)交替使用...有時候亦會被用以狹義地指出某種傳統、群體或個人所抱有的道德原則。」對自願性人類行爲所設的道德規範或規則。
According to Richard Paul and Linda Elder of the 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 "most people confuse ethics with behaving in accordance with social conventions, religious beliefs and the law", and don't treat ethics as a stand-alone concept. Paul and Elder define ethics as "a set of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that guide us in determining what behavior helps or harms sentient creatures".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states that the word ethics is "commonly used interchangeably with 'morality' ... and sometimes it is used more narrowly to mean the moral principles of a particular tradition, group or individual." 
 
道德的一般含義: 合理、 優化 (被認為是最佳的解決方案的給定選項) 和常識的基礎上帶來了作出適當決定。如果有必要,如果它不發生作為故意惡意的結果,這並不排除毀滅的可能性。如果,例如,物理衝突的威脅並且有沒有其他的解決方案,它是損傷的導致,為了自衛而必要的程度上可以接受。因此倫理不提供像道德規則,但它可以被用於作為一種手段確定道德價值觀 (態度或行為對社會的價值,例如倫理或道德優先)。  The general meaning of ethics: rational, optimal (regarded as the best solution of the given options) and appropriate decision brought on the basis of common sense. This does not exclude the possibility of destruction if it is necessary and if it does not take place as the result of intentional malice. If, for example, there is the threat of physical conflict and one has no other solution, it is acceptable to cause the necessary extent of injury, out of self-defence. Thus ethics does not provide rules like morals but it can be used as a means to determine moral values (attitudes or behaviours giving priority to social values, e.g. ethics or morals).

 
道德從來是智者對個人行為的一種期望,期望不能說起不到一點社會影響,但實際上,無法左右個人的行為。 道德從一開始出現在人腦的世界裡,就認定是所有人對善、對、錯的共同判斷,尤其是在中華民族的意識裡。在西方民族卻從來不是,它純粹是智者對人的行為的一種期望,而不是所有人必須有的共識。道理其實非常簡單:甚麼是善,甚麼是對,甚麼是錯,具體到一件事可能就各走極端無法達成共識。所以,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等西方的智者沒有像中華民族那樣做出具體的規範,這也是為甚麼倫理學會成為一門研究課題。看西方的的倫理學,我們就知道道德是甚麼一回事:希臘羅馬倫理學、中世紀基督教倫理學、文藝復興倫理學、近代倫理學,後近代倫理學、現代倫理學。看看中華民族,來來去去就是那麼一個孔夫子之乎者也。難怪馮友蘭認為,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認為他們的說教是終極真理,古月語相信,華先生也是這樣認為的,幾乎沒有一篇華先生的帖子沒有被引用儒家的說教。老實說,古月語真的質疑兩千年前的說教竟然到今天都還被一些華人奉為圭臬,這不是終極真理又是甚麼?古月語從來不相信有真理這麼一回事,更不相信有終極真理。古月語認為這些都是人腦裡的世界,而人腦裡的世界是甚麼一回事呢?
 
馮友蘭在他的《中國哲學簡史》裡也說對了一件事:為甚麼這些諸子百家的語言含糊不清,故弄玄虛?目的就是掩飾一些無知。古月語相信正是這一點,導致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沒有向科學進化,他們不喜歡用精確、清晰的語言去表達他們對真實世界的看法。
 
道德,從來是人類的神話,只有高智慧的哲人才能做到,所以道德和宗教是人類的兩大神話。道德是現世的,宗教是為了來世而在現世必須做的(後來宗教做出了妥協:現世做不到但至少要在離世前懺悔),所以,古月語說,道德(說教)常常彌補不了智慧的欠失。
 
這篇關於「道德」的帖子,僅僅是初稿,古月語會進一步充實、詳盡論述、至於「中庸之道」,古月語將以今天自己的哲學原理來剖析這個兩千年前的,被無數華人奉為圭臬的說教。
 
下面引用的這些先哲的話,他們給我們的並不是教條,而是叫我們如何運用智慧去剖析一切道德的說教。
蘇格拉底(西元前 469年 — 399 年) 是第一的希臘哲學家之一鼓勵學者和普通公民,他們的注意力從外面的世界轉向人類狀況。在此視圖中,對人類生活有直接關係的知識放最高,其他所有知識是其次。自知之明被認為成功所必要和理解我本質上良好。自我意識的人將在向他的巔峰,他能力範圍內完全行事,而是無知的人將掙扎並遇到困難。對蘇格拉底,一個人在每個事情上必須 清醒(和它的來龍去脈) 的意識到有關他的存在,如果他想達到的自知之明。他假定人們會自然地做甚麼是好的如果他們知道什麼是正確。邪惡或者不良行為是無知的結果。如果罪犯是真正意識到他的行動的智力和精神後果,他不會犯下或甚至考慮犯下這些行動。任何人士如知道什麼是真正對自動會做它,按照蘇格拉底。雖然他將知識與美德關聯,他同樣將美德視同喜悅。真正聰明的人會知道什麼是對、 做什麼是好的,因此,快樂。 Socrates (469 BC – 399 BC) was one of the first Greek philosophers to encourage both scholars and the common citizen to turn their attention from the outside world to the condition of humankind. In this view, knowledge having a bearing on human life was placed highest, all other knowledge being secondary. Self-knowledge was considered necessary for success and inherently an essential good. A self-aware person will act completely within his capabilities to his pinnacle, while an ignorant person will flounder and encounter difficulty. To Socrates, a person must become aware of every fact (and its context) relevant to his existence, if he wishes to attain self-knowledge. He posited that people will naturally do what is good, if they know what is right. Evil or bad actions are the result of ignorance. If a criminal was truly aware of the intellectual and spiritual consequences of his actions, he would neither commit nor even consider committing those actions. Any person who knows what is truly right will automatically do it, according to Socrates. While he correlated knowledge with virtue, he similarly equated virtue with joy. The truly wise man will know what is right, do what is good, and therefore be happy.
 
亞裡斯多德(西元前 384年 — — 323 年) 假定一個倫理的系統,可稱為"self-realizationism"。在亞里斯多德的視圖中,當一個人根據他的性質的行為和意識到他的全部潛力,他會做善事,內容。在出生時孩子不是一個人,但潛在的人。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必須實現兒童的內在潛力。由潛力的人,從而導致失敗的目標和著貧窮的生活造成的不幸和挫折。亞裡斯多德說,"自然不徒然。"因此,就必須根據其性質採取行動和發展其潛在的人才,是內容和完整的人。幸福被認為是最終的目標。所有其他事情,如公民生活或財富,就是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自我實現,一個人的認識和發展的一個人的人才是性質的幸福的最可靠途徑。 Aristotle (384 BC – 323 BC) posited an ethical system that may be termed "self-realizationism." In Aristotle's view, when a person acts in accordance with his nature and realizes his full potential, he will do good and be content. At birth, a baby is not a person, but a potential person. To become a "real" person, the child's inherent potential must be realized. Unhappiness and frustration are caused by the unrealized potential of a person, leading to failed goals and a poor life. Aristotle said, "Nature does nothing in vain." 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 for people to 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nature and develop their latent talents in order to be content and complete. Happiness was held to be the ultimate goal. All other things, such as civic life or wealth, are merely means to the end. Self-realization, the awareness of one's na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ne's talents, is the surest path to happiness.  
 
亞裡斯多德稱人有三個性質: 蔬菜 (物理/代謝)、 動物 (情緒/食欲) 和理性 (心理/概念)。物理自然可以通過行使和護理,通過本能和欲望的放縱情感自然緩解和精神通過人類理性和開發的潛力。合理開發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對哲學的自我意識和作為獨特的人類一樣重要。與看得見降級和不道德的極端,鼓勵節制。例如,勇氣是膽怯的在極端和魯莽之間的適度的美德。男人不應簡單地活,但活得與行為受適度的美德。這被認為是困難的作為美德是指做正確的事情,給適當的人,在適當的時間,適當情況下,以正確的方式,為正確的理由。  Aristotle asserted that man had three natures: vegetable (physical/metabolism), animal (emotional/appetite) and rational (mental/conceptual). Physical nature can be assuaged through exercise and care, emotional nature through indulgence of instinct and urges, and mental through human reason and developed potential. Rational development was considered the most important, as essential to philosophical self-awareness and as uniquely human. Moderation was encouraged, with the extremes seen as degraded and immoral. For example, courage is the moderate virtue between the extremes of cowardice and recklessness. Man should not simply live, but live well with conduct governed by moderate virtue. This is regarded as difficult, as virtue denotes doing the right thing, to the right person, at the right time, to the proper extent, in the correct fashion, for the right reason.[10]
 
斯多葛派哲學家愛比克泰德假定最大的好處是知足和寧靜。和平的心靈或Apatheia沉靜,是最高的價值 ;自制一個人的欲望和情感會導致精神安寧。"不可戰勝的意志"是這一理念的核心。個人的意願將應獨立和不受侵犯。允許他人打擾的心理平衡是在本質上獻出自己成為奴隸。如果一個人隨心所欲的激怒你,你無法控制自己的內部世界,因此沒有自由。物質上需要的自由也是必要的。如果一件事情中斷,該人應不會生氣,但意識到它是可以中斷的。同樣地,如果有人死了,那些接近他們應該堅持其寧靜因為被愛的人是血與肉往死亡。斯多葛學派哲學說接受不能更改,自認對存在和持續理性的方式。不恐懼死亡。人們沒有"失去"他們的生命,而是"返回",他們正在返回神 (他最初給人是作為一個人)。The Stoic philosopher Epictetus posited that the greatest good was contentment and serenity. Peace of mind, or Apatheia, was of the highest value; self-mastery over one's desires and emotions leads to spiritual peace. The "unconquerable will" is central to this philosophy. The individual's will should be independent and inviolate. Allowing a person to disturb the mental equilibrium is in essence offering yourself in slavery. If a person is free to anger you at will, you have no control over your internal world, and therefore no freedom. Freedom from material attachments is also necessary. If a thing breaks, the person should not be upset, but realize it was a thing that could break. Similarly, if someone should die, those close to them should hold to their serenity because the loved one was made of flesh and blood destined to death. Stoic philosophy says to accept things that cannot be changed, resigning oneself to existence and enduring in a rational fashion. Death is not feared. People do not "lose" their life, but instead "return", for they are returning to God (who initially gave what the person is as a person).
 
愛比克泰德說生活中的困難問題不應避免的而是擁抱。正如精神的鍛煉是精神健康所需要,就像體育鍛鍊是身體健康所需。他還說的性行為和性欲望要避免最大威脅人類心靈的完整性和平衡。禁欲是非常可取的。愛比克泰德表示堅持禁欲面對的誘惑的勝利的男人可以自豪。 Epictetus said difficult problems in life should not be avoided, but rather embraced. They are spiritual exercises needed for the health of the spirit, just as physical exercise is required for the health of the body. He also stated that sex and sexual desire are to be avoided as the greatest threat to the integrity and equilibrium of a man's mind. Abstinence is highly desirable. Epictetus said remaining abstinent in the face of temptation was a victory for which a man could be proud.
 
享樂主義倫理是美德倫理學的快樂主義形式。伊壁鳩魯"提出持續的論證快樂,正確的理解,將和美德一致"。  他拒絕了Cyrenaics的極端主義,相信某些樂趣和放縱有損于人類的。Epicureans指出不分青紅皂白地放縱有時造成的消極後果。因此失控,某些經驗被拒絕,忍受目前一些不愉快的經歷以確保在未來更好的生活。對伊壁鳩魯,至善或極大的好,是謹慎、 通過調節和警惕。過度放縱可以是破壞愉悅,甚至會導致痛苦。 Epicurean ethics is a hedonist form of virtue ethics. Epicurus "presented a sustained argument that pleasure, correctly understood, will coincide with virtue".He rejected the extremism of the Cyrenaics, believing some pleasures and indulgences to be detrimental to human beings. Epicureans observed that indiscriminate indulgence sometimes resulted in negative consequences. Some experiences were therefore rejected out of hand, and some unpleasant experiences endured in the present to ensure a better life in the future. To Epicurus the summum bonum, or greatest good, was prudence, exercised through moderation and caution. Excessive indulgence can be destructive to pleasure and can even lead to pain.
 
狀態結果論,也稱為墨家成果論、是一種道德倫理學,它估值一個行為的道德價值建基於它提供多少基礎好處於一個狀態。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描述墨家成果論,可以追溯到西元前 5 世紀,作為"一個明顯智慧模式基於普及的固有的好處作為人類福利架構"。  State consequentialism, also known as Mohist consequentialism,is an ethical theory that evaluates the moral worth of an action based on how much it contributes to the basic goods of a state.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describes Mohist consequentialism, dating back to the 5th century BC, as "a remarkably sophisticated version based on a plurality of intrinsic goods taken as constitutive of human welfare." 與功利主義不同,它認為愉快作為一個道德上的好,"基礎的好在墨家主義思維中是......次序,物質財富和人口增加"。  墨子的時代,戰爭和饑荒是經常的現象,而人口增長被看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必要條件。墨家成果論的"物質財富"指的是基本需要像住房和服裝,而墨家的"秩序"是指墨子反對戰爭的立場和暴力行為,他視為毫無意義的,威脅到社會的穩定。  Unlike utilitarianism, which views pleasure as a moral good, "the basic goods in Mohist consequentialist thinking are ... order, material wealth, and increase in population".During Mozi's era, war and famines were comm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was seen as a moral necessity for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material wealth" of Mohist consequentialism refers to basic needs like shelter and clothing, and the "order" of Mohist consequentialism refers to Mozi's stance against warfare and violence, which he viewed as pointless and a threat to social stability.斯坦福大學漢學家David Shepherd Nivison,在劍橋中國古代歷史,寫那道德好處的墨學"相互關聯的: 更多的基本財富,然後更多的繁殖 ;更多的人,然後更多的生產和財富...如果人們有很多,他們會好、 孝順,善良,所以不成為問題."  墨家相信道德基於"促進,造福于所有天下和消除對所有天下的危害"。和邊沁的意見相反,而成果論不是功利主義者,因為它不是享樂主義或個人主義。是對社會有益的成果的重要性勝過個人的快樂和痛苦的重要性。Stanford sinologist David Shepherd Nivison, in the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writes that the moral goods of Mohism "are interrelated: more basic wealth, then more reproduction; more people, then more production and wealth ... if people have plenty, they would be good, filial, kind, and so on unproblematically."The Mohists believed that morality is based on "promoting the benefit of all under heaven and eliminating harm to all under heaven." In contrast to Bentham's views, state consequentialism is not utilitarian because it is not hedonistic or individualistic. The importance of outcomes that are good for the community outweigh th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 pleasure and pain.
 
傳統上,規範倫理學 (也稱為道德理論) 是甚麼讓行為正確和錯誤的研究。這些理論提供了包羅萬有的道德原理以便解決困難的道德決定。Traditionally, normative ethics (also known as moral theory) was the study of what makes actions right and wrong. These theories offered an overarching moral principle one could appeal to in resolving difficult moral decisions.
 
20 世紀之交的道德理論變得更加複雜而不再僅僅關注正確性錯誤性,但感興趣於許多不同種類的道德狀態。在世紀的中葉,期間規範倫理學的研究下降由於元倫理學的突出增長。這種注重元倫理學部分由於強烈的語言聚焦在分析哲學也由於邏輯實證主義的大眾化.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 moral theories became more complex and are no longer concerned solely with rightness and wrongness, but are interested in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moral status. During the middle of the century, the study of normative ethics declined as meta-ethics grew in prominence. This focus on meta-ethics was in part caused by an intense linguistic focus in analytic philosophy and by the popularity of logical positivism.
 
 在 1971約翰 · 羅爾斯出版一種司法理論,明顯的在其追求的道德論據和迴避元倫理學。這份出版物設置規範倫理學的新興趣的趨勢。In 1971 John Rawls published A Theory of Justice, noteworthy in its pursuit of moral arguments and eschewing of meta-ethics. This publication set the trend for renewed interest in normative ethics.
 
倫理道德或義務 (從希臘 δέον、 deon、"義務,責任"; 和-λογία,  -logia) 是一種方法從審查行為確定好或正確的道德倫理,或者一個人努力履行的條例和義務。  這是與成果論抵觸,那裡正確是基於一種行為的後果,並不是行為本身。在義務論裡,行為可考慮為正確的即使是導致壞的結果,如果它遵循這樣的規則,"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即使該人行事缺乏美德和壞動機行事。根據義務論,我們有責任以原本好的行為行事 (例如"說真話",),或遵循客觀地強制性規則 (如功利主義規則)。對義務論者,我們的行動的後果的末端並不重要在他們自己,和我們的意圖不重要在他們自己的。Deontological ethics or deontology (from Greek δέον, deon, "obligation, duty"; and -λογία, -logia) is an approach to ethics that determines goodness or rightness from examining acts, or the rules and duties that the person doing the act strove to fulfill.This is in contrast to consequentialism, in which rightness is based on the consequences of an act, and not the act by itself. In deontology, an act may be considered right even if the act produces a bad consequence,if it follows the rule that "one should do unto others as they would have done unto them",and even if the person who does the act lacks virtue and had a bad intention in doing the act. According to deontology, we have a duty to act in a way that does those things that are inherently good as acts ("truth-telling" for example), or follow an objectively obligatory rule (as in rule utilitarianism). For deontologists, the ends or consequences of our actions are not important in and of themselves, and our intentions are not important in and of themselves.
  
康得的論點在道德上是正確的方式行事,一個必須採取行動的責任,從開始的最高利益必須是好的本身,和不分資歷的好。 甚麼是 '好本身' 是本質上的好事,和 '不分資格的好' ,且當那件事從來沒有使得道德更糟糕。康得則聲稱通常被認為是好的如智力、 毅力和高興,那些東西會失去本質上好或無分資格的好。樂趣,例如,似乎不是分資格好,因為當人們高興地看著別人的痛苦時,這似乎使道德情況更糟糕。他的結論是有真正好的只有一件事:Kant's argument that to act in the morally right way, one must act from duty, begins with an argument that the highest good must be both good in itself, and good without qualification. Something is 'good in itself' when it is intrinsically good, and 'good without qualification' when the addition of that thing never makes a situation ethically worse. Kant then argues that those things that are usually thought to be good, such as intelligence, perseverance and pleasure, fail to be either intrinsically good or good without qualification. Pleasure, for example, appears to not be good without qualification, because when people take pleasure in watching someone suffering, this seems to make the situation ethically worse. He concludes that there is only one thing that is truly good:
 
世界上沒有甚麼事 — — 的確沒甚麼事甚至超越世界 — — 我們不可能設想這可以稱為無分資格的好除了良好的意願。 Nothing in the world—indeed nothing even beyond the world—can possibly be conceived which could be called good without qualification except a good will.
 
康得倫理學的理論被視為道義論上幾個不同的原因。 首先,康得認為在道德上是正確的方式行事,人必須為從義務 (deon) 行動。 第二,康得認為它不是從行動的後果使他們對或錯,但執行的操作的人的動機 (馬克沁)。Immanuel Kant's theory of ethics is considered deontological for several different reasons.First, Kant argues that to act in the morally right way, people must act from duty (deon).Second, Kant argued that it was not the consequences of actions that make them right or wrong but the motives (maxime) of the person who carries out the action.
 
20 世紀後期期間作為對 G.E.M.Anscombe的現代道德哲學回應在很大程度上在通俗化了現代美德倫理學。Anscomge宣稱結果論者和道義倫理才是可行的普遍理論,如果兩個課題是自己建基在神律上。作為虔誠基督徒的她自己,Anscomge提議要麼他們是不相信神律的概念能帶動美德倫理學,並不需要的普遍法則作為他們自己對美德或邪惡的研究,並升高至"普適標準",或那些他們希望成為功利主義或結果論者為他們的理論建基在宗教信條上。 阿拉斯代爾麥金太爾,寫了關於美德的這本書,是美德的一個關鍵的參與者和現代美德倫理學的擁護者,雖然麥金太爾支持的文化規範基礎上的相對性美德課題,沒有客觀的標準。 瑪莎努斯鮑姆,當代美德倫理學者反對麥金太爾相對主義,其他人當中,回應相對主義的反對意見,在她的工作形成一個反對課題。"非相對性的美德: 亞里斯多德的構思." 為21 世紀完成行為原理糅合東方美德倫理學與西方道德倫理學,經過一些修改以適應 21 世紀,並且形成了當代道德倫理的一部分。 Modern virtue ethics was popularized during the late 20th Century in large part as a response to G.E.M. Anscombe's Modern Moral Philosophy. Anscombe argues that Consequentialist and Deontological ethics are only feasible as universal theories if the two schools ground themselves in divine law. As a deeply devoted Christian herself, Anscombe proposed that either those who do not give ethical credence to notions of divine law take up virtue ethics, which does not necessitate universal laws as agents themselves are investigated for virtue or vice and held up to "universal standards," or that those who wish to be utilitarian or consequentialist ground their theories in religious conviction. Alasdair MacIntyre, who wrote the book After Virtue, was a key contributor and proponent of modern virtue ethics, although MacIntyre supports a relativistic account of virtue based on cultural norms, not objective standards. Martha Nussbaum, a contemporary virtue ethicist, objects to MacIntyre's relativism, among that of others, and responds to relativist objections to form an objective account in her work "Non-Relative Virtues: An Aristotelian Approach." Complete Conduct Principles for the 21st Century blended the Eastern virtue ethics and the Western virtue ethics, with some modifications to suit the 21st Century, and formed a part of contemporary virtue ethics.
 
角色倫理學是基於家庭角色的道德理論。 與美德倫理學不同,角色倫理不是個人主義的。道德從一個人與他們的社區的關係導出。 儒家倫理是角色倫理學的一個例子。 儒家角色中心圍繞孝道概念或“孝”,家庭成員的尊重的概念。 按照羅傑 · 埃姆斯和亨利羅斯蒙特,"儒家規範性由生活家庭角色的最大效果定義."道德是一個人角色的實踐,例如父母或子女。儒家的角色不是理性,並且起源通過“信”或人類的情感。Role ethics is an ethical theory based on family roles.Unlike virtue ethics, role ethics is not individualistic. Morality is derived from a person's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community.Confucian ethics is an example of role ethics.Confucian roles center around the concept of filial piety or xiao, a respect for family members. According to Roger Ames and Henry Rosemont, "Confucian normativity is defined by living one's family roles to maximum effect." Morality is determined through a person's fulfillment of a role, such as that of a parent or a child. Confucian roles are not rational, and originate through the xin, or human emotions.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 頁 2 Empty 十六道德與智慧(續)

發表  古月語 09.12.13 22:41

 photo moral05_zpsf1470149.jpg

( 所有綠色字的資料均來自《自由的百科全書》) 
在《管子》牧民篇中有如下文字,應為「四維」的源起: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四維張,則君令行。…守國之度,在飾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民國廿三年(1934年),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中正發動新生活運動,確立了「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的地位,並重新解釋為「禮是規規矩矩的態度,義是正正當當的行為,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恥是切切實實的覺悟」,在抗日戰爭時期再增修戰時的意義為「禮是嚴嚴整整的紀律,義是慷慷慨慨的犧牲,廉是實實在在的節約,恥是轟轟烈烈的奮鬥」。

宋代有了「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其中再次恢復了管仲提出的「四維」,去掉了「仁」,增加了「孝」與「悌」,將家族道德置於首位。隨着中國農業社會的發展,以家庭為本位的農業經濟日益穩定與發展,「家」對於農業經濟的發展,對於社會的祥和與穩定等功能日益突出,「家」乃國之基,「家和萬事興」,因此「齊家」,家庭與家族的凝聚也就日益重要。

面對西方強勢文化對於中國弱勢文化的衝擊,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都認為,道德是中國之長項,只要推陳出新,就能夠建構中國的新道德。梁啟超等維新派,試圖以「孝、悌、忠、信」這「四德」為基礎,吸收西方近代道德精華,建構中國新道德。孫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新「八德」,這是「中體西用」、中西道德精華相融合的傑作。

新八德指忠孝、仁愛、信義及和平。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第六講中,特別重視倡導,因共計有八字,故一般慣例簡稱為「八德」。』

一個滿口『禮義廉恥』的民族,近幾十年來竟被其它民族說是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豈不怪哉?

在古月語看來,這也不奇怪。道德是神話,宗教也是神話。道德是指今世的,宗教是指來世的。一個今世的神話,一個來世的神話,期望導人向善。道德和宗教在人類的進化史上是同時起源的,人類甚麼時候開始懂得思維,道德和宗教就從甚麼時候開始出現。幾千年的歷史,大大小小流血戰爭沒有少過,道德阻止不了戰爭的發生,雖然道德沒有導致戰爭,但宗教卻是在人類歷史上引發了多次戰爭。

直到今天,人類社會上每天發生的事,都是道德所不允許的,但仍然發生了,這些事的發生實際上都是在踐踏道德。道德只有在具備智慧的時候才能被堅持。

人們都當道德是非常神聖,像上帝一樣神聖。《管子》是春秋戰國管仲的言論。他倒是說對了一件事:『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世界上沒有餓肚子的道德,只有吃飽了肚子,才有興趣談論道德。
古月語
古月語

文章數 : 665
注冊日期 : 2012-11-06

回頂端 向下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 頁 2 Empty 回復: 華祁石:《人類將來免於戰爭的科技》(代贴)

發表  峰梓 10.12.13 0:15

.
Wow!真是《不見三日,刮目相“覲”》!
哪“德”字,真是寫得太太太好了,太太太美了!
真真真有天分!
叫峰梓怎追呀?!
峰梓
峰梓

文章數 : 304
注冊日期 : 2012-11-07

回頂端 向下

2頁(共4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步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